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预习(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理解性默写).doc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预习(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理解性默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5课《答司马谏议书》预习(对照课文注释翻译+理解性默写).doc(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预习一、对照课本注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君实或见恕也。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同游共处、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逐一替自己分辩。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
2、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bng)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nn)壬(r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一经辨明,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
3、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职的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生事扰民;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的。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ng)之迁,胥(x)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度(du)
4、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对上位者有怨恨啊,(并)不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罢了;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答司马谏议书 高中语文 部编版 必修 下册 15 司马 谏议书 预习 对照 课文 注释 翻译 理解 默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