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判读 PPT课件.ppt
《血常规判读 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常规判读 PPT课件.ppt(7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血常规判读血常规判读 血常规对于疾病的诊断、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所进行的动态观察,以及疾病愈后评价,都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来了解一下血常规。为什么要开展血液学检查?提高诊断水平查找潜在病因准确判断预后(用药复查、手术出院)增加医院收入血球仪分类区别n三分类与五分类其实都是针对白细胞来说的。n三分类是指将白细胞分成三大类,是通过一定的稀释液将分别为小细胞群(淋巴细胞)、中间细胞群(嗜酸细胞、嗜碱及单核)和大细胞群(中性粒细胞)。n五分类是指借助一定的稀释及化学染色的方法将白细胞直接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一、血液的采集n要求能对大小不同,不同阶段的脱水动物进
2、行血液采集。n需注意,在采血过程中动作、语言要轻柔,尽量避免因人为操作导致动物精神极度紧张,从而使血液发生溶血,造成化验结果的差异。尤其是急诊仪(血气分析仪)的使用,采血一定要求动物安静,没有大的运动、兴奋导致急促呼吸等。四、血涂片的制作及临床意义n采血滴玻片推片干燥染色缓冲干燥吸干镜检Page 7n红细胞的判读nHCT(红细胞比容)nHGB(血红蛋白)nMCV(平均红细胞容积)n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nMCHC(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nRDW(红细胞分布宽度百分比)n白细胞的判读n中性粒细胞n嗜酸性粒细胞n嗜碱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n单核细胞n血小板的判读Page 8红细胞判读红细胞比容(
3、HCT):将抗凝血装于特制分血管中,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此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体积的百分比,称红细胞比容。比容增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如脱水 比容减少:见于各种贫血,过度补液Page 9血红蛋白(HGB):系指每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系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系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平均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系指每升红细胞中含血红蛋白的克数。g/L。即浓度。血常规中红细胞、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数值低于正常值底限叫贫血。贫血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一种疾病症状。按红细胞的MCV、MCH、MCHC给我们判
4、断贫血的类型提供帮助。Page 10贫血的类型MCVMCHMCHC病因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V-B12、叶酸缺乏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各种贫血性疾病、溶血、再障、白血病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正常感染、中毒,如慢性炎症、尿毒症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Page 11红细胞分布宽度百分比(RDW):采用新型血液分析仪可以对10万红细胞进行测量,从测量中得出红细胞的大小的MCV及变异系数。此变异系数成为红细胞容积的分布宽度,以此了解不同大小的红细胞群体分布状态。Page 12异常红细胞n静脉血涂片瑞氏染色可以看到以下变化1.红细胞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2.红细胞形态改变3.红
5、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Page 13n1.红细胞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n(1)正常红细胞:直径7.5m左右,染色后淡琥珀色,中心部的1/3着色浅淡为生理性中心浅淡现象,亦称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正常人、再障、白血病、急性失血。Page 14(2)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0m,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中心淡染区扩大,称小细胞低色素;遗传球贫,此种小红细胞见于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淡染区消失;单纯小红细胞,此种红细胞MCV及MCH下降,MCHC正常。Page 15(3)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m,常代表新生红细胞,如急性溶血,每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大致正常;巨幼贫因细胞厚度增大,血红蛋白含量可能增多而显得色素丰富
