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胆石”医案30例.docx
《中医治疗“胆石”医案30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治疗“胆石”医案30例.docx(7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医治疗“胆石”医案30 例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经济等优势。本文提供中医治疗胆石医案30例,以供大家参详。日月、丘墟,以28号毫针刺入,施捻转加小提插手法之泻法2分钟, 不留针。亦1周2次。体穴仅取右侧。治疗3次后,自述隐痛已消,口干苦亦改善,并从大便中掏出砂石少量。我们将此标本送某研究所作光谱分析,证明为胆结石。至9月23日,曾发作一次上腹痛,按压耳穴后即行缓解。以3月为1疗程,于11月19日B超复查,未发现结石;停针观察1月 后,再行B超观察,证实结石已排净。按语该例患者因胆石病并发胰腺炎,经常反复发作,病情较重,系多发性 胆囊结石,最大者直径仅0.6cm,属于耳穴压丸之
2、适应症,故以此为主要 治法。据作者对30例胆石病患者B超下进行耳穴压丸观察,发现确有促使胆囊 明显收缩之作用。而所选肩穴,据作者经验对胆石病患者有良好的镇痛之效。另外,患者胁痛口干苦,大便不爽,苔腻等症,表明为湿热煎熬,结成砂 石,阻滞胁络,使肝胆失于疏泄,故除耳穴外,取胆募日月和胆经原穴丘 墟以清利湿热,疏理肝胆,加强耳穴通导之功。张仁陆某女69岁初诊1973年12月2日10多年来有右上腹反复疼痛史,多在夜间发,劳累或吃油腻食物易诱发。曾多次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因身体不好,未同意手术。此次发生在饱餐后,初在右上腹绞痛,以后整个上腹胀痛,不能进食,疼 痛放射到右肩背,持续钝痛,阵发性
3、加剧,伴有恶心,数次呕吐出食物残 渣,大便3日未解,尿少且黄,有低热。查体:体温37.8C,脉率94次/分,血压150/80毫米汞柱。面色萎黄,眼结膜和皮肤轻度黄疸。心、肺无特殊。右上腹有明显触痛,可扪及梨形大小的块物,范围6厘米x6厘米左右,有反跳痛,轻度肌卫。白细胞13.2x109/升,中性粒细胞85%。诊断: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治疗:用西药控制感染。后因肺炎,用青霉素等。二诊1974年1月8日胆道感染已控制,但右胁下仍有隐隐作痛,闷胀不舒,纳呆,便干漫赤。苔薄润,脉弦滑。肝郁气滞,湿热内阻。拟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柴胡三钱 黄苓三钱 炒枳壳三钱 青陈皮各钱半生大黄三钱(后下)生山楂五钱虎杖
4、五钱半枝莲五钱广木香三钱上方加减服3周,大便日行23次而有泥砂样结石。胀痛甚曾加香附、郁金,大便干结加玄明粉三钱(分冲),低热加蛇舌 草等。出院后没有再复发。【按】胆囊炎、胆石症,中医文献无此病名,但2000年前就有类似证候的记 载,如灵枢胀论中说:“胆胀者,胁下胀痛”“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伤寒论中描述“结胸症”的症状是膈内疼痛、拒按、气短、心下部胀 满、身发黄等,与胆囊炎、胆石症颇为类似。发病机理总是肝胆气滞、湿热壅阻所致。盖肝胆相为表里,性条达,主疏泄。胆汁乃“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为顺。若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皆可使肝胆气
