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B卷·能力提升练)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1)(解析版).docx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B卷·能力提升练)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1)(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B卷·能力提升练)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1)(解析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B卷能力提升练)(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2022.黑龙江.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期末)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对于户籍登记有着严密的规定。 每户户主、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及其承担的徭役和人口税都要翔实登记。文帝以后,又增加了籍 贯、住址、身份、相貌、身高、残疾和财富情况等。这些严密的登记管理 A.旨在抑制土地兼并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C.利于政府赋役征收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详解】材料说明汉代户籍登记规定严格,这有利于政府赋役的征收,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土地
2、兼并 的抑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汉初儒家思想并非指导思想,且材料未 体现儒家思想对户籍规定的指导,排除B项;户籍登记规定的严密并非针对商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 排除D项。2. (2022.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二期中)北朝时期,朝廷有军户(营户、府户)、伎作户、乐户,屠户、屯田 户、牧户、金户、盐户、绫罗户、驿户等,他们的身份世代相袭,不能越籍通婚,这种状况延续到清朝时 期逐渐消解。据此可知,古代的户籍制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B.是游牧民族政治文明的延续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答案】C【详解】北朝以后,百姓身份固定不变、
3、世代相袭,这样的身份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政府对百姓的控制, 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故选C;材料与北方经济恢复无关,故排除A;古代户籍制度的延续并非游牧民族的 政治文明的延续,故排除B;古代户籍制度并不是阻碍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故排除D。3. (2022.重庆.高二期末)东晋南朝时期,户籍分为“黄籍”和“白籍”。南方土著居民的户籍用黄纸书写,称 作“黄籍”;东晋为招抚流民,对侨人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侨居户被登记在白纸写的临时户籍上,称作“白 籍”。这一制度A.有利于南北方士族的合流B.削弱中央集权的物质基础设运动。(8分)【答案】(1)特点:参与基层决策与治理;个人威望和人际关系影响明显;与地方政
4、府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 参与面广。意义:节约了行政开支;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了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 特点:依靠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力量多元;以服务现代化为目标;涉及内容广泛;注重乡村发展 的整体设计。评价: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为实现农村现代化进行的一场改良运动。推动了农村的现 代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移风易俗;普及了农村教育,培养了农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秩序的 稳定。未找到造成中国农村衰落的根源;采取改良的办法不能解决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详解】(1)特点:根据“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当地事务。士绅多是有声望并且有 钱有势的人,通过他们
5、的威望和人际关系来影响地方事务。他们既参与统治过程也参与决策过程”参与基层 决策与治理;个人威望和人际关系影响明显;根据“很多有关公共福祉的事情如赈灾、修路等都有士绅的参 与甚至负责,涉及到政府主要职能的诉讼,也会因为士绅的介入由公堂转为民间。士绅阶层的影响力与地 方政府权力影响力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得出与地方政府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参与面广。(2)意义:根据“他们如同一个,缓冲带减少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摩擦,增强着社会结构的弹性,使一个 庞大的帝国机器得以灵活的运转”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乡绅治理的意义在于节约了行政开支、强化了 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了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稳定。
6、(3)特点:根据材料“乡村建设运动以地方政府和国内外社会力量资助的经费为来源可归纳出依靠地方政 府与社会力量,参与力量多元;根据材料”显示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路径” 可归纳出以服务现代化为目标;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涉及内容广泛;从整体设计情况来看,可归纳出注重 乡村发展的整体设计。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为实现农村现代化进 行的一场改良运动;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移风易俗;普及了农村教育, 培养了农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秩序的稳定;未找到造成中国农村衰落的根源;采取改良的办法不能解决中 国农村的根本问题。23.(20
7、22.安徽华星学校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中国历代统治者对乡村的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 (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 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 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 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 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
8、,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 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 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 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 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 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摘编自唐鸣刘志鹤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
9、 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 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 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 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积极影响。(8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6分
10、)【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 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积极影响:有利于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农业 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社会教化;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 性。变化: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 进行“有限管理”。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的不断完善。【分析】(1)趋势:根据材料“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可归纳出由 乡里
