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





《汕尾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汕尾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汕尾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二年级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出现了相结合的趋势。这增强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 对话与交流。从而形成一种趋势:“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 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这种趋势到了 20世纪初期又有所发展。列宁把这 种趋势叫作“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他指出,这个潮流在马克思时代已经 存在,“在20世纪,这个潮流也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是更强大了”。我们认为,
2、两种文化的整合有两条道路:一是自发的道路。科学是人为了认识自己和生 存而形成的学问。它以探究自然规律为核心内容。尽管科学不像人文那样以关注人为中心, 但它还是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人性。任何一门具体科学不管“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 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自然哲学和自然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 依靠于人的科学;因为这些科学是在人类的认识范围之内,并且是根据他的能力和官能而被 判断的”。这就意味着,人性有自觉追求人文与科学融通的倾向和要求。二是自为的道路。 就是通过“自然科学知识分子”与“人文科学知识分子”的对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 育”的融合,倡导“新人文主义”,有步骤、
3、有计划地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通过两种教育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来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而要达到两种 教育的结合,就耍实施“文理融通”的教育。这种“文理融通”的教育需要在科学与人文之 间创造更好的联系,其目的在于:把两者融合成一种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基础而又不削 弱任何一方的广泛的人文主义,从而能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所形成的障碍中找出一条道路 来。通过这样的教育,造就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以社会科学为“中介”,倡导“新人文主义”,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在现实科学 研究中,在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许多交叉之处。因此,在特定 的语境中,社会科学既可
4、能靠近科学,也可能靠近人文,也可能把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表达 自己的心声,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从总体上看,社会科学带有中间和交叉的性质,是科 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结纽带,是实现科学与人文对话和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I 华勒 斯坦指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三分法已经不像它一度显示的那样不证自明 To同样,各门社会科学也不再是站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两个对立的家族之间、不知道 该投靠哪一方的穷亲戚,恰恰相反,它们业已成为自身的潜在调和的场所。”目前,尽管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但是,人们还没有清除科学与人文之间的 沟壑,自然科学家与人文科学家也还没有消除各自的偏见,民众的整体素质
5、还有待于提高。 因此,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切实地推动二者的融合。(摘编自张志顺、王鹤岩文化哲学视域下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材料二:当前,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些人文学者在经历了与科学的冲突和对话之后,终于认识 到这二者实际上并非是天然对立的,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人文合力推进中国现代性大计的成 功经验足以借鉴。因此,他们便试图提出一种可在其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东西一一“数字人 文” (Digital Humanities)。数字人文的诞生使得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带有科学的方法论和科学的精神,同时它也可 以促使科学研究变得更人性化,因而标志着另一场新的革命性变革。它表明,使用科学的手 的
6、结果。从“乡苏维埃主席老纠把儿子从角岭上叫了下来,十万火急那样”以及来宽爷对来 宽说“有你出息的机会了”,可以看出来宽爷的激动,一方面他觉得来宽有这样的手艺,能 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来宽抓住机会,表现自己。9. 这里写出了红军将士们穿上来宽和乡亲们编织的草鞋后行军前进的壮观场面,也 体现了红军将士们行军的艰辛;草鞋被赋予了特殊意义,“长龙”既是红军队伍,也是中 华符号,表现出人们对斗争胜利的决心和信心;结尾富有诗意,意味深长,故事戛然而止, 使读者对来宽和红军的未来产生好奇。(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的文学效果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7、的能力。题干中“具 有怎样的文学效果”提示我们要从小说文学效果的角度分析,比如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塑造、 内容、主题、读者感受等方面确定答题方向。本题答案并不唯一,可以多角度分析作答。从内容上看,来宽看到红军将士们从田域和河堤上迈向浮桥,往远方游走,这不仅展示 了行军时壮观的场面,和“天和地黑成一大团的墨”这一环境描写相结合,也表现了红军将 士们行军的艰辛。从主题上看,小说以红军将士行军为背景,以“长龙”来代指中国军队, 富有意蕴,来宽“追赶长龙”体现出来宽有意加入红军队伍,也表示出包括来宽在内的人们 对斗争胜利的决心和信心。从读者的阅读感受上看,结尾两段多处使用修辞手法,使文段结 尾富有诗意,来
8、宽“追赶着那条长龙”后面作者使用了省略号作为结束,有种欲说还休的感 觉,使读者阅读完后对来宽和红军的未来产生好奇。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正确标点: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 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 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11.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项“见乎其 文”中的“见”同“现”,表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中的“见”为看到,看见。 故A项正确。D项“辙也未之见焉”中的“焉”为助词,啊。“犹且从