5、滞、湿热 壅阻。不通则痛,湿热熏蒸,其邪溢于肌肤则发黄。治拟大柴胡汤加减,有疏解和中、泄热消导、通里攻下等作 用。近年用此方治单纯性胆囊炎、胆石症,疗效较佳。顾伯华许某,女,52岁,门诊号3 9 0 1 7 o初诊:1957年10月31日。主诉:右胁反复剧痛三年,疼痛延及肩部。病史:1954年开始感到右胁胀痛,反复发作绞痛,多数因进食油腻后发 作,疼痛放射到肩部。于1956年11月8日,在我院做胆囊造影,发现结石。应用西药解痉、抗感染等药治疗。先后复查两次,均有结石存在。诊断:胆石症。医案:右肋间作痛,延及肩背;剧痛时,几不欲生。脉弦数,苔白腻。弦为肝胆脉,胁属肝,按脉论证,肝失条达,气滞而不
6、能化瘀理湿,瘀湿 久结,凝固为石,阻塞胆道,不通则胆痛。法宜疏肝理气。柴胡3克枳壳6克赤白芍(各)4 . 5克茵陈12克甘草3克当归9克金钱草60克硝矶散3克(分三次吞服)上方服十剂后,肋间仍隐隐作痛。因某种原因,停服煎药,改服单方,化坚丸3克,分三次吞服。服至1958年1月4日,胆绞痛又作。加服金钱草60克,煎汤代茶。二诊1 9 5 8年5月7日。右胁下又一度剧痛,按胆石之成,胆道必不利,硝矶散有利胆之功,逍遥 丸有疏肝之力,乃改方如下。柴胡3克黄苓4.5克当归12克白芍9克茯苓12克白术9克薄荷4. 5克(后下)甘草3克 硝矶散3克(分三次吞服)疗效:服上方十四剂后,疼痛缓解,为便于久服,
7、以金钱草60克,煎汤代茶,硝矶散9克,分三次吞服。服至7月29日,因发现头痛、目赤,为肝火上升之象,改方金石斛12克,金钱草60克,炙鸡金9克,硝矶散3克。上方服至8月8日,在本院做胆囊造影复查,胆囊显影良好,收缩功能 佳,未见结石影。【按语】硝矶散出于金匮要略,用以治疗黑疸。硝矶散配合活血化瘀、理气化湿等药,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等;配合四 逆散、逍遥散等治疗肝胆系统结石。我院的硝矶散(目前改用硝矶丸)由硝石、绿矶制成,需饭后服 用。服药后大便发黑,系绿矶中的铁质与胃酸作用的关系。张羹梅王某,女,43岁,缝纫机x厂。初诊:1 9 72年4月10日。主诉:右肋下块物已五月。病史:1971年11月
8、,因右胁部疼痛,赴上海纺织某医院门诊检查,发现 右肋下一块物,约5厘米x 8厘米大小,作超声波检查,右肋下块物为囊 性,有液平。经西医西药治疗后,右肋下块物仍存在,转用中医中药治疗。有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病史。诊断:梗阻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积液。医案:右肋疼痛,时时泛恶,痛处拒按,有鸡蛋大块 物。脉弦,苔腻。病起情志抑郁,而致气机不畅,血行受凝,日积月累,而成 块。拟活血祛瘀以消,疏肝利胆以消石。荆三棱9克蓬莪术9克金钱草60克硝矶丸4. 5克(分吞)青陈皮(各)4 . 5克赤白芍(各)9克生川军3克(后下)车前子30克(包)生甘草3克疗效:上方加减服用一月半,胆囊逐渐缩小,以致不能触 及。应
9、用参苓白术散加金钱草、硝矶丸作善后。【按语】本病例属积范畴,应用消积汤治疗。消积汤是张老先生的经验方,主要应用于胆囊肿大积液。胁肋属肝,右肋下块物则属于肝经积血;荆三棱有“通肝经积血”(汤液 本草)的作用,与蓬莪术同用,则破血祛瘀、消积止痛的作用更好。大黄亦是“下瘀血,破痕积聚穴本经)的要药,同时有利胆作 用。车前子配合赤白芍,则养肝柔肝的功效更佳。其他如青陈皮、金钱草、硝矶丸等,有疏肝、利胆、消石的作用。谢某,女,63岁。初诊1977年11月3日患者右上腹作痛,经常发病,缠绵1年余,屡经诊疗,疗效欠佳,由吕巷 卫生院转来中医治疗。右胁下疼痛,连及腰背,频频暧气,泛恶呕逆,不思饮食,腹胀大便坚
