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docx
《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同为大规模的社会竞争性考试,古代科举与现代高考颇多相似, 故后者受前者的影响也颇为深重。与科举的革废是时人议论的焦点这 一历史情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的是,被喻为“现代科举”的高 考制度之存废与改革亦成为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十余年来,每逢高考前后,学界和广大百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 掀起一股讨论高考的热潮。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关于高考存 废与改革等问题的争论更加激烈。对于高考存废这一考试研究领域中 至为根本的问题,学界一直存在着“统派”与“独派”的针锋相对。 90年代中期以前,对抗的天平基本上倾斜于“统派” 一边。但随着应 试教育弊病的加剧,整个社会都激愤地抨击着“片
2、面追求升学率”, 并对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群起而攻之,矛盾双方遂逐渐势均力敌。1998 年春夏之交,由对语文高考试题的不满引发了一场对高考自建制以来 最为激烈的批判。而“在批判高考、主张废除高考的论着中有一共同 特点,即不约而同地将高考与科举相提并论,似乎科举在人们印象中 是十恶不赦的封建取土制度,而高考既然可以与科举作类比,则可等 量齐观,高考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应该加以废除了。” 1对高考这样一种与古代科举有着基本相同的精神实质、兼具教育 性与社会性的现代大规模竞争考试,其存废与否仅靠考试或教育理论 的指导显然远远不够。唯有将高考的存废问题放在科举的历史背景中 加以考察,方能得出符合考试自身发展
3、规律的结论。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制度,可以发现,科举是其中历史最久、变 化最小却又影响最大的一项。自隋朝科举建制后,经过千余年的运行, 科举已成为一部结构精细复杂的制度机器,其整体运作设想之周延已 达至相当惊人的地步。由于科举取土关系重大,且历时久远,其积极功 能与消极影响都十分巨大,科举遭遇了各种议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是 发生在封建社会最高决策层的六次争论或改制。2争论的结果是科 举数次被废,但总似有“神灵”相庇,旋废旋复。而佑护之“神灵”正 是科举自身。因为旨在选拔“精英”以治国的科举制与儒家政治理论 十分吻合,有非常适宜科举制生存的文化土壤。而且,由于科举是普通 知识分子获取政治特权、经济
4、利益和社会地位的最佳乃至唯一渠道, 对土子的利诱力非常大,科举选拔出来的各级官员一般都对朝廷忠心 不二,从而使封建统治机器运行达千年之久。与此同时,封建统治者为 使“天下英雄入吾毂中”,又不惜代价精心保养和维护着科举这部精 细繁复的人才筛选机器。如果说,在科举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诸多原因中,与儒家理论相适 应这一原因是封建时代所特有的,那么,“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公 平竞争、择优录取这一因素则超越了封建时代,是科举制得以长期存 在的根本原因。科举(考试)之公平从一开始即为人所识。早在唐末五 代时,就有人感叹科第之设,使有才干的草民得以出人头地,无其才的 王孙公子沉迹下僚。3到明代,科举已被人们视为
5、天下最公平的一种 制度,以致时人有“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4 (pll)历史一再说明,在古代中国这样一个深为人情、关系、面子 所累的国度,以荐举为核心的任何一种选才方法或制度最终必然出现 权贵把持、徇私舞弊之弊病。唯有以考试为核心的科举制度,方从制 度上堵住了 “任人唯亲”之漏洞。科举虽存在不少问题,但“圣人不 能使立法之无弊,在因时而补救之” 5 (p3150-3151)o故立法取士, 不过如此。一千多年间虽经许多尝试,却没有任何人找到一种更为有 效的能够取代科举这种考试选才方式的制度。然而,科举毕竟在清末走向终结。究其因,外部原因是清政府的内 忧外患,内部原因则在科举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试 历史 现实 观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