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联读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联读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联读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联读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联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谏、疏、书等文体的功用与特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句式等基础知识。2 .推敲文章对观点的提炼与阐述,感受并学习古代先贤心怀天下、 爱国爱民、克己奉公、持正守道、敢于担当的胸怀与精神,形成正确 的价值观。3 .认识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以及如何处理观点与材料的关系。4 .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述思路和论证方法,在比较的基础上,概括 出两篇文章共有的说理艺术。5.辩证分析作者的观点并理性发表自己的看法,养成大胆质疑、 小心求证、缜密推断的思辨习惯。6.谛听历史的回声,以史为鉴,立足当下,正确审
2、视自己能为和 不能为之事,为自己的未来打好精神的底子。教学时数:5课时一、导入新课在电话、手机、电脑尚未出现的年代,书信便是古人交际交流的 常用工具。为上级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同僚商讨为政的方法措施,特 定的写信对象,特定的事由,就决定了书信内容具有针对性。今天, 我们一起读两封信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一篇是直言进 谏、警示君主的奏疏,一篇是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在学习中 一起倾听古人理性的声音。二、教学过程任务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学习任务单整理文言现象并 翻译文中重点句子。谏太宗十思疏活动1: 了解魏征及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徵(现作“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
3、曲阳县 人,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 渐怠惰疏忽的君主的劝谏;答司马谏议书是给朋友兼政敌的回信, 反驳对方的指责,表明改革的决心。两文都有理性的力量,但由于作 者身份、目的和文体不同,采用的语气也就不同。请从作者身份、文 体、称谓、语气词、谦敬副词、句式等方面举例加以说明。【提示】活动2:在论证方法上,这两篇文章也各自有所侧重。请结合具 体句子,归纳出两篇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艺术效果。三、布置作业1 .谏太宗十思疏全文以“思”为核心。你觉得“十思”中 哪几“思”与我们的学习或生活联系紧密,请指出并举例说明。2.综合两篇文章,说说以魏征和司马光为代表的“古代士
4、人”身 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当下的我们学习传承?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二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 名的是流传下来的谏文表一一谏太宗十思疏。谥号“文贞”,位列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今魏征已去,吾失一镜矣。”此话是唐太宗李世民临死 前对臣子魏征的评价,可以说真正是高度评价。活动2:讲述小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故事1怕你唠叨有一次魏征告假回老家办事,李世民非常高兴准了假。魏征走后, 李就整天出去游玩,一天,李换好衣服准备出去玩时,魏征在老家办 完事提前回来了,李就不好意思出去玩
5、了。魏征说:“衣服都换好了, 为什么又不出去了? ”李说:“还不是怕你唠叨我,说我天天不干正 事,整天出去玩。”故事2鹤死怀中李世民得到一只鹤鹰,神态英俊神异,李非常爱惜,架在臂上玩。 望见魏征来了,急忙藏进怀里。魏征已经望见,故意前去进言,讲论 古帝王逸乐误国事,以劝谏李世民。讲了很久,李担心鹤鹰会被闷死, 而平素对魏征很敬畏,要听他讲完。魏征讲个不停,鹤鹰死在李怀里 To活动3:课前布置作业,请学生查阅写作背景提示:唐太宗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 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 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
6、 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 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 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 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 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 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 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答司马谏议书活动1: 了解作者王安石王安石(1021 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灌郎,封荆国 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 学家
7、。王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 (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文学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 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 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有临川集 等著作存世。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是王安石发动的旨在 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 以“理财”、“整军”为中
8、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 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 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 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 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 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 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 强烈反对。写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 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字君实),多次写信给王安 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
9、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二月一封长达三千 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回复了一信, 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没有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 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任务2:明批判靶子,析辩驳方法谏太宗十思疏活动1朗读文章,梳理重要字词,梳理论证思路与层次关系。【明确】在君主专制的中国古代社会,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因此他们的个人素质,尤其是其道德品行,对国家的治乱兴衰具有至 关重要的作用。一个贤明的君主可以开国创业,传之子孙;而一个昏 暴的君主则不免败政乱国,甚至国亡身死。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二论证思路:第一句先用比喻开
10、头,引出观点;紧接着第二句,从 反面,继续用比喻论证,强调“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三句先提醒君 主的崇高地位和重大使命,再反面假设可能出现的背道而驰的情形, 目的还是强调“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观点。第二段:论证为什么要“积德义工针对唐太宗当时的实际状态,概括历史规律,进一步说明“积 德义”的重要意义。论证思路:首先针对历史上的君主们“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 盖寡”的普遍情况进行设问(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不足,何也?)接着,用“竭诚”与“傲物”回答。随后进 一步分析“竭诚”与“傲物”的结果。最后从反面得出结论:不积德 义,不得民心。【小结】为什么要“积德义”?因为可
11、以得民心。(得民心,可 得天下,守天下)第三段:论证如何“积德义”。(积德义的要领)论证思路:直接提出“十思”,再说明其好处。“十思”可归纳为“五戒”:1 .(物质享受上)戒奢侈:劝诫唐太宗不要喜好器物美色和劳民 伤财,从而保证民心安定和百姓乐业。2 .(思想修养上)戒骄傲:考虑到地位崇高的危险时,就要想到 虚怀若谷,用谦虚平和来约束自己;担心自己骄傲自满时,就要想到 海纳百川;江海浩荡的原因在于居众多河流之下。3 .(生活为政上)戒懈怠:劝诫唐太宗热衷打猎,也只能以一年 三次为度,不可放任纵欲;自始自终都要勤于政事,而不能怠慢政事。4 .(用人上)戒小人:如果担心耳目被堵塞而受蒙蔽,就要想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联读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 司马 谏议书 设计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