10、硬 难行,精神困倦,脉弦,舌苔厚腻。腹诊:肝剑突下3指,肋下2指,有压痛,有叩击痛。A型超声波检查: 肝上界锁骨中线第6肋间,肝较密微波1级,肋下1cm长,剑突下5.5cm 长,胆囊前后径25cm,进波饱和,有毛波,肋下偏外侧见胆囊。西医诊断:胆囊炎,胆结石。中医证属湿热蕴滞肝胆,湿热内生,郁久阻滞胆道,不通则痛。治拟舒肝化湿,利胆排石。威灵仙30g红木香9g肥乌梅9g金钱草30g广郁金15g生鸡金9g炒延胡索9g制香附12g佛手片4.5g车前草15g赤茯苓12g生大黄(后下)4.5g莪术9g炒当归12g7 齐!J。二诊11月13日服上药后,右上腹疼痛逐渐减轻,尚感胀满不舒,暧气较前减少,食欲
11、 呆钝,大便较畅,脉弦,舌苔仍腻。x线口胆造影,胆囊未显影。前方既奏效,仍从前意化裁之。处方同前,加制金柑6g、玫瑰花1.5go7 剂。三诊11月24日张羹梅王某 男49岁 初诊1964年5月3日去年12月间,因患急性胆囊炎胆 石症,在某医院施行胆囊切除术,术后12日拆线。至14日时,手术创口突然自溃,由创口中窜出蛔虫一条,因而又在左侧腹 壁做一辅助切口。至今年1月20日,胆囊区切口愈合,但左侧之切口至今不愈,脓水淋 漓。曾作脓液培养,有铜绿假单胞菌生长。该院因考虑患者身体不宜再做手术,而介绍来我院。查体:右腹部胆囊区有一手术切口瘢痕,长约10厘米。左腹部腹壁有一小孔,流出黄绿色脓水,质稀薄,
12、量多,但无臭味,以药 线探之,深约4厘米。诊断:腹壁屡管(手术后遗症)。治疗:先用五五丹药线插入瘦管中,外盖红油膏纱布。每日换药1次。在每次换药拉出药线时,药线上均粘满腐肉,疹管上流出多量脓液。治疗20日后,脓液转厚,量亦减少,粘在药线上的腐肉也少,即改用九一 丹药线引流。1周后,脓液更少,并在取出药线时,先流出少量脓液,接 着有黏稠黄色液体流出,即停止药线引流;用生肌散收口,腹部棉垫紧 压,包扎固定。10日后,疹管愈合,共治疗37日,屡管愈后,未复发。顾伯华李某,女,78岁。初诊:1989年12月13日。主诉及病史:右上腹胀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5天,伴发热急诊住入外 科病房。查血白细胞22.
13、6X10-9/L, B型超声示胆囊肿大,内有大量结石,诊为急性 化脓性胆囊炎,于1989年6月22日急诊手术,术中见胆囊穿孔,因患者 年迈,周身状况衰弱,乃作胆囊造屡术,并从胆囊取出直径0.5cm左右结 石20余粒。术后留置引流管,嘱3个月后体质好转再作胆囊切除术。术后发烧渐退,查血白细胞11(T9/L, ALT正常,TTT正常,TFT(-),黄疸指数5u,血胆红素0. 5mg%, A/G2.96/2.68g%,凝血酶原 时间19秒(对照14秒),凝血酶原活动度52.8%,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于8月21日转他院疗养。8月28日拔除引流管后发烧又 起,且出现黄疸,乃于1989年9月1
14、8日第2次住院作胆囊摘除术,术中于 胆总管取出直径0.5cm结石2粒,探查左右肝管畅通,无结石残留,肝脏 质地中等,无结节,术后留置T形管引流,切除胆囊病理诊断慢性胆囊 炎。术后1周黄疸加深,查血黄疸指数58u, ALT 81.1U/L,白细胞 6.2X10-9/L,午后体温37.3C,大便软通畅呈陶土样灰白色,尿色深黄如浓 茶,引流管每日流出胆汁约300mL色浅黄,间断流出絮状物。经过抗感染、输液等多方治疗,黄疸未见消退,黄疸指数升为120u,总胆红素 超过4mg%,凡登白试验直接即刻反应,尿胆红素( + + + ),尿胆原(-),血 A/G2.71/2.15g%,碱性磷酸酶 85.6u (
