元曲基本知识.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元曲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曲基本知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元曲基本知识元曲的兴起对于我国民族诗歌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 和卓越的贡献,元曲一出现就同其他艺术之花一样,立即显示出旺 盛的生命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反映 元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崭新的艺术形式。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 剧。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 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 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 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
2、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 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 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 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 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 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 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 沉重。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
3、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 曲牌相联而成。2、 曲片卑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 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 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据此可以填 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 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还有专供演奏 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 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 赘韵、失韵。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5、对仗:曲
4、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既平声对平 声,仄声对仄声。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 又有套数兼用北南曲牌成“南北合套”者,此套数须逐一标明南北。 而除却“南北合套”,通常南北曲做套数时,不能混用。宫商律吕之别乃歌法,北曲宫调者十二,南曲为九宫十三调。明魏 良辅曲律云:“北曲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故词情多而声情 少;南曲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故词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索, 宜和歌,故气易粗;南力在磨调,宜独奏,故气易弱”。北曲用七 音阶,声遒劲朴实,以弦乐伴奏;南曲用五音阶,声柔缓 婉转,以 箫笛伴奏。另有北曲之戏曲称“杂剧”,南曲之戏曲名“传戏”等。(三)词曲之别
5、自乐论之,词曲皆咏依声,同体而异形。自源论之,词为西域来, 曲虽源于唐时,然后多借胡力,兴于胡元,皆非本土。至今,又皆 成格律诗之变体。虽词曲相同甚多,然笔法迥然,各有声情。任半塘词曲通义性 质云:“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放;词纵而曲横;词深而曲广; 词内旋而曲外旋;词阴柔而曲刚阳;词以婉约为主,别体则为豪放; 曲则以豪放为主,别体则为婉约;词尚意内言外;曲意为言外而意 亦外一一此词曲精神之所异,亦即性质之所异也。”半塘先生所云, 诚要言不繁也。今以其言为纲,概而论之。一:雅俗词原俗,后藉历代文人共推,终至文雅。虽耆卿、少游、山谷、无 咎乃至清真亦有俚语,然终为少数,故人多称之为“雅词”。玉田词
6、源云:“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 之音”。沈伯时乐府指迷亦云:“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 井气”。故清朱彝尊倡“醇雅”,选编词综而张其说。至于 易安词论称耆卿“词语尘下”,晏元献斥耆卿,东坡讽少游, 法秀讥山谷,皆此意也。曲尚俗,最忌文雅,文雅之曲人讥为“浓盐赤酱。徐渭南词叙录 云:“夫曲本取于感人之心,歌之使奴童、妇人皆喻乃为得体”。 故王静安先生宋元戏曲史有云:“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辄以 许多俗语,或以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静安 先生所云自古未有亦非恰当,若俗语之用,敦煌词中甚多,且 古乐府中亦非寡数。而衬字亦非曲独有,前有敦煌词,后有李 易安等词皆可
7、见衬字,不过所衬字数颇寡而已。然静安先生此语却 道出曲之特色,曲子甚至于视能否熟用俗语,来查测其是否本色之 法。虽曲之俗几无禁忌,然亦非无法度者。王骥德曲律云:“著不 得一太文字,又著不得一张打油语,须以俗为雅”。此诚佳言也。 余者若李渔之“雅人俗子,同闻共见”。周德清之“太文则迂,不 文则俗,要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此皆言曲须 雅俗共赏,“善戏谑兮,不为虐兮”之特色笔法。二:直曲词笔尚曲,忌直露,正所谓千曲万折以赴,纵豪放词亦不宜粗旷。刘过之沁园春“斗酒彘肩”词,后人讥为叫嚣。此言虽刻薄, 亦非过论。故刘熙载艺概云:“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之 味,倚声家得之”。江顺诒词学集
8、成亦云:“有韵之文,以词 为极,作词者着一粗豪不得,读词者着一浮燥不得,夫至千曲万折 以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亦云:“尚一直说去不留余地,虽 极工巧之致,识者终笑其浅”。此皆言词须以曲行笔,以折布局, 方为佳篇。曲则最忌曲笔,虽名“曲”,实直也,可谓之率真。李渔闲情偶 记云:“牡丹亭之寻梦惊梦虽佳,犹 是今曲,非元 曲也良辰美景奈何天等语,字字俱费经营,字字俱欠明爽, 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字观,不可作传奇观也”。故王骥德云:“曲 则惟吾意之欲 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而无不可也。故吾谓快人情 者,要毋过于曲也”。姚华曲海一勺亦云:“取材不拘,放言 无忌”。然曲法虽尚直,却忌淡如白水。徐大椿乐府传声
9、元曲 家门曾云:“直必有味,俚必有实情,显必有深意”。故曲之浅 直,似易实难,颇俱古风之旨。一味淡中求淡,浅中求浅,亦非曲 之旨也。三:巧拙词之巧,或有过于诗,然却忌纤巧,清时词论大兴,诸家蜂起。若 刘熙载之“含 蓄”,谭献之“柔厚”,冯煦之“幽涩”,陈廷焯之 “沉郁”,况周颐之“重、拙、大”等说,皆言乎此也。浙西派之 未流词仅涉剽滑,尚未及纤巧,已为常州派所讥,余者勿论焉。曲则重巧,即所谓“尖新”也。李渔曾云:“纤巧二字,行文大忌, 处处皆然,独不忌传奇一种纤巧二 字,为文人鄙贱已久,言之 似不中听,易之尖新二字尤物足以移人,尖新二字,即文中之 尤物也”。王骥德曲律亦云“他人用拙,吾独用巧”
10、。此于周 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之“细腻俊美”同理。虽曲尚巧,且有“短柱“独木桥”等巧体,(词家黄山谷等曾偶为之,然游戏耳, 不足为训。)然亦非无章法者。曲律云:“要极新,又要极熟; 要极奇,又要极稳。”故新杜撰,奇不可搜典,恰如李渔所云“其 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头调 惯之 文,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四:赋比兴此诗之六义,词曲各取而用之。词尚比兴,曲多赋比,各有其别。 沈祥龙云“词比兴多于赋”,江顺诒亦云:“词深于兴,则觉词异 而情同,事浅而情深”。故常州诸家所重之寄托,亦此比兴法门也。 若张惠言之“比兴寄托”,周济之“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求 有寄托无寄托”,刘
