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 PPT课件.ppt
《健康心理学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心理学 PPT课件.ppt(18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授课教师:刘薇 2009.72009.10 我的选择我的选择选出你觉得最重要、最珍贵的5项:亲情,友谊,自由,快乐,爱心,勇气,毅力,健康,学习,事业,成功,财富 我与健康我与健康健康是富人的幸福,穷人的财富。美国哲学家欧文(Owen)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健康?本课程主要章节本课程主要章节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第三章 人生周期与心理健康第四章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第五章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第六章 压力与健康第七章 应对和减轻压力第八章 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生
2、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二、辨别标准三、关于心理健康的主要理论四、健康危机预防及解救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一)健康心理学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指对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生理健康状况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第一节第一节 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与健康(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与愉快 3.行为协调统一 4.良好的人际关系 5.良好的适应能力(三)心理卫生的
3、目标 狭义的,是指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广义的,是指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以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与改造能力。1.预防预防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发生。2.各个年龄阶段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3.各个领域各个领域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4.健全人格健全人格。初级预防是向人们提供心理健康知识,以防止和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公众二级预防是尽早发现心理疾患并提供心理与医学的干预;“易感”三级预防是设法减轻慢性精神病人的残疾程度,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已患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三级预防三级预防”:二、辨别标准二、辨别标准(一)以统计学所确定的平均状态为依据统计学标准是以绝大多数人的
4、状态为判断的标准,位于平均状态两边极端位置的个体,被认为是异常的。但是极端的并不一定就是不好的,例如雷锋、丛飞。(二)以病理症状的存在与否为依据 临床上的病理症状,如: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行为变态等,这些症状在正常人身上一般是不存在的,就可以判别为异常。但是,人们在紧张或突发事件时,也可能表现为“异常”。(三)以个人主观感受为依据 心境开朗、乐观,能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以喜悦、愉快、乐观、满意的积极情绪状态为主,虽然有时会有忧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但不是长期占主导地位。常常感到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严重的焦虑、紧张、敌意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严重地影响了他的生活质量,心
5、理十分苦恼和痛苦,需求助于外界的帮助才能解决。(四)以社会适应状况为依据 心理健康的人往往能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公认的行为规范,其扮演的角色符合社会要求。必须要参照一定的观念和一定的伦理规范,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做出的判断是有差异的。三、关于心理健康的主要理论观点三、关于心理健康的主要理论观点(一)心理动力论(psychodynamic theory)关于人类动机和行为的科学,它强调各种相互冲突的潜意识潜意识心理历程的重要性,以及童年时期的经历对成人后人格的影响。核心概念:意识,潜意识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id,ego,sup
