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和当代产业结构.docx
《经济全球化和当代产业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全球化和当代产业结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济全球化和当代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作为一国经济之基石,始终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早期由欧美学者开创的现代意义上的产业结构研究,形成两类不同的 理论模型。这方面的研究通常以单个国家为分析单位,着重点在产业 结构的内部构造及其演化规律。近十多年来,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和产 业结构演进之间的互联互动特征已成为产业结构研究中不可忽视的 重要问题,因而结构演进中的国际性波及和关联机制逐渐成为近期产 业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仍未脱离将单个国家作为研究立足点 的传统视角。面对现实经济系统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必须立足 全球视角,而运用整体主义的系统研究方法,从各国产业结构相互联 系的角度,将国际区域产
2、业结构作为分析单位和对象,这可能是适应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有效的方法和切入点。一、立足单一国家视角的产业结构理论(一)产业结构的内部构造及其共同演化趋势相关的理论成果按石川秀(1992)的归纳,主要包括由欧美学者从 广义的两种方法出发提出的两类不同理论模型。一种方法是使用若干 国家间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从统计分析上确认经济增长与 结构变化之间的某些普遍联系;另一种方法是集中研究初始条件与经 济制度相似的一批国家的历史经验,探索能够说明其结构变化过程的 一些特殊理论。(注: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构理论研究的关键。需要对各种联接机制从国际区域间立体、多向幅 射和多边反馈角度
3、,分门别类地研究其各自的联接特点和传导规律, 这是结构关联机制在空间上的变化。同时,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的复 杂性往往表现为系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结构间关联强度和关联 模式也同样处于动态演变中,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甚至出现跳跃式突变 状态,这是结构关联机制在时间上的变化。止匕外,在现实中,由于形 成产业结构间互动关系的联接机制较多,因而渠道复杂,各种联接机 制交互作用,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机制体系。鉴于跨国公司在当代世界 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研究形成国际区域间结构互动关系的各 种联接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时,需要对其加以充分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3 .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分类及演化模式的比较研究。在全球
4、产业 结构大系统中,存在着各具特征的不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子系统,作 为一个个相对的整体,需分类研究并揭示各自的演化模式。这里的演 化模式是指,特定国际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在相互关联中体现的整体 演进的形式或表现出具有某种共性的演进方式。鉴于各区域产业结构 整体演进方式的复杂性,可选择若干典型国际区域(如东亚、北美和 西欧),采用静态和动态的具体分析方法,对某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整 体存在的稳定性特征和变动性特征及变动趋向作出细致的实证研究 和理论概括。然后把静态和动态分析分别得出的结论联系起来,研究 其相互关系,综合归纳出不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体系各自相异的演化 模式及其特征。4 .结构变动与当代国际
5、分工发展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动往往与国 际分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在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 中,某国际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是在参与区域国际分工中才相互联接 形成整体性演进,各区域产业结构在整体性演进中表现出不同的演化 模式,实际上反映了全球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各区域分工子体系也具有 不同的特点。因此,当代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并非是一个平面结构,而 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交叉叠加的复杂的立体结构,需要对此作出 系统、全面的研究。以往的产业结构研究由于没有深入到全球产业结 构大系统内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因而相联系的国际分工研究缺少系 统性和综合性。各种研究往往关注不同的侧面,其成果可以解释全球 分工
6、体系中的某一层次或侧面,然而适用范围不广,自然也难以真正 认识本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准确位置。5 .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和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研究。以往的产 业政策一般以本国产业为对象,通常更多地考虑对本国结构调整及预 期,而没有顾及国外政府可能做出的反应与调整对本国产业结构运行 和政策执行结果的反向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产业结构的互 联、互动强化,直接导致了一国产业政策对内作用弱化,对外作用强 化的质变,使产业政策以国际产业政策方式实施,其核心在于协调。 事实上,当今某些国际区域经济的整合程度已相当高,因而政策更由 本国独立制定,并以本国产业为主要对象,但其政策制定基础和政策
