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 第三版) 教案10.唐诗.docx
《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 第三版) 教案10.唐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 第三版) 教案10.唐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授课单元第五讲课题唐诗课时 4类型新授课内容分析本课选自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主编第三版)第五讲中国古典文学部分。根据中 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将教材内容和其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围绕了唐诗的历 史进程及特点进行设计,解决高职学生对于唐诗理解单一和笼统的的问题。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职大一学生,认为文学就是语文,语文就是文学。通过本单兀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特点和情趣。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 了解唐诗辉煌的成就;2 . 了解唐诗辉煌的原因;3 .熟悉唐诗发展的历程;4 .熟悉代表诗人的作品和风格。能力目标1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2 .能够运用诗
2、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3 .能够有意识的传承诗教传统。素质目标1 .增强人生体验,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2 .增强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重点唐诗辉煌的成就和原因;代表诗人和作品。难点增强人身体验,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有意识的传承诗教传统。教学设计教法:提问、探讨。学法:朗诵、鉴赏。实的苦难与寒凉(梦天、天上谣等),时 而又想与九泉之下的香魂艳魄低语昵喃(苏小小 墓、七夕、过华清宫、秋来等), 从而获得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心灵沟通与安慰。这灵魂有时又执著于现实人生, 咀嚼现实人生的苦闷与寂寞。总之,李贺的灵魂本 身就是不完整的,
3、“言为心声”,他的诗歌具有以上 的特点自然就不难理解了。也正是因为有着一个破 碎的灵魂,当他以意马心猿飞升九霄或沉潜九泉之 时,他的诗自然也就具有了“诡”的风格。对贺诗之 “诡”,前人时贤己从许多方面另以论述,我们在这 里不再一一列举,主要想通过对贺诗一名句的探幽 发微指明一点:李贺诗歌之“瑰诡”不仅仅是“瑰”、 “诡”这二者的相加,而且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李贺设色时爱用“红”、绿”等字眼。“红” 字本是暖色调,李贺笔下却写出了“冷红”“云根 苔群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南山田中行)。 他的名句“桃花乱落如红雨”(将进酒)妙在何 处?妙就妙在:一般诗人写桃花时多着眼于桃花的 亮丽与明艳,
4、而李贺却写出了桃花的冷艳。为什么 这样说呢?因为李贺对“冷雨”深有感触。“石破天惊 逗秋雨”、“西陵下,风吹雨”、“雨冷香魂吊书客”(秋 来)、“鬼雨洒空草”(感讽其三)、“雨沫飘 寒沟”(崇义里滞雨)这些写雨的名句都着眼于“冷”字。这冷是那么的透人骨髓,仿佛只 有幽冥鬼域才具有这样的寒冷。李贺固然热情,曾 吟过“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名句;然而他又孱弱、敏 感,在现实的打击下,在命运的捉弄下,他成为时 代的一个寒热病患者。他的热血有时会沸腾,但那 宛同发高烧;他的热血有时却又冷却了,在人间己 感受不到多少温暖与光明。昔人曾云:以我观物, 使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既然李贺的内心在某些时候 以“冷,,为
5、色调,那么,即使亮丽、明艳如桃花,他 还是有着如凄风苦雨般的体验。这内在的体验可谓 “诡唉,这“诡”使“瑰”不显得浮艳靡弱,沉潜着生命 况味与世事沧桑;那外在意象又可谓“瑰唉,那“瑰” 却为内在体验外化出一个苍凉而美丽的手势。C、元白诗派:重写实,尚通俗。中唐贞元元和年间,土人精神再度振奋, 他们在政治上的主体意识明显。因此,一些诗人开 始注重诗歌“补察时政”的作用,白居易就曾明确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且,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诗歌又须真实、显俗。白居易早期创作的讽谕诗都属此类作品,广泛 地反映民生疾苦,语言浅切平易。后期因仕途挫折,思想转变较大,而创作大量“闲适诗”以及一
6、些感 伤诗。以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为代表的元白诗 派则发扬了杜甫诗作的写实精神,发起了著名的新 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的诗歌主张集中体现在白居 易的新乐府序与与元九书中,内容方面强 调诗歌的现实性“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而作 政治性“补察时政治”,很重视在诗歌中 反映民生疾苦“唯歌生民病”;在形式方面主张 诗歌应当“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畅”, 强调诗歌应写得质直平实,通顺流畅。从创作实践 上来看,白居易的讽谕诗新乐府与秦中吟、 元稹的“新题乐府”与张籍、王建的一些乐府诗是新 乐府运动的代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新乐府 运动的理论主张。新乐府运动继承了诗经“饥者 歌其
7、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 发”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杜甫在诗中叙时事的写实精 神,展现出较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发展了传统诗 歌的“美刺”传统,富于批判性。重视下层民众,形 式也借鉴了民歌手法,具有大众性与通俗性。不过, 新乐府运动也有弊端,如白居易学习毛诗序而为自 己的新乐府定下了这样一个规则:“首句标其目, 卒章显其志。为了做到这一点,不惜牺牲诗歌的艺 术性而给每首诗都加上一个议论性的尾巴,有时就 不免画蛇添足,显得机械重复;新乐府运动又过于 强调诗歌干预现实的功能,使得某些诗歌成为政治 观念的附庸;语言上亦有过于俚俗质白者,诗歌凝 炼含蓄的韵味不足。白居易是中唐时的重要诗人,除
