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导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王阳明《传习录》导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传习录》导读.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引言良心这个词语现代人还经常挂在嘴边:我们会常听到人说良心不安、或某人做了坏事 会受良心的谴责、或者责备人说他没有良心等等。甚至在西方也是常常被用到的,譬 如说:I甘地是人类的良心之类。西方哲学家也会触及到良心的问题,像大家都知道的 德哲康德就说过:I良心是人的内部法庭。基本上,大家都理解良心是跟人的道德行为 有关的词语,而且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都认为良心是善的,有良心是赞美性的说法。 -这让我们理解到:道德问题是普世性的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的问题。但是,由于文化背景 的不同,对良知内涵的诠释和定位就有极大的差异。不仅中国和西方差异很大,我们一般 人常用的意思跟哲学家思考的就不完全一样。虽
2、然我们常说的良心可能要远溯到孟子 (372-289B.C.),(见孟子?告子篇上)可是我们世俗的用法并不尽符合孟子的说法。这虽 然不防碍我们会按照良心的指引去做事,却隐含着许多我们习而不察的问题。而中国历代 儒家的学者最能发挥孟子良心及良知之说的就是王阳明先生。他提出的致良知是 中国哲学的一个高峰。我们将要简单地介绍他的生平和思想。我相信诸位同学都听到过王阳明的名字,或者读过他的传记。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也 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以一个文人而能指挥作战,并且战无不胜,他做平了多次叛乱,安定 社稷,功业卓著,使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他所成就的圣 贤人格永远都是
3、后世的典范。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而且传入日本之后,深受学者喜 爰,间接影响到其政治思潮。直到现在日本学者对王阳明先生的尊敬远胜过中国学者。(可参 看余秋雨山居笔记中乡关何处篇。)不过,这一演讲的目的并不只是介绍王阳明和他的书,也不是讨论跟阳明有关的中国哲学或儒 家思想;而是希望透过对王阳明本人和他的书的初步了解,进而思考和反省一些跟我们切身有 关的问题。例如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甚么应该是我们最关切的问题?我们对自己能做抚,不必用兵。所以上疏辞,并举荐人代替他,但是没被接受。他只好奉旨前往。出发前他还与高弟钱德洪与王龙溪(畿)论学,这便是有名的天泉(桥)论道。守仁把他悟得 的道理归
4、纳成四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且说:此是彻上彻下语,自初学以至圣人,只此功夫。初学用此,循循有入,虽至圣人, 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功夫,亦只如此。又说: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着。我年来立教,亦 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人心自知识以来,已为习俗所染,今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 夫,只去悬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赴任途中,经过江西南浦的时候,父老军民都顶香林立,挤满街巷,使他走不动。守仁接见他 们,东出西入,有人舍不得,出去又回来。从早晨到傍晚才散。第二天讲大学,因人太壅 挤了,好多人听不到。沿途讲学不辍。到了梧
5、州,守仁尽撤数万防守之兵,示叛者以恩信。叛者自缚请降。守仁数其罪,责而释之, 安抚其众七万余人。扰攘数年的战乱,守仁不发一卒,不杀一人,消弭于无形。奏闻于朝,陈 用兵十害,招抚十善。为之设官府,以本土人治之。兴南宁学校,鼓励习礼向学,敦厚风俗。 而因回军之便,突袭八寨、断藤峡的贼寇,扫荡平之。这两处的贼人从明朝初年就为患,屡征 不服。英宗天顺间(1457-64)韩雍统兵二十万,曾破其巢穴,然而不久又占据天险,攻陷州郡。 流劫出没,为害岁久。守仁出其不意,以不满八千之众,分道征之。一月之内,大破一百六十 年所不能诛之剧贼。设置城邑和行政区划来管理,使两广良民可以安业。守仁的病则日趋严重, 于是上