6、erego)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超我: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7、(二)人本主义的观点(humanistic psychology)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和揭示人类的潜能和人生的意义。他们认为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核心概念:自由意志、人类潜能、自我实现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具有清晰的洞察力,具有区别他人虚假不真的能力;能够接纳自己和别人,也能够享受独处;对生命保持不断更新和投入的态度,可以达到较高层次的适应水平。(三)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健康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人类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理论家主要关心的是行为的表现货矫正的过程。
8、核心概念:学习社会学习的主要方式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 learning)(四)认知论的观点 适应良好的个体是思想合乎逻辑、理性、具有科学验证精神、不受不理性想法困扰的人。不合理信念: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四、健康危机预防及解救四、健康危机预防及解救(一)造成疾病的最重要原因以及一般的死亡原因,都与个体的生活方式有关。(二)危险因素:吸烟、过量饮酒、吸毒、不良饮食习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驾驶、不遵医嘱以及对社会压力的不适当反应。(三)几种主要的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健康问题:肥胖吸烟酗酒药物滥用肥胖肥胖1.1.肥胖的标准肥胖的标准BMI 法体重指数体重指数 =体重(公斤)体重
9、(公斤)除以除以 身高(米)的平方身高(米)的平方 kg/m2 正常体重:体重指数=18-25超重:体重指数=25-30轻度肥胖:体重指数 30中度肥胖:体重指数 35重度肥胖:体重指数 40肥胖程度计算公式2.2.肥胖的危害肥胖的危害身体健康: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健康社会交往:在社会中,常因此受到他人歧视,社会适应困难心理压力:焦虑、低自尊等3.3.肥胖的原因肥胖的原因 全球的肥胖调查结果显示,肥胖是由遗传易感性,高脂肪、高热遗传易感性,高脂肪、高热量量的饮食,躯体活动少这三者共同作用所致(Kopelman,2000)吸烟吸烟1.1.吸烟的危害吸烟的危害吸烟是引起可预防性死亡
10、的最大原因可能导致心脏病和肺癌,也会增加以下疾病的发病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呼吸系统疾病、吸烟引发火灾而造成的危害和损伤,分娩低体重儿,胎儿生长发育迟滞。2.2.青少年吸烟的相关因素青少年吸烟的相关因素尝试同龄人和家庭影响自我形象与吸烟3.3.减少吸烟量的干预方法减少吸烟量的干预方法改变对吸烟的态度尼古丁替代疗法条件反射作用多模式的干预社会支持和应激管理酗酒酗酒1.1.酗酒的标准酗酒的标准酗酒者通常指那些对酒精有生理成瘾、戒断症状、高度耐受、控制饮酒的能力很差的人群。固定饮酒模式:特定时间、特定数量、特定品种的酒精摄入,提示饮酒者形成了对酒精的躯体依赖。2.2.酗酒的危害
11、酗酒的危害健康问题、经济损失、交通事故、增加危险行为的发生3.3.酗酒和问题饮酒的起因酗酒和问题饮酒的起因饮酒和应激:饮酒行为常常是人们用来缓解应激反应的一种方式。社会起因:社会文化环境,父母、同龄人对他们饮酒的态度、示范作用4.4.酒精滥用的治疗酒精滥用的治疗“自然脱离”有一定的比例,尤其可能在晚年出现认知行为技术:减少酗酒的强化物,学会一种新的适应良好的行为,并矫正环境以强化非酒精相关行为。依赖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药物滥用药物滥用1.1.药物滥用的种类药物滥用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抑制剂、致幻剂和镇静剂等成瘾性药物2.2.药物滥用的危害药物滥用的危害不同程度地导致了生理和心理性依赖3.
12、3.药物滥用的成因药物滥用的成因模仿社会压力强化个性特征4.4.药物滥用的防治药物滥用的防治着力于社会影响,通过公共政策法规、健康促进教育和早期干预行为和认知治疗致幻剂成瘾者经常采用药物治疗,如美沙酮,它可以阻止鸦片产生欣快作用。第二章第二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一、个人特点二、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压力与社会支持三、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一、个人特点一、个人特点(一)遗传(二)个人的早期经历单调、贫乏的成长环境与父母的关系案例:狼孩儿,24重人格(三)个性特点病前人格强迫症谨小慎微、苛求完美、墨守成规等。癔症情绪多变、易受暗示、自我中心、好自我表现精神分裂症性格孤僻、内向、敏感多疑
13、、爱幻想二、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压力与社会支持二、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压力与社会支持(一)外在压力压力类型压力类型内容内容自然环境压力自然环境压力噪声、拥挤、污染、灾难性事件噪声、拥挤、污染、灾难性事件文化压力文化压力移民、文化变迁、文化革新移民、文化变迁、文化革新生活压力生活压力日常困扰,重大的生活事件日常困扰,重大的生活事件水俣病开始只是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近而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一会酣睡,一会兴奋异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海海 啸啸台台风风(二)内在压力躯体疾病引发的压力躯体疾病引发的压力疾病本身、疾病带来的心理变化疾病本身、疾病带来的心理变化冲突冲突双趋,双避,趋避
