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之子讲述人生经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姐之子讲述人生经历.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姐之子讲述人生经历一部小说红岩,使革命烈士江竹筠(江姐)的名字家喻户晓。在江姐牺牲58周年之际,重庆三峡博物馆公开展示了十大镇馆之宝 之一的江姐托孤遗书。这封遗书展现了江姐作为母亲鲜为人知的柔情 的一面,但人们也禁不住将探寻的目光投向信中的云儿一一江姐和彭 咏梧唯一的儿子彭云。前不久,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担任终身 教授的彭云回北京探亲,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因为一岁多时即与母亲分开,彭云对母亲所有的记忆都来源于几 张有限的照片和他人的叙述。江姐狱中写下托孤遗书彭云的父亲彭咏梧与江竹筠(江姐)是因革命斗争的需要走到一 起的。他们先是为了工作需要假扮夫妻,后来在共同的战斗中相爱并 结婚。但在
2、与江姐相识、相恋之前,彭咏梧已与老家重庆云阳县的妻 子一一谭政烈(后改名谭正伦)结婚8年,他们还有一个儿子,名叫彭 炳忠。“1946年4月,妈妈在成都生下了我。1947年10月,我父母受 命重返下川东组织之前,母亲给谭妈妈(谭正伦)写了一封信,托谭妈 妈的弟弟谭竹安转交。这封信不但将一切和盘托出,还嘱谭妈妈尽快 来重庆照顾我。那是我的两个妈妈唯一的一次通信,但她们从未见过 面。”彭云说。1948年2月,谭正伦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胁来到重庆, 从江姐的战友手中接过了一岁零十个月的小彭云。1948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战斗中牺牲,江姐也于当年6月被 捕。1949年,解放军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江姐等烈士隐
3、约感到敌 人会在失败前进行疯狂的。得知丈夫已经遇难的江姐,此时心中最为 担心的就是尚未长大的儿子彭云。1949年8月26日,江姐将吃饭时 偷偷藏起的筷子磨成竹签,蘸着由烂棉絮灰与水调和在一起制成的墨 水,在如厕用的毛边纸上,艰难地写下了 “托孤”遗书。1949年10 月,江姐委托地下联络员,将书信秘密送到重庆市中山公园里的育才 小学,交给谭竹安(谭正伦的弟弟)。两个月后,江姐壮烈牺牲,这封 信成了江姐留给亲人的绝笔。与养母如同亲生母子从接过小彭云到解放前的将近两年时间里,谭正伦带着彭云躲过 一次又一次劫难,使敌人抓捕彭云、威迫江姐就范的阴谋没有得逞。 后来,谭正伦一直把彭炳忠和彭云两兄弟培养成
4、人。“我和谭妈妈的感情与亲生的母子没有任何区别,我一直就叫她 妈妈。”彭云说,谭妈妈对他和哥哥彭炳忠各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 “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住校,政府有些补贴,但是很微薄,谭妈妈在很 艰苦的条件下把我们都抚养成人。”刚解放的时候,彭云大概3岁多,当时谭正伦还不知道彭咏梧和 江姐都已经牺牲,抱着一线希望带着小彭云到处寻找他们的下落。“当时重庆成立了几个脱险同志登记处,谭妈妈背着我一个挨一 个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得知母亲被杀害的噩耗,谭妈妈又背着我到埋 有被杀害的烈士的地方去找。”当彭云已经在北京成家立业之时,谭妈妈的突然去世对他是一大 打击。“谭妈妈退休后和哥哥一起住在成都,1974年我的儿子壮
5、壮 出生后她很高兴。1976年,就在准备到北京来看孙子的前一天,亲 友们在成都为谭妈妈饯行,她突发高血压去世了,那年才59岁。我 们在北京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痛。房子都准备好了,没想到谭妈妈会 在上火车前的最后一刻突然离世,没能在我这里享受到天伦之乐。”在“烈士遗孤”光环下长大彭云从小就在母亲江姐的光环中长大,与彭云中学同窗六载的卢 晓蓉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中学时代的彭云和这位烈士遗孤享受 的“特殊待遇”:“中学时代的彭云从外表上看,除了头特别大和戴着一副缺腿 的眼镜以外,没有任何特殊之处。然而我们这个班却因为有了他而与 众不同。不仅学校对我们倍加关爱,为我们选派优秀教师,而且市里 对我们也另
