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题材分类专练(解析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一本通(全国).docx
《古代诗歌题材分类专练(解析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一本通(全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题材分类专练(解析版)-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精讲精练一本通(全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代诗歌题材分类专练(解析版)姓名:分数:一、咏史怀古诗。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禹庙杜甫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注:禹庙:指建在忠州临江县(今重庆市忠县)临江山崖上的大禹庙。橘柚、 龙蛇:禹驱逐龙蛇治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人民将丰收的橘柚包好进贡。四载: 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棵,泥行乘 橇。(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禹庙所处的位置和周边景观,衬托出禹庙古老苍劲、庄严肃穆的 特点。B.颔联中的橘柚和龙蛇,既为荒庭和古屋增添了生机活力,也暗含对大
2、禹的 赞叹。C.颈联用字精准,“嘘”字写出云气之轻柔舒卷,“走”字写出江涛之轰鸣远 播。D.尾联赞美大禹能未卜先知,且不辞辛苦,四处奔波,疏通长江,开凿三巴繁钦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三光照八极,独不蒙余晖。葩叶永雕瘁,凝露不暇唏。百卉皆含荣,已独失时姿。比我英芳发,期爆鸣已衰。注:繁钦(?-218年):字休伯,东汉末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曾任丞相曹 操主簿。三光:指日、月、星的光芒。雕瘁:凋摧憔悴。时姿:时节下的 姿态。题鸿:杜鹃鸟,杜鹃鸟常在暮春时呜叫,因此成为花落时节的象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
3、和古代一般咏蕙草的诗不同,并没有着重赞美蕙草的高洁品性。B.前八句主要写蕙草生长的环境,后六句表现蕙草不能吐露芳华的感伤。C.诗中所表现的阴冷、凄清的环境是东汉末年社会黑暗的一个侧面反映。D.这首诗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咏叙,蕙草的不幸遭遇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2)本诗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6分)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咏草俞紫芝满目羊芋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注:金谷园:西晋人官僚地主石崇的别墅,园中财产丰积,屋宇宏丽,极尽奢 华;后文“王孙”也即石崇。金钗十二,指美女。
4、(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立于野渡头,看到野草繁茂,充满生机,不由得忘却了忧愁。B.颔联描绘芋芋绿草恣意蔓延的情景,由近及远,离馆荒洲,皆有其身影。C.诗中野草,既是渡头亲眼所见,也依于想象之中,虚实结合,意蕴丰富。D.这首诗前六句写草,末两句写人事,含蓄地道出了石崇人亡财空的结局。(2)这首诗题目虽为“咏草”。但并不是以草为喻,而是借草抒情。请结合全诗,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七、即事(景)抒怀诗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秋夜有感南宋-苏洞灯影三更夜,虫声四壁秋。雨阶疏滴滴,风幔飒悠悠。朋友新凋丧,湖山旧钓游。平生匡复志.老去未能休。秋夜有感清柯
5、劭慧风叶落空阶,秋声感客怀。多情天上月,夜夜入帷来。(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运用了室内外景物描写组合的方式,苏诗由室内到室外,柯诗由室 外到室内,都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B.两首诗都紧扣诗题中的“秋夜”,交代了时间、季节和居所的环境,巧妙地将 自然景致和主观情思融为一体。C.苏诗写风雨,没有使用动词,但自有秋雨滴落台阶时的疏落之形,秋风撩起 帷幔时的萧飒之声,富有动态感。D.柯诗写秋月,不注重摹其形态,仅突出月亮“多情”,夜夜陪伴,使主人公 心境宁静平和,通篇不见怨艾之语。(2)这两首诗都以“秋夜有感”为题,抒发的情感却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14、阅读下面
6、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暮归山中蓝仁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注:蓝仁:(1315?)字静之,自号蓝山拙者,明代诗人,不事科举,一意 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衡门:横木架成的门, 指简陋的房屋。衡,同“横暗树:一作“暗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擒题,写诗人乘暮色信步归家,明月映照在清澈的涧水中,身在其中 濯足清流,别有一番情致。B.从“栖鹊”“流萤”意象看,这时夜幕降临已很久了。“栖鹊定” “流萤乱”, 一静一动,相映成趣。C.尾联以诗人伫立松桂之下,仰望浩渺
