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哲学的回想与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价值哲学的回想与展望.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价值哲学的回想与展望从重视个人德性问题到重视社会德性问题哲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总是时代最突出的 问题,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西方中世纪重视个人德性问题都是与当 时时代相关的。古希腊哲学最早关注的是世界本原问题,或者说是自 然哲学问题(因为当时主要关注的是自然本体问题),这时是古希腊特 别是古雅典的黄金时代。适应民主制的需要,出现了一批以教人以德 性的教师即智者,个人德性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真正使德性问题 凸显出来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成 千上万的人丧生,并激发了希腊城邦之间血腥的内战,社会陷入混乱, 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人们的生活笼罩着悲观失望的阴影。在这种背 景下,
2、“人应该怎样生活”或“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成 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苏格拉底把 目光聚焦于个人的德性,第一次使德性问题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 “对德性本性率先展开系统研究的正是苏格拉底;他将这一研究置于 道德哲学的中心地位,也将其置于整个哲学的中心地位。”苏格拉 底思考的重点是德性的本性问题,提出了 “德性即智慧”的着名命题。 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的传 统,都关注研究个人德性问题。此后,个人德性问题成为希腊化时期和 罗马时期哲学家关注的主要问题。罗马帝国的压迫和统治导致基督教 成果的。再次,需要根据两者并重的原则重构价值哲
3、学体系的总体构 架,形成新的价值哲学学科体系。自价值哲学或一般价值论作为一个 学科出现以来,就有不少学者努力构建价值哲学体系,这种努力对于 增强学科的自我意识从而促进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是必要的、有价 值的。但从已有的体系构建来看,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用对 一般价值问题的研究取代了对不同领域的价值问题的研究,研究到一 般价值问题就止步了。实际上,对一般价值问题的研究只是价值哲学 的总论部分,不是主体部分,更不是全部。构建价值哲学体系,丢掉这 些部分,实际上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主阵地。这种状况是必须 改变的, 否则价值哲学研究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笔者20多年前读到一本美 国出版的哲学教材理
4、论与实践:哲学引论,该书将哲学划分为“形 而上学”、“价值论”和“认识论”三个主要部分或领域。其中的价 值论包括伦理学、美学和政治理论三个部分。该书的作者并不是一 位价值哲学家,在他的眼里,价值哲学就应该包括这三个领域。将价值 哲学划分为伦理学、美学和政治理论,这只是从学科的角度进行的划 分,是一种外在的划分。如果就其内在内容来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社 会价值问题和个人价值问题,而社会德性问题与个人德性问题是其中 的关键。根据这种思路,我们有可能给价值哲学构建一个包容性更强、 研究空间更大、内容更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学科体系的兴起,基督教在西方社会占据统治地位之后,由于基督教所关注的 重点问题是人死
5、后如何进入天堂,即获得至福,而德性特别是神学德 性被看做是进入天堂的必备条件甚至充分条件,因而德性问题也是神 学家关注的重点问题。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古典时期,哲学家研究了 广泛的个人德性问题,如德性的一般含义或本质、德性与德行的关系、 德性的类型、德性的可教性、幸福及其与德性的关系等问题。柏拉图 系统阐释了得到希腊普遍认同的“四主德”的智慧、勇敢、节制和公 正,亚里士多德建立了系统的古典德性伦理学,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 奎那使信仰、希望、爱(仁爱)三大神学德性成为个人获得至福的最重 要的德性,托马斯?阿奎那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督教神学德性伦理 学。从古典时期思想家对德性问题的研究情况看,他们关
6、注的重点问 题确实是个人的德性问题,并且将这一个问题作为破解“人应该怎样 生活”,“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 幸福”这些人生根本问题的钥匙。诚然,古典时期的思想家研究一些 社会德性问题,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研究了理想的国家应具备的 品质以及怎样使国家具备这些品质的问题,罗马思想家大量地研究了 法治问题,中世纪思想家也涉及不少国家德性方面的问题。但是,从总 体上看,这个时期的思想家关注的重点还是个人的德性问题。这不仅 是因为他们这方面的论着更多,内容更丰富,更是因为他们这方面的 思想更有价值,影响更深远,并且形成了古典个人德性思想传统。使古 典德性思想传统中断,使思想
7、家关注的重点从个人德性转向社会德性 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与其要 求相适应的社会条件。这些要求概括地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要求社会以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终极追求;第二,要求经济市场化、资本 化、科技化;第三,要求社会生活自由化、平等化、享乐化;第四,要求 政治生活民主化、法治化。然而,所有这些社会品质在近代以前的西 方社会都不具备,而且也不能自发形成,而要通过人的努力来构建。近 代西方历史表明,这一构建过程是非常艰难的“血与火”的过程。要 建立具有这些品质的社会,就必须认识它,研究它。正是适应这种需要, 新的社会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以及如何构建具有这些品质的社
