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学案(序跋及师说)黄宗羲.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明儒学案(序跋及师说)黄宗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儒学案(序跋及师说)黄宗羲.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明儒学案(师说以前)(清)黄宗羲目录关于明儒学案作者简介前言及原序、A, ,刖S郑性序黄千秋跋冯全垓跋于准序仇兆鳌序明儒学案序黄梨洲先生原序贾润序贾朴跋贾念祖跋莫晋序明儒学案发凡师说下一页“为之分源别派,使其宗旨历然”。(自序)在体例上 则以“有所授受者分为各案,其特起者,后之学者,不甚着 者,总列诸儒之案”。(凡例)各学案又都冠以叙论, 作简括的介绍说明,随后分列本案各学者,并依次叙述他们 的传略。在各叙传中,除了介绍生平,还扼要介绍主要学术 观点,并加以评析。同时节录各学者的重要着作或语录,列 於叙传之后,提供了解各家学术见解的具体资料。他的资料 取自原书,而且经过精选,用黄宗羲自己的话说
2、:“皆从全 集纂要钩玄,未尝袭前人之旧本也。”(凡例)黄宗羲还明确提出“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凡 例)这是说,他认为人云亦云的人无足轻重,但是有水平、 有独到见解的,所谓“功力所至,竭其心之万殊者”,哪怕 “一偏之见”,“相反之论”,也要加以重视。综观全书,他基本上贯彻了这个原则,因而书中也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各 家学术观点。莫晋在重刻序中说,黄宗羲做到了 “是非 互见,得失两存”,这是对明儒学案的最高评价。当然,黄宗羲有他的阶级局限性和学术倾向性。明儒 学案所收着名学者及他们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渊源,无论内 容和分量,都以王守仁为中心,
3、反映王学的除姚江学案 外,还有浙中王门学案、江右王门学案、南中王 门学案、楚中王门学案、北方王门学案、粤闽 王门学案,属王学而稍有变化的有止修学案、泰州 学案等,估学案总数的一半以上。而颜钧、何心隐等抨击 封建礼教的思想家,却只在泰州学案的叙论中提及。莫 序中所说的“是非互见,得失两存”,也是围绕看“宗 姚江与蹋姚江者”而言,所以莫晋又说:“要其微意,实以 大宗属姚江。”从明儒学案的布局,可以看出一个时代 的学术思想潮流,但也不排除黄宗羲本人的学术倾向以及他 思想上和王守仁学派的渊源关系。明史儒林传序中说“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 余裔”,“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陈献章“孤 行独
4、诣,其传不远”,而王守仁“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 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那么,王学为什么会取代朱学 而兴起呢?首先是朱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暴露出种种问 题。朱学在南宋以后,是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因此大多数 知识分子只是以朱学为通过科举考试而跻身官场的敲门砖, 实际行动却与之相违背,形成一批谋取个人名利的假道学、 伪君子,他们之中有的甚至苟且钻营,无所不为,为正直的 人们所不齿。至於恪守朱熹理学的道德修养传统,著书立说, 讲学授徒的读书人,为数也不少,但他们往往迂阔无能,没 有实际办事能力。所以理学逐渐成为僵死的教条。而王学的特点之一,是反对绝对权威,强调个人的主观 能动性。王守仁认为,正