6、疏班师。守仁十五岁的时候,曾梦谒伏波庙,这时拜祠下,宛然像在梦中一样。作了两首诗,有四十 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之句。守仁咳喘日甚,加上水泻不止,两足不能坐立。至南安,病危。门人周积问他有什么遗言,他微哂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不久,瞑目而逝。这是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二十九日辰 时。享年五十七岁。守仁殁后,忌他的朝臣还参他擅离职守,诬其学为邪说。胡涂皇帝大怒,不予封赏。过了三十 八年,换了新皇帝(穆宗)才得平反。三、阳明思想的渊源阳明说他的I致良知之教是从千死百难中得来,只是说这是他亲身体验反思而得,不是 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但却不是完全前无所承的。首先,良知一词是见于孟子尽心上:
7、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以,基本上阳明发挥了孟子 的思想。进一步说他是承接儒家的大传统而发展出来的。儒家是从孔子开始,但孔子也是承续既有的文化、反思其精华,而赋予新的意义。所以说述 而不作,又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表示儒家本来就植根在人的文化生活中,不是单 纯的抽象思维。孔子所创新的是他从其中深刻地反思到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这价值的核心, 孔子称之为仁。他说:I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并不是说仁很容易得到,而是 说仁不是在我之外,只要你一念自觉,仁就在那里。譬如你做错了一件事,心里觉得不安,这 不安就是仁。相反的,如你没有不安的感觉就是不仁。我们常说人麻木不
8、仁就是这个 意思。所以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道德感,也是人的道德根源。这自然不是说有了这根源人就 是有德的人,这要人自觉到之后还要努力去实践才行。所以孔子教弟子都是如何去行仁, 而不是告诉他们仁是什么。仁是无法定义的,用定义的方式不能说尽它的义涵。有人解释仁是二人偶,被引伸成 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是错的!如果因实践仁而自然地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是可以说的;但 却不能说仁是种人际关系。假如人坚持他的道德理念去行事,宁可得罪人,也不会为顾及到人 际关系而改变。这只是从字面上了解的附会之说。一般说仁是I爱,固然不算错;但只说爰会偏在感情方面,仁是在爰之外,还有这种爰是无私、合理合宜的意思,所以也不能
9、单说是爰。前人注解说仁是全德,应该说仁是诸德之源。所谓义、礼、智、信皆仁也,意思 是说因为有仁的自觉,义礼智信这些道德名目才有真实的意义。换言之,有了仁的自觉,去 行的礼才不仅是形式化的仪式;去行的义才是真正应当做的行为。否则这些德目便成为僵化 的教条。这些德目在现实里已经逐渐僵化,孔子点出仁,才使它们具有活生生的意义。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这里只简单地提出他思想里最重要的部份。(诸位读论语的时候也 许还不易领会,可先背诵,然后咀嚼涵泳,不必急于求解。)孔子之后,孟子(轲)承接他的 思想主张性善。性善的性就相当于孔子说的仁。这不是指I食色,性也的性, 而是指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部份。一般常常不加
10、分辨,不知道孟子用这性字有特殊 的意涵,就会产生很多误解。性善是指人有与生俱来的、不属于生物本能的道德性能。因 为人有这种性,才有人的尊严和价值,所以跟禽兽不同。孟子常用比较具体的心 字来代替性O他所谓的I心也是指有道德感的道德心,而不是指人生理构造中的心。这 强调人有内在的、自发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明这种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
11、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指出在这种情境下,人的道德心会自然呈现。这一恻隐之心的呈现并不是经过预先思考的(所以说乍见),也不是因为功利的目的一不是想跟幼儿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得到社会上 的好名声,同时,也不是一种生理反应(为了讨厌他的哭声)(这涵着道德行为是无条件的)。 如果没有这种四端之心就不是人!这是价值判断语。不是说他不是生物学上的人,而是指他已 经丧失人的价值,不能算是人。所以谓之端,是表示这种心的发动固然是人人皆能,但是 还不够;应进一步扩而充之,经过实践的功夫,才是有德(仁、义、礼、智)之人。所以有 人误解,以为孟子
