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按照09年的注会新制度总结.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以下内容是按照09年的注会新制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下内容是按照09年的注会新制度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以下内容是按照09年的注会新制度总结: 第一章易错点、难点 1、税收和税法 两者的特征容易混淆,“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是税收的特点。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负税人 直接税:纳税人=负税人 间接税:扣缴义务人=负税人 3、速算扣除数 速算扣除数的计算并不简单,但是把所有的速算扣除数列成表格,在以后计算具体税费时就可以快速求出。 4、法律,法规,规章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全国人大授权的,所颁布的都是法律 国务院和地方人大,颁布的是法规 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政府,颁布的是规章 5、税法实施原则 简单记忆“高的管低的,特别的管普通的,国际的管国内的,交多少从旧,怎么交从新。” 6、税收收入划分 中
2、央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国税征收的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加上海关收的所有的税。 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地方财政征收的税,和与土地有关的税,外加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筵席税。 共享收入:所得税:企业和个人;流转税:增值税和营业税;其他:资源税、城建税、印花税。第一章 税法概论一、税收和税法的定义1.税收的定义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其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1)无偿性;(2)强制性;(3)固定性。税收三性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无偿性是核心,强制性是保障,固定性是对强制性和无偿性的一种规范和约束。【例题单选题】以下关于对税收概
3、念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A税收是目前我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工具B国家征税依据的是财产权利C国家征税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D税收“三性”是区别税与非税的外在尺度和标志【答案】B【解释】社会主义税收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针对人民群众整体利益而言具有整体返还性,但针对具体纳税人而言没有直接返还性,是无偿的。2.税法的定义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税法具有义务性法规和综合性法规的特点。二、税收法律关系税收
4、法律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解释】这一部分考点明显,以往年份不止一次出过判断或选择题。考生要注意掌握下表的内容和对应关系。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权利主体一方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权利义务不对等另一方是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属地兼属人的原则确定)权利客体即征税对象法律关系内容是权利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是税收法律关系中最实质的东西,也是税法的灵魂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由税收法律事实来决定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对权利主体双方是对等的,对权利享有
5、者的保护就是对义务承担者的制约【例题判断题】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法律地位的平等主要体现为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等。( )(2002年)【答案】【例题判断题】税收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指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税务机关。()(1995年)【答案】【例题多选题】以下关于税收法律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税收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但权利义务不对等B税收法律关系的保护对权利主体双方是不对等的C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由税收法律事实决定D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是税收法律关系中最实质的东西 【答案】ACD三、税法的构成要素11个要素1总则。主要包括立法依据、立法目的、适用原则等。各章开篇均有立法目
6、的,可作一般了解。2纳税义务人。又称“纳税主体”,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解决的是对谁征税的问题。纳税人有两种基本形式: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可划分为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个体经营者和其他个人等;法人可划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还可按企业的不同所有制性质来进行分类等。3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又叫课税对象、征税客体,指税法规定对什么征税,是征纳税双方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客体或标的物,是区别一种税与另一种税的重要标志。税基又叫计税依据,是据以计算征税对象应纳税款的直接数量依据,它解决对征税对象课税的计算问题,是对课税对象的量的规定。4税目。指各个税种所规定的具体征税项目。税目体现征
7、税的广度。不同税目往往对应着不同税率和不同的征免规定。5税率。指对征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额度。我国现行的税率主要有:1、比例税率2、超额累进税率3、定额税率4、超率累进税率。税率体现征税的深度。应掌握各税种的税率形式,以及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城建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和两个所得税的具体税率规定。税率类别具体形式应用的税种比例税率单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幅度比例税率。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企业所得税等定额税率按征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的税额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等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我国目前没有采用)超额累进税率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规定一