14、,多重趋避双趋,双避,趋避,多重趋避能力与要求之间的差距能力与要求之间的差距由心理落差引发自卑,愤怒,或由心理落差引发自卑,愤怒,或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挫折挫折个体对满足需要受挫进行评价后个体对满足需要受挫进行评价后产生的内在压力产生的内在压力三、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三、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一)社会文化环境与个人特点(二)文化背景与社会支持(三)文化背景与心理问题的表现方式小小 结结 压力压力 个人特点个人特点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水平=文化因素文化因素第三章第三章 人生周期与心理健康人生周期与心理健康一、胎儿期与分娩的心理健康二、婴儿期心理健康三、学前期心理健康(36岁)四、儿童中期(612
15、岁)五、青春期(1220岁)一、胎儿期与分娩的心理健康一、胎儿期与分娩的心理健康(一)胎儿期的发展(受精至出生)产前期包括三个时期: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胚芽期:从受精至第2周胚胎期:第2周至第8周胎儿期:第8周至出生遗传是发展的重要因素遗传是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体的无数特征都是在受精的那一刻就决定了的。遗传影响着从受精卵到衰老直至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情况。遗传也决定眼睛的颜色、肤色和一般疾病的易感性。环境影响人类毕生的发展环境影响人类毕生的发展当代人在生理上和3万年前的穴居者非常近似。早期经验会产生持久的影响。加倍照顾会逆转生活早期的不利影响。(二)胎儿期的危机1.母亲的营养2.母亲的年龄3.母亲
16、的产前支持4.母亲的健康5.母亲的药物使用6.母亲的烟酒摄入7.父亲对产前环境的影响胎儿酒精综合症(胎儿酒精综合症(FAS)低体重儿与极低体重儿低体重儿与极低体重儿(三)胎儿期的心理健康1.智力水平部分上已经定型,一些心理障碍可能会埋下根源。2.认知功能会受到母亲烟草、酒精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3.母亲使用药物和酒精会导致易激惹性,即难以应对多种刺激,以及难以使孩子形成依恋。二、婴儿期心理健康二、婴儿期心理健康(一)婴儿期的发展(出生至3岁)1.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2.神经细胞开始生长,并在大脑中建立起连接。对于某些功能的正常发展来说,存在“关键期”。3.婴儿扭动、向上推、坐起来、爬行,最终开
17、始行走。4.婴儿伸手去够、抓,并捡起小的物体。5.6个月发展出深度知觉,以及对图案、面孔和颜色的辨认能力。7.定位声音,并区分出不同的声音,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婴儿期的危机1.婴儿期的营养:促进运动发展2.肥胖:额外的脂肪细胞3.缺少适宜的环境刺激4.身体接触,情感交流(三)婴儿期的心理健康1.婴儿展现出不同的气质和活动水平2.婴儿能够理解他人的面部表情3.学步期孩子开始能够体验共情4.出现了对他人的依恋风格三、学前期心理健康(三、学前期心理健康(3636岁)岁)(一)学前期的发展(36岁)1.身高和体重继续快速增长。2.大脑体积越来越大,神经连接继续发展,出现了功能侧化。3.粗大和精细
18、运动技能快速提高。儿童能够投球和接球、跑步、使用叉子和勺子,并能够系鞋带。4.儿童开始发展出利手。(二)学前期的危机1.营养:吃适量的食物(资源不均衡,营养不良 营养过剩)2.健康与疾病(总体良好,小病锻炼免疫系统,有助于情感发展)3.学前期的受伤:安全玩耍(学龄前儿童面临的最大危险既不是疾病也不是营养问题,而是意外事件)四、儿童中期(四、儿童中期(612612岁)岁)(一)儿童中期的发展1.成长过程变得缓慢而稳定。肌肉成型,“婴儿肥”消失。2.粗大运动技能(骑车、游泳、打球)和精细运动技能(书写、打字、系纽扣)继续提高。3.通过谈及心理特质来界定自己,自我也开始分化出来。(二)儿童中期的危机
19、1.疾病2.意外事件3.网络空间的安全(三)儿童中期的心理健康1.儿童期的心理障碍易受忽视。2.儿童期心理障碍的治疗方法不明确。3.感觉困难:视觉、听觉和言语问题4.学习能力丧失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五、青春期(五、青春期(12201220岁)岁)(一)青春期的发展1.女孩在大约10岁进入快速生长期,男孩在12岁左右进入快速生长期。2.抽象思维越来越普遍。青少年使用正式逻辑来思考抽象的问题。3.青少年发展出自我中心主义,觉得自己总是别人注意的焦点。(二)青春期的危机1.在校表现2.认为自己不会受伤的想法
20、会使得青少年忽视危险的存在。3.酒精的使用,使自己变得像成年人,或者减轻对自己的抑制。4.吸烟来提高自己的形象或效仿成年人。5.安全的性行为能够防止艾滋病,但青少年常常忽略这些策略。(三)青春期的心理健康1.青少年抑郁2.青少年自杀第四章第四章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一、自我意识的涵义二、认识自我三、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四、自我评价五、自我成长一、自我意识的涵义(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及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生理自我:对自己的身体及生理状况的认对自己的身体及生理状况的认知和体验,如是否健壮、漂亮。知和体验,如是否健壮、