12、太乐观了;若是性善为什么有那么多坏人?其实,性善并不等于人善。性善 是指出人人具有内在的、不必外求的道德根源。但是它常被人的私欲所蔽,或者日渐丧失;若 人不能自觉,致力于修身的功夫,就不可能成为善的人。有人认为善恶是相对的,有性善就有性恶。比孟子大约晚五十年的荀子(况)就主张性恶, 也批评孟子不对。但是,荀子所谓的性是指人生理和心理的部份,像眼睛能看,耳朵能听,累 了想休息等,跟孟子所谓性的内涵不同。他把性视为人生物本能的欲,人为满足自己的欲望, 与他人冲突,造成社会的混乱,所以是恶。性中既没善,就得向外去学来。这是荀子作劝学 篇的理由。他的主张虽然跟孟子相反,其实并非冲突(孟子也不否认人有同
13、于禽兽的本能, 但不认为那是人性)。不过,荀子见到的只是表层的,易于经验到的性;不能指出深层的. 作为人道德根源的性。所以后来的儒者都不赞成他的主张,因为他无法使人植定善的根基,不 能由人内在、自发地成为善的人。严格来说,性善与性恶并不是对等的词语,孟子的 主张才能凸显人的尊严和价值。(荀子的长处是他重视心的理性成份,对政治和社会问题 提出很好的意见。荀子也希望人能先成为有德的士君子,最后成圣王。仍是儒家的理念;不过 从儒家的大传统来看,他应该是旁枝。)在孟荀前后,有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易传、中庸和大学。它们的作者都不清楚 (中庸旧说是子思作的,但不能确定。),却对儒学有很大的影响。易传是依儒
14、家思想 来解释易经的,藉玄奥的易理来深化道德问题。中庸和大学本来是礼记中的篇名,被独立出来。宋代把它们与论语孟子 合称为四书,给予新的诠释。汉代的经学重视章句训诂,较少深刻的思想;魏晋隋唐道、佛盛行。直到宋代儒学才得复兴。 周敦颐(濂溪,1027-1073)最先把中庸的诚和易传的义理挽合在一起讨论,使 汉代以来庸俗化了的儒学得到新的生命。濂溪人格高洁,如光风霁月。他以为圣人可学而至, 要弟子程景页(明道,1032-1085)和程颐(伊川,1033-1107) |寻仲尼、颜回乐处。明道思想 高明圆融才妾人一团和气;伊川精密周详,严毅方刚。比他们年龄稍长的张载(横渠,1020-1077) 是苦思力
15、索,勇于实践的思想家。他们把个人生命与儒学结合,深入诠释论孟易传 等典籍,教出不少弟子,对儒学的发展贡献很大。(横渠提出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的 说法,区分开孟子与荀子及汉儒之说的不同。把一般说的性都归之于气质之性。并认为气 质之性不能算是人性。解决了纠缠不清的问题。二程有类似的说法。)南宋朱熹(晦庵,1130-1200)是极博学的思想家。上承伊川对大学格物致知的解释, 重知识和笃行的功夫,又能综合北宋诸家自成一贯的系统。他的著述非常多,对后世的影响最 尢一般尊称他为朱子而不名。陆九渊(象山,1139-1192)则远承孟子,他说自己是读孟 子而自得之。跟朱子论学不合。他们曾有鹅湖之会(江西信州,1
16、175),不欢而散; 不过他们都赞赏对方之长。一般认为朱子主张道问学,象山主尊德性;其实,朱子未 尝不尊德性,象山也不废道问学。两人基本上都以修德成圣为目标,只是功夫方法不 同一当然也涵着对道德本质的理解有差异。历代各家虽有异同,而都在儒学的大传统之下,阳明之学也是承此传统。只是他得之于孟子的 多,所以跟陆象山相近,而与朱子较远。通常提到宋明理学,大致分为I程(伊川)朱和陆 王两大系统。其实各家大都是个人体悟所得,自有其特色,并不限于这两个系统。只要看黄 宗羲着的宋元学案与明儒学案就可以知道了。四、阳明思想要义 从上文阳明生平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思想发展颇为曲折。阳明从开始就追求一个理想的自我一学
17、 为圣贤。少时对词章文学最为用心,诗文作得很好,却不能满足他,于是放弃。后来学朱子格 物不成,以为无缘做圣贤,才转而究心佛、老之学。他导弓I静坐,已修为到高明的境界;然 而发现这也不是他追求的至道。及遭贬谪,在龙场艰困的环境下,才豁然悟得圣人之道,吾性 自足;格物致知并不是向外求理,而是一念自觉,推致于事事物物,使皆得其正。这样经过三 次转变才得到门径。所以他所追求的不是知识的累积,而是生命的意义和安顿。他体悟到的道 理跟他的存在现实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一方面他接受儒学的大传统,一方面他经过自我的体证, 他的思想才有创造性的发展。阳明在教法上也有三变。在贵阳主教书院,首与学者为知行合一之说。自滁