6、,生理淡染区消失。Page 16n(4)巨红细胞和超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m或大于20m,一般含血红蛋白丰富,淡染区消失,如巨幼贫,红细胞因缺乏叶酸,B12使红细胞内DNA合成不足,细胞不能按时分裂所致,待脱核后成巨或超巨红细胞。Page 17 n(5)红细胞大小不均:指红细胞大小相差一倍以上,巨幼贫、缺铁,溶贫。Page 18n(6)靶形红细胞:大小正常或稍大,特点为红细胞中心部着色较深,外围为乏色素性苍白区而细胞边缘处深染如射击的靶。有时从红细胞周边深染部分向中间伸出半岛状或柄状突起,为不典型靶形红细胞。其主要因血红蛋白充盈欠佳导致细胞变薄且血红蛋白分布不均所致。常见于缺铁、血红蛋白病,尤
7、其见于地中海贫血。Page 19n(7)嗜多色性红细胞:整个红细胞或一部分呈灰蓝色,属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灰蓝色嗜碱性物质为核糖体或核糖核酸。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特别是急性溶血,因适应急需有更多年轻红细胞甚至中幼红细胞脱核被释放入血。Page 202.红细胞形态改变(1)球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大于25有诊断价值;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少量见到球形红细胞。Page 21(2)椭圆形红细胞:正常红细胞可见1,严重贫血可达15,巨幼贫及恶性贫血可见少量,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呈长椭圆形甚至长柱形。血涂片大于25有诊断价值。(3)镰形红细胞:形如镰刀状,由于红细胞内
8、所含异常血红蛋白S,在缺氧情况下聚合成束状使红细胞变形所致 Page 22n(4)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部有一苍白的裂缝样淡染区,如鱼口状。正常人偶见,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可达10以上。DIC,酒精中毒可见少量此种细胞。Page 23 n(5)红细胞形态不整:可见泪滴状、梨形、棍棒状、盔形、三角形、新月形等,最常见巨幼贫,可能由于骨髓粗制滥造及红细胞脆性增大,推片时易破碎有关。骨纤,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均可见各种异形细胞。n(6)碎裂红细胞:系红细胞的碎片,呈三角形、豆形、盔形、可小至1-2m,常出现在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移植排斥等。Page 24 Page 253.红细胞中出
9、现异常结构(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正常人血凃片中极少见到,铅,锌,汞中毒时增多,表示红细胞再生加速,但有紊乱,可能因红细胞膜被金属损伤,其胞浆中的核糖体发生聚集变性着色所致。此种红细胞胞浆中存在碱性黑蓝色颗粒,颗粒粗大或细小,胞浆具嗜多色调,属尚未成熟红细胞。骨纤,巨幼贫也可见。Page 26n(2)染色质小体(豪-乔氏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胞浆中,可一个或数个,为核残余物,巨幼贫,溶血及脾切除常见。Page 27(3)海恩茨小体(变性珠蛋白小体)正常红细胞不含有变性珠蛋白小体。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的血红蛋白分子中某些氨基酸被替代或缺失,使血红蛋白分子不稳定,被氧化而形成变性
10、珠蛋白小体。当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所致的血红蛋白变性,也可出现变性珠蛋白小体,该变性珠蛋白小体附着于红细胞膜上,影响红细胞的变形性,此种红细胞在通过脾窦、肝窦时被破坏,从而导致溶血。在瑞氏染色时表现苍白区,在使用新亚甲蓝染色时,海恩茨小体呈蓝色。Page 28(3)卡博环:为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有时呈“8”字型,存在于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中,被认为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或核膜残余物所致。常于豪周氏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溶贫、巨幼贫、恶贫及铅中毒。Page 29 n(4)有核红细胞:正常人有核红细胞只存在骨髓中,外周血绝对见不到,一周之内婴儿可见少量,成人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均属病
11、理现象:n最常见于各种溶贫,因大量红细胞破坏相对缺氧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增高,除网织红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外,一些有核红细胞也提前释放入血。这说明骨髓调节代偿功能好。n造血系统恶性病或其他部位癌肿转移至骨髓,大量白血病细胞充斥骨髓,排挤释放红细胞,也可因髓外造血缺乏控制能力所致。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红白血病时,涂片中可见各阶段幼红细胞,且形态异形变。Page 30n(5)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脱核后的年轻细胞,胞浆中尚残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碱性物质。经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液活体染色,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临床意义:Page 31n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判断骨髓增生情况
