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8.docx
《30、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8.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 0、诗五首八年级教学目标1 .学习课文,培育鉴赏古诗的实力。2 .研读品尝,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悟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1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 .语感的培育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1 .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2 .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3 .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可留意 引导学生从驾驭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 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 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
2、践活动中灵敏运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 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状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老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探讨解决,一时无法解 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探讨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化探讨。然后让同学 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学法:诵读、探讨、自主探究。教学课口寸: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 一些诗人,对
3、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 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 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 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实。今 日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终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 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看法看待人与自然 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
4、,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愿定与饮酒 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 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闲情逸致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 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找寻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 神生活。三、研习课文1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 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比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其次遍录音,学生静 默地跟读。(2)补充饮酒的注释。喧:吵闹的声音。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心远地自偏
5、: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 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辨:说明。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3)老师依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5)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 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 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其次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奇妙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 能比较简洁地背出。2 .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
6、及句子的理解。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常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 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 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宝、荣誉之类了。“悠闲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 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 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闲” 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闲”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假如是“望。 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
7、这两句明显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 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 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 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 .欣赏品尝。(1)名句品尝。“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 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 一品的名句。(2)诗的最终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明确
8、:此诗的最终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特殊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 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 嚼。4 .学生质疑探讨,老师小结。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J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的确是不易做到的。从封 建社会直至今日,权力、地位、财宝、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只有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异而关注的问题。作 为自答结果的第四
9、句更妙:“心远地自偏J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 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偏 僻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 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安逸快乐的。5 .课堂训练。(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 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建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 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6 .课堂小结。(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质自己在乡村里闲情逸致的归隐生活。
10、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 心里觉得特殊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间 或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特殊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 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酷爱。四、自读行路难1 .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 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诗人内心的猛烈 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志向的执着追求,展 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气。2 .齐读诗歌,探究学习。(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
11、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 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 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 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 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 受的?t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 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特殊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 现朝气之时,却不能被皇帝接着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 加。他感到这境况如同想渡黄河却被冰塞
12、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 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 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苦痛万分。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其次课时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 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 者忧国忧民的情感。2 .朗读诗歌,留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 的感情。3 .质疑字词。(1)虚词。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向:副词,渐渐。安:疑问代词,怎么。呜呼:感叹词,哎。(2)实词(活用)。向昏黑:变暗变黑(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0 诗五首 教学 设计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