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6月浙江历史高考真题解析.pdf
《2023年新高考6月浙江历史高考真题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新高考6月浙江历史高考真题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2023 年年 6 6 月高考浙江历史真题月高考浙江历史真题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一一、选择题选择题 I I(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515 小题小题,每小题每小题 2 2 分分,共共 3030 分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A.黑陶B.彩绘陶器C.玉器D.骨器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
2、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4.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
3、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A.郭守敬B.裴秀C.徐光启D.沈括5.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统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经济文化重心已经固着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该观点的是()A.元史记载:“(大都)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B.明末大臣奏称:“国家财赋,专倚三吴,而苏(州)、松(江)独甲于天下”C.康熙帝诗云:“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D.清代浙江学者言:“吾乡山水清远,其人明锐而疏达”6.庄票是由钱庄签发的有若干金额的票据,可以代替现金。1846 年,洋商在与华商的交易中首次接受上海钱庄的庄票。19 世纪 50 年代之后,庄票
4、已经成为外商普遍接受的结算工具。1869 年,汇丰银行首次接受钱庄以庄票作为抵押,向其提供贷款。据此可知()A.现金快速退出了中外贸易结算B.庄票在中外商业往来中获得认同C.钱庄资本主要来自于外国银行D.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深7.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A.B.C.D.8.21 世纪伊始,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为深入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维护欧亚地区安全,推进区域合作,宣布成立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该组织是()A.东
5、南亚国家联盟B.二十国集团C.上海合作组织D.亚太经合组织9.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表,据此可知()时间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史实1955年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1976年全国 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79年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发布,拉开了改革序幕1980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年1991年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2003年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 81 亿,参合率达到 915%2016年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
6、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A.B.C.D.10.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A.古代印度B.古代希腊C.古代埃及D.古巴比伦11.1519 年,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闯入墨西哥中部的高原,进攻阿兹特克人国家,抵达其岛上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之际,所发现的文明令他们大
7、受震撼。下列项中,“令他们大受震撼”的最有可能是()A.B.C.D.12.有位法学家认为,即使在战争的剧烈震荡和风暴的时候,人类也必须遵循和服从它所拥有的自然法规范。他为战争创造了一部法典,为和平确立了一个纲领,后世给予他极高的荣誉,将其称为“国际法之父”。他创造的这部“法典”是()A.十二铜表法B.战争与和平法C.拿破仑法典D.查士丁尼法典13.1694 年,英格兰银行获准成立,在伦敦商人中大受欢迎,但贵族却对它不感兴趣。尽管英国国王带头认股,成为最早的一批股东,但贵族院却只有两人追随其后。直到 1749 年,一位英国政党领袖还说:“国家是一条船,地主是船主,商人只是乘客。”这说明()A.英
8、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未确立B.银行的商业经营方式最早出现于英国C.新的资本价值观念尚未普及D.“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的政权结构14.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15.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9、二二、选择题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6 6 小题小题,每小题每小题 3 3 分分,共共 1818 分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
10、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17.下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与下列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帝国是()A.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B.波斯帝国、罗马帝国C.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18.18 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19.从 1750 年算起,欧洲人口在 100 年时间里
11、从 142 亿增长到 265 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 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黄热病的肆虐B.工业企业的增加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20.进入 20 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
12、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21.关于历史撰述,对于具有不同指导思想的史学家来说,答案常常是迥异的。下列关于历史撰述的思想,正确的是()A.历史事实是科学的重构,是研究者对事实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改造的结果B.历史不但是现在的往事,而且系当写史时认为对现在有重要关系的往事C.史学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D.历史是社会的变革,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决不是整个全人类
13、生活的历史非选择题部分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3 小题,其中第小题,其中第 2222 题题 2020 分,第分,第 2323 题题 2020 分,第分,第 2424 题题 1212 分,共分,共 5 52 2分)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
14、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15、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蕴含的象征性意义。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16、要求。材料一 1895 年,严复发表 原强 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 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材料二 1900 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
17、“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 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 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 苏报 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1904 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
18、的历史环节。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 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 34 次;1919 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 104 次;19211922 年间高达 685 次。1919 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
19、史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 1911 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 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 20 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
20、成文)20232023 年年 6 6 月高考浙江历史真题月高考浙江历史真题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一一、选择题选择题 I I(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515 小题小题,每小题每小题 2 2 分分,共共 3030 分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A.黑陶B.彩绘陶器C.玉器D.骨器【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
21、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 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 4000 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为代表器物,A 项正确;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绘花纹的陶器,排除 B 项;红山文化玉器依据造型和题材可以分为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良渚玉器的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但都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 D 项。故选 A 项。2.中华文
22、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A.无为而治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D.“兼爱”“非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抨击残暴统治认为“苛政猛于虎”,认为君王应当关注人民的疾苦和需求,尽力满足人民的利益,反对苛政,C 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
23、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排除 A 项;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现象,即“相生相胜”,排除 B 项;“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兼爱”意思是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排除 D 项。故选 C 项。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24、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 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 C 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 D 项。故选 B 项。4.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A.
25、郭守敬B.裴秀C.徐光启D.沈括【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郭守敬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还改制、发明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A 项正确;魏晋时期的裴秀著作是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排除 B 项;明朝的徐光启修订了崇祯历书,排除 C项;北宋的沈括代表作是梦溪笔谈,排除 D 项。故选 A 项。5.有学者认为,“金宋以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新高 浙江 历史 高考 题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