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有答案).docx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有答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2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默写课内诗歌鉴堂课外诗歌鉴堂基础过关潼关迁移拓展导入(学习目标取锲诗意物文学常识问题探究旨课堂蜡 板书设计【知识储备】-、导入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 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在这六个人里,作为 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最为人所知。今天学习潼关,来了解一下这位爱国人士在14岁时的情怀和抱负吧!二、目标1、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2、诵读古诗,理解诗意;3、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4、背诵诗歌。三、原文潼关谭嗣同终古
2、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四、注释【1】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 地。2终古:久远。3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B.颔联中,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C.颈联中,“河声”后续一 ”逼字,刻画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情态。D.尾联含蓄地表明了诗人厌弃功名,渴望归隐的心理。3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心绪:“长亭酒一瓢”,用叙
3、事传达出客子 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B.诗入以“残云归”来点染华山,又以“疏雨过”来烘托中条山,以动衬静,显出盎然的意趣。C.诗人连用中间两联四句写景,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D.这首诗笔力道劲,工整自然,写景雄浑壮丽。(四)诗歌鉴赏送魏万之京李顽(唐)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唬。(注释)魏万:又名颗。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是李顽的后辈。曾隐居王屋山, 自号王屋山人。关城:指潼关。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33.下面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A.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B.首联诗人先写魏万的离开,后写“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这种倒戟而入的笔法, 极为巧妙。C. “云山况是客中过”,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 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D.“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暮春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 情绪。E.尾联间接抒情,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要抓 紧时间成就一番事业。34.“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五)诗歌鉴赏对下面这首诗
5、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阙,指长安。潼关:关隘名,在今陕西潼关境内。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长亭: 古时驿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休息。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 关南北。迥:远帝乡:帝都,长安。梦:向往。A.首联,“红叶晚萧萧”,用景物描写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达客子旅 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B.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C.中间四句诗人连续写景,笔势陡转,大笔勾
6、画出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安排 得如巨鳌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D. “犹自梦渔樵”,含蓄地表达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表达了 诗人不专意于功名的高洁情操。(六)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注:时值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张养浩奉命赈灾,途经潼关。潼关,地势险要,扼守“西都”要道, 为兵家必争之地。1 .作者是如何从“潼关路”联想到朝代兴亡的?2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7、(七)诗歌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胸蹑。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3 .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 .请你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句中“聚”和“怒”的妙处。(3分)5 .谈谈开头一句描写潼关地势的作用。(3分)(八)阅读下文,回答下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6 .“山坡羊”是这首元曲的 o7 .结合加点词语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8 .下列对这首曲子的
8、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的地势特点。B. “望西都,意踌躇”中的“西都”即长安,“意踌躇”写出了作者看到长安从繁盛到荒凉的沧桑巨变, 不由感慨横生的样子。C.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痛之情,其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D.整首曲子先写潼关的雄伟气势,又写作者路过潼关的所见所想,最后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九)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9 .此曲中“山坡羊”是,“潼关怀古”是 o10 .对这首曲
9、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B. “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十)赏析下面这首曲,完成题目。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3.这首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14.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理
10、解。【迁移拓展】闲谈谭嗣同。人物典故剑胆琴心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 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 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 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名人评价谭嗣同1、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土。2、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 下为
11、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3、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 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阅读谭嗣同狱中题壁,体会它与潼关的不同。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写作背景: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 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 壮志。答案【基础过关】1 .潼关是(朝代)的 写的一首诗,该作者字,号
12、,湖南浏阳人。【答案】清末谭嗣同复生壮飞【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潼关谭嗣同 簇拥 吹散【答案】tingsicCi san【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3 .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终古:2簇:3束:4山入潼关:【答案】1久远。2簇拥。3拘束。4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实战过关】一、默写记忆型默写:1、,秋风吹散马蹄声。2、河流大野犹嫌束,o【答案】1、终古高云簇此城2、山入潼关不解平【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
13、能默写古诗词。注意“簇” “潼”等字词的正确书写。理解型默写:1、谭嗣同潼关一诗中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的诗句 是:O2、谭嗣同潼关中“” 一句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3、谭嗣同潼关一诗中,体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的诗句 , 。【答案】1、终古高云簇此城2、秋风吹散马蹄声3、河流大野犹嫌束秋风吹散马蹄声【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簇”“潼” 等字词的正确书写。二、课内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2018 全国初一开学考试】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
14、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11 .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 一句中“簇”的妙处。【答案】 “簇”是簇拥的意思,写出了高云簇拥古城,表现出潼关的高,异峰突起,令人神往。【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词语的赏析。一个“簇”宇,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 高城的奇景。1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解析】 本题考查作品的思想感情。结合创作背景和尾联,谭嗣同的尾联将黄河、群山赋予了更多 人才有的的情愫,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显示出谭嗣同不迎命世 俗、不取悦权贵的热血青年的铮铮
15、风骨。(二)阅读潼关,回答问题。【2018 嘉峪关市第六中学初一期末】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15 .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答案】 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理解。这首诗写于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 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 景象。据此作答。16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诗中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
16、全是黄河、 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 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译文】久远的高云拥簇着这个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河流入大荒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 关也不知何谓平坦。(三)诗歌鉴赏【2018 山东初一期末】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山水本无情”,可是在谭嗣同的眼里,山水似乎都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结合诗的内容分析,作者 是怎样将山水写活的?【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
17、用“犹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黄河奔腾而下的壮阔气势;用“不解平”突出秦岭山脉入潼关的险峻态势;从而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 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古诗中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 融、托物言志、象征、对比、拟人,此外还会引用典故、侧面烘托和反衬等。了解这些诗歌鉴赏的知识, 根据诗句内容即可分析理解。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 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 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
18、显得平庸!这首诗赋予河流 以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用“犹嫌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河奔腾而下的壮阔气势;用“不 解平”突出秦岭山脉入潼关的险峻态势。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 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 望。(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2018 陕西初一期末】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憧关不解平。18 .潼关的作者谭嗣同,字,湖南浏阳人。【答案】复生【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 品名、体裁、
19、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1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答案】 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解析】 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 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 中的“终古,“簇”等字词的翻译。(五)阅读谭嗣同的潼关,完成下题。【2017 广西初一单元测试】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答案】 示例
20、: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 云涛里。【解析】 描述诗歌画面: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如果是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就可以了。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 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要把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的情景刻画出来。(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答案】 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解析】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3簇:簇拥。4
21、束:拘束。5山入潼关:指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五、诗意自古以来,高云簇拥着这座古城,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黄河流过广阔的平野犹嫌拘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突兀而起,争奇斗险。六、赏析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首句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下一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现出孤城的寂寥和辽远。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第三句笔锋一转,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末句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瞥不驯,再也不知何谓平坦。整体赏析:此诗在写山水,去世诗人感觉中的山,感觉中的水,吧山水写活了,读来
22、有冲击力,能让人强烈地感 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 “六君子”之一。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2、作者生平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 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 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 日中国未
23、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终,谭嗣同英勇就义,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3、写作背景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 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18 广东初一期末】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1)请解释诗中“终古”、“簇”的意思。【答案】终古:久远。 簇:簇拥。【解析】 本题是通过诗句来理解词义。要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终古高云簇此城”: 大概从古到今,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潼关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有答案 统编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六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诗文 鉴赏 考点 揭秘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