8、会, 就成为了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到19世纪思想家关注的重点。另一方 面,市场经济兴起和发展并不要求个人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德性品质, 而只是要求社会给予个人充分的自由和平等,使他们能成为独立自主 的市场主体,同时将他们的行为纳入社会规范的范围,从而确保人们 相互竞争而不相互妨碍和伤害。这样个人的品质问题相应地退居次要 地位,逐渐为思想家所忽视。近代以来的西方思想家探讨了广泛的社 会德性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应该是什 么样子,即社会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品质或规定性;二是怎样使社会 具备这些品质。西方近代以来思想家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 入的探讨,而且存在着诸多不一致的观点
9、。不过,他们也形成了一些共 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认为理想的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科学 技术为力量的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富裕的现代化社会; 而要建立这样的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政治 民主和依法治理社会的制度和机制。近代以来,除20世纪50年代以 后开始出现一大批思想家研究个人德性之外,也有一些思想家研究过 德性,如英国情感主义思想家、功利主义者等。但是,他们大多不再在 古典的意义上将德性理解为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理解为人生活的内 容和目的,而是将德性看做是实现幸福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很多思想 家只研究社会德性问题,而不研究个人德性问题,以至于一些当代德 性伦理
10、学家认为,近代以来德性问题被忘却,德性研究被边缘化。总体 上看,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西方思想家虽然对个人德性也给予了某 些关注,但关注的中心是社会德性问题,对个人德性问题的重视是相 当不够的。思想理论的这种状况的直接实践后果就是社会生活中个人 德性问题被忽视。导致这一学术研究重大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思想 家们的认识局限,没有意识到个人德性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是必须高度 重视的问题。但是,近代以来社会问题非常突出和紧迫,也是导致这一 重大偏差的重要客观原因。近代西方一直面临着与封建主义、基督教 教会的斗争,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重大社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思想家们忙于思考和探索新社会
11、设计和构建,似乎顾 不上个人的品质问题,而且这方面已经有丰富的古典成果。因此,我们 对这一偏颇不能过于指责。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家们的长期研究, 形成了西方近现代主流社会德性思想,这就是西方近现代主流价值观。 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构建起了现当代西方主流价值文化和西 方现代化社会。从重视社会德性问题到同时重视个人德性问题从西方的历史事实看,轻视个人德性确实导致了很多问题。近代 以来,西方社会为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普遍倡导个人自由,同时为了个 人自由得以普遍实现,也为了社会和谐有序,逐渐建立了基于现代民 主政治的完善法律制度。自由化和法制化是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格局。 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的奠基者的
12、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有了个人自由和 完善法制,人类社会就会进入理想的美好状态。然而,几百年的社会实 践表明,尽管西方有了普遍的个人自由和完善的社会法制,但在自由 和法制的现代社会,充斥着犯罪和欺诈,环境被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 坏,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消耗;个人变得越来越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和冷 漠无情;社会和自然环境恶化与个人贪婪之心恶性膨胀交互作用,使 人类面临生存危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普遍忽 视人的内在的良好品质,只讲强力,不讲德性。亚里士多德曾经指 出:“人一旦趋于完善就是最优良的动物,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 就会堕落成最恶劣的动物。不公正被武装起来就会造成更大的危险, 人
13、生而便装备有武器,这就是智能和德性,人们为达到最邪恶的目的 有可能使用这些武器。所以一旦他毫无德性,那么他就会成为最邪恶 残暴的动物,就会充满无尽的淫欲和贪婪。”正因为如此,自20世 纪50年代开始,一些敏锐的思想家重新关注个人德性问题,出现了德 性伦理学的复兴和个人德性研究热。西方德性伦理学家之所以要复兴 德性伦理学,重要原因是认为近代以来流行的康德的义务论和功利主 义在理论上存在着重要缺陷。它们注重行为,忽视品质,所提出的一般 原则不能解决具体情景中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这种理论上 的偏颇导致了现代西方文明的诸多问题。罗莎琳达?荷斯特豪斯在谈 到德性伦理学为什么会在当代复兴时指出:“
14、关于为什么对义务论和 功利主义日益增长的不满导致了德性伦理学复兴,有不少不同的说法 (而且没法确定哪一个更精确),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种说法中都有 一个共同点,即现在流行的文献忽视了任何一种适当的道德哲学都应 该关心的一些主题,并使之边缘化。”德性伦理学与义务论和功利主 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所关注的不是“人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而 是“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生活”。对于德性伦理学的 总体特征,荷斯特豪斯有一个比较简要的阐述。她说:“关于德性伦理 学的一个共同信念是它不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个信念是纯粹在这 样一个得到表达的假定被表明的某种东西,即以行为者为中心而 不是以行为中心的德性
