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docx
《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一、今译、解读1、古者民泽处复穴I,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蛰蚊虻。圣人乃9Q作为之,筑土构木 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伯余4之初作衣也。统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 其用,而民得以掩形御寒。古者炎!|耙而耕,摩蜃而耨5,木钩6而樵,抱甄7而汲, 民劳而利薄;后世为之耒帮穆8金且,斧柯而樵,桔椽9而汲,民逸而利多焉。古者 大川名谷I冲绝道路,不通往来也,乃为籥木方版,以为舟航“。故地势有无得 相委输H乃为朝踊I而超千里,肩荷负僧之勤也,而作为之糅轮建舆,驾马服 牛,民以致远而不劳;为鹫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
2、,而作为之铸金锻铁, 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 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淮南子汜论)【今译】古时先民就泽处穴居栖身,冬天则不胜霜雪雾露,夏天则不胜暑蛰蚊虻。圣 贤之始筑土构木搭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寒暑风雨,百姓们从此安居下来。自 伯余之初制作衣裳。条炎麻索缕,手经指挂,织成网罗状的衣服;后世人们又采用 织布机进行纺织,以便利其功用,从而使人们得以掩形御寒。古人刿耗来耕作, 磨蜃除田秽,用木镰砍柴,抱甄汲水,劳民而利薄;后人制造耒相慢金且,斫斧砍 樵,制作桔椽汲水,逸民而利多。古时大川名谷冲绝道路,往来不通便,于是先 人森木方版建造航舟。先民远地
3、运转货物,徒步千里,肩荷背挑十分辛苦,而糅 轮建车驯牛驾驭,人们从此致远而不疲劳;为了防止没有禁御的鸯禽猛兽伤害人 类,人们铸金锻铁打造兵器,从此不再被猛兽侵害了。故而人类往往是因为面临 困难而求其便利,被困难束缚而制造设备,人尽其能,去其所害,为其所利。【解读】【解读】此段反映了李渔对设计中功用和纹饰之间如何协调的观点。不同的物品针对 不同的消费者存在不同态度。在平民看来,物品的功用满足是第一位的,而在王 侯将相看来,则有可能变成了玩好之物。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分级消费 观念上,而是主张设计实践的作用。从末句“有耳目即有聪明;有心思即有智巧, 但苦自画为愚、,未尝竭思穷虑以试之耳”可以
4、知道,设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二、读书笔记中西设计艺术学比较的困境这三次专题讲座正好给了我一个基本构思:中西设计艺术学比较的初步框架 应该如何建构?以下是三次专题讲座的基本情况:1、熊嫣老师从“器以藏礼”这个主题来探讨中国古代设计制度,分析了中国 设计历史、理论的逻辑安排,在方法上告诉我们如何利用古代文献寻找研究路 径,逐步形成研究逻辑和价值判断。2、黄厚石老师从阿道夫卢斯个案研究出发,分析了 “装饰即罪恶”的理论来源, 并对西方现代设计的思想历程做了简单回溯。3、袁熙扬老师梳理了现当代西方设计史著述与学科发展状况,让我们对现当代设 计史著述和学科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比较一下三次专题研
5、究,可以明晰地看出,中西方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差别, 尽管袁老师对西方现当代设计史著述和学科发展做了综述,但是如何看待中西 艺术设计学研究的差别,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国内外有关中西方美术 史、美术理论比较已经有很多论著,比如孔新苗著作中西方美术比较(山 东画报出版社)、苏利文的东西方美术交流(江苏美术出版社)等,相比较 而言,在设计艺术方面目前能看到的好像只有倪建林著作中西设计艺术比较 (重庆大学出版社),倪先生的著作主要从设计史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设计流 变和风格演化。对于艺术设计史学的比较,研究领域还显得不够充实。我想主 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中西方现代设计史的起点不同。国外现代设计史的开
6、端大都从设计史家尼 古拉斯佩夫斯纳所确定的范围开始,基本上是从1851年“水晶宫”博览 会为起点,这种划分的确能明显地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现代设计史历史脉 络,我想跟当时西方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有着直接关联。中国的情况 就大不相同了,几千年封建制度下来的经济基础没有达到西方当时的物质 水平,也就是说现代设计赖以生存的物质土壤还发育不够。所以我国的现 代设计基本上是从国外输入的,并且具有很强的殖民文化特点。在时间上, 我们基本上找不到中西方现代设计的对话平台。不同时代的设计无法做并 置式比较。2、西方现代设计问题主要是围绕“装饰”这一关键词展开的。佩夫斯纳的力 作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一一从威廉莫里斯
