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 03 学校、选拔、官职、皇帝、刑法-2022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化常识深挖细讲(练习).docx
《文化常识 03 学校、选拔、官职、皇帝、刑法-2022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化常识深挖细讲(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 03 学校、选拔、官职、皇帝、刑法-2022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化常识深挖细讲(练习).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化常识。3:学校、选拔、官职、刑法一、思维导图-学、庠、序、校-国子监-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博士-教授L助教教向管理机构L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釐书院-白鹿洞书院-高阳书院(石鼓书院)选拔人才-察举制L孝廉,秀才(茂才)等-征辟-科举制-院试-堂生参加,中者秀才生员)(案首)-麻生-乡试(秋闱)L秀才及监生参加.中者举人(解元)-会试(春闱)L举人参加.中乔贞十(会元)-殿试-贞士参押.中考进士(状元)一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一甲)-进士出身(二甲)一-进士出身(三甲)-制科L特科,选拔特殊人才-恩科清朝前:指科举制度中F正科外皇帝特恩一开科取土-清朝I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官职
2、官署皇帝相关古代刑法-官职变动- 授予官职:除、拜、除、选,举- 降职:左迁、贬滴.放、窜、出、外- 罢免官职:罢、黜.夺- 官职升迁:推、拔、迁、陟、拜、加- 官职调动:徒、调、转、改、出、外、入- 暂代官职:权、署、领、假、摄辞官:告老、解官、请老、乞身、乞骸 一骨,移薪、致仕、悬车.挂冠 L赠官:先祖或者本人死后-三公L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吏:户瞥.水普、比曾、仓曾搔吏一三省六部-中书省-HF省L尚书省- 吏部:文官的任免考课,调动、升降等- 户部:掌管全国土地、出税、户籍等礼部:掌管五礼、学校、科举、藩属与外 国行李往来L鸿胪寺- 兵部:选用武官、兵籍、军械、军令等-五人为伍.五伍为
3、行L符节-刑部:展馆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等-工部:掌管水利.屯田等工程一脚位L公、侯.伯、干.男-向皇帝进言一堂:谢恩-奏:按妫-表:陈情-议,执异 一疏:议论朝政-皇帝出行-幸、辟-帷官-践外-称呼天子L陛下一干达命令-诏-救-制-宫刑L司马迂-刖刑L孙膑 一剜刑L公子座-除刑(祟刑)L英布-笞刑-弃市-汤镇二、练习1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 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B. “疏是古代臣下向帝王进言的奏章的一种,用以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进行说明,也可以用来陈情, 与对经
4、书作注解的注疏不同。C. “大中祥符”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在我国历史上,一个帝王在位期间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一个年 号也不一定只有一个帝王使用。D.春秋左传是对春秋进行阐释的一部经典作品,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这里的“传”指解释经义的文字。2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札,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B.道: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
5、相应的反应和对策。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D. “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36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玺书,是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递送文书易于破损,所以竹简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 用泥封固,铃以玺。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B.内遣,指皇帝派大臣到各地巡视,用以监督地方官吏。被派遣的官员一般可以明章或者密奏弹劾官 员,各朝代称谓不同,如监察御史、巡按御史。C.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推举官员的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 “孝 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
6、、清朝对举人的雅称。D.赠,即追赠,或追封,指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用来表扬对国家有贡献的死者,如明追赠吴麟征 “兵部右侍郎”,宋追封岳飞“鄂王”。37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知贡举”,指的是扈蒙 参加贡举科考。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 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D.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吏部尚书是吏部的最高长官,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38 .对下列文化常
7、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法、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 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B.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C.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 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D.践: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39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 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B
8、.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C.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 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 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 谏带有机密性文书。40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制书,即制式文书,是朝廷大员颁布重要法令或褒奖惩戒官员时采用的专用文书。B.弃市,为
9、死刑的一种,自商周即有。礼记:“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即在人众聚集的闹市, 对犯人执行死刑,用于处决某些罪大恶极者。C.参知政事,宋代的一个常设官职,相当于副宰相,设置这一官职的根本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参考答案1. A【解析】没有考取秀才的考生无论多大都叫童生。2. D【解析】应为“公、侯、伯、子、男”。3. A【解析】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4. B【解析】“左迁”是降职。5. A【解析】秦朝没有节度使,节度使是汉代才有的官职。6. C【解析】祭酒是学官名,国子监是综合学校及官署二职于一体的部门。7.
