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2023届四省联考卷新题型】文言文阅读(二)多文本断句主观题教考结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技巧讲练(全国)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仿2023届四省联考卷新题型】文言文阅读(二)多文本断句主观题教考结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技巧讲练(全国)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仿2023届四省联考卷新题型】文言文阅读(二)多文本断句主观题教考结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技巧讲练(全国)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高考二轮复习专项突破】仿2023届四省联考卷新题型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多文本断句主观题教考结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文本一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 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 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 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据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 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土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 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
2、子监直讲。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 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日:“宋公于传, 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 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 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文本二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 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
3、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 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龙,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 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 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文本三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 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答案(1)我听说韩国国相仲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悉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巧土 :聪明能干/
4、心思灵敏的人。习:熟悉。殆:大概。字词各1分,大意1分)(2)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拔”“穷”各1分,大意2分)(拔:攻下,夺取。挫:本义“折断”此处译为阻挠/使受挫。穷:使窘迫。字词各1分,大意1分)15.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秦国最终攻下宜阳的原因。(3分)答案 秦国君臣同心,求胜意志强。韩国相国韩仲侈的狡诈多智被诸侯识破。其他诸侯各国如楚国、东周持观望态度。(每点1分,共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认为这次战事会怎 样?”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阳
5、方圆八里,英勇善战的士兵 十万,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附近)有韩相国公仲的军队二十万,还有景翠率领的楚 国的军队,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有收获。”赵累回答说:“秦将甘茂,是寄 居在秦国的人,攻打宜阳如果能建立功勋,那么他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攻不下宜阳,那 么他就不能在秦国站住脚。秦王(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建议去攻打宜阳,如果攻不下宜 阳,秦王会感到耻辱。所以我说能够攻下宜阳。”周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 办呢? ”赵累回答说:“请您对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达到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上柱国,即 使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但如果不取胜,就必定是死罪。不如避开
6、秦兵援助宜阳。(等秦国攻下宜阳),你再出兵,秦国担心你趁他疲惫时进攻他,就一定会拿出宝物贿赂你, 公仲认为(慕:思,估计)你是为了他韩国去攻打秦国,也一定会拿出所有宝物送给你。” 秦军攻陷宜阳以后,楚将景翠果真出兵了。秦国害怕,赶紧献出煮枣城。韩国果然也献出贵重 的宝物。景翠从秦国得到了煮枣城,从韩国得到了宝物,因而感激东周。材料二:秦军攻打韩国的宜阳。楚怀王对陈轸说:“我听说韩国国相仲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悉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因为他一定能避免宜阳的危亡,所以我想先替他据 守宜阳,以此使他们更加感激我们。”陈轸回答说:“放弃这种想法,大王不要据守宜阳。凭 韩相公仲侈的智慧,
7、在宜阳陷入了困境。如今山泽中的野兽,没有比麋鹿更狡猾的。麋鹿知道 猎人张开大网,要前来把它赶到网里去,于是它调过头跑来顶人,这样经过许多次。猎人了解 了它的狡诈习性,举着网伪装前进,麋鹿因此被捕获了。如今诸侯明知道这里有许多狡诈的伎 俩,举着网伪装前进的人一定很多。放弃这种打算,大王不要据守宜阳。韩侈的聪明才智,在 这里陷入困境了。“楚怀王听了他的话,宜阳果然被秦军占领。陈轸预先已经料到这个结果了。材料三:甘茂攻打宜阳,擂罢了三通鼓,而士兵仍然不肯冲锋上阵。秦国的右将军尉对他说:“您 不用兵法指挥士兵作战,一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甘茂说:“我客居秦国而能当上丞相的原 因,是我用攻下宜阳来引得秦
8、王高兴。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 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这就使我没有立功之日了!。请让我明天再 击鼓进军,如果再攻不下,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 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被攻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 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 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日:“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 与役处。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
9、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 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峋藉叱咄,则徒 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 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 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 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日: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 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
10、哉! ”于是昭王为 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 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 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 不下者,唯独莒、即墨。(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有删改)【注】嘿:同“默”。涓人:中涓,掌管宫中扫除之役。此指国君近侍。16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帝A者B与C师D处E王F者G与H友I处J霸K者L与MN处。亡P国Q与R役S处 答案:EJO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
11、与臣处,亡国与役处1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寡人”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意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君主常“称孤道寡”。B. “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魏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卿分晋,故彳了此称。C. “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意义相同。D.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答案A A项,“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君主常”错误,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 对自己的谦称,选项表述缩小了范围。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
12、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 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 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C.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 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D.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燕国士兵作战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 数取去。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答案C C项,”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错误,“千里之马至者三”中“三”是虚数, 形容很多。19.把文中