9、师而问焉”中的“焉” 为代词,指老师,含义不同。故D项错误。B项和C项是文学常识,表述正确。12.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根据原 文“恐遂没,故决然舍去”可知,苏辙是担心就此被埋没,所以毅然离开家乡,去寻访天下 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13. (1)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且”“志其大”各1分,句意2分)(2)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听到您的一句话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可以 说是看遍了天下的壮观之景而没有什么遗憾了。(“以”“光耀” “自壮”各1分,句意1 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
10、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4. 苏辙爱好写文章,认为写文章就得“养气”。“养气”除了读书,还要寻访“天 下奇闻壮观”,苏辙以此作为求见韩太尉的理由。只有见了韩太尉,才可以说是看遍了天 下的壮观而没有什么遗憾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文中相关要点的能力。【参考译文】太尉左右:苏辙(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思考得很深入。我认为文章是作者的精神 气质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而(人的)精神气质却可以通过培养(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修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气 势)开阔、浑厚、宏伟、博大,充满于天地之间,同他的精神气质的大小相称。
11、司马迁走遍 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同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 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拿着笔学写过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气质充满于内 心而流露到外貌上,发于言语而体现在他们的文章里,而他们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苏辙(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 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 的书,虽然没有不读的,然而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 埋没,所以毅然离开家乡,去寻访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
12、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急促的 水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 府库、城池、园林的富庶和巨大,然后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谒见了翰林学士欧阳公,聆 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往,然后才知道 天下的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太尉您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天下百姓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 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袭扰,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佐君主,领兵出征像方叔、 召虎一样御敌安边。可是我至今都没能拜见您呢。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我) 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
13、、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巨大和深广; 对于人,见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 听到您的一句话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可以说是看遍了天下的壮观之景而没有什么遗憾 了。苏辙(我)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 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我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 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 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 D 【解析】D项“词情一扬一跌”说法错误,
14、应是“一跌一扬”。下阕先回忆 去年路过此处所见到的惨淡光景,心情无限怅惘,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后写今年 眼前所见荷花满塘的景色,受一路繁花相送的感染,不由倾吐对眼前美景的热爱,这在词情 上是“一扬”。16. “今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表面上是词人感恩君王给他优礼,让 他一个“病夫”得以观赏眼前一路繁花相送的美景,实则含有对宋高宗支持赵鼎的不满之意。 语言精微委婉,暗含喻。(4分)该词情感深厚复杂,既有对眼前美景的热爱和自身观赏 美景的旷达欢悦,也暗含对君王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2分)【解析】“微而婉”是精微、委婉,“讽喻”是指将另一层含义隐藏在作品之中的文学 技巧。再
15、结合提示语,可以得知,这道题要求考生把握该词的情感主旨,并以所谓感恩句“今 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繁花相送到青墩”作为切入点进行理解赏析。该句理解难度不大,但需 联系“病夫因病得来游”、结合小序中词人当时的遭遇来品味,才能明白词人精微委婉词句 之下那貌似旷达实则内心痛苦的矛盾心理,才能体悟到词人潜藏在得享繁花相送美景的欢悦 之情下对宋高宗的不满之意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3)示例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示例二: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示例三: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示例四:不知江月待何人
16、但见长江送流水示例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每空1分,如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18. A赞叹不已B广阔天地C精益求精【解析】A赞叹不已:连声赞赏不止。B广阔天地:指可以发挥作用做出成就的广大领 域。C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运用一般可以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 系与词语对应解题;也可以从词义角度,用提及语素与词义轻重对应解题;还可以从用法角 度,用适用对象与感情色彩解题;另外还可以看搭配对象语法功能使用对象
