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拟II卷(A卷)-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金卷.docx





《新高考模拟II卷(A卷)-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金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模拟II卷(A卷)-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金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新高考模拟II卷(A卷)一、现代文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汉字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存留历史文化和造字时人类观念的痕迹,这是汉字的表意性质 决定的。这些历史文化信息一般存留在一个或一组汉字的构形理据之中。但是,造字属于 不同时代,随着构形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各种不同字样的形体中的表意成分也会随着时代 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即使是今天所见的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每个字样造字或演 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 是一种假说。汉字的构形不是照相,而是一种特征的勾勒,必须有较多的雷同,才能够归 纳出一点信息,而且是笼统的信息,想
2、到字形中去找故事,去证明具体的史实,是很难做 到的。何况,构形反映出的文化信息,只有在对具体意象进行描述时,才能做到;而汉字 的构形系统逐渐向形声化发展,一切都渐渐概括、类化,信息量还要逐步减少。对汉字携 带历史文化信息求之太过的情况,比比有之。例如,有人以为甲骨文中有很多字是表示阶 级斗争的;也有人认为汉字很多字形描述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有人说,说文解 字的山部水部字中暗含了河图洛书的真意这些都是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 背汉字的实际。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 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摘编自王宁
3、汉字构形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关系)材料二: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 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 点和规律的方法。汉字记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弘扬汉字文化,需要对其内涵进 行多层次的揭示和科学的阐释。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字学,在分析汉字时试图揭示其构形的历史文化 背景,从而形成了汉字阐释的深厚传统。如说文开篇解释“一”,谓“惟初太始,道 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示”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古 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些解释
4、体现了 许慎对汉字构形的文化要素的辨析,开启了汉字文化阐释的先河。不过,许慎的汉字文化 阐释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他所据以分析的汉字形体主要是小篆,尽管小篆是古文字 的终极形态,但经历了漫长发展演变后,与古文字的早期形态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些字甚至已变得面貌全非,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构形分析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差错; 另一方面,中华历史文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流变的系统,汉字产生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 后来阐释者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已有很大的不同,而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脱1916年李大钊晨钟之使命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 辛就不是真正
