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戏曲改良要求的提出早于五四。戊戌维新失利后,社会维新派归因于民智不开,鼓 吹时事新戏以启迪民心。1904年柳亚子为陈去病、汪笑侬主办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杂志所写发刊词直接祭出“戏剧改良”旗号,企盼“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 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快剧”,一时应者云集,形成风潮。为了 增强宣传效果,于是借鉴西方话剧的所谓长于演说。新文化主帅陈独秀1904年呼吁戏 曲“采用西法:戏中夹些演说,大可长人见识戏台上逐出现许多脱
2、离剧情议论时事的 “言论老生言论小生”,直接对社会发言,而穿西装、旗袍扯四门唱西皮、二黄的怪诞 形式屡见不鲜,诞生出许多不古不新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胎。后来欧阳予倩批评改良 新戏说:“他们的言论都是即兴的。因此不可能有什么标准。高兴起来就完全不顾剧情, 大放厥词,把其余角色僵在台上,说完一通再来做戏,最初是为了宣传革命,后来就成 了演员自我表现像顾无为、潘月樵就往往说得很长而词句不通,有时前后矛盾 不久观众也就厌倦了。加之加装电灯和机关布景的新式戏台蜂起,演出中不乏以时装 和舞台设备的光怪陆离来取悦观众,造成昙花一现式的轰动,终究短命。改良新戏就在 这样的哄闹声中很快走向失败,连一出剧目也未保
3、留下来。其中有价值的是欧阳予倩的京剧探索。欧阳予倩从演改良新戏转为演改良京剧,带 着新文艺的想法、用自己的办法去改造京剧。他认为戏剧是综合艺术,而以剧本为统领。 “戏剧者,必综文学、美术、音乐及人身之语言动作,组织而成。有其所本焉,剧本是 也”,“演剧者,根据剧本,配饰以相当之美术品(如布景衣装等),疏荡以适宜之音乐, 务使剧本与演者精神之一致表现于舞台之上,乃可利用于今日鱼龙曼衍之舞台也“。因 而他坚持自己编剧,并且坚持一定要按照剧本演出,这就使他的戏不同于当时众多的幕 表戏之随意。他还注意克服旧戏结构松散、缺乏一盘棋精神的毛病,例如他编演红楼戏, “虽然是照着二黄戏编的,却是照新戏分幕的方
4、法来演,因为嫌旧戏的场子太碎,所以 就把许多情节归纳为一幕来做,觉得紧凑些,而且好利用布景”,另夕卜“非常注意配角”, “不专求一人出风头,要注意整个的平均”。由舞台价值方面衡量,欧阳予倩可说是有效使读者更能真切感受到孔子的人格魅力。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十一月,癸卯,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 不见何,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 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信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 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 人北乡而臣事
5、之。”随何日:“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 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 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 *zzzs/zxzszzszzzszzzszxzzxz/zzs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 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 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 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徽乘塞。楚人深入敌 国
6、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 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 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 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 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 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 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日: “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日:
7、“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 因起兵而攻楚。(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 以助楚/B.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 以助楚/C.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 以助楚/D.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 以助楚/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癸卯,有时用来指时间。古人把天干和地支按
