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分类号:备案号:20XX-发布20XX-实施DL中华人民共和 国 电力行业标准DL/T XXXXXXXX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Technical guideline for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system interconnectingto power grid(征求意见稿)国家能源局 发布压偏差、电压波动和闪变、谐波电流以及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规定的范围。10自动化与通信10. 1基本要求10. 1. 1接入220/380V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系统,应具有监测和记录运行信息的功能。10. 1. 2接入1035kV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系统应具备与电网调度部门之间进
2、行双向数据通信的能力, 电网调度部门应能对储能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通信功能应满足保护、安全自动装置、自动化系统 及调度电话等业务的要求。10. 1. 3接入1035kV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系统与电网调度部门之间通信方式和信息传输协议应符合 DL/T 634.5101 或 DL/T 634.5104 的要求。10.2储能系统向电网调度部门提供的信息应包括:a)并网开断设备的状态;b)储能系统充放电状态;c)储能系统荷电状态;d)储能系统充放电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e)储能系统并网点的电压、电流;0 变压器分接头档位等。11电能计量11. 1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前,应明确上网电量和用网电量计量点。计
3、量点原则上设置在储能系统的产权 分界点。11. 2计量点均应装设电能计量装置,其设备配置和技术要求应符合DL/T 448有关规定以及相关标准、 规程的要求。电能表至少应具备双向有功和四象限无功计量功能、事件记录功能,配有标准通信接口, 具备本地通信和通过电能信息采集终端远程通信的功能,宜采用智能电能表,电能表通信协议符合DL/T 645规定。12并网检测12. 1检测要求12.1 .1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应满足国家、行业和本标准对储能系统并网运行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并通过并 网检测。12.2 . 2并网检测点应为储能系统并网点的开断位置,并网检测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或部门进行。 储能系统应当在并
4、网运行后6个月内向电网经营企业提供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出具的储能 系统运行特征测试报告,以表明储能系统并网满足接入电网的相关规定。12. 1.4当储能系统主要部件改变时,储能系统应重新进行并网检测,并提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出 具的测试报告。12. 2并网检测内容储能系统并网检测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通用技术条件检测(接地电阻、耐压试验、安全标识);2)并网开断功能检测;3)充放电模式切换检测;4)同期检测;5)能量存储与能量释放特性检测(包括响应时间);6)荷电量检测;7)功率控制和电压调节检测(包括可能模拟的远方控制模式);8)安全与保护检测(短路保护、防孤岛、恢复并网);9)电
5、能质量检测(电压不平衡、谐波、直流分量、电压波动和闪变);10) 监控与通信检测;11) 调度运行机构要求的其他并网检测项目。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编制说明1编制背景102编制主要原则10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104主要工作过程105标准结构和内容106条文说明111编制背景作为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储能系统是分布式电源的一种,储能系统既能作为电源,也能作为 电网负荷。相比其他分布式电源随机性大和不易控制的特点,储能系统具有灵活的可控性,在电网中 往往能起到削峰填谷、平抑可再生能源电源波动、提供紧急功率支撑等作用。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深 入和储能系统应用的推广,有必要针对储能系统的特点制定标
6、准,以指导储能系统有序接入电网。本标准对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原则、互联接口设备、接地与安全、电能质量、有功/无功控制、保 护、通信和电能计量等方面提出了技术要求。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南方电网公司南方电网科学院等单位编写。2编制主要原则本标准的编制遵守现有相关的法律、条例、标准和导则,以现有电网结构和配置以及储能技术发展 水平为基础,考虑到智能电网建设周期长,未来发展中技术会出现重大进步,详细的技术细节和指标等 内容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将由后续的设计规范或其他标准规范完成或修订。本标准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是在保障电网及储能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
