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东北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2024东北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东北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4东北三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本试卷共 23 题,共 150分,共8页。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材料一: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不是“新闻”、实实在在是“旧闻”。张庆善指出,早在2008年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出版时、就已经由“曹雪芹、高鸦著”
2、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了。张庆善认为曹雪芹其实把红楼梦写完了,理由是:从创作规律而言,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历时十年之久,不可能只写出前八十回就不再往下写了,翻来覆去只修改前八十回,这不符合创作规律:现有的大量脂砚斋批语,已经透露出八十回以后的情节,曹雪芹的亲友脂砚斋、畸笏叟都已经看到了这些稿子,如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回前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世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曹雪芹红楼梦写完了,原稿八十回后为什么没有传下来?张庆善认为是红楼梦传阅时弄丢了
3、。曹雪芹逝世后,畸笏叟保存残稿,更不敢轻易拿去给别人看,怕再弄丢,最终八十回后的稿子也随着畸笏叟的去世而成了永远的谜案。在曹雪芹逝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都是以八十回本在社会上流传、直到1791年、程伟元、高鹗整理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才结束了红楼梦以八十回本流传的时代。那么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从哪里来的?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多年搜寻得来的,程伟元邀请高鸦帮助修订整理,高鹗欣然答应,“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依据就是程伟元、高鹗为程甲本、程乙本出版所写的序和引言。张庆善认为,高鹗只是整理者之一,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高鹗续写后四十回的根据都不成立,而且在程伟元、高鹗刊刻程甲本以前,就有红楼梦
4、一百二十回抄本存在,高鹗也没有时间去写。对于后四十回,有人认为主要是曹雪芹原稿的散稿、有人认为其中没有曹雪芹一个字。张庆善认为,后四十回不是高鸦续写,也不是曹雪芹的原作,因为脂批透露的八十回以后的情节,续书中一条也没有出现或完全不符合;现存后四十回的主题、创作观念也与前八十回明显不同,如在曹雪芹的原著,贾家最后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今本后四十回却让贾府“兰桂齐芳”等等;后四十回对人物形象有所扭曲,至于后四十回到底是谁写的,目前无法确认。张庆善指出,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新校本署名改为“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正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是对学术的尊重与对读者的负责,足力争恢复
5、历史真面貌、是为程伟元、高鸦正名、这是多年来红学界关于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研究成果的客观反映,并不影响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摘编自张庆善答问后四十回作者为何变为“无名氏”)材料二:2017 年 11 月首届非主流红学论坛,张风波先生的一篇从出版通例,看红楼梦出版乱象提出了红楼梦署名的混乱现象:有署名“曹雪芹著”的,有署名“曹雪芹、高鸦著”的,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的,还有署名“曹雪芹著,程伟元、高鸦整理”的。于是他提出了“作者无法考证的图书,在成为现代出版物时,如何署名”的问题。他举例说:汉书是由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四人完成的,中华书局出版的汉书,只署名班固。按照出版通