11、熙载之“含蓄寄托”,谢章铤之“性情寄托”, 谭献之“柔厚寄 托”,陈廷焯之“比兴寄托”,况周颐之“性灵寄 托”,无一不比兴之旨也,是以常州一派几无一人不言寄托。曲则多赋比,少兴体。词虽亦见用赋笔,然多则臃杂,而却为曲家 常用。盖曲终未脱台榭,歌者欲言明一事,须令听者易晓,故赋比 易明而兴笔多隐也。是以曲概云“曲如 赋”即此理。文心雕 龙诠赋云:“赋者,铺也。”乃言铺陈排比为“赋”之笔法。曲之赋笔多共比合用,常以比为赋,或用奇比诡喻,耸观耸听。或 用博比,借赋铺陈,兴怪离奇,令人惊叹。而兴曲中则少用,偶用, 亦于文中点明所兴何物,所兴何事,与词之但见颦娥眉,不知心恨 谁”大不相同。五:言情词雅化
12、后,“思无邪”“发乎情,止乎理。”遂成核心,李易安词 论称耆卿词语尘 下即缘于此也。后刘熙载之“三品”说,王静安 论清真之“若娼妇之不贞”,皆本于此。故词之情多含蓄,用语敛 而静,其情亦朦胧绰约,其人则为“无言独上西楼”之绣阁丽人, 纵为歌妓人,亦使人不觉其俗。且多为相思,少言相会,盖相见则 其景难状。虽亦有小晏“剩把银缸照”,清真“不如休去,直是少 人行”等把握甚佳,然后人论清真此词曰“若耆卿等如何收的住”。 可见言情须收的住,方为词之妙法。曲未经雅化,或曰未经全雅化,加之北人多爽直,故曲中多泼辣直 率。又多为代言体,必言辞极肖方佳。尤其剧曲,若西子言若翼德, 则真令人喷饭矣。故须舍我而状他
13、,迥然于词之“词中有我”。且 多直书其情,少介于景。曲律云:“作闺情曲而多言及景语, 吾知其窘矣。何暇及眼前与我相二之花鸟烟云,俾掩我真情, 混我寸管哉”。李渔亦云曲当“舍景言情”,方可“念不旁分,妙 理自出”。正如李开先市井艳词序所云:“语意则直出肺腑, 不加雕刻,俱男女相与之情,以其情尤足以感人也”。故曲之情须 淋漓尽致,肆意畅言,方能“曲尽人意”。六:余论词曲之别尚多,若任半塘所云“词多纵而深,曲则横而广。”此盖 脱胎于王静安之“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故词多为层层深入,如 茧抽丝方显其妙处。而曲则类乎诗法,广而博之,若战国之策士, 旁征博引,极尽其能,然终不离其根。其铺陈又若汉之大赋,却
14、又 少大赋之古奥怪异,与赋同理而异形。词忌油滑,一涉其风,则难 入品。曲则 多插科打浑,诙谐滑稽,于轻佻中透辛酸,放荡中见真 情,行笔须有“蛤蝌味”方见妙处。正如何良俊四友斋曲话所 云”说寻常话,略带讪语”。词曲之别尚多,然难做尽言。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大哉斯言。故上之言亦为概论,乃昔日剪裁诸籍及笔录而成,未可 深究 也。余恒云:“诗词曲之别无他,味道耳。”此须自悟之,久 读则其别自见。若欲片语言明,无异于胶柱鼓瑟,不亦愚哉。1、释名曲牌者,曲子之名称也,若词之调名念奴娇、水调歌头之 属。曲牌之来历,上文已简述,有源于宋词者,有本生曲牌者,有 源于诸宫调者等。一牌形成,则可视为其歌
15、法已定型,伶人则可据 此而歌之。于案头(或舞台)之诸文人而言,则可据此而填曲。对 今人而言,曲子多留诸于案头,故,无曲牌,则所书无据可查,使 人茫然矣。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合声。”是以自诗三百始,乃先有文辞,而后有乐律。而曲类词,先有乐律,人据乐律而填词,故,可名日“永依声”。“填词”所 依之本,既“曲牌”也。2、曲牌分类曲牌分类颇庞杂,分小令、散套、杂套具可用者,散套、杂套具可 用者,小令专用者,散套专用者,杂套专用者五类。若【正宫叨 叨令】者,小令可用之、散套可用之、杂剧套数亦可用之。【正宫端 正好】者,小令不可以用之,惟散套、杂套可用。【正宫鹦鹉曲】 惟小令可用之,套
16、数禁用。【正宫菩萨蛮】惟散套可用,【正宫穷 河西】惟杂剧套数可用。余者尚有“小令、散套”具可用者、“小 令、杂套”具可用者,缘其牌数寡,不另分类,附注于曲牌后。其 各曲牌分类如下:小令、散套、杂套具可用者:黄钟宫:【出队子】【节节高】【者剌古】正宫:【叨叨令】【塞鸿秋】【脱布衫】【小梁州】【醉太平】【白鹤子】【双鸳鸯】仙吕宫:【寄生草】【游四门】【后庭花】【醉扶归】【醉中 天】【忆王孙】【一半儿】【四季花】【六幺遍】【青哥儿】南吕宫:【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四块玉】中吕:【迎仙客】【上小楼】【快活三】【朝天子】【四边静】 【满庭芳】【红绣鞋】【醉高歌】【十二月】【尧民歌】【喜春来】 【
17、山坡羊】【普天乐】大石调:【念奴娇】商调:【梧叶儿】越调:【小桃红】【天净沙】【寨儿令】【黄蔷薇【庆元贞】双调:【驻马听】【沉醉东风】【得胜令】【折桂令】【碧玉 箫】【清江引】【步步娇】【落梅风】【庆宣和】【水仙子】【庆 东原】【沽美酒】【太平令】【拨不断】【阿纳忽】【风入松】【一 锭银】【胡十八】【对玉环】【殿前欢】散套、杂套具可用者:黄钟宫:【醉花阴】【喜迁莺】【刮地风】【四门子】【古水 仙子】【寨儿令】(不同于越调之【寨儿令】)【神杖儿】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呆骨朵】【伴读书】【笑和尚】【芙蓉花】【六幺遍】【货郎儿】【转调货郎儿】仙吕宫:【赏花时】【八声甘州】【点绛唇】【
