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民法通论》读书笔记.docx
《《德国民法通论》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民法通论》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德国民法通论读书笔记德国民法典对世界民法发展的重要影响已是法学家的共识。尽管历经百年变 动,德国民法典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并没有大的改变。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企 业的开办者和经营者都必须有学习过德国民法典的经历,每个大学生,无论 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都必须有德国民法典的学分。一部法 典能有如此之长、如此之大的生命力,不可谓不是经典。正是带着对德国民法典 的敬畏和神往,我开始学习了德国民法通论(卡尔拉伦茨著)。在读书之前 我不知道卡尔拉伦茨是何方神圣,所以买到书以后就看了看拉伦茨的身评。非 常惊讶于拉伦茨承接下通论的写作任务以后,竟然用了整整十年来构思写作。在 现在一种功利主义盛行的
2、地方,拉伦茨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学生非常的钦佩。 毕竟现行世界是一个功利至上的社会,尤其是将经济学引入法学以后,似乎所有 的行业都开始计算自己投入产出比了,就连法学这块净土也不能幸免。德国民法典于1896年诞生,并于20世纪的第一天正式生效。这部法典 实现了德国人“一民族、一帝国、一法律”的理想,也在世界法制史上树起了一 座难以超越的丰碑。不仅在当时,它至今仍是各国民法典中逻辑最严密、形式化 程度最高、最富理性色彩的一部。从总体结构到具体条款,整部法典散发着理性 建构主义的光辉。德国民法典立法理念是自由主义,即个人主义的反映,根本没 考虑国家对平等主体之间经济关系的干预。德国著名民法学家基耶克
3、曾强烈抨击 德国民法典一草的极端个人主义。它完全忽略了社会中非自由经济成份的利益保 护,如产业工人,只强调保护自由主体的利益,如农场主、工厂主、家长,用形 式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不平等。由于各方的批评,德国民法典二草中支持了 若干社会保护的理念,这被基耶克称为“滴在个人主义民法典上的几点油。”德国民法典共有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私法自治,它是整个民法典的基石,包 括合同自由、财产自由、遗嘱自由。合同自由指合同当事人有权自由选择缔结方, 决定合同内容、形式、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纠纷的解决方式,但不能损害社会 利益和第三方合法权益。财产自由指财产所有权人可以自主地使用,处分其个人 财产,不受第三人的
4、非法干预,但不得损害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遗嘱自由 是对合同自由在继承领域中的应用。虽然有人指出德国民法典制定于帝国主义时 期,有强烈的社会干预成分,但其私法自治的内容却构成民法典的基石。二是信 而不是非常通透的了解整个制度和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我们对德国民法的借鉴也 存在断章取义的地方,比如关于物权行为与无权处分,所有权保留在理论解释上 的协调问题登。代理行为中的授权行为与委任契约的区分与债权性为与物权行为 不区分的整个法典的指导思想的协调问题。我们以为非常有道理的地方也许仍然 是我们一知半解的地方,我们以为德国人很迂腐也许恰是我们的不了解导致的。从读德国民法通论可以感觉到,德国民法典的确是
5、一部令人惊叹的 杰作,它不但有深厚的法哲学基础,新颖的体系,而且各个制度之间的协调性也 非常好。其之后有那么多追随者也理所当然。我们的民法典应该制定成怎样, 能否以及如何这样制定,如果如学者所梦想的制定一部21世纪的范式民法典也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赖利益的保护,主要是善意取得制度。德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的内容,对于有 权利表象的行为进行保护,如表见代理。三是社会均衡原则,即国家主义条例。 国家对合同自由,财产自由等方面都有所限定。另一方面是公法对私法的巨大影 响,如税法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巨大影响,如不理解税法中相关内容,也很难理解 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四是宪法对民法的影响。民法典根据宪法内
6、容做出合宪解 释,一般人格权的提出便是其中受宪法影响的一例。二战后,对人格权保护呼声 很高,要求尊重人格权,保障人格的自由发展。基于宪法的修改,德国民法典对 823条第1款进行了修改,规定一般人格权受侵权法保护。如果离开了基本法的 影响,很难理解一般人格权的民法保护。这四项原则中后二项是在二战后形成和 发展来的,反映了社会公益的思想。在这篇德国民法通论介绍中,译者介绍说拉伦茨是将黑格尔的实在法和 应然法中的哲学理念充分运用的人,而在后来的法理课上老师也讲到法社会学的 现实力量,就象美国的庞德等。“法律的功能是在于构建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 并将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引入有序的轨道”(沃尔夫序)法社会
7、学以社会学的理 论方法来研究法律现象,把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主要工具,更强调法律与社会其 它因素的相互作用,强调法的社会目的和社会效果。法律社会化是经济立法兴起 的动因,也促使民法在适用范围上的缩水,而单纯的完全平等的关系已经几乎不 见,法官在公平正义与价值取舍上也常常选择社会化。总体来说社会化是现行工 业化大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为什么在法律的理念得到大众认可的今天,这种社 会作用会成为国家强权的工具?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着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么?其次就是拉伦茨在写作中对于具体概念的论述非常详尽。全书花了很长篇幅 来论述意思表示和法律行为,而对于一些法典上本来就很模糊的概念比如,公序 良俗,拉伦茨就在