8、照顺序搭配以纪年、月、日、时,文 中即为纪日。B.斧质,古代的刑具。“质”通”锁。与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中的“俎”都指 砧板。C.寡人,古代多用作王侯的谦称,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是 此意。D.北乡,亦作“北向”,即在北面,因古人往往以面北背南为卑,故指臣服于人,文中 即是此意。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何以具体事件为依据指出九江王并非甘愿臣服于楚,而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行独立 自主之实,之所以不背弃楚国,是认为汉国弱小。B.随何把楚汉双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楚国军队表面强大却不得人心,且已陷入进不 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的僵局,是不足依赖的。
9、C.随何提出九江王既然已起兵反叛,不需要灭掉楚国,只要能拖住项王几个月,汉王 保证会划分土地给他,九江国也必定仍归他所有。D.随何径直闯入楚国使者的客舍,向楚国使者宣布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后又劝说九 江王杀掉楚国使者,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4.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历来为人称道,本文中随何对太宰说的话又 使用了怎样的游说技巧?请结
10、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0. A11. D 12. C 13. (1)现在您不与万无一失的汉国交好,却要把自身托付给将要灭亡的楚国,我暗中对您的这种做法困惑不解。(2)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 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 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4)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14.一针见血,指出九江王不见自己的心理,进而指明这正是自己此次出使的原因。分析利弊,指出九江王见自己有利而无害。【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但
11、当项王攻打齐国,背负修筑营墙的墙版和筑杵,身先士卒地冲杀时,您本应出 动九江国的全部兵力,亲自率领他们去为楚军打先锋,可如今却只调拨四千人去支援楚 军。“为士卒先”意即身先士卒,句意完整,“大王”应为后一句的主语,“宜悉九江之众”作“大 王”的谓语,故应在“大王”前断句,排除BD。“九江之众”是偏正短语作宾语,意思是九江国的全部兵力,与“身”相连语意不通,又从 “自将之”来分析,“身应指九江王薪布”,“自”作状语,“将”作谓语,“之”作宾语,故 应是“身自将之”相连,排除C。故选Ao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句意:就
12、把我们二十人斩首在九江国的街市上。“如今人方为刀俎”,句意: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C.正确。“寡人北乡而臣事之”,句意:我是面朝北以臣子的身分侍奉他。“是寡人之过也”,句意:这是我的过错。D. “北乡即在北面”说法错误。“北乡”是面向北,指坐在南面。故选Do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 “九江王既然已起兵反叛,不需要灭掉楚国”曲解文意,原文“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 楚也”可知,随何的意思是他并不是认为九江国的兵力足够用来消灭楚军。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与”,结交;“窃”,私下里;“惑”,感到困惑。(2) “鄙 把作为边邑
13、;“焉,哪里;“亡”,使灭亡;陪”,增加。(3) “谨”,认真从事;“申 反复陈述;“申之以孝悌之义: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 姓听;“悌: 敬爱兄长;颁”,同斑;庠序”,学校。(4) “所以”,表原因,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出入”,进来;“非 常”,意外的变故。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 必以楚为强,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 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川分析,九江王对随何避而 不见时,随何一针见血的指出九江王不见自己的心理
14、,进而指明这正是自己此次出使的 原因。(2)根据“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 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 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分析,随何为九江王分析利 弊,指出九江王见自己有利而无害。参考译文:十一月,癸卯日,汉军使者随何来到九江王(森布)处,九江的太宰出面接待他, 连过三天仍未能见到,鬣布。随何便劝太宰说:“九江王之所以不接见我,必定是由于他 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而这正是我此次出使的原因啊。假如能让我见到九江王,若 说得有理,就是大王想要听到的;倘若说得不对,就把我们
15、二十人斩首在九江国的街市 上,这将足够表明九江王背叛汉王而与楚王相交好了。”太宰便把这些话报告给了歌布。 腺布于是召见随何。随何说:“汉王派我敬呈书信给大王您,是因为我们私下里有些疑 惑,不知大王您和楚王是个什么关系。”短布道:“我是面朝北以臣子的身分侍奉他。” 随何说:“大王您与楚王项羽同列诸侯,地位相等,而您却面北向他称臣,肯定是认为 楚国强大,可以作为九江国的靠山了。但当项王攻打齐国,背负修筑营墙的墙版和筑杵, 身先士卒地冲杀时,您本应出动九江国的全部兵力,亲自率领他们去为楚军打先锋,可 如今却只调拨四千人去支援楚军。面向北侍奉他人的臣子,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 汉王攻入彭城时,项王还