17、等。这里主要采 用根据上下语言环境来选择恰当的成语。A处填“赞叹不已”,前一句写了文化节目火热, 文博类分支创新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后半句写了在业界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创作风潮, 因此,此处应该是让观众连声赞赏的意思。B处填“广阔天地”,突出文物和古迹悠远的神 秘感可以让综艺有广阔的发挥空间。C处用“精益求精”来描述工匠精神。19. 这类节目以文物藏品和博物馆为主视点,以历史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和考古学 来结合文艺、社会和科技,适合多种节目形式,能使文博领域相关知识及其中蕴含的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地传播到观者心中。(每改对一处得1分,全句通顺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18、。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第一处在第句中, “把为主视点”句式杂释,可以把“把”字改成“以”,或者把“为”改成“作为”; 第二处在第句中,“把历史学”介词不当,可以把介词“把”改成“以;第三处在 第句中,“传输到观者心中”搭配不当,将“传输”改成“传播”。20,拟人。把观众与历史之间的生命触碰比拟成在弹奏命运交响曲。将新文博节目 对历史文物的当代阐释形容得更加生动形象。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让观 众与历史之间产生互动,突出表达了新文博节目的精彩。(修辞手法2分,表达效果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修辞手法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 修辞手法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
19、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这种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 的作用,比如内容情感方面、结构方面、语气语调转换方面,最后一一整理出来。拟人这一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 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21 .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A项与第一段中“爪”的双 引号都表示强调的作用。B项属于直接引用;C项中“大师”“发扬国光”有讽刺意味;D 项表示特定称谓。22 .上古时,采还可借指“色彩”所以“采”也引申指“神态”“采”就有了两 个意义序列的含义(每处2分,
20、符合语境及字数要求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补写语句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种题目时 需要结合补 写句子的前后文进行推断,找到补写依据。第处,由前文“其本义是采摘。引申指选 用搜集挖掘骞”可知,本空应填写与“采”字含义相关的内容,再结合“采者,青、黄、 赤、白、黑也”可知,“采”也借指颜色、色彩,以及尚书益稷记录的是舜和禹、皋 陶的讨论并相互告诫的场面,属于上古时期。综合分析,本空可填“上古时,采还可借指色 彩”。第处,由前面分句中的关联词“由于”可知,本空应该以“所以”开头。再结合 后文“即人的精神状态,如神采风采等”可知,“采”也引申为人的“神态”。综 合分析本空可填“所以采也引申指神
21、态。第处,本空是对上一段的总结,是一 个过渡句。由前文“这样一来”可知,本空是对上一段的概括,前一段讲述的是“采”的两 个意义,另结合“后来另造彩字分担采的色彩及其引申义”。综合分析,本空 可填“采I就有了两个意义序列的含义”。四、写作(60分)23 .【命题思路】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越发倾向于思辨型作文。高考作文的核心素养是 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提及课程目标: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 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课程 内容: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
22、表达。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 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 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这都对高考作文提出要求,要由知识向能力转变,注 重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我们能清楚看到,在核心素养背景导向下,高考作文回归理 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的写作,越来越强调文章的情境性、对象性,以及 说理的逻辑性。因此,借鉴2022高考真题作文题,将本次命题的落脚点放在了对学生思辨 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上。【写作指导】审题的关键点:材料一这款机器人“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丰 富度。同时,人们也在担忧:未来人工
23、智能的普及是否会将人类大部分工作自动化,甚至淘 汰人类自身? ”与材料二毕淑敏之问“现代人的幸福感真的保持了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吗? ” 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工智能发达、科技发展之快,人们的幸福感同比例增长了吗?其实,大家也很清楚,人工智能发达是依赖科技的发展迅速。据此可以有相关立意:可 以陈述事实,现代人的幸福感没有保持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本次失衡、跛脚、背离);可 以剖析原因,现代人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保持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可以探讨对策,现代人 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应该保持,怎样保持)与科技同比例的增长。当然,也可以结合以上的 几点来写。另外,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幸福”的解释是名词,使人心情舒
24、畅的境遇和生 活;形容词,(生活、境遇)称心如意。对“舒适”的解释是舒服安逸。【参考立意】面对科技与幸福的失衡;让科技为幸福赋能;幸福,不能输给科技; 幸福科技,同行同向;破科技之藩篱,得至朴之幸福;科技时代的幸福密码;警惕科技伤了幸福;莫让科技成了幸福的羁绊;科技飞驰向前,幸福如影随形。科技与人文:共创人类未来在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如同古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022 年11月30日,一款名为ChatGPT的聊天机器人由美国某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发布,它的能 力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可以进行文字处理、代码开发、智能客服等任务,还能进行深度的 对话和思考,进一步提升了人类的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汕尾市 2022 2023 学年度 第二 学期 教学质量 监测 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