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古诗文阅读-【寒假自学课】2023年高二语文寒假课(统编版)(解析版).docx
《第12讲 古诗文阅读-【寒假自学课】2023年高二语文寒假课(统编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讲 古诗文阅读-【寒假自学课】2023年高二语文寒假课(统编版)(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2讲古诗文阅读重点解读选材特点:立足经典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选文仍以唐诗、宋诗为主。提升品德修养, 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映射时代主题,如倡导劳动等。考查内容:考点分布较为均衡,以鉴赏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为主。 选择题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判断、诗人观点态度的理解等为主要设题点。 问答题设问具体,考查角度明确;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探情境。命题预测与备考:重点关注唐诗、宋诗,不局限于名人的作品,要关注映射时代主流 思想的诗歌。建构古代诗歌知识络,包括常见的意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题材等。 对考纲中推荐背诵的诗歌了然于心。知遮茂宴古代诗歌的基本文体知识中国
2、古代诗歌,是一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 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体。一般来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种,从形式上可分为:1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另外,“歌”“歌行”“引”“曲”吟”等古 诗体裁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它的发展轨迹为:诗经f楚辞一汉赋 一汉乐府一魏晋南北朝民歌一建安诗歌一陶诗等文人五言诗f唐代的古风、新乐府。代表作 有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王昌龄的出塞,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
3、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 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诗。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 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还另立新题,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但这一新诗体直到白居易 才确定了名称。2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1)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绝句没有硬性对仗要求。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 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
4、不知今夕何夕!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后两句写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其中“买酒白云边”更是想象奇妙。B.两首诗词境界澄澈如画,然李诗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而是即景发兴,启人逸思。C.张词称“妙处难与君说”,综观上阕,主要就是“妙”在洞庭风光之美,独一无二。D.张孝祥挹西江、斟北斗,以万象为宾客,奇思妙想中表现出包怀天地的大胸襟。2.试分别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中“月”的意象特点。【答案】1. C2.第一首李白的诗中月的意象鉴赏:首句“南湖秋水夜无烟”写景,但却不作精细的描绘。 惟其如此平淡,偏惹人联想。人们不禁要问:洞庭湖水面夜晚是否有烟郎雾?有什么好交待 的?但
5、读罢全诗,不禁要惊叹:这一句实乃极妙的铺垫之笔!试想,惟其夜无烟,洞庭湖上 才会月照澄澈,令人心旷神怡,神思飞扬。一笔不着月色,却字字尽写月色!在这被月净化 了的境界里,人的内心世界也被净化了,忘掉了尘世间一切琐屑的得失恩怨。第二首张孝详祥的诗中月的意象鉴赏:“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在词家看来,此 刻洞庭湖上的“月”是“素月”是美好纯洁之物。“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词人匠心独运, 籍由“分”与“共”两字,将天上人间并为一体,场面壮观阔达。玉鉴、琼田、素月、明河, 这一系列意象既是对景物的写实,也是特意渲染的清幽意境,意在衬映词人在下片中“孤光 自照,肝胆皆冰雪”的高尚胸怀。【解析】1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小妙,在洞庭风光之美,独一无二” 赏析有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妙就妙在自然之美与心灵之明融为一体的境界,这 需要心灵的体会。因此,词人言明,他自己这番妙处是“悠然心会”了,但却“难与君说二 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鉴赏两首诗歌中的“月”的意象,这 两首诗中的月有相同的地方,“秋水夜无烟”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 月亮,都是通过月色下美丽景象来反衬月亮。李白诗中的月亮是常见的意象,或思乡或淡泊 宁静空寂通脱,在这首诗中,月亮是南湖上的一轮月圆,它映衬这秋日夜晚的湖水,诗人对 着月色里的湖水诗意
7、大发,尽然奇思妙想要和洞庭湖借月色,接着月色下酒,不亏是浪漫主 义诗人。张孝祥诗中月亮是素净的、光辉分明的,照着河水和天地一片澄澈,在这样的环境 里诗人的心境也是空明而清幽自在的,正是诗中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二 五、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扬州慢姜夔(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荒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 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 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荒麦青青。自胡马筑江去后,废 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
8、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 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 .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下面对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 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B.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 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C. “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养麦青青”的悲 凉痛惜之情。D. “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昔日的热闹景 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
