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实践技能培训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实践技能培训 PPT课件.ppt(9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毫针刺法一、进针法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三、行针基本手法四、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 防一、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单手进针法2、双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指切进针法: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3)舒张进针法: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舒张进针法: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4)提捏进针法: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提捏进针法: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如印堂穴。以上各种进针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以上各种进针法在临床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
2、剖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特点、针刺深浅和手法的要求灵活选用,以便于进针和减轻病人的疼痛。和减轻病人的疼痛。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的关键。具体要根据腧穴所在的具体位置,灵活掌握。1、角度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为3种角度:直刺、斜刺、平刺。2、深度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浅,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上多数根据腧穴具体部位选择深刺或浅刺。三、行针基本手法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大为
3、泻法;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小为补法。2、捻转法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顺时针、逆时针方向旋转捻动。通常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大就为泻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小就为补法。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手法,并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如: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目的主要是加强针刺感应,调整经气,提高针刺疗效。四、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针刺治疗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或针刺手法不当,在临床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有以下几种:1、晕针现象: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呕,多汗,心悸,四肢发冷,血压下降
4、,或神智昏迷,扑到在地,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讲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去枕平卧,注意保暖,一般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预防:对于晕针应注意预防。接受针刺治疗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不要空腹进行针刺。医者在针刺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征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2、滞针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则病人痛不可忍。处理
5、: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3、血肿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致局部小块青紫,可用棉枝压迫止血。4、气胸现象: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悸、呼吸不畅,重者出现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处理:小量气胸多无明显症状,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于1-2周内自行吸收。大量气胸需送外科救治。预防: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胸背部穴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气胸的发生。常用灸法艾炷灸艾条灸其他灸法艾炷灸:将艾绒用手捏成圆锥形的艾炷,艾艾炷灸:将艾绒用手捏成圆锥形的艾炷,艾炷小如麦粒,大如半
6、截橄榄。灸时每烧完一炷小如麦粒,大如半截橄榄。灸时每烧完一个艾炷,叫做一炷。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个艾炷,叫做一炷。艾炷灸又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间接灸两类。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要将皮肤烧伤化脓、留上施灸。若施灸时需要将皮肤烧伤化脓、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有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脓、不留有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隔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所用间隔的药物很多如开进行施灸的方法。所用间隔的药物很多如生
