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最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最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最全)中考散文阅读知识点和答题技巧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 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 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 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2)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 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人物上:突出人物的 形象或品质;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 读兴趣。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对象、关
2、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 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 托、使形象生动等。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5)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 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题目:文中题目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答案:农夫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义务心的父亲。题型:概括事物的特点。答题技巧:(1)找出描写事物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 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2)分析描绘事物时所用的技法,如象征、XXX和想像以 及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握事物的内在神韵。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自力的藤(答对其中 两点给满分)。内在特点:坚
3、毅,不屈,坚强(答对三点任意 一点1分)倔强,孤独(答对两点任意一点1分)。九.体会文段的写作技巧和作用题型1:选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题技巧:(1)理解各类表现手法的内在,把握各自的作用。悬念。 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乐趣。 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 现的人物或变乱作暗示。作用:首尾照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 更突出。伏笔。在文章的前面预先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 变乱作出暗示。作用: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触巧 妙有趣。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作用:烘托出主 体事物的特点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象征。借助某一具体 事物
4、的形象,以表现某种笼统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作用:使 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对比。把两种相反的 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突出事物特 点,使形象鲜明。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活泼的天然景象 或糊口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 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 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都讲究的是 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需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 者构思之妙。(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 巧。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 委婉曲折地把本人的意思
5、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仔细揣摩, 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题型2: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1)首段常见的作用:包括统摄全篇,总领下 文;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引出下文,行文巧妙;欲扬先抑, 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渲染气氛, 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 埋下伏笔。(2)结尾段常见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前文, 使文章结构完整;深化主题,升华感情;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等。(3)中间段常见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铺垫, 照应前文;扩展思路,具体展示;丰富内涵,深化主题等。题型3:选文(段)使用了哪
6、种人称?有什么好处?答题技巧:(1)第一人称(我),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 理描写;(2)第二人称(你),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 拟人化的作用;(3)第三人称(他,她,它),显得客观冷静,不 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十.拓展开放探究题1 .题型1:探究选文和链接的材料,得出结论。答题技巧:(1)比较选文与所给材料的共同点,提取共有 的信息;(2)比较选文与所给材料的不同点,从不同的角度去 提取不同信息。2 .题型2:结合全文、生活实际、个人经历阐述对选文内 容的理解与感悟。答题技巧:紧扣文本,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 图,使用第一人称,从文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回答,做 到观点鲜明,
7、言之有理,言之有序。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 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 感悟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 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 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答题格式: 感悟+文中事例或现象(生活实际、个人经历)例: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 “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 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4分)答案要求与评分:观点明 确,结合文本,2分;生活感悟,1分;表达,1分。例一: 我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成长的道路很漫长,但有时,成长 只是瞬间
8、的事。如文中的“我”,因为美术课上得到老师的赞许, 因为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从此由一个研究成绩差,内心自 卑的孩子变成一个拥有自信,克服惰怠,努力追求理想并学有 所成的人。例二: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某一次经历可能 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但真正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 与自我肯定中完成的,所以我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 中的“我虽在经历一次难忘的美术课后瞬间成长起来,但在后 来很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依然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成功。又比 如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 在演讲比赛中获奖。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据、言之 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复活题目含义:一指蜥蜴
9、复活;二指我被蜥蜴顽强的 生命力打动,最终对生活充满希望。田野上的白发题目作用:(1) “白发”是全文的叙事 线索;(2) “白发”是母亲的形象特征(表明写作对象);(3) 敲盆赶鼠、跪着插秧时的“白发”,突出母亲的辛劳(关联主要 情节);(4)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对母亲的爱和对母 亲怀念(透露情感主旨)。二: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 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 性格。例如:(1)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 的妙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现自己,投入 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表现出“我当时的喜悦