7、 储能系统对电网的积极作用,同时使规定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标准是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系列标准之一。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除规范性引用文件外,其他主要参考文件有IEEE Std 1547分布式电源接入电力系统标准、IEC 61000-4-30电磁兼容 第4-30部分 试验和测量技术-电能质量、IEEE Std 466用于工商业的应急 和备用电源设备分布式电力供应系统互联标准、GB 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等。4主要工作过程2011年11月25日,启动会,明确了编写工作的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对标准编写的总体进度提出 了要求。2012年3月,中国电科院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
8、定的编写大纲,并在征 求配合单位的意见后明确了各单位的分工,确定了编写工作的具体时间节点。2012年4月5月,在工作组关于储能系统对电网影响的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储能系统的特性、 我国电网结构以及电网运行对储能系统的基本要求,编制了标准的草案稿。2012年6月9月,编写组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标准的草案稿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草稿内容进行 了补充、修改和完善,形成了本规范的征求意见稿。5标准结构和内容本标准共有分12章,共64条。第1章“范围”,规定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列出了本标准所引用的24项标准、导则、规范、规程和有关文件。第3章“术语和定义”,共8条,对本标
9、准采用的、但未在引用标准中定义的主要术语进行了定义。第4章“接入技术原则”,共6条,规定了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应遵循的一般技术原则。第5章“互联接口设备”,共3条,提出了储能系统与电网互联接口设备应满足的技术要求。第6章“接地与安全”,共4条,对储能系统的接地和安全防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第7章“电能质量”,共12条,规定了储能系统接入电网后并网点处的谐波、电压偏差、电压不 平衡度、直流分量等电能质量指标;对储能系统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的功能及运行要求做出了具体规 定。第8章“功率控制与电压调节”,共12条,对并网储能系统的有功功率控制、电压/无功调节作了 具体规定;规定了并网储能系统对电
10、网异常状态应具备的响应特性,包括对电网电压异常和频率异常的 响应。第9章“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共9条,对储能系统的保护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对储能系统 故障信息的记录和管理进行了规定。第10章“自动化与通信”,共4条,分别规定了接入中压、低压电网的储能系统监测与通信系统 应满足的技术要求。第11章“电能计量”,共2条,对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的电能计量点和计量装置的技术性能做了规 定。第12章“并网检测”,共5条,提出了储能系统并网检测的要求及具体检测内容。6条文说明“1范围”本规定所指的储能系统是指“以电化学形式存储电能的储能系统”,主要考虑到目前我 国电网中应用的储能系统以电化学储能为主,如锂
11、离子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等。对于 压缩空气储能,由于目前技术尚不成熟,国内应用很少,故未被包含在内;而对于抽水蓄能电站和飞轮 储能,由于其与电化学储能在接入容量、电气性能等方面有很大区别,很难统一界定,因此也未纳入本 规定所规定的范围内。第3.1条与本规定的适用范围相适应,本规定所涉及的储能系统是指以电化学形式存储能量并释 放电能的系统。其中“系统”是指包括储能单元、转换装置、隔离装置,以及就地布置的计量、保护、 充放电控制等各种附属装置的集合。第3.5条 给出了本规定中所提到的接口的定义。接口是指储能系统与公用电网按规范互连的共享 界面,如图1所示。储能系统?接口 :公用电网图
12、1储能系统与电网的接口示意图第4.2条 对于接入10kV35kV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系统,如果其接地方式与电网的接地方式不 一致,就会引起保护配置和绝缘配合的问题。因此,储能系统的接地方式应和电网侧的接地方式相适应, 并应满足人身设备安全和保护配合的要求。第4.3条 参考Q/GDW 1562006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835分布式电源接入点的短路 容量不应超过断路器遮断容量”,考虑到实际配电系统中断路器的遮断容量一般比所在电压等级公共电 网的短路容量高一档,因此规定储能系统的短路容量应小于公共电网接入点的短路容量.第4.4条 为了满足在不需要大规模改变现有电网结构和设备的前提下发展储能系统的