9、惜之情。2 .这首词是如何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 B2.(1)对比。全词上下两阕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 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的感时伤世之情。(2)典故。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多处化用杜牧的诗词,来表现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 “杜甫来到这里”错误。此处的“杜 郎”应指杜牧。这两句呼应上阕,赞杜郎的俊赏,旨在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展开想象,设 想才华横溢的杜牧故地重游定会惊骇,意在凸显今日名都的残破。词人还有以杜牧自况的意 思,杜牧心惊的形象,也是词人“黍离之悲”的形象
10、。故选B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1)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 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 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和昔日扬州城的美景形成对比,表 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黍离之悲。(2)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尤其是下片,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 情感。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 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 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 破败景象,
11、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 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 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 对比,催人泪下。这些都表达了作者此刻悲怆的心情。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宋辛弃疾莫折荼靡,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时对花浑醉梦,而 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鹑!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 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注】淳熙八年
12、(1181)末,词人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 达十年之久。该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朋友郑厚卿要到衡州去做知州,辛弃疾设宴饯 别。荼靡:花的一种,春末夏初开花。鹏蜴:指杜鹃。栖栖:忙碌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虽然是一首送别词,但全词未见离别时的感伤,词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写暮春之 景,并因景抒情,寓意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B.上片写看花,以“少时”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 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觉得这是可恨的。C.下片写物换星移,“时节换,繁华歇”后“算怎禁风雨,怎禁弟驮乳”表现了
13、对那仅存的 “一分春色”的担忧,与开头遥相呼应。D.老冉冉兮花共柳”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 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2.全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 A2.“莫折荼施,且留取、一分春色”表达了诗人惜春之情。“恨牡丹,笑我倚东风, 头如雪”表达了诗人空耗岁月的焦虑。“因离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也 不因、春去有闲愁”,暗含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愤激)之情。【解析】L木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 “词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分析错 误。全词句句惊心动魄,其奥秘在于句句意兼比兴。例如“莫折荼靠,且留取、一分
14、春色”, 写得是如此郑重,如此情深意切,令人想到除它本身的意义外,必另有所指;其他如“醒眼 看风月”、“怎禁风雨,怎禁鹏鸩”以及“是栖栖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这样的。由此可 知,作者在本词中并没有“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而是采用了 “比兴”的艺术手法,写暮春 之景,并因景抒情,寓意深广。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上片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 “莫折荼靡!好像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会立刻产生严重的后果似的,起笔惊人,发出“开 到荼靠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藤,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 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靠”留住“春色”,自然是痴心妄想,荼靠
15、是在春末开的花,由此 可知,该句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其次,作者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共 伊同摘”的往事。“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再写“看花”,以“少日”的“醉 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可“恨力 作者所“恨”的是时间的流逝,由此可知,该句表达了作者对空耗岁月的焦虑。接着,文章 结尾着以“因离别”来收束全文,意在前文的种种,只“因离别”,因为离别,才让作者有 了前文的种种感想,从中足见作者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最后,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似海深 愁,分明是由“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都只是“因离别”,却又偏偏