8、个税率,税率依次提高,将纳税人的征税对象依所属等级同时适用几个税率分别计算,再将计算结果相加后得出应纳税款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和个体、承包项目全率累进税率(我国目前没有采用)超率累进税率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相对率每超过一个级距的,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土地增值税【例题多选题】中国现行税制中采用的累进税率有( )。(1998年)A.全额累进税率B.超率累进税率C.超额累进税率D.超倍累进税率【答案】BC【例题计算题】李某2009年3月取得薪金3400元,如何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500元以下的税率5%;超过500元不
9、超过2000元的税率10%,速算扣除数为25)【答案】首先计算李某的应纳税所得额:薪金3400元,应纳税所得额为3400-2000=1400(元);然后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一种方法是按照上表中超额累进税率定义的分解计算法:5005%+(1400-500)10%=25+90=115(元)。第二种方法是按照教材个人所得税一章规定的简易计算法:140010%-25(速算扣除数)=115(元)。【例题多选题】对税收实体法要素中有关课税对象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课税对象是税法最基本的要素B纳税人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最主要标志C税目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是对征税对象质的界定D
10、税率是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唯一标志【答案】AC6纳税环节。指征税对象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要掌握生产、批发、零售、进出口、收入取得、费用支出等各个环节上的税种分布。7纳税期限。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缴纳税款的期限。各税种纳税期限、结算缴款期限与滞纳金计算的关系。8纳税地点。纳税人(包括代征、代扣、代缴义务人)的具体纳税地点。各税种纳税地点的规定都易出客观题。9减税免税。指对某些纳税人和征税对象采取减少征税或免予征税的特殊规定。各章节的减税免税规定往往存在大量考点。10罚则。指对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措施。印花税、征管法等章节都有违章处罚措施。11附则。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
11、是规定此项税法的解释权,二是规定税法的生效时间。后续章节没有特别表述,可作一般了解注会审计考试复习重点:递延所得税的核算是考试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是基于暂时性差异确认的,而暂时性差异因不同的会计事项而存在太多的情况,除常见的会计与税法差异外,还经常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和日后调整事项相结合出题。 所以,要解决递延所得税的核算问题,必须要首先明确什么是暂时性差异,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具体应用起来,有很多学员并没有真正领会暂时性差异的含义。根据授课老师所强调的内容,以及答疑板中的相关总结、平时所遇到的学员最多的问题,我从暂时性差异和涉及的会计事项两个方面做阐述。 一、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是
12、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狭义上看,也就是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这句话的意思比较抽象,举个常见的会计分录:借:管理费用 所有者权益(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贷:累计折旧 净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 由于会计恒等式“净资产 = 所有者权益” 的存在,上面两个括号中的内容始终是相等的,但要注意借方括号的内容是“利润表、发生额”的概念,而贷方括号的内容是“资产负债表、余额”的概念。老的所得税准则是研究的“借方”,而新的准则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研究的是“贷方”。这使得许多老考生很不适应,老是不经意间回到老准则的思路中。比如计提了多少资产减值准备,便产
13、生了多少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这没有错,但若死板地这样记忆,便很容易出错。不信请看下面这个小例子: 【例1】2009年12月31日, X设备的账面原价为600万元,系2006年10月20日购入,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2009年1月1日该设备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为68万元,累计折旧为260万元。2009年12月31日该设备的市场价格为120万元;预计该设备未来使用及处置产生的现金流量现值为132万元。税法规定,计提的减值损失是不允许税前扣除的,只有在实际发生损失时才允许扣除。 【解析】2009年12月31日计提减值准备前X设备账面价值=(600-260-6
14、8)-(600-260-68)(512-212-2)=176(万元),可收回金额为132万元,2009年12月31日应计提减值准备=176-132=44(万元),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为132万元。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44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X设备 44 做到这里,提问大家一个问题,X设备2009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是多少呢?很多学员会毫不犹豫地说是44万元,但这是错误的。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该思路并未考虑到2009年1月1日存在的减值准备68万元对2009年计提折旧的影响,即2009年的折旧也存在差异。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从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角度出发来计算暂时性差异。计算思路为
15、: 2009年1月1日账面价值=600-260-68=272(万元),计税基础=600-60052/12-60052=340(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40-272=68(万元)2009年12月31日账面价值=132(万元),计税基础=600-60052/12-60053=220(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220-132=88(万元)。 因此,2009年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发生额=88-68=20(万元),并不是44万元。 通过这里的例子,目的是引导大家不要从发生额的思路去理解,一定要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通过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思路来计算暂时性差异,徐老师、郭老师等授课老师也一直在强调这个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以下内容 按照 09 注会新 制度 总结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