7、星空作结,意蕴幽远,含蓄深沉,这 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D.诗人运笔古拙,洗脱铅华,纯用铺陈,以平实直朴取胜,而不以夸饰渲染为工,语虽淡而味终不薄。(2)本诗通过平凡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特定环境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复杂的内心 世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八、干谒言志诗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上李邕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注: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年轻时游渝州谒见李邕,因不拘 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 心志。宣父,唐朝统治者
8、给孔子的封号。(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用夸张和想象手法刻画出一个神奇 的大鹏形象。B.第三联描写当时的凡夫俗子,包括李邕在内,都把李白的宏大抱负当作“大 言”来耻笑。C.尾联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既有对李邕的尊敬之情,也有对李邕轻慢 态度的回敬。D.全诗情感激昂高调,展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也显示出少年李白的桀瞥和锐气。(2)李白笔下的“大鹏”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其形象和寓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九、题画抒怀诗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疏林软倒出霜根。家在江南黄叶村。李唐看之容易作
9、之难。多买燕脂画牡丹。野水参差落涨痕,扁出棹归何处?题画云里烟村雨里滩,早知不入时人眼,注:李唐,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州南)人,徽宗时补入画院。此诗为诗人自己 在所作画上的题诗。(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是诗人为自己的画作所题的诗,都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画中的景象,让 人有身临其境之感。B.苏诗前两句,从近处的岸边景象落笔,通过刻画野水、疏林,描绘出一片萧 疏的水乡深秋景象。C.苏诗三四句,从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端限,于景物中融人人的情感,较好 地丰富了丽的意趣。D.李诗首句,七字就凸显画面景象:上方是云雾缭绕的村庄,下方是雨水清沱的河滩,层次分明。(2)两首诗都
10、为题画诗,但在写作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十、酬答唱和诗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和答木庵英粹中金段成已四海疲攻战,馀生寄寂寥。花残从雨打,蓬转任风飘。有兴歌长野,无言立短桥。敝庐犹在眼,殊觉路途遥。注:本诗作于诗人北渡之后。英粹中:号木庵.金末著名诗僧,诗人好友。段 成已金正大七年(1230)词赋进土,北渡后避居龙门山中。元世祖忽必烈曾降诏起 用他,遭到拒绝。敝庐:故乡居室的谦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借此向好友表明自已身处兵戈不息的乱世,选择避居 的人生态度。B.诗人以“残花”“转蓬自比,从“任两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其
11、在风雨中随 波逐流之态。C.颈联中“歌长野”与“立短桥”两个画面,一有声一无言,动静结合,令诗 人形象立体可感。D.尾联中诗人觉得“敝庐”“犹在眼”,而“路途”却很遥远,这一-对比展现了 其复杂心情。(2)有人评价段成己的诗有“陶(潜)之达,杜(甫)之忧”,请结合本诗对此简要分 析。参考答案及解析1、(1) D. “尾联赞美大禹能未卜先知”错误,“早知”二字,并不是指大禹,而 是指作者。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早就听说大禹乘四载到处奔波,疏通长江,凿通 三巴的英雄事迹,今日眼观他的成就,享受着他创造的三峡美景,越发佩服他的 伟大。(2)内容上,本诗既有对祠庙周围的描写,也有对祠庙形貌描绘,还有对大
12、禹功德的歌颂,涵盖了祠庙诗应有的主要内容;结构上,本诗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首联以禹庙周围景色起,颔联以庙内景色承,颈联转向禹庙之外的江山壮美,尾联以大禹功绩收束全诗。章法严谨,与祠庙诗常有的庄严气象相契合。2、(1) C (“陈述故国往事已无陈迹”错误,“空陈迹”意为“徒然只留下历史遗 迹”,与六代豪华毫无消息看似相反,实则相成。)(2)开头虚写“六代豪华”,以追忆的方式展现繁华富贵的人事随时光流逝; 实写眼前“山川形胜”,以自然景物衬托多变的人间万事。虚写“王谢堂前”,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实写“乌衣巷口”,燕 子见证了当年的繁华,又目睹了如今的衰败。词的上阙虚实对比,虚实相生,表