5、确和错误的标准是个人良知,不是 孔子或朱熹的言论,所以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於心 而非也,虽其言出於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 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虽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为非也, 而况其言出於孔子者乎?(答罗整番书)换句话说, 封建道德的准则就在自己心中,凭自己心中本来就具有的道 德准则,自然就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必那么拘泥成说。他 甚至说:“学,天下之公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 得而私也。”(同上)这种反对绝对权威的言论,立论的目 的虽然是为树立自己的权威,但在当时受朱熹哲学的繁琐教 条所禁锢的思想界,不能不耳目一新,而在客观上起到了解 放思想的作用。王学之所以在明代能发
6、展成为声势较大的学 派,成为政治上比较进步的思想家(如李贽等)用来批判封 建礼教的某种思想资源,与上述观点有一定合理因素也是分 不开的。虽然,这是一种唯心论批判另一种唯心论,但在它 的斗争、发展、消亡的过程中,却同时蕴育并推动着新的思 潮。从这个角度上讲,黄宗羲以“大宗属姚江”,即以王守 仁为明代学术的中心人物,不是毫无道理,而是客观地反映 了明代学术思想潮流的。关於明儒学案的刊刻和流传,据黄宗羲七世孙黄炳 厘所编的黄梨洲先生年谱称,清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 年)明儒学案编成,共六十二卷。除钞入四库全书 外,安阳许氏(酉山)、甬上万氏(贞一)各刻过数卷,却 因故半途而辍。故城贾氏刻本却又杂以臆见
7、。只有慈水郑氏 (义门)续完万氏未竟之刻,是为善本。其后,又有莫宝斋 侍郎晋重梓贾本,对贾刻有所校正,但仍杂有贾氏搀入者。另据明儒学案黄千秋跋记载,初刻者是万贞一, 刻於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可惜只刻了原本的三分之 一。稿本为勾章郑义门性所得,一度为广东巡抚杨文乾之子 借去再刻而未成。郑性於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开始续 刻万氏未竟部分,至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年)刻完,历时四 年。由於郑性服膺黄宗羲,特筑二老阁,祭祀他先人漆和宗 羲,所以是刻称为二老阁本。冯全垓於光绪八年(一八八二 年)以二老阁版重印。万氏之后,郑氏之前,故城贾润看到明儒学案钞本, 赞赏书中叙述明代数百年学术思想,认为不可听
8、之埋没。但 他虽决心刻印而未及开工即去世,他的儿子贾朴继承遗志, 从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至四十六年(一七O七年) 刻完,历时十四年。其间曾请黄宗羲撰写序言,宗羲因病, 口授儿子百家代书,病愈后又亲自修改,这二篇略有出入的 序言,都收在贾刻中。是刻以贾润瘠名紫筠,亦称紫筠斋本。 贾氏根据自己的意见,改动次序,以首康斋为首敬斋,并将 “王门学案”改为“相传学案”,郑性说他“杂以臆见,失 黄子著书本意”。贾润之孙贾念祖於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 年)以紫筠斋版重印。四库全书所收,系山东巡抚探进 本,也为紫筠斋版。会稽莫晋刻本是用紫筠斋钞本,据万刻订正次序,即恢 复首康斋和“王门学案”,并校亥豕之讹
9、,清道光元年(一 八二一年)刻完,当时也称善本。一九三六年四部备要 即据莫刻本排印,并参校二老阁本。其他还有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杭州群学社石印 黄梨洲遗书。收二老阁版师说、叙论、叙传 共八卷,各家原着不录。同年,涵芬楼还排印新会梁启超节 录本。这次整理,以二老阁版一八八二年冯全垓印本为底本, 校以紫筠斋版一七三五年印本,及一九三六年四部备要 据莫刻排印本。紫筠斋及莫晋刻本有杨应诏(河东学案八 许半圭、王司舆(姚江学案)。胡瀚(浙中王门学案)、 薛甲(南中王门学案)、王道(甘泉学案)等叙 传,为二老阁版所无,虽然有可能为贾氏所增,但有参数 价值,故一一据以补入。至於节录各家著述,在选材和次