16、在 “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发人深省。联系作者生平,他生于乱世, 力主抗金,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遭到百般打击。这首词把“春去”与“离别”绢合起来, 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闲愁”云云, 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尽管“愁”也是徒然,作者的愤激之情,报国无门之恨溢于言 表。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水仙子马致远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 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注】五陵儿:此指豪贵子弟。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1 .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
17、不正确的一项是()A. “管弦触水”意为乐声在湖面飘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生动传神。B. “莺花市”写莺啼阵阵,鲜花簇簇,如同街市,突出表现了西湖的热闹。C.该曲用比拟,把西湖比作西施:雨后春山如其眉黛,烟笼柳丝如其鬓丝。D.尾句由春之西湖联想到睡足醒来的西施,可谓神来之笔,大可玩味。2.在本曲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侧面表现西湖风景之美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1. C2.以游人的喧闹写西湖风景:开头三句写豪贵子弟骑着高马徜徉在西湖边,乐声飘荡在 水面上,以游人之多、之乐表现西湖之美;以自己的直接感受写西湖美景:四、五句写作者感觉不是知音不宜到这里来,在此可以尽 情地唱歌、饮酒吟诗
18、,表现西湖之令人亲近和陶醉;运用比喻,以自己关于西施的联想写西湖美景:最后三句想象山如西施弯起的秀眉,柳如 西施蓬松的鬓发,又写睡足初醒的西施见到西湖会喜欢到极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淡 雅之美。【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 “用比拟”错,应是比喻和联想。 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 管弦触水莺花市”意思是:春风轻拂五陵子弟骑着马儿游逛,正是西湖三月风和日暖之时, 到处莺花盛开,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这三句写西湖繁华,抓住了游人在春风暖日中 徜徉之感受,突出一个“闹”字,管弦、莺歌,更有花团锦簇。以游
19、人的喧闹写西湖风景。“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意思是:不是知音不要到这里来,尽情地唱歌、饮酒、吟 诗。“不知音”二句乃言西湖春景之“宜。即所谓“宜晴宜雨”,“宜酒宜诗”等等一西湖无 时不美,无处不美,写西湖之令人亲近和陶醉;以自己的直接感受写西湖美景。“山过雨颦 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意思是:阵雨过后,春山妩媚得好像西施颦眉, 柳絮纷飞远看有如垂柳托着烟霭,好像西施蓬松的鬓发,美丽的西湖啊,就像睡足初醒的西 施那样娇柔。作者想象山如西施弯起的秀眉,柳如西施蓬松的鬓发,又写睡足初醒的西施见 到西湖会喜欢到极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淡雅之美。运用比喻,以自己关于西施的联 想写
20、西湖美景。八、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题目。【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杨朝英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指北宋时 隐居西湖孤山的诗人林逋,他种植梅花饲养仙鹤,终生未娶,人称“:这首曲 子写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情感。【答案】洁白的天地梅妻鹤子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对高洁品格的景仰与追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雪晴 天地一冰壶”,雪后初霁,天地仿佛一个巨大的冰壶,一片皎洁晶莹。“冰
21、壶”比喻洁白的天 地。“竟往西湖探老逋”,“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因其爱梅,故此代指梅花。人称“梅 妻鹤子”。此曲作于杭州,写作者雪晴后到孤山踏雪寻梅,对酒看花,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 的冰雪怀抱和审美情趣。湖山雪霁,皎洁晶莹,犹如玲珑剔透之冰壶,在此清寒之境探寻梅 花,可谓清雅之至。而探梅目的,又在寻求林逋诗意和王维画境的同时,流露出作者追攀古 人高远超脱的风雅。“醉倒在西湖”,是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的写照。 九、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沉醉东风秋景卢挚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鹫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注】潇湘画:这里指宋
22、代画家宋迪的画作潇湘八景图。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化用前人诗句,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B.三、四两句写景,不事雕琢,“不尽山”与“无穷水”则显得气象阔大,意境旷远。C. “西风”无形,“秋意”无迹,而又确实有“意”可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D.这首元曲选取典型的意象描绘秋景,人与景物在精神上自然契合,艺术特色鲜明。2.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写景技巧。【答案】1. C2.动静结合:绝壁、枯松、山水,是静态的;飞翔的孤鹫、吹拂的西风,是动态的;动 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灵动饱满。虚实结合:绝壁、枯松、落霞、孤鹫、山水、西风、云帆 都是
23、眼前之实景,是实写;美景如画,船在画中行则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使全曲更 具丰富的意境。远近结合:首句绝壁.枯松是近景,第二句残霞、孤鹫是远景,让读者对 秋景切实可感。想象、比喻:诗人行舟在湘江上,将看到的美好景色比喻成画,想象自己 乘船在画中前行,景与情自然和谐。以时间变化为序(时序变化):前五句是黄昏之景,后 两句是夜晚之景,景物富有画面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的能力。C.“西风”“秋意”虽常给人萧瑟之感,但诗歌并没有到此结束,作者把时间从 黄昏移到晚上,描写了静静的夜,静静的湘江,一只船,高挂着云帆,悠悠前进。作者把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寒假自学课 第12讲 古诗文阅读-【寒假自学课】2023年高二语文寒假课统编版解析版 12 古诗文 阅读 寒假 自学 2023 年高 语文 统编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