15、正常值 1565u) , 1989 年H月25日请中医会诊。辨证:湿热内蕴,胆汁瘀阻。治法:清利湿热,活血利胆。处方:生赭石15g沙参20g半夏曲10g竹菇10g生杷叶3g茵陈30g金钱草30g 郁金20g板蓝根15g山楂20g鸡内金10g赤芍20g草河车15g熟军20g车前子 10g生姜3片5剂,少量频服。鬻野汁引流量明显增加,于1周后上午将引流管夹紧1个半小时,当日 下午体温37. 8C,上腹胀满难受,乃于12月13日请笔者会诊。诊查:巩膜及周身皮肤深度黄染,舌苔前部薄白,根部厚腻,舌质较红,脉弦滑,腹壁较厚,肝于剑突下5.0cm处触及,质硬,脾未及,腹水征 (一)O西医诊为肝内胆管逆行性
16、感染,毛细胆管炎,胆汁淤滞性黄疸。辨证:湿热久夹毒内侵胆络,瘀结不散,发为黄疸。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行气通络。处方:茵陈30g蒲公英15g车前子草各15g小蓟15g赤芍40g白芍15g丹 皮12g丹参15g红花10g桃仁10g厚朴12g白花蛇舌草30g生黄芭15g茅根15g鸡内金 12g山楂12g决明子15g水红花子15gl0剂,每日1剂,每剂浓煎600mL分4次服。药后胆汁流量明显增加,每昼夜可达1000mL色金黄,絮状物渐少。患者恶心感减轻,进食量增加,大便色黄,尿利。于服上药后11天查黄疸指数50u,凡登白试验直接双相反应,ALT正常,凝血酶原时间14秒(对照14.5秒),凝血酶原
17、活动度109%。二诊:1989年12月25日。巩膜、皮肤黄色已淡,自觉良好,前2天曾受外感发热,现已解,略有 咳嗽。舌苔薄黄,根部厚腻苔已消退,脉弦滑,仍照前方去白芍,加百合30g, 改蒲公英20g、白茅根30g,继服10剂。1周后查血黄疸指数40u,总胆 红素3.2mg%,凡登白试验双相反应,ALT正常。又过1周查血黄疸指数15u,总胆红素2.4mg%, ALT正常。三诊:1990年1月16日。现自觉良好,饮食正常,大便日2次,黄色成形,苔脉同前,仍按前法加扶正 之品以助复元,处方如下:茵陈30g蒲公英20g车前子草各15g百合30g制首 乌15g炒酸枣仁15g鸡内金12g生黄芭30g水红花
18、子15g白芍15g赤芍30g白 茅根30g红花10g桃仁10g白花蛇舌草30g阿胶珠10g炒白术15g丹皮12g丹参15g 每日1齐U,水煎2次,早晚分服。1990年1月19日拔除引流管,无不适。半月后于2月1日查血黄疸指数2u,总胆红素0.2mg%,凡登白试验阴性反应,ALT正常,TTT正常,TFT ( 一),患者于2月10日出院, 共住院143天。出院后一直良好,旧疾未发,9年后向其女儿查询仍健在。按语:黄疸按西医发病机理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前性)、肝细胞性黄疸、梗 阻性黄疸(肝后性)3大类,本例黄疸出现于化脓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造 瘦术后,并日益加重,黄疸指数高达120U,血清总胆红素
19、大于4mg% (该化 验室最高只查到4mg%,超过此数不再进一步稀释定量),凡登白试验直接即刻阳性反应,故血中滞留的胆红素为结合型胆红素,可从肾小球滤过 由尿排出,故查尿中胆红素(+),由于胆汁不能通过胆管排入肠道,故 大便呈陶土样灰白色,又由于肠道无胆汁流入,尿胆原肠肝循环被阻断,故查 尿中尿胆原(一),凡此种种均说明患者黄疸的性质属于梗阻性,然而手术探 查总胆管及左右肝管均畅通无阻,此乃由于逆行性感染,导致肝内毛细胆管及 肝细胞胆汁分泌器的损害,造成胆汁分泌及流出障碍。构成毛细胆管壁的那一部分肝细胞膜虽受损,但整个肝细胞的损害并不 严重,所以ALT只一过性上升,TTT正常,TFT ( 一)