10、B【解析】“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错,“会试”与“殿试”互换。8. D【解析】“致仕”也是指请求辞官归家。9. B【解析】“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是“役使,奴役”的意思。10. C【解析】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是属于礼部的职权范围。11. A【解析】“除”属于授予官职一类。12. D【解析】丁忧是指古代官员为去世父母在家守孝。13. C【解析】A.选项中三甲分别为“进土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B.选项中大理寺、开IJ部、都 察院并称为“三法司”;D.选项中“拜” “除”不表示官职的升迁。14. A【解析】“科举考试由六部中吏部主管”表述不正确,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15. D【解析
11、】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的官吏。16. A【解析】掌管所有官吏的任免不当,吏部主管文职官员事务。17. B【解析】中六部最高长官不是御史大夫而应是尚书。18. B【解析】“补外”应指“京官外调任职”。19. C【解析】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20. D【解析】“授” 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21. C【解析】“符”合二为一方生效。22. C【解析】“西汉”应为“东汉”。23. B【解析】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24. D【解析】“出”,离开京城任职,解释为贬官理解偏差。25. C【解析】宰指主宰、相指辅助。
12、26. C【解析】“博士”在古代为官名,现在为学位名称。27. A【解析】“拜”和“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无提升之意。28. D【解析】致斋,指行斋戒之礼以致敬。29. B【解析】“劾死”指判决死罪。30. D【解析】“会试”是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31. A【解析】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32. B【解析】“贬”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除”指拜官授职。33. D【解析】按规定,地方官一任三年,任满必须离开。任内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据考语决定升迁或 降职。34. C【解析】在中国古代,虎符是虎形调兵凭证。虎符专事专用,主要由青铜制造,各个朝代的虎符形制不同。35. D【解析】“致
13、仕”:交还官职,即退休。36. B【解析】内遣,指宦官出使。37. B【解析】“知贡举”是指主持贡举考试。38. A【解析】没有“法”部,为“刑”。39. A【解析】“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错误。应该是“言辞恳切,表达情感委婉含蓄”。40. A【解析】制书就是皇帝说的话。所谓“天子之言日制,书则载其言。”在周代,帝王的命令叫命。秦始皇 统一六国后,改命为制,制即成为用以颁布皇帝重要的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D.公: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侯、子、男。3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土是清代科举的最高功名。经会试、复试和殿试取中
14、后,方能称进土。这三个阶段的考试由皇帝 圈题,钦定名次。B.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 称为首都。C.总督是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又称为“督宪”“制台”,是清朝九位最 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D.乞休,自请辞官退休。古代对此管退休有多种称谓,如“挂冠”“乞骸骨”“乞身” “致仕”“解 绶” “移病” “告老”等。4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也可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B.擢:指提拔。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晋升的词语还有“拜、除、辟、征、左迁”等。C.博士:指学官名
15、。“博士”作为官名,始于战国,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D.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5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 是沿袭秦朝的用人制度。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 试及第者),称为进士。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下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 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D.赠户部尚书持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
16、,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 在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6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C.祭酒,古代礼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监的主管官。D.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7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讳”,古代对君主、尊长名字避开不直称叫讳,规矩是“讳名”不“讳姓”,即在死后的君主或 尊长的名前加“讳”字,以示尊重。B. “进土”,是指在
17、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的读书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 者的统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C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宋时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 执”;宋代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 “谥”,是指对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给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以总结他一 生最主要的功业成败和品德的优劣。8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乾道”为年号,汉代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始创年号为元狩,追称“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 “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B. “进土”,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土,进土一甲称“进土及第”,二甲称“进士出
18、身”,三甲称“同进 土出身”。C. “教授”是我国古代的学官名称,宋代除宗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均 置教授。D. “丐闲”指请求辞官归家,类似的提法还有“乞休”“乞骸骨”等,而“致仕”是指出来做官。9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燕,周朝诸侯国国名,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燕王,中国古代王爵之一。8. “役”的本义是服兵役,戍守边疆。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就是它的 本义。C.节,符节,是中国古代君主派出的使节所持的凭信,用于代表君主出征、节制方面、监察、办理重 大案件、出使外国等重大事务的证明。D.君心形声字,形旁”表示“郡”与行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常识 03 学校、选拔、官职、皇帝、刑法-2022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化常识深挖细讲练习 文化 常识 学校 选拔 官职 皇帝 刑法 2022 年高 语文 必备 古代 深挖 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703741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