10、序 方面,紫筠斋版和莫晋刻本与底本均有出入,底本校富,故 以底本为准,不再移乙删补。沈芝盈一九八三年六月二十八日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郑性序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三教既兴,孰 能存其一,去其二。并为儒而不相容,隘矣。孔子大中,如 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幡,是以能祖述尧、舜,宪章文、 武。然尝欲“无言,且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大贤 而下,概莫之及。后儒质有纯驳,学有浅深,异同错出。宋 惟周子浑融,罕露圭角;朱、陆门人,各持师说,入主出奴。 明儒沿袭,而其间各有发挥开蹋,精确处不可掩没,梨洲黄 子胪为学案而并录之。后之观者,毋师己意,毋主先入, 虚心体察,孰纯孰驳,孰浅孰深,自呈自露
11、,惟以有裨於为 己之学,而合乎天地之所以为大,其於道也,斯得之矣。康熙辛未,郸万氏刻其原本三分之一而辍。嗣后故城贾 氏一刻,杂以臆见,失黄子著书本意。今续完万氏之未刻。乾隆己未夏五,慈谿后学郑性谨序。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黄千秋跋先王父所著明儒学案一书,甬上万管村先生宰五河 时捐俸刻之,未及半而去官,遂辍。其稿本归勾章郑义门。 吾姚胡泮英言,广抚杨公文乾令子某欲刻之,属千秋力求之 郑氏。书往而泮英殁,千秋与义门不胜叹惋,以为必浮沉於 蛮溪瘴岭间,不可得还矣。越数年而泮英之甥景鸣鹿贲原本 至,谓泮英殁时属鸣鹿曰:“黄子明儒学案一书未刻, 并未取还,此我所死不瞑目者也。汝能为我周旋,则九原感 且不朽矣
12、。”鸣鹿不负所言匕 远索之归,复还郑氏。义门鼓 掌狂喜,庆完璧之复归於赵也。於是慨然捐费续刻,始於雍 正乙卯,至乾隆己未而竣。是书不终於泯没矣。第三孙千秋谨识。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冯全垓跋姚江黄梨洲先生以迈世之天姿,成等身之着作,自经术 文章以至一能一技,靡不悉心体究,而尤自任以道之重。所 著明儒学案,穷源竟委,博探兼收,将使后之学者各随 其质之所近,浸淫滋溉以至於道,及其成功,万派同归矣。夫有明讲学之家,其辨析较宋儒为更精,而流弊亦较宋 儒为更甚。垓谓学术必原心术,但使存心克正,兢兢以慎独 为念,从此存养省察,虽议论或有偏驳,亦不愧为圣人之徒。 倘功利之见未忘,借先正之名目以自树其门户,则矫诬
13、虚伪, 势必色厉内荏,背道而驰。先生是书,殆欲以正心术者正学 术欤!板为郑氏所刊,久存於二老阁。垓以近年久未刷印,屡 向郑君杏卿探问。郑君见垓志行是书,慨然曰:“冯氏其与 学案有缘乎? 盖指从祖五桥先生曾刊行宋元学案 一书也。垓因向郑君出资若干,携板而归。今年春,修其疏 烂,补其缺失,俯工刷印,冀其广为流布。略书数语於后, 以志向往,并不没郑氏刊板之缘起,而郑君与人为善之意,亦因以俱着云。时光绪八年,岁次壬午,如月上潘,慈谿后学冯全垓谨 跋。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于准序粤自有明三百年间,理学名儒,英贤辈出,程、朱道统, 直接心传,可谓彬彬盛矣,然而宗格物者极诋良知,护良知 者复讥格物。要诸姚江、白
14、沙辈,岂好为是说以惊世骇俗哉, 夫亦各就人之资禀,以为造诣焉耳,譬若登山然,虽径有纤 直险易之不同,而造极登峰,其揆一也,又何必纷纷聚讼为 哉!吾晋自薛文清以复性之学倡於河东,宗其旨者,代不乏 人。独先清端,读书敦行,居恒每以孝弟为先,及出而历官 四方,廉隅首饬,一以忠君爱民为念,初未见其侈谈理学也, 而天子明圣,於考试词臣之顷,特蒙圣谕:“理学无取空言, 若于成龙不言理学,而服官至廉,斯即理学之真者。”煌煌 睿训,华衮千秋,曷足喻也。往余年少,蚤涉仕途,不得讲求格致工夫而窥堂奥。兹 当持钺吴门,适督漕观察副使醇蕾贾君,以梨州黄子所辑明 儒学案一书相示,公余卒业,见夫源流支派,各析师承, 得失