6、眼相看,有什么重要活动常会邀请我们参加。只要彭云在 公众场合亮相,必然会造成轰动效应来自全国乃至其他国家的信 件如雪片般飞来”她还回忆,大凡学校里有什么学习竞赛,彭云 一定名列前茅;他还一直担任班干部。谈到这些细节,如今的彭云一笑置之,但有一件事情彭云还记得, “有一次我们到渣滓洞举行纪念活动,不知怎么被认出来我就是江姐 的儿子,牢房楼上楼下顿时被挤得水泄不通。为了安全,一位男 同学赶紧换上我的衣服和眼镜与我调包,我们才成功突围。卢晓蓉形容中学时代的彭云:“从不声张、骄傲,始终保持低调。” 彭云本人则更愿意把这种低调归结为天性。“我对别人的关注比较淡 然,而且一直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上课
7、看小说,还被老 师没收过几次,可就是学习成绩好。我能一直做班干部,除了特殊身 份之外就是成绩好、人缘好。”如今已年过六旬的彭云谈起中学时代 的记忆,表情依然天真。继承父母的聪慧头脑彭云的父亲彭咏梧和母亲江竹筠作为地下党员与敌人巧妙周旋, 必然机敏过人,而彭咏梧早年在云阳县师范学校读书时亦成绩优异。 彭云不仅长相与母亲酷似,也继承了父母聪慧的头脑。1965年,19 岁的彭云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毕业后分到 了沈阳一家工厂工作。1973年,彭云与在北京工作的大学同学易小 冶结婚。易小冶家在北京,外公是的舅舅。1975年彭云调到北京四 机部一个研究所工作,全家得以团聚。1977
8、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以后,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 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随后,他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赴美国,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马里兰大学担任了一年访问 教授。1987年,彭云回国在中科院软件所做了一年多的研究工作。 后来,美国一家知名的出版社看中了彭云的博士论文,请他担任第一 作者,与导师合作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写作出版一本关于人工智能中 溯因推理的专著,彭云因此又前往美国。从此之后他一直在美国工作 和生活,现在已经是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他的妻子易小冶也先后在美国取得了社会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 在一家研究所工作。彭云是位真诚和严谨的学者,他总是
9、倾向于压缩自己取得的成就。 笔者提到“终身教授”这个令人景仰的称谓,彭云赶紧解释:“美国 大学里如果到了一定年限还没成为终身教授,就意味着不能再教下去 了。终身教授里有正教授也有副教授,不是像中文听起来那么神圣。 我的职称是正教授。”目前彭云在马里兰大学教课、带研究生,同时 做一些行政工作,生活很充实。江姐孙子也成为社会栋梁彭云的儿子彭壮壮在同龄人中也堪称出类拔萃。彭云夫妇去美国 后,彭壮壮由姥爷姥姥抚养长大,在北京读小学、中学,直到高二才 跟随父母到美国读书。他曾在全美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进入前 十名,并获得具有少年诺贝尔奖称号的美国中学生“西屋奖”,当时 他是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中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学毕业后,彭壮壮 考入哈佛大学数学系读完本科,后又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博士 毕业后回到北京工作。回国后,彭壮壮在北京找到了爱情的归宿,而这段姻缘也是因为 托了奶奶江姐的福。彭壮壮的妻子仲琦的奶奶何理立是江姐的中学同 学和好友,爷爷仲秋元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彭云说:“那 时候我母亲和何理立都参加了地下党,但不是一个系统的,彼此不知 道。仲秋元比我母亲先被抓进了渣滓洞,因为没暴露地下党员身份, 1949年国共和谈时被民盟主席张澜出面保出来了。”两家有如此浓 厚的渊源,彭壮壮和仲琦在北京从小就认识,2001年壮壮回国发展, 两人逐渐就产生了感情。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