8、了倡导新乐府 运动之外,他写的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 歌行、闲适诗以及与元稹等人所写的唱和诗对后世 也有着很大影响。长恨歌以吟咏李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 绵绵无绝期”的悲剧为主,虽说吟咏了真实的历史人 物,却不求“直而切”、“核而实”而是展开丰富浪漫 的艺术想象,写得摇曳多姿、生动流转,是一篇充 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这是一首长诗,但人们常 常把这首长诗与元稹的短诗行宫(“寂寞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并举,称 为:“乐天长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读者不厌其长; 元微之行宫诗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文章之 妙也。”琵琶行由历史题材转向了现实题材,写秋 日伤别之时偶遇一“千呼万唤
9、始出来,犹抱琵琶半 遮面”的女子,对她“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 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的不幸遭遇寄予“座中泣 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样深切的同情,抒发 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白居易的闲适诗是诗酒人生、佛道心境、审美 情结、淡泊胸襟的艺术表现,如: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夜来天欲雪,能饮 一杯无。(问刘十九)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诉。新黄间繁绿,烂若 金照碧。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秋怜潭上看,日惯 篱边摘。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金马门内花,玉山 峰下客。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赐酒色偏宜,握兰 香不敌。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唯有此花开,殷勤 助君惜。和钱员外
10、早冬玩禁中新菊夜雪有佳趣,幽人出书帷。微寒生枕席,轻素 对阶墀。坐罢楚弦曲,起吟班扇诗。明宜灭烛后,净爱 褰帘时。窗引曙色早,庭销春气迟。山阴应有兴,不卧 待徽之。(春夜喜雪,有怀王二十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 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大林寺桃花)叩齿晨兴秋院静,焚香冥坐晚窗深。七篇 真诰论仙事,一卷檀经说佛心。此日尽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尘侵。自嫌习性 犹残处,爱咏闲诗好听琴。(味道)E、刘禹锡、柳宗兀二人都有远谪遐荒的经历,但由于个性的差 异,故创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柳宗元过于执着, 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 怀,最后抑郁而终,使其诗文创作充满压抑与
11、苦闷, 染上一层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而刘禹锡则乐观、 坚毅,能直面苦难,超越苦难。因此,其诗充满蓬 勃向上的生命活力。尤其是其咏史怀古诗,那种对 历史和人生深刻思索,睿智而又隽永。此外,其诗 受民歌影响,以竹枝词吟咏风俗,获得巨大的 成功。四)晚唐:晚唐政治危机进一步加剧,使诗风再次转变。当时的士人无论对王朝还是对自身的前途都不抱太大的希望,怀有一种无法自制的抑郁悲凉的情怀。晚唐的诗歌可以用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夕 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形容,普遍表现出盛世华 年已去的伤感情绪,出现了大量的怀古咏史之作, 其中最著名的还是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 周郎便,铜雀春深
12、锁二乔。题乌江亭咏项羽也写得很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 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也写有一些咏史 怀古的佳作,如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扃,金 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 铃”)、咏史(“北湖南域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等。由于在功业仕途上缺少出路,礼教又比较松弛, 晚唐士人便转向从男女性爱方面寻求心灵的慰藉。 以温庭筠、李商隐为代表。温诗习惯用艳丽细腻的笔调描写女子的容颜和 情态,语言华丽,色彩株艳,给人以感官与印象刺 激。李无题诗以爱情体验为中心,通过典故的大量 运用和意象的独特组合,抒发自己惆怅
13、、感伤、寂 寞、向往、失望等情感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思,形 成了雾里看花般的朦胧诗境,诗的旨意具有多义性。不过,李商隐的诗风主要以艳丽凄婉为主,这 一点与温庭筠颇为类似,所以二人又并称为“温李, 需要指出的是,温诗的艳丽凄婉写得比较精致工巧, 可用他的名句“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 (春愁曲)来形容。李诗的艳丽凄婉写得比较朦 胧飘忽,可用他的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 日生烟”(锦瑟)来形容,李商隐是晚唐艺术成就 最高的诗人,他在咏史诗,无题诗、咏物诗三种诗 歌类型的发展上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前面己经举 了他的咏史诗,我们再看一看他的无题诗与咏物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