10、和兴奋。(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闪”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 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2句子语段的作用1 .内容上抒情谈论句: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主题写景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揭示 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衬托、铺垫2 .结构上:在开头: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作铺垫、点题(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在文中: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点题、照 应、升华主题结尾段
11、、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 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 使文章留有余味。3 .写法上:欲扬先抑、对比、衬托、象征、设悬念4. 修辞上举例:(1)文章第一段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 紫的牵牛”的作用?作用: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的淡雅。 景物描写的衬托铺垫作用)三:理解句子含义(一)理解文章重要句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充分结合配景和语境,注意整体把握,寻找解题的隐含信息。2 .要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句子的深层 含意。3 .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等。4 .注意句中重点词语,明确这些词的本义、引申义、比方 义及一词多义等。5.要注意结合文题
12、。此外,还要注意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来体会其含义。(二)解答句子含义题的思路:找准两个方向,分三步走。两个方向是要回答句子的本义和深层意,要准确答出这两 层意思,需要分三步思考。第一步从句子本身出发,找出和说明关键字词,进而答出 句子的本义,即表层寄义。第二步要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句子与所在天 然段,以及所在段落的关系,解答句子的深层寄义。第三步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是解答和分析句子深层寄义 的一局部。就句子而言,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的 句子,以及文章中的抒情句订定合同论句,多需求联系主旨回 答深层寄义。四.整体感知,筛选要点解答技巧:审清题目意思;确定答题区域;筛选关联信息
13、;分析归纳整合(注意赋分);概括要点全面;语言表达规范。1 .文章写了父亲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6分)(1)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2)父亲打扫公共楼梯, 并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3)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每点1分,意对即可)2 .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3 分)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1分,答 对其中两点给满分)。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答对三 点任意一点1分)倔强,孤独(答对两点任意一点1分)。3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在漓江边,“我”被一只鹦鹉吸引,结识了一位残疾的摇船 人,被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故事所打动。(意思对即可。)4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一位父亲在医院里为生病的儿子按摩的情景,让我深受感 动,引发了我对亲情的理解与思考。评分标准:(2分)简洁 流畅、概括情节1分,揭示主旨、符合文意1分。五:巧答语句赏析题(一)答题思路:;先判断这个句子的特点,可以从修辞、 描写、有特点的词语入手;在这类句子的作用中选择,用术语 解说句子的作用很重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这个句子在这里表 达的意思,结合段中心句和文章中心分析表达作用或效果。答题格式:角度(如应用比方修辞手法)+内容(活泼形 象地写出了或突出了)表现了(或表达了)特征(或 情感)(二)赏析角度:(1)从修辞角度动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结 果
15、:比方、拟人,使事物活泼、形象、具体;夸张,烘托 气氛,加强联想,给人启示;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炼; 排比句,加强语势,夸大内容,加重感情;反复,富有音 乐美,突出夸大某一感情。答题模式:应用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 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从散文的语言特色动手。常用的词语有:简洁正确、 活泼传神、精美感人、活泼形象、耐人寻味、内在丰富、富有 文采、风趣幽默、感染力强、典雅、活泼、凝炼、朴素,等等。 然后结合具体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4)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疑问 句,吸引
16、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 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5)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议 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 的效果。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描写,可使人、 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记叙,可使 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 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 (抒发或交代)指出散文的语言风格。答题模式:本文的语言具有的特点,如“”(段或 句)中(简要分析)。(三)常用修辞方法术语:比喻形象生动拟人形象生动夸张突出或强调排比加强气势引用加强说
17、服力反问夸大(四)常用写作手法:1)对比;2)衬托;写景衬托:烘 托心情;衬着气氛;推动情节;主次衬托:突出主角。3)象 征(托物言志)、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照应)、正面(侧面)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题目:“手上满是裂缝,西风起了,裂缝张开红红的小嘴” 一句视角独特,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答案:(1)修辞的角度来答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妈妈手上的裂痕比作“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 形状和开裂的程度,表达了妈妈艰辛付出。(2) “字词”的角 度切答题:首先要寻找关键字词,其中较有表现力的词语有 “满是”“张
18、开”“红红的”,“满是”表现出裂痕之多,“张开”表现 了裂痕之深“红红的小嘴”表现了裂痕的形状,按照答案的组织 形式。答案:本句用了“满是”、“张开”、“红红的”、“小嘴”等 词语准确描述了母亲手上裂痕的多和开裂的样子,表现了妈妈 的艰辛付出。六.把握散文情感和哲理(体验感悟、启示、哲理)题型:某事或某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题技巧:(1)抓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 征的词句。(2)抓文中的抒情和议论。(3)抓主要人物的语言、 动作、神情以及心理活动描写,它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4)抓景物描写。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是较为常用 的手法。题型: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或谈谈研究
19、本文后的感受。答题技巧:(1)鸟瞰全文。通读全文,明确文中所写的人 物、事件、景物,通过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分析,来探求文 章的中心思想。(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点明了全文或段 落叙述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内容要点。七.散 文线索1.答题技巧:(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常见的线索有: 以核心人物为线索;以核心事物为线索;以核心变乱为线 索;以工夫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作者的情感变化 为线索。(2)关注文章的标题。有很多文章的标题直接揭示了 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3)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句子。散文中,为了突出夸大文章的主题,有些句子反复出现, 称之为反复句。八.分析人物形象题型:概括或评判人物的思想性格。答题技巧: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 心理、神态)入手。(2)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要地说, 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3)从分析人物与 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 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 间的关系。(4)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