7、实施效果的地域空间范围,已超出本国地理边界,外延扩大到与本国 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区域或周边国家。目前,虽对制定国际产业 政策进行了初步探讨(齐东平,2000),但对各国产业政策相互作用 机制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需深入研究多国、特别是同区域 内各国产业政策相互作用机制的特点、规律和动态博弈过程,以及全 球化时代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式。以上从整体主义系统思想出发的五个方面的研究,相互间存在着 逻辑联系:国际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特征和假设封闭条件下的理论 与度量,是从新的切入点研究产业结构的出发点和基础;结构关联机 制分类及动态变化理论构成了以全球化为视角的产业结构研究的
8、延 伸纽带;区域结构分类及演化模式研究,则丰富了立足全球视角的产 业结构理论体系框架的层次结构;结构变动与国际分工发展理论是产 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扩展、归结点和通向应用分析的桥梁;产业政策相 互作用机制和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研究将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政策 协调与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深入展开这五个方面的研究, 将有望构建一个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的产业结构研究体系框架。(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5-567页。)在这两种方 法基础上提出的两类模型都以单个国家为分析单位和对象,着重点在 一国内的产业结构变动(注:对此,库兹涅茨曾有明确的说明。参见: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
9、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版,第13-15页。)。影响一国结构变动的某些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即 仅存在外界环境因素对国内结构变动的影响,而不存在反向作用。尽 管这两类理论模型迄今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始终没有突破单一 国家的研究视角。科林克拉克(1940)首先从第一种方法出发作了开拓性研究,该 研究成果被称为“配第一一克拉克定理”。其理论模型采用费希尔 (1939)最先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研究了人均国民收入变动和劳动力 在三次产业间转移趋向的内在关联。在此之前,霍夫曼(1931)则对工 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发展阶段作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消费资料工业净 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之比在工业化进程中
10、是持续下降的所谓 “霍夫曼定理”。克拉克和霍夫曼的最初研究,开创了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先 河,但理论模型过于简单和不够成熟。为此,西蒙库兹涅茨(1966、 1971)和霍利斯钱纳里等(1975、1986)在不断改进第一种方法的基 础上,进一步提出发展了的理论模型。西蒙库兹涅茨从经济增长总量出发,对50多个国家的截面数 据和长期历史数据作了统计回归,考察了结构变动在不同总量增长时 点上的状态。此后,霍利斯钱纳里等则更多地采用投入一一产出方 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模型,将分析样本进一步扩展到低 收入发展中国家,形成了用途较为广泛的结构转变分析方法。综合起 来他们的主要工作包括:1、用劳动
11、力和产值指标等,对人均收入和 三次产业变动间关系作了彻底的考察和验证;2、深入到工业和服务 业内部,对其结构变动作了细致分析;3、研究了影响结构变动的三 组因素,即国内需求、对外贸易和生产技术水平及其变量;4、对发 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构变动差异的分析中,初步提出了经济增长与 结构变动的国际性传播;5、通过结构转变不同阶段中不同部门和因 素对增长贡献相对重要性的研究,对结构转变作了动态分析;6、通 过若干国家多部门模型的比较研究,概括出外向型、中间型和内向型 三种发展模式,考察了战略、政策等因素和结构转变之间的联系等。从广义第一种方法出发的理论研究,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揭示了 产业结构变动的“标
12、准形式”。同时,也出现了从广义第二种方法出 发的一些产业结构变动的特殊理论。其中,阿瑟刘易斯(1954)的二 元结构模型和W-W-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和主导产业理论最 具影响力。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通过三个基本假定和把发展中国家 经济划分为两大部门,研究了二元结构转变为一元结构的进程和途径。 该模型在形式上虽表现为劳动力的流动,但实际上是通过对发展中国 家剩余劳动力的假设,涉及到整个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转变,因 而是把模型建立在更接近于现实的假设基础上的一种努力。罗斯托则 以非总量的部门分析方法,试图把握住在经济成长中所依赖的一些特 殊部门所起作用的动态力量。为此,不仅按技术标准提出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 全球化 当代 产业结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