7、到格罗皮乌斯(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一开篇就引用了拉斯金的话说:“装饰是建筑艺术的主要组成部 分。”“因为在他看来,哥特式建筑的极大原则就是把建筑装饰起来”。 为什么西方现代设计史会针对装饰这一千百年来就存在的东西进行批判 呢?而在我国装饰问题一直都不是设计的主要问题,虽然先秦百家就“文”“质”之间也进行过争辩,但并没有影响整个大的历史进程。也就是说, 设计学所关注的论点不是同一个问题。3、除了物质基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西方现代设计的哲学或思想基础也有 很大的不同。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基础最尖锐的问题就是“形式”与“功能” 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在中国古代,“技”与“道”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 即是
8、熊嫣老师提到的“器以藏礼”问题。两者的思维差别必然在设计学的 理论上会有很大差异。综上所述,既然我国现代设计的起源主要是一种殖民主义植入式的设计, 在构建设计学时就存在理论上的贫乏,难免会产生生搬硬套的研究方法。另外 一点非常明显,因为我国现代经历过类似西方的工业革命,现代设计缺乏一个 坚实的哲学基础,无法对现代设计的起点做一个明确的切分,也就是说,我们 能称之为“艺术设计”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回到开始,熊嫣老师讨论的“中 国古代设计制度”命题是否成立?因为在国内,我们很难界定“工艺美术”和 “设计艺术”之间的差别。而比较起来,黄厚石老师、袁熙扬老师在论述西方 现代设计史、设计学理论时就要轻松
9、许多,至少在对待“现代设计艺术”这一名词时毫不含糊。那么,中西设计艺术学比较的初步框架应该如何建构?倪建林先生在中西 设计艺术比较中采用追溯的方式,在时间上全部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造物设计 纳入视野,这难免有因囹吞枣之嫌疑,因为“工艺美术”的概念和“艺术设计” 的概念还是有差别的。我想这也是困扰倪先生的一个首要问题。类似的情况也出 现在王荔老师的著作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该书 按照我国历史年代编写,实际上是一部工艺美术思想(甚至包括绘画)编年史。 因此要对中西设计艺术学进行比较,就必须先廓清“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 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是目前国内设计界一直争论的焦点
10、。结语:建构中西设计艺术学比较的框架我个人觉得存在着诸多问题。可以从以下 方面来讨论:一、研究方法:中西方艺术设计研究方法各自有一套自足的思路,不能以西方设 计观念代替中国设计思想,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也有各自特点。二、价值标准:判断中西艺术设计的标准也有差异,中国古代是“器以藏礼”“技 以载道”的价值观,而西方是“功能与形式”的价值观。不应该存在简单地 把价值判断中西艺术设计归在优劣上。三、比较范围:如果从“艺术设计”角度比较,就应该在同一范围内展开讨论, 否则,会落入“工艺美术”的范围中而使讨论失去意义。四、比较结论:比较结论是要理清中西艺术设计发展的内在逻辑之不同,以及两 者的思维观念之差
11、异。比较结论为两者各自提供价值参考。既然这是中西方艺术设计存在着不同,比较的意义就显得极为重要;既然两 者之间的存在着概念上的分歧,遗留的比较空间就很空余。但是,问题和困难都 将同时并存。这三次讲座为我们分析中西艺术设计构建了一条明晰的道路。【注释)1 “器以藏礼”是熊嫣老师博士论文里探讨中国古代设计制度一个十分重 要的概念。见熊嫣课件中国设计的逻辑。2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M(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 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0P1【参考书目】1中西设计艺术比较M倪建林 著.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2设计艺术学十讲M诸葛铠 著.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12、2006. 93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王荔著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4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M(英)尼古 拉斯佩夫斯纳 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05设计史研究M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7.12 三、论述题性者与伪者之合文质彬彬的装饰境界荀子礼论中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 之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所谓“性”与“伪”合,在今天可以理解为材质 或造型与装饰的融合。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说:“物有饰而后能亨,故曰 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有实而加饰,则可以亨矣。”这也表明适度的装饰是 需要的。孔子
13、的观点则更为简洁明了,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与 质的和谐体现为“文质彬彬”。以上论据表明先秦思想家都十分关注“文”和“质” 的关系问题,实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道”与“器”不同看法,具体到装饰上当 是外在的单纯与内在的丰富的和谐统一。1、“技以载道”的道器观为了更好地阐释“文质彬彬”的意义,我们需要先明白中国古代的道器观, 因为这是理解“文质彬彬”的哲学基础。道和器的关系,易-系辞上说“形 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这里面所言的“道”有别于道家的“道”,作 为“道”的对应,“器”的本质却是一致的,所以“在易里面所表现出来的 是道器平等辩证的关系,反映了人类早期的生存状况,它是一