18、州以后(四十 二岁)多教学者静坐;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江右以来(五十岁)才单提致良知三字。这教法 之变也是阳明思想的进境,平定宸濠乱后的五六年间,所操益熟,所得益化,他的思想到 了最圆融的境界。基本上,阳明所说的良知跟孔子的仁与孟子的性善或I四端之心的心没有 什么不同。而良知或良心本来出于孟子。不过,阳明是经过自我体悟之后,对良 知再作诠释,不只是因袭。首先,我们得注意,无论是孟子或阳明所说良知都不能跟世 俗说的良心混为一谈。一般所谓的良心固然有类似之处,却夹杂着心理情绪或习染来 的价值观;而不是纯净至善的。上文(页7)引阳明说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就是说|心体 (即良知)是绝对善的,所以不能用
19、相对善恶的观念来形容;而不是说心体(良知)没有善恶。(这 在晚明就有人误解。)下云: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是说在人意念发动处,才有善恶之分。 而人能分辨意的善恶,则是良知的作用,所以说:知善知恶是良知。因为良知是善恶判断 之所由出,所以对它本身而言,就不能说它是善或是恶。这是突显良知的尊严与绝对的地位, 意思很清楚;有人把它跟禅宗的不思善、不思恶混在一起,就谬以千里了。能知善知恶还 不够,还要做为善去恶的功夫,也就是I格物。阳明把格解释成正,物即事。 这是他对格物大学独特的解释,跟伊川和朱子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非常不同。 (程朱解格是至的意思。)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
20、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传习录上这I知是良知之知,不是普通知识之知。知孝、知弟、知恻隐是指良知的萌动, 而不是仅仅知道什么是孝、弟。这是内在于人,用不着向外去求的。如果良知的萌发,不受私 意的障碍和蒙蔽,就是扩充其恻隐之心,而有无尽的仁德行为。然而,平常人不可能没有私意 障蔽,所以必须得用致知格物的功夫。他又说: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
21、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大学问阳明的解释不一定合于大学的原意,但是他清楚地说明了致知是致良知。致(即 孟子扩充之意)我心的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就是格物。同时,阳明认为 吾心的良知即所谓天理,心与理本来是一,所以说心即理。他常说I良知之 天理,又说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天理的意思是最高的价值和真理, 也涵着自然而有、遍在一切之意。(天、不是称上帝。阳明说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这表示良知虽是由个人自觉而见,但有绝对普遍性,不是主观的、偏私的。阳明将良知与天理 并提,也警惕人不可把私见误认为是良知。简单地说,良知是人判断是非的本源和最高准
22、则,也是知道什么是应当的行为的依据。阳 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传习录下这是把孟子四端之心中的是非之心特别凸显出来说明I良知。(说只是个不过是强 调的意思,不是说良知不涵其它三端。)是非是道德的判断,当然不同于是非题的是 非。好恶也不是情感上的喜不喜欢,而是好善恶恶之意。是非、好恶的意义是一样的。 自然,良知不仅判断是非,也好是恶非;所以在知的同时就涵着行,故有知行合一 之说。(徐)爰日:如今有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 是两件。先生日: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 只是
23、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 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 立个心去好。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 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传习录上 我们通常把I知只看作知识之知,所以总认为先知后行是不成问题的。而对知行合一也 是从知识层面去了解,不知阳明是从道德实践上立论,不是泛说知识与行为的问题。所谓知 行本体实在是就良知而言。或者说在良知本体处(良知本体就在当下感应之是非之决定处见, 并无一个隔离的悬空的本体。),知与行原是合一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习录 王阳明 传习 导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