8、伦理层面对这些概念加以细化,更通过一些案例来对细化加以 证明。民法之所以规定公序良俗原则,是因为法律不可能预见一切损害国家利益, 社会公益和道德的行为并将其包容,故设此弹性原则,以补此不足,遗憾的是尽 管不少国家立法上程度不等地正式使用了公序良俗概念,但并没有对此作出任何 界定,更无任何条文对之予以进一步的阐述,而只是作为一个空白条款留待法官 去解释。梅迪库斯认为善良风俗,只是从道德秩序中裁减下来的,在很大程度上 被烙上了法律的印记的那部分。博登海默认为:“理性之声音告诉我们,为使我 们自己的需要适应他人的需要,为使公共生活具有意义,对个人行为施以一定的 道德限制和法律约束是必要的。”但是拉伦
9、茨认为“善良风俗是法制本身内在的伦理道德价值和原则,也包括 了现今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的行为准则。”拉伦茨将“占统治地位的道德” 进一步阐述为整个社会的行为要求,这一社会的行为要求基于我们文化团体成员 的共同信仰。或者至少是基于这种道德准则的某个社会团体的共同信仰。这种信 仰应该是“最大多数民众”能够接受的。拉伦茨与其它学者的混合解释不同,他 将公序良俗和善良风俗加以区分“公共秩序”包含着一个正确的内核。以事实上 的行为方式和综合的评价标准来看,每一种被接受的社会道德都或多或少清楚地 表明了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对行为的要求,“善良风俗”这一法律概念也意味着是 一种行为的要求,并且,这些对行为要求来
10、源于法律伦理标准的具体化,而这些 法律伦理标准在法律制度中就能找到他们的痕迹。通过这样一个论述过程就对这 些概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拉伦茨在表述概念时这样严格的区分相似概 念,本身就需要极强的法律理论功底,以及慎密的思维。公序良俗所追求的内容是一种社会妥当性和社会正当性。现代国家也在司法 实践中偏重于社会公共秩序,以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拉伦茨也赞同这样的观点, 在小字部分关于律师和医生职业道德的要求其实就是这样一种对公共秩序的维 护。拉伦茨将其具体阐述为“医生和律师这类职业有其特定的责任,即必须为基 本的。共同的公共目的服务,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必须在公共利益方面加强自己的 内在道德尊严,而不
11、应该为了私人使用和私人的利益而进行种种限制。真正的正 义并没有在公序良俗这个制度中体现。但是在德国的民法典上并没有关于公共秩序的规定。在德国民法典的草案中 本来是有关于公共秩序的概念,其106条曾经同时规定了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但在讨论时,公共秩序的概念遭到学者的一致反对,这是因为,在该草案之前的 德国普通法中并没有公共秩序的概念,草案的这一概念是从法国民法典中借鉴来 的。但是学者认为法国民法典上的公共秩序具有不确定性,这于德国法的严谨和 准确性相矛盾。这种学者一致的维护法典的权威性的态度深深的影响着德国法学 界的治学态度。按照霍布斯在利维坦中的说法:“当一个人进行推理时,这种过程若是 用语
12、词进行的,他便是在心中把各部分的名词序列连成一个整体的名词或从整体 及一个部分的名词求得另一个部分的名词。”拉伦茨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围都加以 严格的限制,是其进行合理论证的前提。对于整个民法学的核心法律行为,拉伦茨阐述非常详尽。而其间的要因行为 与不要因行为的阐述,对于我国现行民法中的热点争论有相当的引导作用。拉伦 茨清楚的说明,法律不顾事实,将交易中的三个内在应该意义应该是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的行为,分割开来,这样做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样的言语在书中能 见到很多,拉伦茨作为一代伟大的法学家,始终坚持以现行存在的民法典作为自 己理论匡正的标准。拉伦茨以此为准则继续阐述无因行为:虽然物权上的履行
13、行 为正是为了执行债权上的基础行为,但物权上的履行行为的效力,原则上不受债 权上的基础行为之有效与否的影响。这就是说,即使买卖合同因某种原因不生效 力。但是拉伦茨的逻辑论证常常是内环状的,相互补正。接下来拉伦茨继续论证 了要因行为。在论述用语上拉伦茨也及其讲究严密。比如不仅物权法上的法律行 为是“不要因的”而且其它处分行为通常也是不要因行为。与此相反,负担合同 通常是“要因的”。在论述中拉伦茨非常注意这种范围的划分和适用是否全面或 者超越。在对上面的要因和不要因的划分中,拉伦茨就用一个“通常”对现实生 活做了一个限制和分类。因为现实生活是千丝万缕的交错,任何划分都是对这种 联系的一种伤害。而但
14、是划分又可以给人一种体系上的映象,更方便于研究和学 习。最后,拉伦茨将要因和不要因行为的划分加以总体上的说明,即这种分析方 法的适用范围,是通常仅仅出现在那些向当事人一方给予财产的法律行为中。而 且这种分析对于有偿无偿行为的区分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从事处分行为是为了履 行或执行一项无偿的”要因”法律行为,那么该项处分行为就是无偿。这就是说, 在判断某项处分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时候,我们必须研究作为处分基础的要因行 为。民法作为平等主体间的法律调整规范,的确对于释放人的创造性,民法规范 的自由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个自由经济时代,人们 无论是法学家还是市民都将国家逐出门外。随着
15、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这种将 国家仅仅作为守夜人的形象定位越来越不适应现实。因此更多的威权开始加于国 家,但是作为这些威权的执行人拥有太大的权利必然将损害公民的天然权利。在 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人保护和维护公民的利益而且保证社会利益最大化,是现在法 律研究的一个方向。而拉伦茨是在这个转型的中后期出现的伟大学者,我们对于 他很多关于公民意思自治的限制和保护的论述以及上册中对于人格权的论述,和 上册第三章关于民法现代的发展,-可以让我们有较大的借鉴。拉伦茨考虑写此书时已经通过1953年出版的债法教科书奠定了在私法 学界无可争议的地位。即使拥有这样高的地位,也没有令拉伦茨认为自己完全有 资格写作民法总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德国民法通论 德国 民法 通论 读书笔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