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考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发达的古代农业.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练二十五发达的古代农业1.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除了高位神“帝”和祖先崇拜外,商人对风、雨、 虹、雪等自然现象都有祭祀记录,这些自然现象受到了商人的重视。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民间信仰体系与官方相同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C.农业生产是重要经济活动D. 土地是国家财富来源2. 2023 湖北卷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 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 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商甲骨文周金文秦小篆现代楷书肉肉沁肉v *. U髻直很S S AiX 泉X衣(戊、装)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B.渔猎采集
2、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3. 2023 焦作市二模郑州古荣镇冶铁遗址出土汉代铁器达318件,其中有犁、犁铮、 铲、锄、凹形镭、镭、镌、双齿钱等农具206件;巩县铁生沟发现汉代铁器200余件,其中 生产工具105件,有铁镌、双齿镣、铁铲、锄、犁等农具92件;中牟曾发现汉代犁壁。由 此可知,汉代这些地区()A.传统步犁定型氏精耕细作的农业获得发展C.经济重心南移I).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4. 2023 山西怀仁市模拟有学者研究指出,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民受到高利贷 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处境不断恶化,但在全国人口中自耕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 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3、)A.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的推广B. 土地兼并受到有效控制C.休养生息政策得以较好贯彻0.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推动5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 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6 . 2023 银川市二模中唐以后,“总计天下方镇凡四十八道,其河东、镇冀、魏博、 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政府不得不“以江淮为国命” “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江南八道”。这反映了()A.南方经济地位提高B.北民南迁进程加快C.北方长期战乱不断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7 . 2023
4、 河北保定二模北宋仁宗时,有人投告廉州刺史石元孙在屯田开发中“擅污 民田”,朝廷即“遣使按视”。北宋神宗时,大兴水利,因而各“路”占用民用之事剧增, 政府的对策是:“以官田计其顷亩,拨还田户;如无田可拨,即计田给值”。据此可知,北 宋时期()A.均田制得到进一步发展8 .小农经济受到保护C.小农户土地所有制确立9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8 . 2023 邯郸市二模在修筑坪岸和疏浚排水渠问题上,宋朝和明朝实行不同的政策, 如表所示。宋明两朝水利管理制度政策对比宋朝“田头制”以面向堤坝的农村土地的长短为基准,分担修筑费明朝“照田派役”根据农村土地的面积分派堤坝修筑费“业食佃力”限制对绅士的优免,地主提
5、供稻米,佃农提供修筑堤坝所 需劳动力这一政策变化()A.巩固和强化了小农经济地位9 .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C.适应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D.推动了江南赋税制度改革10 2023 广州市一模明朝中期引进的耐干旱、易生长的高产农作物甘薯,到清代得 到了广泛种植。以往不能利用的大量荒地被开垦,粮食总产量得到相应提高。到后来,为进 一步提高粮食总产量,人们一再减少稻米和小麦的播种面积,腾出土地来种植甘薯。这反映 出清朝()A.耕地面积持续增加 B. 土地资源危机严重C.作物种类丰富多样 D.精耕细作长足发展11 .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 辅助劳力,一
6、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专练二十五发达的古代农业1. C由题干可知商人时风、雨、虹、雪等自然现象都有祭祀记录,这些自然现象之所 以能引起商人的重视,是因为这些现象本身与商人的生产生活,特别是农业生产紧密相关, 故C项正确;A项“相同”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题干没有提 及财富的来源,故【)项排除。2. D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木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木质题。据本题材 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 条件下,
7、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 仍在广泛使用,耒相和锄例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 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石制工具和草绳木叉等,群居生活,围捕渔猎,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 的生产状况,排除B项;“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 B根据材料“郑州古荣镇冶铁遗址出土汉代铁器达318件中牟曾发现汉代犁壁” 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河南地区普遍使用铁制农具,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 获得发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8、传统步犁定型的标志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排除 A项;材料强调的是农业工具的普及,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4. A材料体现的是汉朝时期的自耕农经济虽然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仍然在全国人口 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主要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即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A项正 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排除B项;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措施主要 是在西汉初年,排除C项;商品经济发展会对自耕农经济产生冲击,排除D项。5.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 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
9、、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 的水利工程,D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项说法 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一个因素,并非主要因素,B项排除;“交 通运输网络畅通”的说法与材料无关,也不符合当时的史实,C项排除。6. A依据材料“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 “每岁赋入倚 办止于江南八道”可知,北方藩镇势力强大,不向政府纳税,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靠南方, 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因此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 靠南方,A项正确;B项错在“北民南迁”,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财政收入依靠南方,而
10、未涉 及北方人口南迁,排除;依据材料“其河东、镇冀、魏博、范阳、淄青等十五道,不申户口” 可知,北方藩镇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但是并未涉及北方战乱,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 藩镇不向政府纳税,政府财政主要依靠南方,没有涉及中唐赋税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7. B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朝廷严禁官府滥占民田,尊重小农土地所有权,保护小农经 济稳定发展,B项正确;均田制早在唐代中期就已终止,排除A项;小农户土地私有制确立 于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北宋时期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8. C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实行“田头制”,以面向堤坝的农村土地的 长短为基准,分担修筑费,体现了小农
11、经济地位较稳固;明朝的“照田派役”和“业食仙力”, 体现出土地兼并趋势加强,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所以需要根据农村土地的面积分派堤坝修筑 费,并由地主提供稻米,佃农提供修筑堤坝所需劳动力,反映了人口流动性增强的趋势,因 此这一改革适应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土地兼并的加速,并非小农 经济地位的巩固,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对农民人身束缚的放松,而非加强,排除B项:材 料反映的是水利管理制度,并非赋税制度,排除【)项。9. B材料表明,清朝大力推广高产农作物甘薯,促使大量荒地被开垦,到后来出现甘 薯夺占稻米、小麦播种面积的现象,反映出清朝土地资源危机严重,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 清朝土地资源危机严重,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清朝土 地资源危机严重,不是作物种类丰富多样,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精耕细作长足发展, 排除D项。10. B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 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小农经济的生产工具的确是相对简陋的,但“一旦和土地结合, 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说明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再生能力,故选B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