6、例,如果确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主要作者,完全可以不去理会读书者是谁,整理者是谁,直接标“曹雪芹著”就可以了;如果承认红楼梦作者还是无法确知,还是有待考证的话,红楼梦的作者署名应该付之阙如。按照版本学通例、确认一部书的作者,主要依据是正书首页首行(版本术语称“卷端”)的题署但所有未经整理的红楼梦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卷端一律不题撰人姓名。如严格地按通例执行,红楼梦的作者署名,确实就应该付之阙如。古籍中的序跋、也包含有关信息,是判断作者的有效材料。但红楼梦所有版本,包括刊刻本和手抄本,所有序跋无一指明作者的名字、唯一例外是程甲本红楼梦的序:“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7、。”这句话不知被多少人引用过,但大家只注意到“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几个字,却忽略了“作者相传不一”另外几个字,而这恰恰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不一”者,不止一个也;恐怕也不止两个,至少在三五个以上。但肯定地、“雪芹曹先生”不在其内。道理很简单:如果“作者相传”之一、就有曹雪芹,再印证以“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程伟元就可作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结论,这个悬案就不必由后人来破解了,所以,“作者相传不一”,就意味着在乾隆五十六年,人们不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同时也意味着红楼梦作者探寻的多元性。(摘编自欧阳健“后胡适红学”的奇异风景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8、3 分)A.张庆善以创作规律和脂砚斋批语为依据证明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但是畸笏叟保存不善致其八十回后的稿子不知所踪。B.庚辰本中第四十二回回前批内容透露了曹霄芹红楼梦中钗黛的人物设定、回目一百二十、批注者先行已阅诸信息。C.张风波撰文指出,当今红楼梦署名现象混乱,但无论哪种署名都提到了曹雪芹,据此,他认为直接署“曹雪芹”即可。D.欧阳健认为依据程甲本红楼梦序判定作者时,“作者相传不一”比“唯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更重要更关键。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新校本第三次修订版的署名显示,该出版社已经不认可高鹗是红楼梦作者之一的观点。B.张庆善认
9、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程伟元搜寻、高鹗帮助修订整理的,这是基于他认为程、高的序和引言是可靠的这一前提。C.依据出版通例,虽然汉书由四人完成,但中华书局的版本作者只署名班固,这说明已经确定了班固是汉书的主要作者。D.张风波是在非主流红学论坛上提出的红楼梦署名乱象问题,据此可知,他的观点不是主流观点,因而也就不具有权威性。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作者以仿词“旧闻”对标“新闻”,用以说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作者问题由来已久。B.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第二段都提及了曹雪芹增删修改过红楼梦、但是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C.材料一第四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旨在
10、证明今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署名为无名氏的正确性。D.材料二中,对程伟元的序,作者抓住“不一”二字加以分析,然后亮明观点,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4.材料一的结尾运用了多个“是”字及“正是”“这是”,请简析其作用。(4分)5.关于曹雪芹与红楼梦的署名问题,张庆善与欧阳健各有怎样的观点?他们是如何白圆其说的?(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江州寻陶潜钱红莉我心里只有陶潜。别人在陶潜的田园诗里读出了闲适恬淡,我读出的唯有困苦忧惧年岁愈长,愈甚。终于来到柴桑,是陶渊明纪念馆。解说大姐一身紫丝绒,脸盘丰盈,正大仙容的气质。她大约不知眼前这班人皆操持文学这一行当,且
11、大方自信地引领我们进进出出。我像个游魂漠漠然四处晃荡。院中翠竹修篁,洒下浓荫一地。荷池干涸,莲蓬枯如青钢。秋风羽羽,阴影处颇有寒意。最后一爿小屋内,玻璃长柜里陈列一帧陶潜山居图卷,大姐热情招呼众人来看。她指这里,复指那里,仿佛我们手持辋川集去终南山寻访王维遗踪那么珍重。末了,进入忘我之境的她,滔滔迭迭大段背诵归去来兮辞,抑扬顿挫,有音韵之美,令独自面墙而立审视陶潜一生行旅图的我忽然哽咽,泪水大颗大颗往下滚慌忙摸出墨镜,狼狈而窘迫,仿佛听闻别人的讥讽:这人莫非有病,室内戴墨镜?此时此刻,我似与他心意相通,体恤着他精神上的困苦、愤激。这首词赋,也是他的精神自况,千年之后的我们来读它,也是温习着他清