21、漂亮。社会自我: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作用、地位、义务和权利等的中的角色、作用、地位、义务和权利等的认识和体验。认识和体验。心理自我:对自身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对自身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兴趣、情感、意志、能力、理想等的认识兴趣、情感、意志、能力、理想等的认识和体验。和体验。从 内 容 上 看(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二)自我意识的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认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调节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自尊自尊自信自卑自豪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教育二、认识自我重要: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想左右天下的人,
22、须先能左右自己。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难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每个人和他自己之间的距离是最远的。(一)自我认识的途径1.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2.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认识自己;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1)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when&who);(2)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 (二)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1.父母的影响2.社会规范的影响3.其他因素的影响:重要他人;生活事件;同伴表现库利Cooley【镜中自我】查尔查尔斯霍顿斯霍顿库利库利的自我概念的自我概念 英国理论家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从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认为自我和社会的概念相互联系,难以
23、分割。1922年,库利提出“镜像自我镜像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通过这面镜子,一个人扮演着他人的角色,并回头看自己”。三、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一)正确认识自我;(WAI技法)(二)积极悦纳自我;(三)适当调整自我;(四)合理控制自我;(五)完善和超越自我。WAI技法技法WAI技法(WAI technique)是指“我是谁?”(英文“who am I”,简称WAI)这样的问题自问自答,因其形式上是自由书写20种回答,故也被称为二十句测验(Twenty Statements Test)。WAI法始于50年代(Kuhn&McPartland
24、,1954),以“我”字开头的20空行,并印有1至20的番号。要求被试针对“我是谁”这样的问题,用20种相异的回答,说明头脑中浮现的关于自己的想法。第五章第五章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一、人际交往概述二、人际吸引条件三、人际关系的原则四、人际冲突及其调适(一)定义(一)定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心理关系及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一、人际交往概述(二)人际交往的重要意义1.交往与个性的发展健康的亲子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个体性格的良性发展,培养宜人的性格。2.交往
25、与心理健康很多心理问题都与人际关系不良有关系。3.交往与成才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个人的成长。(一)时空接近性时空接近性实验: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对住宅楼的人的调查显示: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数越多,关系也越密切。启示:人们比较容易喜欢那些经常出现在自己周围的人。二、人际吸引的条件(二)个人特征(二)个人特征1.外表和容貌 实验:戴恩(K.Dion)等研究者给大学生看三个大学生的照片:一个外貌漂亮,一个相貌平平,一个是相貌丑陋。然后要求被试估计他们三人未来是否幸福,结果发现,外貌具有吸引力的人得到了更多的肯定回答。2.才能阿伦森“犯错误效应”实验:阿伦森等研究者让被试听四个人的讲话录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健康心理学 PPT课件 健康 心理学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