14、无彩凤 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 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 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 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 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以上是三首五题诗)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喈岂能 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 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流莺)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 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
15、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蝉)这些诗注重词藻与文采,意象优美,用典浑融, 表达出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晚唐的知名诗人还有贾岛、姚合、皮日休、陆 龟蒙、郑谷、韦庄、罗隐等。皮日休、陆龟蒙并称“皮 陆”,所作多表现出闲逸淡泊的隐土情怀。郑谷、韦 庄写乱世之感,罗隐讽谕时事。贾、姚是苦吟诗人, 刻意炼字炼句,诗作中颇多佳句,如贾岛的“独行潭 底影,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鸟宿池 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怪禽啼 旷野,落日恐行人”(暮过山村)、姚合的“马 随山鹿放,鸡杂野禽栖”(武功县中作其一)、 “移花兼蝶至,买石得云饶”(武功县中作其四) 等便颇为人称赏。这些诗句虽说刻意写成却又出之
16、 以平淡自然,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不过,苦吟诗 人诗境较窄,有小家子习气,诗作往往是有句无篇。 唐诗至此己无恢宏气象,开始走向萧条与没落。10环节五:总结并布置任务.布置任务。以上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 循序渐进,逐步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讲解学生记录课后课后拓展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信息化 手段教师学生1 .登陆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进一步提升综合 素养。2 .师生在交流空间进行讨论,教师问题答疑。1 .传送拓展资料。2 .与学生互动。1.拓展学 习。2.与老师 互动。网络教学 平台: 提供拓展 课后资源 和师生交 流。后记(经验、不足):、教学过程步 骤 用 时课刖课前准备教学内
17、容师生活动信息化 手段教师学生任务1在线问卷:唐诗调查问卷任务2资料准备:唐诗相关资料。1 .制作课前任务 单发布到平台。2 查看学生问卷 结果统计分析,为 课堂教学做好准 备。1 .登录网 络教学平 台,领取任 务单。2 .完成相 关任务。3 .为思考 题准备相 关资料。网络教学 平台: 教师提前 在平台沟 通交流讨 论,提高 了教学效 率。课中课 堂 教 学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信息 化 手段教师学生5环节一:情境创设,发现问题1 .教师导语: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进入了全盛时 期。前人常说”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诗正 是以音律美、体裁备、风格流派多以及艺术表现手 段丰富等,使中国古
18、典诗歌进入了颠峰时期。唐代 诗歌创作盛况空前,犹如百川归海,洋洋大观。唐 诗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是我国优 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 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 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2 .问题:唐诗辉煌的表现在哪些方面?诗歌为 什么会在唐朝达到顶峰?教师导语问题引导学 生思考问题学生听课 并资料 查询10环节二:讨论交流,思考问题教师巡查各组并适当 提出建议;学生分组 讨论1 .教师汇总并点评学1.学生代生答案;表回答问2.教师讲解知识并解题。决问题。2.学生听3.老师听讲并点评课。203 .学生代 朗诵与回 报。环节三:知识学习,解决问
19、题1 .唐朝诗歌辉煌的表现。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 清康熙45年(1706年)成书的唐诗总集全唐诗 (曹雪芹祖父曹寅主编)共900卷,收录了唐五代 2200多位诗人近48900首诗作。经过近年辑轶,总 数已过五万。这个数字超过了绵延千多年的先唐时 期诗歌的总和,实际上唐人当时的作品远不止此数。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象满天的星斗一样,留有姓名的 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前所未有的。它是唐代社 会生活的画卷,生动地描写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 况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过程。从中既可 以看到当时尖锐的政治斗争和重大的社会变动,又 可看到一般的风俗习尚;既可看到豪门贵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文化王艳玲 第三版 教案 10.唐诗 中国传统文化 王艳玲 第三 10. 唐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