15、异同,瞭如指掌,复录其语言文字,备后学讨论,洵斯 道之宝山,而学人之津筏也。尤羡夫贾君之尊人若水公者, 一见契心,亟图公世。观其总评数则,品鹭犁然,非深於理 学者,能如是乎?贾君又能辘校精刊,克成父志,可谓孝矣。 吴郡颇称繁剧难治,初贾君为守,港任数月,循声鹊起,未 几而翠华南幸,遂晋监司。余尝观其政事,谓必得之家学渊 源,今睹是编,然后知有其父者有其子也,因乐得而为之序。康熙丁亥岁孟秋,西河于准拜题。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仇兆鳌序孔、孟之学,至宋儒而大显。明初得宋儒之传者,南有 方正学先生首倡浙东,北有薛敬轩先生奋起山右,一则接踵 金华,一则嗣响月川,其学皆原本程、朱者也。独天台经靖 难之余,渊
16、源遂绝。自康斋振铎於崇仁,阳明筑坛於舜水, 其斯道绝而复续之机乎!当时从学康斋者有陈公白沙,而甘 泉之随处体认天理,足以救新会之偏。其绩绪姚江者,有龙 溪、近溪,而东廓从戒惧觅性,念蕾从无私识仁,亦足以纠 二溪之谬。就两家而论,白沙之静养端倪,非即周子主静之 说乎?阳明之致其良知,非即孟子良知之说乎?然而意主单 提,说归偏向,遂起后来纷纭异同之议耳。虽然,白沙之学 在於收敛近里,一时宗其教者,能淡声华而薄荣利,不失为 修独行之士。若阳明之门,道广而才高,其流不能无弊: 惟道广,则行检不修者,亦得出入於其中;唯才高,则骋其 雄辩,足以惊世而惑人。如二溪之外,更有大洲I、复所、海 门、石簧诸公,舌
17、底澜翻,自谓探幽抉微。为说愈精,去道 愈远,程子所谓“弥近理而大乱真”者,此其似之矣。后此 东林学兴,若泾阳、景逸诸君子,皆足以维持道脉,而葭山 刘子,一生用功,惟在慎独,贝孔、孟、程、朱之学,合而 为一,其有补於阳明非小矣。吾师梨洲先生纂辑是书,寻源源委,别统分支,秩乎有 条而不紊,於叙传之后,备载语录,各记其所得力,绝不执 己意为去取,盖以俟后世之公论焉尔。独於阳明先生不敢少 有微词,盖生於其乡者,多推尊前辈,理固然也。先生为白 安忠端公长子,刘念台先生高弟,尝上书北阙,以报父仇, 又抗章留都,以攻奸相。少而忠孝性成,耄则隐居著述,学 问人品,诚卓然不愧於诸儒矣。是书成於南雷,刊布於北地,
18、 亦可见道德之感人,不介以孚,而贾君若水之好学崇儒,真 千里有同心夫!康熙癸酉季秋,受业仇兆鳌顿首拜题於燕台邸舍。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明儒学案序盈天地间1皆心也,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故穷天 地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后之学者,错会前贤之意,以 为此理悬空於天地万物之间,吾从而穷之,不几於义外乎? 此处一差,则万殊不能归一。夫苟工夫着到,不离此心,则 万殊总为一致。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2也。关于明儒学案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著作一一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学术思想发展 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和史学 家黄宗羲(16101695年)撰。黄宗羲是清代浙东学
19、派的创 始人,对清代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章学诚赞誉“梨洲黄 氏,出薮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弟兄经史之学”。并指出黄 宗羲在学术上上承明代学者王守仁、刘宗周,下启清初史家 万斯大、万斯同,为清代浙东史学开山。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康熙十五 年(1676年)。该书62卷,首列师说一篇,作为全书 总纲;以下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列出17个学案,总叙 明代学者210多人,每个学案前面为案序,略述该学派师承 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宗旨等内容;其次是学者小传, 首列学派创始人作为案主,然后按照师承或地域胪列本派学 者个案;小传之后摘录传主的主要学术著作或言论之精华, 编成语录,间或撰有案语
