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10文言文阅读一含解析.docx





《全国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10文言文阅读一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10文言文阅读一含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易错点10 文言文阅读(一)易错分析【易错点,断句抓不到层次。断句题是文言文阅读题,缺少断句中心原则。作为断句题,我们要本着一定的原则,牢 记一个前提一一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根据四个选项的细节 比对,根据上下文语境,排除错误选项,选择最佳答案。【对策】一、抓主谓宾断句(依主干,先易后难,攻破难点。)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谓语之后如果没 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日”“云”“言”等字作谓语时, 要和它的宾语断开。宾语之后一般应断句,定语和其修饰的中心词之间一般不断句。文言文 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
2、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1名词、代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 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常见名词有: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地名等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o常见的谦辞:下官、窃、寡人、孤、仆、愚、妾、贱妾、婢子等。2动词: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 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二、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
3、断句的关键所 在。在断句中,具体要关注以下几类虚词:常见句首发语词:盖、夫、且夫、今夫、嗟夫、至、若、至若、若夫等A.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 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R.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 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C.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 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D.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还国/ 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答案
4、】C【解析】占城王古以来,被安南遇迫,离开国家前来请求援助。讨论此事的人打算送他回去, 尹直说:“他走投无路来归顺,我们知果驱逐使他回国,就等于杀了他。应该派遗大巨马上 询问他,再权衡合适的方法处置。【失误提示】这道断句题中有多个虚词,必须按照意思来断句,比如“议者”中的“者”是 “得人”意思,“为所”是被动句,这些虚词理解了,句子断句就不会有问题了。易错题04税监刘成以水灾请暂停米税。帝以不当尽停。世卿上言:“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 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 ” 不报。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者既免米税
5、/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 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B.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 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C.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 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D.乡者既免米税/旋复再征/已失大信于天下/今成欲免税额之半/而陛下不尽从/岂恻隐 一念/中使尚存/而陛下反漠然不动心乎【答案】D【解析】句子的意思是:赵世卿上奏说:“从前已经免除米税,接着又再征收,已经在天下 大大失去信用。现在刘成想免除税额的一半,但是
6、陛下不完全同意,难道恻隐这一念头,宦 官尚且存有,而陛下反而冷漠不动心么? ”“乡者”指的是“从前”,所以不能断开,“岂” 是难道的意思,所以在其前面断开。“中使”指的是“宦官”。易错题通关错一、高考真题(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日:“吾欲伐 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 ”张仪日:“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 仪南见楚王,日:“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 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 地以为利也,
7、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日:“不毅得商于之田,方 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日:“不毂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 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土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日:“臣见商于之地不可 得,而患必至也。”王日:“何也? ”对日:“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 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 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 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 * 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
8、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日:“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土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 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0.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正角的项是()A.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 贺/何也/B.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 贺/何也/C.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 贺/何也/D.不
9、毅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 贺/何也/【答案】B【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字数相同,结构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 “而”是连词,所以“而”之前应断开,由此排除A、Do“子”是第二人称,指“你”,是“不贺”的主语,因此“子”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个士兵,不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认为 这是非常明智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一个人不道贺,这是为什么?故选Bo(二)(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
10、,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 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 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 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 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二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 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 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 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 之奈何? ”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11、王曰:“不可邵公出, 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推仁是亲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武王日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 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 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 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者 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日:“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 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 ”平公曰:“善。”乃罢
12、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 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 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 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 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答案】B
13、【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着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 改变,只亲近仁义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说:“看得远大啊,(这 样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从内容来看,划线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对话,两个曰”是标志,“武王曰”前面是 “周公”所言,所以“武王”前面断开,排除CD;从句式结构来看,“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断句, 且“贵士君子”是动宾短语作“者”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故选Bo二、通关题: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14、正确的一项是(初,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 潜听之,曰:“博!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 ”遂反。将命者告主人。主人遽自追而问其 故,邕具以告。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 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矣。”(选自后汉书蔡邕列传第五十下,有删改)A.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日/此足以当之矣 B.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日此足以当之矣 C.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
15、/乎邕莞然而笑日/此足以当之矣 D.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日/此足以当之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心里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捕不到蝉,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 原因吗? ”蔡邕微笑着说:“这就足够说明问题的所在了。”“螳螂之失之”是“惟恐”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岂乎”是固定句式结构,反问语气,“乎”后断开,排除C。故选Do参考译文:当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有用酒食来招待他的,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宴正酣。 有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走到门口试着偷听琴声,自语:“博!用琴声召唤我,琴声里 却流露出杀
16、心,这是为什么? ”于是返回家去。被派去请蔡邕的仆人告诉主人(说不知什么 原因蔡老爷又回自己家了)。主人立即亲自追上去问他原因,蔡邕将原因详细地告诉了邻居。 弹琴的这位客人向蔡邕解释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一只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又将离 去但还没有飞走。螳螂为了这只蝉,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我心里很紧张,只担心螳螂 捕不到蝉,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 ”蔡邕微笑着说:“这就 足够说明问题的所在了。”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铳等二十馀人,守仁 抗章救,理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
17、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 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日: “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A.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 旧闻/B.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绎 旧闻/C.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穷荒无书/日 绎旧闻/D.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18、穷荒无书/日绎 旧闻/2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龙场万山草木丛生,土地贫瘠,苗人、僚人杂居,王守仁根据当地的民俗教化引导 百姓,当地的百姓十分欢喜,纷纷砍树造屋,让王守仁居住。荒远之地没有书籍,王守仁每 日整理以前的见闻。“伐木为屋”省略了主语“夷人”,“喜”的主语是“夷人”,“伐木为屋”和“喜”是两 件事,故“喜”后应断开,可排除B、D两项;“无书”的主语是“穷荒”,意思是“荒远之地没有书籍”,中间不能断开。“日绎旧闻” 省略了主语“守仁”,应在“日”前断开,可排除A项。故选Co参考译文:王守仁,字伯安,是余姚人。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铳等
19、二十多 个人,王守仁向皇帝上奏章想救戴铳等人,刘瑾大怒,王守仁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 丞。龙场万山草木丛生,土地贫瘠,苗人、僚人杂居,王守仁根据当地的民俗教化引导百姓, 当地的百姓十分欢喜,纷纷砍树造屋,让王守仁居住。荒远之地没有书籍,王守仁每日整理 以前的见闻。突然领悟到推究事物之理而获得知识,应当求之于内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 感叹道:“道理就在这里。”于是深信不疑。他从事教育,专门以培养良知为主。当时求学 的人全都认同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 “阳明学”。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 守
20、、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 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节选自三国志蜀书霍峻等传,有删改)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日/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酎/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 /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日/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 /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者B/先主甚悼惜
21、/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酹 /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霍峻)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 于是召见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 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奠,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认为霍峻很荣耀。“年四十”为“卒”的状语,主语承前省略,为“霍峻”,意思是“霍峻四十岁的时候死去”, 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主语是“先主”,谓语动词是“率”“吊祭”,属于联动谓语,“率群僚临会”作状语,中间不
22、应断开,故排除C、D两项;故选Ao参考译文:霍峻,字仲邈,是南郡枝江人。先主平定了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 潼郡,让霍峻做梓潼太守、裨将军。(霍峻)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 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见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 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奠,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 时的人认为霍峻很荣耀。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洪熙元年春正月,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 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
23、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 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节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有删改) A.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B.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C.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D.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在位一载”的主语是“仁宗”,“在位”作谓语,“一载”作补语,成分完整,“用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2023 年高 语文 二轮 复习 易错题易错点 10 文言文 阅读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