15、伦理学关注是(being)而不是做(doing), 关注好(和坏)的品质而不是正当(和不正当)行为,关注我应该是什 么类型的人而不是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荷斯特豪斯的意 思是,德性伦理学主要不是聚焦于正当行为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关 注德性的本性和内容,即好人应具有的那些品质和理智的特性,或者 人的好生活组成部分的那些特性。德性伦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超出了 简单复兴的范畴,它不仅对整个当代西方伦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 且已经涉及许多其他领域,如心理学、认识论、法学以及环境、教育 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德性问题研究方兴未艾的局 面。有研究者认为,“德性伦理学的影响已经扩展到它作为道德理
16、论 的第三种类型所作出的贡献的范围。正如已经注意到的,对德性伦理 学兴趣的复兴已经引起了其他理论观点拥护者对德性的更大关注。德 性的研究也已经导致当代伦理学考察问题的范围普遍拓宽。”这种 看法是实事求是的。德性伦理学家反对义务论和功利主义,这是学术 之争,但他们笼统地反对伦理学研究规范问题,主张伦理学只应研究 德性问题,这是有偏颇的。笔者以为,伦理学不仅要研究德性问题,也 要研究价值问题、规范问题和情感问题,价值论、情感论、规范论和 德性论构成了伦理学的四分支学科。不过应该肯定的是,西方德性 伦理学的复兴促进了当代西方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界对德性问题的 重视和研究,从而弥补了近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研
17、究忽视个人德性问题 研究的缺憾。这样,当代价值哲学研究形成了社会德性和个人德性问 题研究并重的新格局。从学科的角度看,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侧重于社 会德性问题研究,而当代西方伦理学则侧重于个人德性问题。两个学 科从各自特殊的视角对价值哲学展开的研究,必将促进价值哲学研究 的两个基本领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我们相信,按照这 种趋势发展下去,有望克服西方古代价值哲学和近现代价值研究各自 的局限,使价值哲学成为更完整的学科体系。走向社会德性研究与个人德性研究的统一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西方学界出现社会德性研究与个人 德性研究并重的格局,并不是西方思想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自觉所为 的,而不如说
18、是他们的一个“意外”收获。到目前为止,这种格局的形 成在某种意义上说尚具有自发性。也正因为如此,这两个领域的研究 还是隔离的,尚未关联起来,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是价值哲学研究的 相互关联的基本领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通过回顾和反思使目前 自发出现的社会德性与个人德性研究并重格局走向自觉,建立以德性 问题研究为中心、以个人德性问题和社会德性问题研究为两翼的价值 哲学学科体系,使价值哲学研究既重视社会德性,又重视个人德性,并 且使两者关联、统一起来。实际上,不论是从理论逻辑上看,还是从历 史事实看,个人德性问题与社会德性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不 是彼此割裂的。社会的德性是通过其成员特别是社会管
19、理者的德性体 现出来的,在现代社会,也是他们自觉构建的;而个人的德性总是在社 会环境中形成的,并且是社会德性要求(原则)的程度不同的内化。离 开了社会德性,无所谓个人德性,同样,离开了个人德性,也无所谓社 会德性。历史事实也表明,只重视个人德性或只重视社会德性,无法解 决人类的德性问题。同样,孤立地研究个人德性或社会德性,也是无法 将其说清楚的。只有将二者联系起来,同时有所侧重地进行研究,才有 可能对它们作出科学的阐释,并提供构建它们的合理方案。要使目前 已经形成的社会德性研究与个人德性研究并重的格局,从自发走向自 觉,建立两方面的研究相统一的价值哲学,以下一些问题是值得我们 注意的。首先,价
20、值哲学界要增强对这种格局形成的必然性的意识, 更加自觉地从这两个方面研究价值哲学。前面已经提及,目前所形成 的社会德性研究与个人德性并重的格局基本上是自发的,研究者们对 此缺乏自觉意识,尚未认识到这种走向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 形成这种格局的区域主要是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语世界国家,欧陆 国家似乎没有出现这种并重的迹象。更重要的是,我国价值哲学界这 方面的意识更弱,价值哲学家目前关注的仍然主要是一般价值问题, 社会德性问题、个人德性问题还未纳入其视野。在这种情况下,增强 对个人德性研究和社会德性研究两方面研究的必然性和重要性的认 识,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国价值哲学界30多年来,一直局限于一
21、般价 值问题的研究,使研究的领域越来越窄,内容越来越空洞,甚至陷入一 些没有多大意义的概念之争。要改变这种状态,使我国价值哲学研究 走向繁荣,必须拓展研究空间,特别是要抓住社会德性和个人德性这 两个价值问题中的关键问题,以此为中心展开有关问题的研究。其次, 不仅要有一批学者研究社会德性,有一批学者研究个人德性,而且要 使两者关联起来。当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单个学者的精力也十分有 限,不可能研究所有有关个人德性和社会德性的问题,因而学者们的 研究必须有所侧重。有些学者侧重研究个人德性,有些学者侧重研究 社会德性,有些学者研究一般意义的德性或其他有关价值的问题,这 是合理的。但是,他们不能像过去那样,研究个人德性就只研究个人德 性,不考虑个人德性与社会德性的关系;或者研究社会德性就只研究 社会德性,不考虑社会德性与个人德性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伦 理学研究(研究个人德性)和政治哲学研究(研究社会德性),而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价值哲学研究。只有当一个学者着眼于社会德性与个人德 性的关系来研究个人德性或社会德性时,他才是在从事严格意义的价 值哲学研究。当然,到目前为止,人类的学术研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 自发的,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规划。学者专门研究个人德性而不考虑其 他也未尝不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当代人类个体与社会越来越一 体的情况下,孤立地从事某方面的研究是产生不了什么真正有价值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