16、没离开齐地回师,您理应率领九江国的全部兵力抢渡淮河,奔 赴彭城投入与汉军的日夜会战,可您却拥兵万人,而无一人渡过淮河,只是袖手旁观人 家的胜负。把江山社稷托付别人的人,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您这是借依附楚国之 名而想要行独立自主之实,我私下里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然而您还不背弃楚 国,不过是因为您认为汉国弱小罢了。但是,楚国的军队虽然强大,天下的人却给它背 上了不义的恶名,这是由于它既违背盟约又杀害义帝的缘故。而汉王联合诸侯,率军回 守成皋、荥阳,运来蜀和汉中的粮食,深挖壕沟,加固营垒,分兵把守边防要塞。楚军 则因反攻荥阳、成皋,深入反楚的梁地八九百里,老弱残兵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汉军
17、 却只坚守不出战。这么一来,楚军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所以说楚军是不足以依 赖的。如果楚军战胜了汉军,各诸侯便会人人自危而相互救援。这么一来,楚军的强盛, 倒恰好招致天下的军队都来与它抗衡了。所以楚国不如汉国的形势,是显而易见的。现 在您不与万无一失的汉国交好,却要把自身托付给将要灭亡的楚国,我暗中对您的这种 做法困惑不解。我并不是认为九江国的兵力足够用来消灭楚军了,而是觉得您如能起兵 反叛楚国,项王就必定得留下来,只要拖住项王几个月,汉王夺取天下就会万无一失了。 我请求随您一起提剑归汉,汉王保证会划分一块土地封给您,又何况九江国必定也仍旧 归您所有啊。”,踪布于是说:“那就遵命了。”即暗
18、中许诺随何叛楚归汉,只是一时还 不敢走漏风声。楚国的使者在九江,住在客舍中,正加紧督促,歌布发兵援楚。随何径直 闯入客舍,坐到楚使者上面的座位上,说:“九江王已经归汉,楚国凭什么能来征调他 的军队? ”歌布听了大吃一惊。这时楚国使者便起身要走。随何乘势劝繇布说:“事已 至此,可以就杀掉楚使者,不要让他回去,而您即火速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 ,踪布道:“就按您指教的办。”于是杀掉了楚国使者,趁机起兵攻打楚国。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忆庐山旧居处默粗衣韧食老烟霞,勉把衰颜惜岁华。 独鹤只为山客伴,闲云常在野僧家。 丛生嫩蕨粘松粉,自落干薪带薛花。 明月清风旧相得,
19、十年归恨可能赊。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即回忆多年前在庐山旧居时的粗朴穿着、粗糙饭食和优美的山水风光。B. “衰颜”表明诗人在庐山时年龄已大,但“勉”“惜”透露出晚年生活的不幸。C.颔联中描绘的“野鹤”“闲云”富有人情,表现了诗人的惬意闲适、悠然自得。D.全诗紧紧围绕“忆”字,所写庐山旧居胜景动静结合、高下搭配,富有层次感。16.有人评论诗歌的结句“一,恨,有余音”,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15. B 16.多年不见庐山胜景的遗憾,不能在庐山享受自在生活的惆怅, 岁月逝去容颜衰老的忧伤。【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透露出晚
20、年生活的不幸”错。“勉”“惜”可以看出诗人仍然看重、珍惜晚年生活。故选B。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多年不见庐山胜景的遗憾,不能在庐山享受自在生活的惆怅,岁月逝去容颜衰老的忧伤。 尾联中的“十年归恨”表明诗人诗人已经离开庐山故居十年了,“恨”字流露出诗人离开庐 山后多年不见庐山胜景的遗憾、忧伤之情。再反观诗歌前三联,我们就能体会“恨”的具体内涵了。首联中“粗衣糊食”描写了诗人身居庐山时的简朴生活,“烟霞”描写了庐山山气缭绕、霞 光辉映的优美环境。老”字既表明庐山的云雾是一种常态,又表明了诗人的心境:欲在 此安享晚年。颔联中描绘的“野鹤,“闲云”富有人情,“山客*r野僧
21、”是指诗人自己, 这些都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惬意闲适、悠然自得。诗中颔联、颈联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山野之中的优美画面,给人一种悠闲之趣。因而“恨”字含有不能在庐 山享受自在生活的惆怅。“衰颜”表明诗人在庐山的时候年龄已经比较大了,而现在又过去了十年,可以想见诗人 更加衰老了,此句表达了岁月逝去容颜衰老的忧伤。五、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描述了暮春时节人们到台上吹风的一句是:(2)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反问句回答曾皙“唯求则非邦也与“疑问的一句:(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
22、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答案】风乎舞雪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能力。易错字有:零、邦、毋、以、甫。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 这就很 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 (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 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
23、也必有儒,/ZXZZZXZZZZZZZZZZZZZZZZZSZSZ*1/SZSZ*1/ZSZw1/ZZZXZSZSZZSZKZZSZKZZXZSZXZw,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便至。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 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 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丁)连姓 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民族 中学 一下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