13、要求,提出 储能系统接入电网不应改变现有电网的主保护配置,这与本规定的编制原则相一致。第5.1条 储能系统必须在并网点设置易于操作、可闭锁、具有明显断开点的、可实现可靠接地功 能的并网断开装置,使得电力设施检修维护人员能目测到开关的位置,确保人身安全。第5.3条 规定了储能系统接口设备电磁兼容试验指标,以保证储能系统接口设备有较高的抗电磁 干扰能力。第6.2条 对于接入22O/38OV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系统应安装有防止过电压的保护装置,并应装设 终端剩余电流保护器,以保障人身安全。第6.3条和6.4条 储能系统接入中低压配电网时,为了保障人身和设备的安全,规定连接储能系 统和电网的设备以及接入
14、10kV35kV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系统附近应有明显的安全标识,以提醒公众 注意安全,防止触电事故发生。第7.5条 储能系统包含变流装置,变流装置在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直流分量。为防止直流分量流入 电网对电网设备和用电设备造成影响,应将直流分量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直流分量的限值规定为不应 超过其交流定值的0.5%;对于不经变压器接入电网的储能系统,考虑变流器性能限制等因素将该限值 放宽至1%。第7.6条 为实现电网运营管理部门对储能系统电能质量的监测,规定储能系统的并网点处应装设 A类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对于接入10kV35kV电压等级的储能系统,由于其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 响较大,规定其电能质量数
15、据应能够远程传送,满足电网企业对电能质量监测的要求。对于接入220 /380V电压等级的储能系统,由于其数量多、容量小,故只规定其应能在本地存储一年及以上的电能质 量数据,以备电网企业调用。第条 在有功功率控制方面,本规定主要对通过10kV35kV电压等级并网的储能系统提出 要求,要求它们在具备就地充放电控制功能的同时,还应能在电网调度部门的指令下参与电网运行调节, 支撑电网运行,以确保电网故障或以特殊方式运行时电力系统的稳定。通过220/380V电压等级并网的 储能系统容量一般都比较小,功率控制对电网的支持非常有限,考虑到成本和技术因素,不一定需要接 受电网的调度,只要具备就地充放电控制功能
16、即可。第8.2条 对接入10kV35kV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系统,要求它们参与电网电压调节,支撑电网 电压运行在规定的范围内。对接入220/380V电压等级的储能系统,无功控制对电网电压的支撑作用有限, 考虑到成本和技术因素,功率因数只需在0.98 (超前)0.98 (滞后)之间即可。第条 针对接入电压等级的不同,对储能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接入 220/380V电压等级电网的小容量储能系统,它们对电网频率支持作用非常有限,因此不对其频率响应时 间提出要求。对于接入10kV35kV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系统对电网频率有影响,对其频率响应特性和相应的响 应时间提出要求。当系统频率偏低(
17、48Hz49.5Hz),储能系统不应从电网获取电能,以提高系统支撑频率的能力; 当系统频率偏高(50.2Hz50.5Hz)时,储能系统不应向电网输送电能,以缓解功率过剩的情况。在不 具备充电/放电条件(如储能系统已充满电或已无剩余电量)或其他特殊情况条件时,储能系统应与电网 脱离。当系统频率低于48Hz或高于50.2Hz时-,变流器接口类型的储能系统应根据其受固有运行频率限制 或电网调度机构要求而确定是否需要与电网脱离。在不需与电网脱离的情况下,储能系统应相应地切换 为或继续处于放电状态或充电状态。第832条 为保障在电网电压异常情况下电网和储能系统设备的安全,对储能系统的电压响应特 性做出规
18、定。第8.4条 为了避免储能系统的启停和充放电状态切换对电网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储能系统的启 停和充放电切换应按储能系统运营管理方与电网运营管理部门签订的并网电量购销合同执行。接入1035kV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系统的启停和充放电切换应执行电网调度部门的指令,以确保系统运行安全 和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第9.2条 为了保证储能系统发生故障时不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规定储能系统应配置元件级 的保护装置,保护装置应至少具备包括低电压和过电压、低频和过频、短路和缺相保护在内的功能。其 中,短路故障应包括单相接地故障。第9.3条 本条规定是为确保储能系统接入电网不影响电网安全运行而作出的。储能系统保护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系统 接入 电网 技术 规定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