5、的奋斗。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答案1. A 2. C 3. D4 .材料一侧重阐述汉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材料二侧重阐述如何摆脱传统文字学的 局限性,科学地进行汉字文化阐释。5 .相符。理由如下:材料一认为,对汉字进行文化阐释既要凭借字形,又要有足够的例证 和文献依据。材料二通过考察“示”字的原初构形、发展演变(它的相关字)及其在古代 文献中的具体运用,对其进行文化阐释。【1题详解】
6、B. “汉字的文化阐释是对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阐释,旨在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 化信息”错误,根据材料二“汉字的文化阐释,指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 的文化信息的揭示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从而阐 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的方法”可见,“阐释汉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是 主旨,而“揭示汉字构形中的文化信息”是方法。C. “只有依据甲骨文才能确定汉字的原初文化信息、”错误,材料一说“即使是今天所见的 甲骨文,也未必是最早的汉字”,除汉字形态的影响外,“作为阐释者的任何人都难以摆 脱时代文化的影响” “有着某个时代学者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会带来局限
7、性。D. “依据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阐释示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错误,材料二说 “许慎对示字的分析和解说,显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是“受到 影响”,而非“依据”天人感应学说。故选Ao【2题详解】C. “其字形在西周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可以确定当时的祭祀礼仪发生了重大变化”错 误,“示”的本意是“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与“祭祀礼仪”关系不大,涉及祭祀礼仪 的应该是“这些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大量信息”,而不是“示”字本 身。故选Co【3题详解】材料中对于字的文化阐释,是“通过对汉字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文化信息的揭示 和分析,来探讨汉字的构造、发展与中华历史文化的
8、深层关系,从而阐释汉字构形的理 据、特点和规律”。A.从甲骨文中“孝”字的构形来分析其含义,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释。B.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是对汉字构形特点的分析,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阐 释。C.分析了 “孝”字发展过程中的异体字,是对构造发展的分析,可以作为“孝”字的文化 阐释。D.该条目阐释的是“孝”的意思,而不是“孝”字构形的理据、特点和规律,不能作为 “孝”字的文化阐释。故选Do题详解】材料一主要论述“每个字样造字或演成的准确时代难以确考,它对历史文化的见证作用就 难以作为一种科学的证据,最多可以是一种假说”“夸大汉字对历史文化的解释作用,在 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
9、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的故事或者附会 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即,想要从汉字中阐释历史文化信息,往往“求之 太过”,甚至可能“无法验证的说法,也违背汉字的实际” “不足取”,主要侧重阐述汉 字对历史文化阐释的有限性。材料二先解释什么是汉字的文化阐释,再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对“示”字的阐释,论 述汉字阐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如“文字的发展演变” “历史文化的发展流变”等,侧重阐 述如何摆脱传统文字学的局限性,科学地进行汉字文化阐释。【5题详解】根据材料一 “在例证不足、文献依据不足的情况下,凭着个别的字形,猜测编造似是而非 的故事或者附会某一具体史实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可见,
10、作者认为科学的汉字文化阐释 不仅要凭着字形,还需要“例证”“文献依据”。材料二对“示”字的阐释,从“最早的形体见于甲骨文”分析其原初构形,再从各种文献 如史记殷本纪说文周礼等具体运用中确定“示这个字原初的构形和含 义,就是指宗庙供奉的祖先神主”,并分析了 “从示构成的字记载了古代祭祀礼仪的 大量信息”,即它的发展演变过程,对“示”字进行了文化阐释,符合材料一中要求要从“字形”“例证”“文献依据”出发进行阐释的观点。2.6. B 7. A8. (1)运用双关:表层意指的是歌名,深层意指的是老头儿孤独凄楚的境遇和善良美好 的内心。(2)歌曲在文中先后几次出现,有串连故事情节的作用。(3)标题暗示了