12、。n急性溶贫,由于缺氧或者大量红细胞的破坏,致使骨髓红系造血旺盛,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n急性大失血时,网织红细胞可较明显的增多。n在缺铁性及巨幼细胞性贫血时由于缺乏造血物质,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n再障病人网织红细胞减少;慢性再障病人有时不低或略增高,可能由于骨髓局部尚有代偿性造血灶之故,给于各种抗贫血治疗仍无变化,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毕竟是低下的。当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时则可一过性明显减少。Page 32 n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作为疗效观察指标。n凡疗效好时,网织红细胞数即见增多,其增多程度与原有红细胞数量成反比,即原有红细胞数目越低,经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增加的程度越高。n缺铁贫及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经
13、给予铁剂及维生素B12、叶酸后,网织红细胞迅速增多,8-9日可达峰值,其后逐渐下降,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数值不断上升。若用药不当,网织红细胞不见增多。Page 33贫血原因发病机制贫血性质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干细胞损伤或异常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障、纯红再障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白血病、转移癌、骨髓瘤、恶性组织病、骨纤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性贫血Hb合成障碍缺铁贫血、慢性疾病性贫血、海洋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红细胞膜异常所致贫血、球贫、椭圆贫、PNH红细胞外因素脾亢:原发性脾亢继发性脾亢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自身红细胞表面不完全抗体)同种免疫(ABO溶血)药物免疫性失血急性失血后
14、贫血 慢性失血后贫血Page 344.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n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值及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参考值高限,临床上分类:(1)相对性红细胞增多:因血浆中水分丢失,而使血液中有形成分相对有所增加,这是一种暂时性假象,见于脱水血浓缩。(2)绝对红细胞增多:大多数与缺氧有关,红细胞增多情况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原因:主要有高原生活、胎儿及新生儿,激烈体力劳动者。病理原因:主要有 A.严重心肺疾病(如严重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而影响气体交换时)。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于造血干细胞疾患(红细胞可达700万以上,HGB达17克以上)。Page 35 白细胞判读 人体周围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
15、、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机理消灭病原体,清除过敏原而保卫机体健康。Page 37血细胞由原始细胞逐渐发育为成熟细胞,是循序渐进的成熟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n(一)细胞体积n一般情况下,原始细胞体积相对较大,随着细胞的逐步成熟,细胞体积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系发育例外,细胞由小变大;粒细胞系,早幼粒细胞体积比原粒细胞略大。n(二)细胞质n从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细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但淋巴细胞系例外;胞质嗜碱性(深蓝色)逐渐变弱直至嗜酸性(粉红色),但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仍保持嗜碱性;胞浆颗粒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再到少。粒细
16、胞系的特异性颗粒可分为嗜酸性、嗜碱性、中性三种颗粒,红细胞系无颗粒。Page 38血细胞由原始细胞逐渐发育为成熟细胞,是循序渐进的成熟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n(三)核形及大小n从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细胞核一般由大变小,巨核细胞系则由小变大;核浆比例一般逐渐减少;细胞核的形态由圆形或卵圆形逐渐变为有凹陷甚至分叶,但有些细胞系胞核的形态变化不明显,成熟红细胞核消失。n(四)核染色质及核仁n核染色质及核仁是衡量血细胞是否处于原始和幼稚阶段的重要客观指标之一。从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核染色质结构由细致到粗糙,排列由疏松变为致密,并进一步浓缩成块,甚至脱核(红细胞系);核膜一般由不明显到明显;核仁由明显
17、到模糊,最后消失。Page 39名称模式图细胞核细胞浆百分率粒细胞中性粒杆状核深紫红色浓染弯曲似腊肠状呈粉红色,浆内布满细小的紫红色颗粒1-5分叶核深紫红色分2-5叶呈粉红色,浆内布满细小的紫红色颗粒50-70嗜酸性紫红色,多为两叶呈呈淡蓝色,内充满粗大均匀的橘黄色嗜酸性颗粒0.5-5嗜碱性淡紫红色,结构不清,分叶不明显呈污秽的淡蓝色,内含有大小不等稀疏分布的黑蓝色(或深紫色)嗜碱性颗粒,常压在核上,有时脱去颗粒呈空泡状0-1淋巴细胞圆或椭圆形,染色质致密浓染呈深紫红色呈清澈的淡蓝色,大淋巴细胞胞浆较多,可含少量紫红色较粗大的嗜苯胺蓝颗粒20-40单核细胞多呈肾形,染色质细致疏松,着色较浅呈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血常规判读 PPT课件 血常规 判读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