7、姜、食盐、大蒜泥、附子饼等。生姜、食盐、大蒜泥、附子饼等。艾条灸艾条灸艾条灸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艾条灸即将艾绒制作成艾条进行施灸。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使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8、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地施灸。其他灸法:如白芥子灸,本法属于自然发其他灸法:如白芥子灸,本法属于自然发泡的天灸之类,亦称发泡灸。是将白芥子泡的天灸之类,亦称发泡灸。是将白芥子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于穴位或患处,研成细末,用水调和,敷于穴位或患处,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促使发泡达到治利用其较强的刺激作用,促使发泡达到治疗目的。例如三伏天灸。疗目的。例如三伏天灸。灸
9、法的禁忌症:灸法的禁忌症:1、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疤痕:面部乳头、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疤痕:面部乳头、大血管等处不宜使用大血管等处不宜使用 2、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3、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穴位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玻璃罐,常用的拔罐方法多用闪火法。拔罐法的应用:临床应用拔罐法时,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5种:1、留罐法2、走罐法3、闪罐法4、刺血拔罐法5、留针拔
10、罐法 在临床操作中要注意拔罐法的禁忌症: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者,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亦不宜拔罐。常用针灸穴位的临床应用1、尺泽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1)肺系实热性病症,如咳嗽、气喘、咯血、咽痛。(2)局部病症:肘臂疼痛、上肢瘫痪(3)急症: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2、列缺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肘横纹上1.5寸处。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主治:(1)肺系病症:咳嗽、气喘、咽痛(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牙痛、口眼歪斜头项寻列缺操作:向
11、上斜刺0.5-0.8寸。3、少商定位:在拇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主治:(1)肺系实热症:咽痛、高热、鼻衄昏迷。(2)神志病:癫狂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4、商阳定位:在食指桡侧,距离指甲角0.1寸。主治:(1)五官病症:牙痛、咽喉肿痛等(2)高热昏迷等热证、急症5、合谷定位:在手表,第一、第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1)外感病症:发热、恶寒(2)头面五官病症:头痛、咽痛、牙痛、目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口合谷收。(3)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滞产。操作:直刺0.5-1寸,孕妇禁
12、针。6、曲池定位: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主治:(1)上肢病症:上肢瘫痪、肩肘臂疼痛。(2)五官热性病:咽喉肿痛、牙痛、目痛。(3)肠胃病症:腹痛、吐泻。(4)其他病症:湿疹、瘾疹。7、肩髃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主治:上肢瘫痪、上肢疼痛,肩臂疼痛等8、迎香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主治:(1)五官病症:鼻塞、鼻衄、口角歪斜(2)胆道蛔虫症:配四白9、四白定位:目正视,瞳孔之下,当眶下孔凹陷处。主治(1)目疾:目赤肿痛、眼睑瞤动等 (2)口眼歪斜、面痛、面肌痉挛等面部病
13、症。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也不可过度提插捻转,以免伤及眼球。10、地仓定位:在面部,瞳孔直下,口角旁约0.4寸。主治:局部病症:口角歪斜、面痛、流涎等。操作:平刺0.5-0.8寸,或向颊车穴方向透刺。11、下关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 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所以宜闭口取穴。主治:(1)牙关不利、面痛、齿痛哦、口眼歪斜等面口病症。(2)耳鸣耳聋等耳疾。操作:直刺0.5-1寸。12、头维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等头目病症。操作:向后平刺0.51寸。13、天枢定位:肚脐中旁开2寸。主治:(1)胃
14、肠病症:腹胀、腹痛、腹泻、便秘。(2)妇科病症:痛经、月经不调等。操作:直刺1-1.2寸,孕妇不可灸。14、犊鼻定位:屈膝,在髌韧带外则凹陷中,又名外膝眼。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病。操作:向后内斜刺0.5-1寸。15、足三里定位: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主治:(1)胃肠病症: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2)下肢瘫痪、下肢疼痛等。(3)强壮保健穴、虚劳诸症。操作: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16、丰隆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主治:(1)咳嗽痰多等痰饮病症,相当二陈汤。(2)头痛、眩晕、癫狂,由痰湿
15、而致。(3)下肢瘫痪。17、内庭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主治(1)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2)腹泻、便秘等肠胃疾病(3)足背肿痛、趾关节痛。18、三阴交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1)脾胃虚弱诸症:腹胀、肠鸣、腹泻等。(2)泌尿生殖系统病症:遗精、阳痿、遗尿等。(3)妇产科病症:月经失调、痛经、带下、滞产(4)心悸、失眠、高血压操作:直刺1-1.5寸,孕妇禁针。19、阴陵泉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主治:(1)脾不运化水湿病症,如:腹胀、腹泻、水肿、小便不利等。(2)膝关节炎,下肢麻痹。20、血海定位:屈膝,在股内侧,髌底内侧端