13、达作者对兴衰难定,繁华易逝的慨叹。3、(1) D (诗句中表现作者人到老年,思乡之情更重了,并不是真正的“畏老”, 所谓“畏老”情绪只是为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服务的。)(2)直抒胸臆(1分)诗人一开篇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极度思念家乡, 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看似平淡,却是平淡处见真情。(2分)对比(1分)用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家中生活的贫苦做对比抒发了对家乡的 刻骨思念(2分)曲笔(答想象或联想亦可)(1分)最后一联转换抒写角度,不写自己思念 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不仅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 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4、(1) A. “借代”错误。“千令瓦倒建”运用比喻和夸张手
14、法,把飞流直下比作千 瓶倾泻。(2)景物壮观。山中景观奇异,长溪如千瓶倾泻,飞流直下,群山如万马奔 赴,道路崎岖,石蹬如悬半空,天梯如架壑巅。语言豪迈。“千” “万”等词用夸张手法,极言山水的陡与险。情感豪迈。“区区”二句,写自己入闽虽为区区仕宦,但自己长存报国之心和济世之志,忠肝义胆,不惧“瘴雨蛮烟”表现了他豪迈的胸襟和豁达的怀抱。5、(1) D (“但家人以其病方愈阻拦”分析错误,根据“延瞻游步阻”可知,应 是看到的各处衰败的景象打消了诗人外出的念头,而不是家人阻拦了诗人的行 为。)(2)前句从对方写起,推己及人,写朋友所处的环境也是如此;与标题中的 “寄元宗简”形成照应,使结构上浑然一体
15、。后句直抒胸臆,“恨”字表示遗憾,表明与朋友相距甚远,从而表达出思念之情。(每点3分,其他言之有理的亦可酌情给分)6、(1) D (“又见传呼贾状元”是诗人的想象之辞,是诗人对元范的美好祝愿, 不能理解为写实。)(2)对元范的高度赞扬。诗人将元范比作鸟中猛禽,称赞他气宇轩昂,此去 定能大展宏图。对元范的殷切期待。诗人希望他能效法终军、贾谊,将满腹才华用于报效 国家,而不要学习公孙弘迎合君主。对元范的美好祝愿。诗人认为贾氏科考人才辈出,元范此去也将独占鳌头, 高中状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 酌情给分。)7、(1) A (“开头四句从侧面写静”错。开头四句应
16、是“正面”写“静”。)(2)喜乡间生活宁静和乡邻关系友好淳厚。“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 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相见无杂言,但道 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 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 变得淳朴了。8、(1) C (“两处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错误,前一处“泛雪”使用的是比喻。) (2)第一问:游览南园,顿时洗去尘世烦扰;一声长啸,便觉清风满襟。第二问:流露出诗人对南园清凉幽静而又生机勃勃景色的喜爱之情。
17、表 达了诗人希望摆脱尘世烦扰、享受宁静田园生活的隐逸之志。【解析】从全诗来看,这是一首田园诗,首联和颔联描写夏日清晨的南园景色, 清凉幽静而又生机勃勃;颈联抒写游园感受,诗风恬淡高远。理解尾联“顿洒尘 喧意,长啸满襟风”的含义,首先要整体理解全诗,再抓住“顿洒”“尘喧”“满 襟风”等关键词来理解;“顿洒尘喧意”,“尘喧”尘世的喧哗,意指尘世的烦扰;“顿洒”洗去,意指摆脱、抛却。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南园清幽、宁静生活的喜爱, 希望摆脱尘世烦扰。“长啸满襟风”抒写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一种向往自由、闲适、恬淡的隐逸情怀。9、(1) C (“朝乘障” “夜渡辽”,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
18、实指,而是泛写,前 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10、“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指前四句用“驱马”“射雕”写出敌人勇猛善战, 表现出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烘托紧张氛围。“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指后四句写 出了唐军雍容镇静,应对自如,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最 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运用对比手法,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 之不易,暗寓出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 地区。(2)元代方回评本诗说:“凡唐人祠庙诗,皆不能出老杜此等局段之外。二诗(指禹庙重过昭陵)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诗歌 题材 分类 解析 备战 2024 年高 语文 阅读 精练 全国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97098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