20、加以评论,力求全面客观地反 映出每个学案的学术风貌。明儒学案以王守仁心学发展演变为主线,全面系统 地反映出明代学术发展的全貌。明代前期,朝廷大力提倡程 朱理学。但是,随着明代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维护 传统伦理纲常的理学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逐渐趋于 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於一途,勤其成说,以衡量古今,稍 有异同,即诋之为离经畔道,时风众势,不免为黄芽白苇3 之归耳。夫道犹海也,江、淮、河、汉以至泾、渭蹄涔,莫 不昼夜曲折以趋之,其各自为水者,至於海而为一水矣。使 为海若者,犹然自喜,日:“咨尔诸水,导源而来,不有缓 急平险、清浊远近之殊乎?不可谓尽吾之族类也,盍各返尔 故处!”如是则不
21、待尾闾之泄,而蓬莱有清浅之患矣。今之 好同恶异者,何以异是?有明事功文章,未必能越前代,至於讲学,余妄谓过之。 诸先生学不一途,师门宗旨,或析之为数家,终身学术,每 久之而一变。二氏之学,程、朱蹋之,未必廓如,而明儒身 入其中,轩豁呈露。用巫家倒仓之法,二氏之葛藤,无乃为 焦芽乎4 ?诸先生不肯以朦懂精袖冒人糟粕,虽浅深详 略之不同,要不可谓无见於道者也。余於是分其宗旨,别其 源流,与同门姜定庵、董无休操5其大要,以著於篇, 听学者从而自择。中衢之缶尊,持瓦瓯杓而往,无不满腹而 去者。汤潜庵日:“学案宗旨杂越,苟善读之,未始非 一贯也。”陈介眉日:“学案如王会图洞心骇目, 始见天王之大,总括宇
22、宙。”书成於丙辰之后,许酉山刻数卷而止,万贞一又刻之而 未毕。壬申七月,余病几革,文字因缘,一切屏除,仇沧柱 都中寓书,言北地贾若水见学案而叹日:“此明室数百 岁之书也,可听之埋没乎!”亡何贾君亡6,其子醇庵 承遗命刻之。嗟乎!余於贾君,邈不相闻,而精神所感,不 异同室把臂。余则何能,顾贾君之所以续慧命者,其功伟矣。黄宗羲序。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岁,德辉堂谨梓。1黄梨洲文集(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出版。以 下简称文集。)无“间”字。2文集“尽”下作“即如圣门,师、商之论交, 游、夏之论教,何曾归一?终不可谓此是而彼非也”。3文集作“黄茅白苇”,是。4文集“法”下有“也”字,无“二氏之葛藤, 无乃为焦芽
23、乎”句。5文集“操”作“撮”。6文集“亡”作“死”。上一页目录页下一页黄梨洲先生原序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心无本体,工 夫7所至,即其本体,故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 万物之万殊也8。是以古之君子,宁凿五丁之间道,不 假邯郸之野马,故其途亦不得不殊!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 於一途,使美厥灵根者,化为焦芽绝港。夫先儒之语录,人 人不同,只是印我之心体,变动不居9,若执定成局, 终是受用不得。此无他,修德而后可讲学。今讲学而不修德, 又何怪其举一而废百乎?时风愈下,兔园称儒,实老生之变 相;坊人诡计,借名母以行书。谁立庙庭之中正?九品参差, 大类释氏之源流;五宗水火,遂使杏坛块土为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学 序跋 黄宗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