16、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主治:(1)妇科病症:月经不调、痛经、经闭。(2)皮肤病症:湿疹、荨麻疹。(3)膝关节炎 21、通里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挠侧缘。主治:(1)心悸、怔仲等心病 (2)暴喑、舌强不语。22、神门定位: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神志病:心痛、心悸、心烦、怔仲、失眠健忘、癫狂等。23、后溪定位: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主治:(1)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关节庝痛等痛症。(2)癫狂痫。24、听宫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凹陷处。主治:耳目耳聋聤耳等耳疾。操作:张口直刺11.5寸。25、
17、风门定位:在背包,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1)外感病症: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2)颈项痛、胸背痛。操作:向内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胸背如饼。26、肺俞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1)肺系病症:咳嗽、气喘、咯血等。(2)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病症。27、胃俞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胃疾: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等。28、肾俞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1)肾虚病症:腰酸痛、头晕、耳鸣、耳聋等。(2)生殖泌尿系病症:遗尿、阳痿、早泄、遗精、不育等。(3)妇科病症:月经不调、带
18、下、不孕等。29、委中定位: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主治:(1)腰背痛,下肢瘫痪等腰与下肢病症腰背委中求。(2)小便不利,遗尿。操作:直刺1.5寸,三棱针点刺出血。30、秩边定位:平第4骶椎,摸取骶管列孔,旁开3寸。主治:(1)腰骶痛、下肢痿痹等病症。(2)便秘、痔疾。操作:直刺23寸。31、承山定位:腓肠肌肌腹交界处下方凹陷中。主治:(1)痔疾、便秘。(2)腰腿拘急、疼痛。32、昆仑定位: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主治:后头痛、颈项强痛、腰骶痛、外踝肿痛等。操作: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33、至阴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矫正胎位的经验穴。
19、主治:胎位不正、难产、胎盘滞留。操作:用灸法,每天一次,每次15-30分钟,妊娠7个月最为有效。34、涌泉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2/3的交点上。主治:(1)神志病症:晕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症等急症。(2)五官病症:咽干咽痛、喉痹、头痛、头晕等。35、太溪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主治:(1)肾虚症:头痛、头晕、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2)阴虚性五官病症。如:咽痛、齿痛、耳鸣、耳聋等。(3)肺系疾病,如:咳嗽、气喘、咯血、胸痛。(4)足跟痛、腰脊病。36、内关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20、,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1)心脏疾病: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双向调节作用。(2)胃腑疾病:胃痛、呕吐、呃逆等,宽胸理气作用。(3)神志病:失眠、癫狂、痫等。(4)肘臂疼痛。37、外关定位: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主治:(1)头面五官科疾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2)上肢瘫痪、上肢疼痛。(3)胁肋痛。38、翳风定位:耳垂后方,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主治(1)耳鸣耳聋等耳疾,(2)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颊肿等39、角孙定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主治:颊肿、齿痛、头痛、项强等。40、风池定位:在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向平,入后发际1寸
21、,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主治:(1)内风所致病症: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癫痫等。(2)外风所致病症:感冒、鼻塞、目痛、口眼歪斜等。(3)颈项强痛。操作:针尖向下,或向鼻尖方向刺入0.8-1.2寸,必须严格操作深度与角度。41、环跳定位: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疼痛、下肢瘫痪等腰腿疾病。42、阳陵泉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1)肝胆犯胃病证,如:黄疸、胁痛、口苦、呕吐、反酸等。(2)膝肿痛、下肢瘫痪、麻木等下肢、膝关节疾病。43、悬钟(绝骨)定位: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主治
22、:1、中风、痴呆等髓海不足疾患。2、颈项强痛、下肢痿痹。44、太冲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主治:(1)肝经风热病症、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晕、头痛、耳鸣、目痛、口歪等。(2)妇科经带病症: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等。(3)肝气犯胃病症:腹胀、呕吐、呃逆、胁痛。45、腰阳关定位:仰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1)腰骶疼痛、下肢萎痹。(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盆腔炎。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46、命门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泄泻、遗精、阳