11、制向保甲制转变及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根据材料“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 增强”可归纳出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根据材料“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 越来越弱”可归纳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积极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利于乡村社会 秩序的稳定、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利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巩固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利于社会教化、利于地 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变化:根据材料“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要求政府承担 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可归纳出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
12、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 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 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等角度进行分析。【点睛】C.减缓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缓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答案】B【详解】根据“对侨人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侨居户被登记在白纸写的临时户籍上”可得出“白籍”流民不要交 税,因此减少了中央的税收,削弱其集权的物质基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北方 土族,排除A项;这有利于重心南移,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地主间的矛盾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2.云南保山.高二
13、期中)隋代推行“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清查核实户口,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 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以严防隐匿户口、谎报年龄现象发生。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政府编户增长一倍 有余。隋朝这一举措A.加重了农民的赋役负担B.激化了人地资源矛盾C.杜绝了人口隐匿的现象D.打击了豪强世族势力【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南北朝以来,户口隐漏日趋严重,国家所能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减少, 而地方豪强地主占有的人口增多,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因此,隋代推行“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中央政府的力量,打击豪强世族势力,D项正确;“大索貌阅”的户籍管理 制度,从豪强手里将
14、原来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一 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排除A项;激化了人地资源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以 严防隐匿户口、谎报年龄现象发生。“,杜绝了人口隐匿的现象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5 .(2022.山东淄博.高二期末)明代中叶,开始推行附籍与寄籍制度。所谓附籍是指“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宽 恕)其罪,许于所在官司附籍,纳粮当差”,寄籍是指保留原籍的同时可在外挂籍寄居。这表明当时 A.户籍管理制度混乱B.赋役负担的减轻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社会流动性增强【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附籍是指“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宽恕)其
15、罪,许于所在官司附籍,纳粮当差”,寄籍是指 保留原籍的同时可在外挂籍寄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员流动增强,政府不 得不对原有的制度进行一定的变更,出现了附籍与寄籍制度,D项正确;附籍与寄籍制度的出现说明政府 对于户籍的管理仍很严格,不能说制度混乱,排除A项;户籍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赋役负担的减轻,排除 B项;C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6 .(2022.云南牟定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期末)下表所示为乾隆年间户部统计的人口数量情况。导致这一变 化的重要原因是时间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数2041万人14341万人A.户籍制度的变革B.人地
16、矛盾的消除C.国家版图的拓展D.海外贸易的繁盛【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到乾隆六年(1741年),短短41年间,人口增加 了 6倍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推丁人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 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人口隐瞒已无必要,从而导致政府统计的人口激增,A项正确;清朝前期, 人地矛盾并未消除,排除B项;乾隆时期,国家版图并无明显拓展,排除C项;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海外 贸易凋零,排除D项。故选A项。7 .(2022.黑龙江.鸡东县第二中学高二期末)与周代相比,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 的崇拜中脱离出来
17、。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二 又左传庄公 三十二年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A.统治阶层对社会治理持理性态度B.民的尊崇与鬼神的崇拜互相交织C.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D.鬼神成为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统治阶层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更注重民的作 用,重视了“民的作用,这表明统治阶层在对社会治理中认识到了百姓的作用,体现了理性的态度,故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鬼神的崇拜,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故 C排除;材料主旨是对“民”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的认知
18、,不是表明鬼神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8 .(2022福建福州高二期末)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廷设立乡约制度,规定每月朔望两次宣讲圣谕六 训,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到康熙朝,颁布了“圣谕十六条”。 清廷的做法A.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B.借助宗法纽带以加强中央集权C.旨在提高乡民整体的道德素养D.增强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度【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乡约制度中的由顺治帝时期的“六训I”发展到康熙朝“十六条”,说明清朝初期为 了加强对基层的管理,以思想教化的方式对民众进行控制,D项正确;“保证了地方社会秩序长期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B卷·能力提升练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分层训练AB卷选择性必修1解析版 第六 单元 基层 治理 社会保障 能力 提升 2022 2023 学年 历史 分层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93174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