13、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训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答案(1)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 倍的人就会光临。(2)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 我的人呢?解析(1)拙指,卑躬曲节。事,侍奉。北面,屈居下位。则百(于)己者至,省略句。 诚,如果。致士,罗致、招揽人才。见事,被重用,见,表被动。况贤于隗者,状语后置。 20.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 动”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3分)答案
14、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 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 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齐国强大起来。解析“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的意思: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 机收手,会有收获。由“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 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得出: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实现雄心壮志。由“故往见郭隗先生”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 友处,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得
15、出: 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由“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 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得出:厚待郭隗, 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由“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烧其宫室宗庙”得出:吸引了 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齐国强大起来。【参考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降低身份,用丰厚的礼物来招募贤才,想要依 靠他们来报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我国内乱,突袭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 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 请问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16、”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 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 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 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 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 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呵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 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 自登门拜访,天
17、下人听说大王拜访那些贤臣,天下的贤者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 ”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 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 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 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 百金?这个近侍回答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 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 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
18、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 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愧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 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 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士兵们生活过得安乐舒适,不畏惧战 争。于是昭王就以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赵、魏、韩三晋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 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 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三年,楚、赵、魏
19、、韩、燕同伐秦。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四年,秦败韩师于 脩鱼,斩首八万级。诸侯振恐。张仪说魏襄王曰:“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泡水之上结为兄相 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 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 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 复相秦。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 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 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扶天
20、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 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 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 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 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 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
21、、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 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蜀既属秦,秦以益 强,富厚,轻诸侯。(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夫A诸B侯C之D约E从F盟G泡H水I之J上K结L为M兄N弟0以P相Q坚R也答案FK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泡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解析:各国联盟抗击秦国,在渔水结盟,成为兄弟关系来互相支持。2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约从,战国时东方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称为“约从”。后可指军事
22、上的联盟战 略。B.赐骸骨,即“乞骸骨”,是大臣请求辞官的婉辞,意为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 乡。C.名实,指名称与实际或名与利。文中指后者,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名实”意思 不同。D.宗室,即宗族,特指与国君、帝王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宗族,犹言皇族。在文中即为 此意。答案D 文中的宗室,犹言大宗,指事物的本源。原文意思是周是天下的宗主。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军大败韩军后,在张仪的一番劝说下,魏襄王最终背弃了南北合纵抗秦的盟约,并 请托张仪向秦国求和。B.面对秦王的两难选择,张仪提议应征讨韩国,掌握天下的地图和户籍,挟持天子号令 天下,成就帝王大业。C.
23、司马错认为,攻打韩国会使其与周王室齐心协力共同抗秦,并且齐、赵、楚、魏也必 定会联合起来帮助周、韩。D.张仪主张出兵三川,以争利于天下;而司马错则认为谋求增加土地、使百姓富足、广 施恩德等做法更为基础。答案C 文中并未体现“齐、赵、楚、魏也必定会联合起来帮助周、韩二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2)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答案(1)魏襄王就背弃了合纵抗秦的盟约,并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2)所以攻占一个国家,天下人却不认为秦国残暴;占尽天下的利益,天下人却不认为秦 国贪婪。解析(1)乃,就。倍,背弃。因,通过。成
24、,求和。(2)拔,攻占。而,却。以为,认 为。利,利益。25.司马错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王的?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首先提出建立王业的三个条件。然后明确秦国的国情。最后指出伐蜀的好 处及攻韩的弊端。【参考译文】周慎靓王定三年(公元前318年),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联合讨伐秦国。秦国出 兵迎敌,五国联军都败退而回。周慎靓王定四年(公元前317年),秦国在脩鱼大败韩国军队, 杀死八万人。各国震惊。张仪劝说魏襄王说:“各国联盟抗击秦国,在渔水结盟,成为兄弟关 系来互相支持。可现在同一父母的亲兄弟间,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而各国想靠反复无 常的苏秦的计谋战败秦国,显而易见是不可能成功的。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仿2023届四省联考卷新题型 【仿2023届四省联考卷新题型】文言文阅读二多文本 断句主观题 教考结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技巧讲练全国解析版 2023 届四省 联考 题型 文言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95875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