14、种相对落后的生产 力水准下保持着的朴素和平衡。” 1随着奴隶制时代的到来,这种平衡关系逐步 被打破了,先秦诸子百家意识到了 “器”的不加约束的发展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 来很多弊病。比如墨子在节用中篇就呼吁,“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 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道家对道器关系问题上持得是重道抑器的态度,表明道器关系开始出现了转向。他们认为器的发展能给道带来损害,”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可以看出,巧和利 同生产盗贼、使国家滋昏联系在一起,因巧生利,促使众人见利忘义,扰乱人心, 使人们在追逐利益中损害了自身。所以,技和道在我国古代造物思想中是一对不 可
15、分离的重要命题。2、“文质彬彬”对道器观的规约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知道,如果对“器”不进行适当规约,必然会滋生“器” 的损害,“中国思想的传统恰恰在这种道与器的两分中,拒绝采取截分两 檄的态度,一种民胞物与的态度使得中国的思维方式接近与德国哲学家阿 多诺所谓的辩证哲学。这样在中国古典文化的视野内,美学自身的矛盾便可 能迎刃而解。”我们姑且不讨论中西美学的差异比较,但反映出在道器之间中 国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辩证哲学”,是有规约的。“儒家以人与人的关系的仁 作为出发点,来衡量一切器。墨家以义与利做尺度,规定器的 范围,摒弃无用的技巧。而道家则强调器的发展会腐蚀人的内心。”这 些观点都告诉人们了人与人造
16、物的对立问题,任其“器”的发展结果导致人被物 所奴役。孔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提倡一种在社会理性上去追求造物思想, 要求“文”与“质”统一,达到一种“彬彬”的完美状态。“文质彬彬”的思想实际上与孔子晚年的中庸之道思想是一致的。“中庸” 作为孔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也受到诸子百家思想的启发,意思是指在矛盾双方 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恰到好处”,从而保持同一体的和谐与统一。反观在道 器关系上则是“文”与“质”的和谐统一。3、“文质彬彬”的内涵与装饰境界“在先秦时代,文作为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至少包含了三种义项,其中 每一种义项对后世的设计观念都发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1)文者质之饰。 这种将文、质并
17、举的观念在现象层面上导致了重内容、轻形式的美学倾 向。(2)文者道之显。这种将文、道并举的观念在本体层面上导致 了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美学倾向。(3)文者礼之盛。这种将文、礼 种义项体现了 “文”与“质”、“文”与“道”、“文”与“礼”的辩证关系, 无论哪一对关系偏颇都会产生不协调的结果。因此,孔子一开始就非常注意到如 何看待这一矛盾。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这一论点表明孔子既强调本质内容,也重视外在的美的形式。简单地说,只有本 质内容和外在的美的形式取得协调一致时,体现在设计中的观念就是“文质彬彬”。并举的观念在功用层面上导致了重政治教化、重社会效果的美学倾向。,
18、这三但是,历史上装饰设计观念并不都是儒家工艺美学内核一以贯之的思想。先 秦思想家们认为,文是一种外加的美饰。因此它对于对象(质)来说其必要性是 可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文饰之美既不能带给对象以任何实用价值,同时与对 象本身的内涵与意义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样就使得文至少在表面上看来具 有了一种奢侈的性质。明清工艺美术的共同特点是繁缗精巧,装饰求满,“千工” “万工”,甚至华丽到极致,这实则仅为“技”的炫耀。从装饰本质的角度而言, 装饰走向极端就是矫饰,妄饰,直接后果就是“灭质”。质之不存,其纹饰也将没 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此看来,装饰的境界就是外在的单纯与内在丰富的和谐统一。 所谓外在的单纯是
19、指整体纯粹无杂质,没有累赘多余的装饰;内在丰富是指材质 自然特色的充分显现。1、结语如前文所述,“文质彬彬”是儒家工艺美术的内核,也是基于儒家中庸之道的 哲学基础。由于赋予人造物“技以载道”的人文内涵,“技”与“道”似乎就形 成了一对天然关系,先秦诸子正是居于这样一种认识,对“技”与“道”提出了 许多规约原则,比如“好质而恶饰”、“以文害用” “先质而后文”等等这样的 观点。而中国古代历史上“独尊儒术”局面一度盛行,使“文质彬彬”有了现实 的政治依据。以儒家“文质彬彬”思想为指导,古代工艺美术强调内容与形式的 完美统一,强调“文”与“质”相配合的装饰境界。【注释1设计艺术学十讲M诸葛铠 著.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设计 艺术 经典 论著 选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