18、混江龙】【油 葫芦】【天下乐】【哪吒令】【鹊踏枝】【村里迓鼓】【元和令】【上马娇】【胜葫芦】【柳叶儿】【六幺序】【金盏儿】【雁儿】 【穿窗月】【上京马】南吕宫:【一枝花】【梁州第七】【牧羊关】【玄鹤鸣】【乌 夜啼】【贺新郎】【草池春】【红芍药】【菩萨梁州】【梧桐树】【玉交枝】【鹤鹑儿】中吕宫:【粉蝶儿】【醉春风】【叫声】【石榴花】【斗鹘鹑】 【鲍老儿】【古鲍老】【红芍药】【剔银灯】【蔓青菜】【柳青娘】 【道和】大石调:【六国朝】【卜金钱】【归塞北】【雁过南楼】【喜秋风】【怨别离】【净瓶儿】【好观音】【催花乐】【青杏子】般涉调:【哨遍】【耍孩儿】商调:【集贤宾】【逍遥乐】【挂金索】【金菊香】【醋
19、葫芦】【双雁儿】【贺圣朝】【凤鸾吟【凉亭乐】越调:【斗鹤鹑】【紫花儿序】【金蕉叶】【调笑令】【秃厮儿】【圣药王】【麻郎儿】【络丝娘】【东原乐】【绵搭序】【拙 鲁速】【鬼三台】【耍三台】【雪里梅】【青山口】【梅花引】双调:【新水令】【雁儿落】【乔牌儿】【滴滴金】【锦上花】【搅琵琶】【乔木查】【夜行船】【挂玉钩】【挂玉钩序】【川拨 棹】【七兄弟】【梅花酒】【收江南】【乱柳叶】【豆叶黄】【早 乡词】【石竹子】【山石榴】【醉娘子】【相公爱】【小拜门】【慢 金盏】【大拜门】【也不罗】【小喜人心】【风流体】【忽都白】【倘兀歹】【荆山玉【竹枝歌】【牡丹春】【月上海棠】小令独用者:黄钟宫:【昼夜乐】【红衲袄】
20、【贺圣朝】正宫:【鹦鹉曲】【甘草子】【汉东山】仙吕宫:【锦橙梅】【三番玉楼人】【太常引】中吕:【四换头】【摊破喜春来】大石调:【初生月儿】【阳关三迭】小石调:【青杏儿】【天上谣】商调:【百字知秋令】【青天乐】【大德乐】【快活年】【新 时令】【十棒鼓】【袄神急】【楚天遥】【播海令】【青玉案】【皂 旗儿】【枳郎儿】【华严赞】【山丹花】【鱼游春水】【骤雨打新 荷】【河西六娘子】散套独用者:黄钟宫:【刮地风犯】【六幺令】【九条龙】【侍香金童】【降 黄龙衮】【文如锦】【女冠子】【愿成双】正宫:【菩萨蛮】【月照庭】 仙吕宫:【大安乐】【绿窗 愁】【袄神急】(不同于双调之【袄神急】)【六幺令】中吕宫:【鲍老
21、三台衮】【酥枣儿】【卖花声】(亦可做小令, 缘其数寡,附于此。下同。)大石调:【蒙童儿】【催拍子】【荼酷香】【蓦山溪】【女冠 子】【鹏鸽天】【还京乐】小石调:【恼煞人】【伊州遍】般涉调:【麻婆子】【墙头花】【急曲子】商调:【定风波】【二郎神】【玉抱肚】【水仙子】【浪来里】【高过浪来里】【满堂红】(后一曲可做小令)越调:【南乡子】双调:【驻马听近】【挂搭沽序】【大喜人心】【行香子】【天 仙子】【蝶恋花】【金娥神曲】【醉春风】【间金四块玉】【减字 木兰花】【朝元乐】【沙子儿摊破清江引】【海天晴】【一机锦】 【好精神】【动相思】【二犯白苧歌】【秋江送】(后一曲可做小 令)杂套独用者: 等十三种,在语
22、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 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 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 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 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元朝立国到灭南宋。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 诗坛,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致。 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王小军、白朴等 人的成就最高,比如关汉鲫的杂剧写态摹世,曲尽其妙,风格
23、多变, 小令活泼深切,晶莹婉丽,套数豪辣激烂,痛快淋漓。马致远创作 题材宽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元 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状元和秋思之祖。中期:从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一时期的元曲创 作开始向文化人、专业化全面过渡,散曲成为诗坛的主要体裁。重 要作家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间到元末。此时的散曲作家以弄曲为专业,他 们讲究格律词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细腻、典雅秀丽,代 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总之,元曲作为一代之文学,题材丰富多样,创作视野阔大宽广, 反映生活鲜明生动,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语言通俗易懂,是我国古 代文化宝库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曲 基本知识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