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社2023(王树青)大学语文(第三版)教学设计3-1黍离.docx
《高教社2023(王树青)大学语文(第三版)教学设计3-1黍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教社2023(王树青)大学语文(第三版)教学设计3-1黍离.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诗词揽胜1黍离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体会诗人内心深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掌握本诗以重章 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文章脉络和作者情感角度入手,整体感知文章的能 力,归纳总结的能力。3 .职业素质关注点:理解本诗中所描写的黍离之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本诗以重章反复的方式抒发情感的结构特点。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方法与手段:朗读法、点拨法、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利 用教学课件PPT、教学资源包辅助教学)。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关于诗经(一)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
2、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 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 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 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在) 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二)作品年代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鸥 鹃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 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 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最晚的 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
3、约500年。(二)作品体裁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内 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国风”,即西周春秋时期各国 的土乐,包括十五个地区(周南、召南、北K、鄙、卫、王、关B、齐、魏、唐、秦、 陈、桧、曹、豳)的民间歌谣,合算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是周王畿 的乐歌,周王畿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此称。“雅”分“大雅” 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等的作品,小部分 是民间歌谣。“颂”是朝廷祭祀鬼神、赞美祖先与统治者功德的乐歌,“颂”分 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 歌,“饥者
4、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表现形式上分为赋、比、兴三种。“赋”就是铺陈,叙物言情,直歌其事, 随物赋形。“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朱熹)。“比”就是比喻,借物托 情,有显有隐,意在词外。“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兴”就是联想, 触景生情,因物起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风” “雅” “颂”和“赋” “比” “兴”,合称诗经的“六义”。(四)诗经艺术成就及其影响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 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5、以少总多, 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 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 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 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 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 看法。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学习诗经 成了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养。论语记孔子的话说:“不学诗,无以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6、多亦奚以为? ”可 以看出学习诗经对于上层人士以及准备进入上层社会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 的意义。另一方面,诗经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义。礼记-经解引用 孔子的话说,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论语记载孔子的话, 也说学了诗可以“远之事君,迩之事父”,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 按照孔子的意见(理应也是当时社会上层一般人的意见),“诗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思无邪”。意思就是,诗经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总体上)是 符合于当时社会公认道德原则的。否则不可能用以“教化”。(五)诗经的作者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 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
7、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民间歌谣是 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有专门的采 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这些民 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 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诸侯之乐献给天子,这些民间歌谣便汇 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六)写作背景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 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 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
8、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王风黍离一诗的背景,毛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 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 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但历来争讼颇多,虽然从 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 可争辩的,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二、整体感知作品黍离之悲一亡国之悲(悲旧家败落,流浪者之忧,怨哉;伤怀时间流逝,感怀天生万物的自然生老,无法宣泄的情感的倾诉)“黍离”典故的固定解释:毛诗传认为“
9、彼”指周王朝宗庙宫室,诗人 路过此处,看到原来的宗庙宫室长满黍稷,彷徨不忍离去,得出黍离哀叹周 王室衰败的主题。因此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家与国自古以来是统一的,有了众多的“家”才组成了 “国”,因此,人们 称“国”为国家。“家”是缩小了的“国”,“国”是放大了的“家”。从诗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常年四处漂泊的流浪者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 呼喊。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 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 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发自心底的、失落的悲哀称作“黍离之悲”。故成语”黍 离之悲”的意思是指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教 2023 王树青 大学语文 第三 教学 设计 黍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