20、,凝血酶原活动 度也是一过性下降,以后即恢复正常。从中医看,湿热之邪久肝胆,淤滞而成结石,复遭毒邪侵袭,瘀结胆络 而发黄疸,为今之计惟有清热利湿、解毒活血、行气通络以期奏效。方用茵陈、车前子、车前草、小蓟清热利湿,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 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水红花子活血化瘀,配决明子、山楂、鸡 内金消积化滞以通络,厚朴行气,得黄苗补气之助,庶期年迈体虚之体不 致无力以运气,丹皮、茅根凉血,得白芍养血,清中有补,全方虽以解毒 祛邪,活血通络为主,亦寓扶正于其中。服药后胆络通,胆汁流量从每日300ml增加到1000ml,而且颜色转正, 絮状物逐渐减少,所以服药1个多月黄疸得以退净,病愈出院
21、。周文泉马某,50岁。初诊:1986年4月15日。主诉及病史:身体瘦弱,呕吐,吐物带黄色,上腹及右胁下部剧痛,按之 有物,反复发作数年。诊查:苔白,便秘,脉弦。辨证:胃气上逆,肝胆不和。吐物带黄色,判断有胆石。治法:疏肝解郁,利胆排石。用厚朴三物汤排石止痛。处方:厚朴12g酒军10g枳实6g鸡内金(生)6g石韦12g党参15g乳香5g没药5g甘草6g二诊:服药2剂后,呕吐加剧,随即吐出蚕豆大胆石1枚,腹痛顿减,呕 吐停止。病有转机,再以补气血、助消化为法,方用八珍汤加减。处方:党参16g茯苓10g炒白术12g当归15g川茸10g白芍15g焦山楂6g 炒麦芽9g炙草5g三诊:服上方药2剂后,症状
22、全部消失,病痊愈。按语:排石止痛为治疗结石之常法。本案特点即在治疗上选用厚朴三物汤为基本方,取其理气导滞通腑之意,配以乳香、没药化瘀,鸡内金石韦消石,2剂则结石出、呕吐止。最后以补气血、助消化而收功。张之亮张某,女,26岁。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975年发生1次胃腕部剧痛,当时至市某医院经x 线钢餐、胆道造影检查,确诊为胆石症,伴胆囊炎。数年来饮食偶有不慎,胆痛反复发作,发作时必须注射杜冷丁、阿妥品才 能缓解。前天因饮食不慎,突然胆绞痛发作,辗转床第,坐立不安,恶心呕吐,寒 战发热,体温39.8C,出汗,急来医院要求止痛。诊查:脉弦数,舌赤,苔黄腻。痛苦面容,未出现黄疸,大便二日未解,白细胞13
23、000/mm-3,中性90%o西医诊断:急性胆道感染。辨证:肝郁胆热,湿热内蕴,肝胆之气横逆而致疼痛突作。治法:治以疏肝利胆。处方:柴胡10g枳实10g赤芍19g甘草8g广木香10g黄苓10g黄连10g大 黄10g元明粉10g玄胡10g川楝子10g郁金10g另针刺阳陵泉(双),强刺激,留 针15分钟。针刺10分钟后,胁痛缓解。服上方药2剂后,连续大便2次,胁痛已止,发热、呕吐现象已消失,仅 右上腹仍有不舒适感。按原方再进药2剂善后,并嘱继续治疗胆结石。按语:急性胆道感染,属中医胁痛、胆热范畴,因肝郁化火生热所致,针 刺可以缓解疼痛,中药疏肝利胆可达到辛开苦降作用,但本例治疗尽管收 效颇捷,毕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治疗 胆石 医案 3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