11、老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彰显主题。(评分标准:每点2分)9. (1)正面描写,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铜牛整体形象,身上的气孔、铸痕、腿和向前冲 去的姿势。再细微描写牛的局部特征,反复铺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侧面描写。通过老人的感受来写铜牛。从铜牛的身体、姿势,老人都感到了无穷的力 量和强大的生命力。(3)正侧面结合,作者用如墨如泼,通过对铜牛的描写,不仅让老人有了生活的勇气,更 启示读者:残疾只是生命的一种状态,残疾人值得社会尊重和支持,突出了小说的主旨。(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6题详解B. “也暗示老人想早日得到解脱”错误,由原文“远处的村落里,大喇叭唱 着,夏天
12、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老头儿在竹竿的顶端罩了 一把雨伞。每逢雨天他就这样。那只纸叠的小风车儿在灰暗的雨伞下面默默地转着,就像 那支歌,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可知这里前后照应。暗指玫瑰即便“孤独”,但依然 绽放。寓意生命的顽强,是主人公生存状态和内心状态的形象写照。从老人听到歌曲到会 唱,体现出歌曲感染了老人,他是孤独的,但顽强不息,也渴望得关爱,而不是选项中说 的解脱。【7题详解】A.“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错误,文中的“雨”和“路”衬托了孤寂凄凉感,但本文的 基调并非悲伤,结合题目和结尾“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一列客车隆隆地开过,车窗 里的灯光照亮了那只小风车儿。小
13、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 分析,人生虽然艰难,但无论如何都要迎难而上、顽强面对、努力活着,标题“夏天的玫 瑰”暗示了老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彰显主题。【8题详解】浅层含义:由原文“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可知夏 天的玫瑰是歌名。再由原文“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地留在枝头上我把你 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老头儿也快会唱这支歌了;小风车儿在夜风里 转着,像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可知老人凄苦,又善良的一面,和文章主题相呼 应。故事情节上:由原文几次出现夏日的玫瑰,由原文“第一次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还 在孤独地开放这是一支洋歌;
14、第二次所有她可爱的伴侣,都已凋谢死亡,再也没有 一朵鲜花,陪伴在她的身旁;第三次我不愿看你继续痛苦、孤独地留在枝头 上我把你那芬芳的花瓣,轻轻散布在花坛上;第四次小风车儿在夜风里转着,像 一团红色的雾,像一朵玫瑰。这几次的出现,几乎是串起了文章的情节,所以可以算作线 索,串联起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几次玫瑰花的不同形态的生长,也预示着老人形象的展现,从可爱伴侣的 凋谢死亡,到不愿看到孤独的在枝头上,再到像一团红色的雾,都暗示着老人的生活状态,标题暗示了老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彰显人性美和人情美。【9题详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铜牛虽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其在主人
15、公 心目中的分量充分显示了主人公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品质。正面描写:原文说“就是这样一只牛!尖利的椅角、高耸的肩峰、粗壮的腿,一身漂亮 的肌肉,向前冲的骄蛮的姿态”,这里用短句强调铜牛的形象。用语简洁,劲道十足,更 突出老人对铜牛的渴望。再由原文“他每天都要到城里去卖小风车儿,每天都这个时候 回来。牛身上布满了粗糙的气孔、绿锈和凹凸不平的铸痕,老头儿总觉得那是些伤疤。他 早就想买这只牛,牛的高高隆起的肩峰一直吸引着他。吸引他的还有牛的四条结实的腿和 牛的向前冲去的姿势”可知细致描写铜牛的外形和姿态,交代铜牛吸引老人的原因。侧面描写:由原文“可他一觉得高兴,就又想起了那个孩子”可知承接上文老人买到铜
16、 牛后的高兴心理的情节,侧面引处老人对孩子担心的情节;再由原文“他让自己不去想 这些事,又欣赏起他的铜牛来。还有这牛尾巴,甩得多有劲!他用手指尖捏捏牛尾巴,仿 佛能觉出它的弹性。他想买这只牛已经很久了”可知借写铜牛转移注意力,由孩子的事转 移到铜牛身尾巴上,感受到了生命的韧性。再由原文“牛身上每一块绷紧的肌肉都流露 出勃勃的生气和力量,每一条涨鼓的血管都充满了固执和自信,每一根鲜明的骨头都显示 着野性的凶猛,使人想到一只被它顶死的老虎,想到它被老虎咬伤的地方淌着粘稠的鲜 血,想到它冲向对手时发出的暴怒的咆哮,想到它踏在老虎尸体上时那傲视一切的眼神, 它晃着那对刀一样的埼角,喷着粗气,在荒野上飞