12、洁的人格。故欧阳修才要说,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唯一文章。诗赋文章向来是一个人的灵魂自传,映照出的,正是他的心性、骨骼。一直觉得,陶潜是天下文人中第一等真人,他守住了知识分子的个体尊严岂止不折腰?我最佩服的,是他的惝然自若,你看归去来兮辞小序写得何等坦诚: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如此磊落坦荡,却无寒酸相,彻底超脱于主流俗世之外,大多文人,一贯擅长半遮半掩,早早丢失掉安身立命的“趋真”精神。现实里,我给予一个人最坏的评价,无非是文假,人更假。时间之河顺流而下,一路至晋、隋、唐、到宋,有了一个苏轼,一贬再贬,何等困苦受辱,怎么就
13、不曾崩溃过?他谪居黄州时,便早早找到了精神支柱陶潜啊。苏轼生命中的这一段,虽说早前于史料中厘清过脉络、但直至真正伫立江畔眺望对岸黄冈,我方才恍然有悟:黄州、江州两地何等之近!黄州当地政府也曾辟了一片东坡荒地给苏轼,让他自耕自食。东游西逛排遣苦闷的苏轼,日日饮酒迟归,时不时乘扁舟一叶,过江到访庐山东林寺、西林寺,而此地正是陶潜故乡、苏轼一下抓住了灵魂知音。日后,为了向这位东晋第一人致敬,他自黄州、惠州、儋州,一路书写“和陶诗”不辍。或许,苏轼不折不曲随遇而安的性格,正是为陶潜精神所滋养着的。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宇宙观,不
14、正呼应着归去来兮辞中天地自然的和谐吗?二人性情迥异,陶潜的困苦皆藏于诗文的肌理中,不深拓,看不见,苏轼外露些,但两人终究殊途同归了、皆走向了“怀良辰以孤往”之境,也是“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向内求索。一个文人岂能种好地?难免窘迫,内外交困。但看他的田园诗中丝毫不见怨尤,孜孜白描天地自然之美。偶尔的一次低落情绪,见乞食诗。长期营养不良的他,大约罹患低血糖症吧。一日饿得心慌,他敲了陌生人家的门。人一看是大诗人、欣然开门纳客,恭敬招待。末了,他又添愧疚,怅惘一声,我不能像韩信那样报答一饭之恩了。何等自责啊。世间官场、只要肯弯腰、周旋之,钻营之,何愁不可腾达飞黄?岂止报答不了陌生人一饭之恩,甚
15、或妻儿,也不会跟着受苦。你说一个人为了不违逆自己心性,执意溺陷于世俗窘境之中,要付出多少孤勇?他的嗜酒成瘾,正是排遣精神困苦的根源吧。人非神佛,除了孤勇,矛盾,想必也是有的。高蹈出尘之余,该有多少困顿挣扎?一个有人格的人,也是千疮百孔的人。主流俗世的失败,正是他的勋章。中国的诗歌史,三篇辞赋不能绕过去。屈原的楚辞,愤慨激烈。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转为冲淡平和。苏轼的赤壁赋,彻底明心通透。这三人的诗文内核中,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就是知识分子的温暖心肠,以及不曾折曲的气节。近年,我读鲁迅古体诗,也读出了屈陶苏的影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陶渊明纪念馆“四处晃荡”时,
16、作者探寻遗迹,渴望走近陶潜,院中景物的凉意与其内心的“漠漠然”相契合。B.解说大姐的着装、气质与陶潜纪念馆似有些格格不入,后来她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诵让我激动得泪流满面。C.精神的困苦愤激和人格的清洁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以体现,作者借欧阳修的评价来表达对陶潜的钦佩之情。D.江州寻陶潜从陶渊明纪念馆“寻”起,又“寻”及陶潜的文学作品、仕宦遭际、生活处境和他内在的精神思想。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写“我的心里只有陶潜”,简约之中表达出的作者的喜爱与敬佩之情,正是文章的情感主线。B.文中两处画线句都使用了比喻,前句表现讲解大姐的热情投入,后句表达作者对陶潜的高度
17、赞美。C.作者在文中将陶潜和大多数文人对比,也与鲁迅类比,都是为了深入透彻地探究陶潜的精神世界。D.本文综合采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将历史与文学、理性与感性巧妙地结合。8.作者在陶潜的作品里读出了哪些“困苦忧惧”?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9.本文着重写作者在江州寻访陶潜,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苏轼?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故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则州兵虽少而
18、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号张小哥族,亦名张遵。旧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耗常乞纳土秦州前后帅臣皆以难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知秦州,遂许之,发兵城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兵截杀渔、翔等,翔等微知其语,犒设之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朝廷使张昇知秦州,刘涣、郭恩领兵苦战,攻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一将兵守之,张氏世袭蕃巡检。然自文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东北 三校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