23、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不育不孕等。妇科病及男性肾阳不正病症。(2)虚损腰痛、下肢萎痹。47、大椎定位:俯伏坐位,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1)外感病症:发热、恶寒、咳嗽、气喘、疟疾等。(2)神志病:癫狂痫、小儿惊风。(3)颈项强痛。48、百会定位:正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的交点处的中点处。主治:(1)神志病:眩晕、头痛、健忘、头胀、癫狂、痫症、癔病、老年性痴呆,风后偏瘫、失语。(2)脱肛、阴挺、内脏下垂(胃下垂、肾下垂)等气虚下陷性病症。操作:平刺0.5-0.8,升阳举陷的刺灸法用灸法。49、水沟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
24、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主治:(1)为急救要穴之一,用于昏迷、昏厥、中风、中暑、休克等急危重症。(2)神志病:癫狂痫、急慢惊风。(3)鼻塞、牙痛、牙关紧闭、口歪等面鼻口部病症。(4)急性腰扭伤、腰脊强痛。操作:斜刺0.3-0.5,强刺激或指甲按压。50、中极定位:前正中线,脐下4寸。主治:(1)泌尿系病症如尿频、尿急、遗尿、癃闭等 (2)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崩漏、痛经、带下、不孕等 (3)男科病症如阳痿、遗精、不育等。操作:直刺11.5寸,孕妇慎用。51、关元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主治:(1)肠腑病症:少腹痛、腹泻、脱肛、便血等。(2)泌尿生殖系病症:遗精
25、、阳痿、尿闭、尿频、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等。(3)中风脱证,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等元气虚损病症。操作:直刺1-1.2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52、气海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主治:(1)肠腑病症:下腹疼痛、便秘、泄利不止。(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阳痿遗精、滑精、闭经、崩漏、带下、阴挺。(3)虚脱、形体消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症。53、神阙定位:仰卧位,在腹中部,脐中央。主治:(1)肠腑病证:腹痛、腹胀、腹泻、便秘、脱肛等。(2)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病症。操作: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柱隔盐灸、隔附子饼灸。54、中脘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
26、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呃逆等脾胃病症。55、太阳定位:当眉梢与目外眦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主治:头痛、咽痛、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青盲、近视等局部病症。56、印堂定位:在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主治:(1)神志病:头痛、头晕、失眠、健忘。(2)鼻塞、鼻渊、鼻衄。操作:向下平刺0.3-0.5寸。57、十宣定位: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主治:(1)用于急救,如昏迷、休克、中暑、癔病、惊厥等。(2)用于各种热证,如高热、咽痛。(3)用于手指麻木。操作:点刺放血。常见急症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1、
27、痛经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选取任脉、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经穴为主。主穴:关元、中极、三阴交、次髎。配穴:天枢、归来。2、急性腰扭伤治法:活血祛瘀,通经止痛。针灸选取膀胱经和督脉经穴为主。主穴:人中、后溪、肾俞、大肠俞、委中。配穴:腰部夹脊穴、阿是穴。3、呕吐治法:和胃降逆,行气止呕。取穴以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为主。主穴:内关、中脘、足三里。配穴:脾俞、胃俞、天枢、阳陵泉、太冲。4、昏厥治法:苏厥醒神。以督脉及手厥阴经穴为主。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配穴:虚证加气海、关元、百会;实证加合谷、太冲。5、虚脱治法:回阳固脱,苏厥救 主穴:素髎、水沟、内关。配穴:神志昏迷者加太冲
28、哦、涌泉;肢冷脉微者加关元、神阙、百会。6、高热治法:清泄热邪。以督脉、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井穴为主。主穴:大椎、十二井穴、十宣、曲池、合谷。操作:毫针泻法。大椎刺络拔罐放血,十宣、井穴点刺放血。7、抽搐治法:醒脑开窍、熄风止痉。主穴:水沟、内关、合谷、太冲。配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神昏者加十宣、涌泉。8、心绞痛治法: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阴郄、膻中。气滞血瘀者加血海、太冲。9、胆绞痛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及相应 俞募穴为主。胆囊穴、阳陵泉、胆俞、肝俞、日月、期门。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10、肾绞痛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以相应背俞穴及足
29、太阴经穴为主。主穴: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11、牙痛治法:祛风泻火、通络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合谷、颊车、下关。配穴:风火牙痛者加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加内庭、二间,阴虚牙痛者加太溪、行间。12、中风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13、胆道蛔虫症治法:解痉利胆,驱蛔止痛。以足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胆囊穴、阳陵泉、迎香、四白、鸠尾、日月配穴: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操作:毫针泻法。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1、简述太溪、中脘的定位,太溪主治哪些肺部疾病?2、简述急性腰扭伤的主穴和刺络拔罐方法。3、曲池、神阙的定位,针刺法,用于治疗哪些胃肠病?4、秩边、太冲的定位,太冲主治哪些肝胃病症?5、阳陵泉、肺俞的定位、主治作用6、急性胆囊炎、胆结石的毫针刺法7、胆道蛔虫症的胆绞痛的主穴、毫针刺法8、阳陵泉主治哪些肝气犯胃病症?9、气海的定位、针刺法10、曲池的定位、针刺方法;百会的定位、主治哪些精神病?11、简述拔罐的禁忌症12、简述不宜灸疗的病症13、简述百会升阳举陷的刺灸法14、简述毫针的两种基本补泻手法15、晕针处理要求患者体位如何?hun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