17、奔狂跳”可知铜牛的外形和老人的 心理描写相结合。由实到虚,由形到神,想象丰富,描写生动细腻。也说明铜牛的“生气 和力量”“固执和自信”深深地感染了老人。3.10. C 11. C 12. A13 . (1)相谭到了,宋弘不给他席垫(座位)而责备他,桓谭叩头认错;过了很久,才让 他离开。(2)我是将领,能够带剑侍奉在您身旁。突然有了变故,足够抵挡。14 .目的是说明光武帝的用兵思想和周武王的用兵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传布兵威和德行,安 抚百姓;这是值得赞美的。【10题详解】句意:秋天,贾复向南攻击召陵,平定了召陵。贾复的部将杀了人,颍川太守寇恂抓捕到 这个部将,关进监狱。此时还处于国家初创时期,军中
18、的人犯了法,大多予以宽容,寇恂 则在市场上处死了这个部将,贾复认为这是耻辱,军队返回时路过颍川。“复部将”指的是贾复的部将,中间不能断开;“平之”是动宾结构,语意完整,故应该 在“复”前面断开,排除B、D项。“军营”是“犯法”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项。“复以为耻”语意完整,“复”是主语,“以为”是谓语,“耻”是宾语,其后断开; “还”的意思是返回,省略了主语“军队”,故应该在“还”前面断开,排除A、B项。故选Co【11题详解】C. “农桑泛指手工业和农业生产”错。“农桑”不包括手工业。故选Co【12题详解】A. “要求他以忠正之音引导皇帝”错,结合原文“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
19、主”,宋弘只是希望他以忠正之音引导皇帝,从文中看,他并未对桓谭明言。 故选Ao【13题详解】(1)题得分点有:“让”,责备;“谢”,认错,道款;“乃”,才。(2)题得分点有:“将也”,判断句;“卒”,同“猝”,突然;“当”,抵挡。【14题详解】结合原文“言王者之兵志在布陈威德安民而己。观光武之所以取关中,用是道也。岂不美 哉!”可知,引用周人颂武王之德的诗句“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目的是说明光武帝的 用兵思想和周武王的用兵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传布兵威和德行,安抚百姓;这是值得赞美 的。参考译文:建武二年二月壬子这天,任命太中大夫京兆人宋弘担任大司空。宋弘推荐沛国人桓谭 担任给事中,光武帝命令桓谭
20、弹琴,喜爱他奏出的浮靡的音乐。宋弘听说这件事后,不高 兴;等到桓谭出宫,就穿着朝服在府上正襟危坐,派官吏召桓谭。桓谭到了,宋弘不给他 席垫(座位)而责备他,桓谭叩头认错;过了很久,才让他离开。后来光武帝会聚群臣, 让桓谭弹琴,桓谭见到宋弘,失去其常态。光武帝感到奇怪就问他,宋弘离开坐席摘下冠 帽道歉说:“臣之所以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以忠正之音引导皇上。可是他却让朝廷沉溺 和喜欢与雅乐相背的音乐,这是臣的罪过。”光武帝变了脸色,向他表示歉意。秋天,贾 复向南攻击召陵,平定了召陵。贾复的部将杀了人,颍川太守寇恂抓捕到这个部将,关进 监狱。此时还处于国家初创时期,军中的人犯了法,大多予以宽容,寇恂则
21、在市场上处死 了这个部将,贾复认为这是耻辱,军队返回时路过颍川,对身边人说:“如果见到寇恂, 我一定亲手用剑杀了他! ”寇恂知道了这个计划,不想与其相见。他姐姐的孩子谷崇说:“我是将领,能够带剑传奉在您身旁,突然有了变故,足够抵挡。”寇恂说:“不能这 样,从前蔺相如不畏惧秦王却屈服于廉颇的原因,是为了国家。”于是下令属县准备丰盛 的食物,备足酒醪;执金吾军队进入州界,每个人都得到两个人的酒食,寇恂出去在路上 相迎,又称病回府。贾复带兵想要追赶他,可是吏土都喝醉了。寇恂派遣谷崇把情况报告 光武帝,光武帝就征召寇恂。寇恂到了,被引见给光武帝;当时贾复已经先在座位上,想 起来回避他。光武帝说:“天下
22、尚未平定,两虎怎么可以私下相斗! ”于是两人相并而 坐,极尽欢乐之情,然后一起坐车出宫,结成好友而离开。冬天十一月,赤眉军在三辅地 区横暴作乱,光武帝就派遣偏将军冯异讨伐他们,光武帝告诫冯异说:“三辅地区遭受王 莽、更始的祸乱,生灵涂炭,百姓无所依靠,无处诉苦,将军如今奉令讨伐那些不法之 徒,那些投降的营寨,遣送他们的将领到京师来;遣散百姓,让他们经营农桑;毁掉他们 的营壁,不要使他们重新聚集。征伐不一定非要攻地、屠城,关键是平定地方、安抚百姓 啊。众将并非不善于作战。但他们喜欢虏掠。你本来就能统领吏土,时时要想到谨慎不超 越规矩,不要让郡县的百姓感到痛苦!”冯异叩头接受命令,引兵西进,所到之
23、处传播威 望和信义,群贼大多投降。臣司马光说;从前周人称颂武王之德说:“宣扬令人怀念的美德,我所到之处只求安 定。”说的是王者的用兵意图在于传布兵威与德行、安抚百姓罢了。光武帝之所以夺取关 中,采用的就是这种思想。难道不值得赞美吗!4.14 . D15 .这首词标题是“密州上元”,却从杭州元宵节写起。词人从杭州刚到密州,正值元 宵节。不由想起杭州元宵节的热闹,表达对杭州的怀念和初来密州的寂寞。不直接写密 州上元节,而是以杭州元宵节的盛况反衬密州上元的清冷,以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透露 密州的贫瘠。以景收束全词,以火冷灯稀,雪云垂野暗示作者的境遇和心情。(意思对 即可)【14题详解】D. “书写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 模拟 II 2023 年高 语文 考前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