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开学考高二生物试卷考生须知:1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粘贴条形码。卷 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分别为:AATTdd、AAttDD
2、、AAttdd、aattdd。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其中一个亲本必须选B. 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能观察和杂交所得F1的花粉C. 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和亲本杂交D. 任意选择两植株杂交都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涉及花粉粒的两种性状:花粉粒形状和花粉粒被碘液染色后的颜色。【详解】A、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可以观察花粉粒的形状,也可以观察花粉粒被碘液染色后的颜色,可以选择,A错误;B、采用花粉
3、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同时观察花粉粒的形状和被碘液染色后的颜色,只能观察和杂交所得F1的花粉,B正确;C、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亲本应分别含有糯性、抗病优良性状,应选用和亲本杂交,C正确;D、任意两植株都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可用于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故选A。【点睛】验证分离定律,只需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即可;研究自由组合定律,需要研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2. 已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如图所示,且三对基因分别单独控制三对相对性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 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杂交后代会出
4、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3311C. 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它只产生4种配子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件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由图片可知,A和B、a
5、和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详解】A、由分析知,A和B、a和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A/a和D/d位于非同源染色体,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自由组合定律可知,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杂交的后代会出现4种表现型,比例为3:3:1:1,B正确;C、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则只产生AB和ab两种配子,C错误;D、A和B、a和b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自交后代不会出现9:3:3:1的分离比, 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需要学生结合题中
6、图片分析解题。3. 下列关于二倍体动物(假定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2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不考虑变异),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前的间期与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细胞内染色体数均发生2C4C的变化B. 染色体数发生C2C的变化时,细胞内发生着丝粒分裂,同源染色体数目加倍C. 染色体数发生2CC的变化后,产生的子细胞中均不含姐妹染色单体D. 染色体数发生4C2C的变化后,产生的子细胞中遗传信息一般相同【答案】D【解析】【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
7、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详解】A、有丝分裂前的间期与减数分裂前的间期,细胞内染色体数都不发生变化,A错误;B、减数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会发生C2C的变化,该时期着丝粒一分为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C、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2CC的变化,对应时期是减数分裂I末期或减数分裂末期,减数分裂I末期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含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D、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发生4C2C的变化,对应时期是有丝分裂末期,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遗传信息一般相同,D正确。故选D。4. 下列四幅图表示了在“
8、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搅拌强度、搅拌时长等都合理)中相关含量的变化,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甲表示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含量的变化B. 图乙表示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含量的变化C. 图丙中曲线表示“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R型细菌的数量变化D. 图丁表示“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答案】C【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9、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一段时间后,细菌被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导致沉淀物放射性含量不断降低,因此,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不断下降而后再上升,A正确;B、由于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侵染时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细菌内部,所以随着保温时间延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的变化,B正确;C、在R型转化为S型链球菌实验中,S型细菌曲线的起点为0,且在R细菌之后,若图丙中曲线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
10、实验中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则曲线不能表示“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R型细菌的数量变化,因为其变化趋势为先下降而后再上升,C错误;D、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开始时大部分会被免疫系统消灭,所以曲线在开始段有所下降,后随着小鼠免疫系统的破坏,R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所以曲线上升。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并通过繁殖使数量增多,曲线上升,故图丁两条曲线依次表示“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S型细菌DNA组”中,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数量变化,D正确。故选C。5. 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与复制的相关描
11、述,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接着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B. 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C. 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培养真核细胞,可用于研究DNA复制的场所D. 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中的核DNA分子用15N标记,在正常情况下,其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有15N的精子数占1/4【答案】C【解析】【分析】(一)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二)DNA分子
12、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即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利用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新的DNA分子。【详解】A、DNA分子中约大多数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但两条链的末端各有一个脱氧核糖上只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A错误;B、DNA酶作用是促进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促进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合成新的子链的酶是DNA聚合酶,B错误;C、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DNA复制所需的特有原料,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液培养真核细胞,可通过检测放射性来研究DNA复制的场所,C正确;D、DNA是半保留复制,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中的核DNA分子用15N标记,在正常情况
13、下,其减数分裂只复制一次,复制后每个DNA的两条链组成都是15N14N,所以形成的精子中,含有15N的精子数占100%,D错误。故选C。6. 下列人体内有关生理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 甲、乙、丙三个过程均有氢键的破坏也有氢键的形成B. 甲、乙、丙三个过程中只有一个过程能在神经细胞细胞核内进行C. 图甲表示DNA复制,通过增加复制起点,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DNA.D. 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图解:图甲中进行多起点复制,表示DNA复制;图乙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表示翻译过程;图丙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
14、RNA,表示转录过程。【详解】A、断开双链状态即破坏氢键,形成双链即形成氢键,图甲(DNA的复制)、丙(转录)符合,而图乙中存在mRNA与rRNA的配对与脱离,也符合,A正确;B、神经细胞不能分裂,即不能复制,细胞核只能完成转录(图丙),B正确;C、DNA多起点复制,可以增加效率节约时间,但一个DNA复制只形成2个DNA,C错误;D、图乙表示翻译,通过多个核糖体的工作,细胞可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D正确。故选C。7. 研究发现,远缘杂交过程中杂合子中来自父方的染色体会消失。利用这一发现,研究人员设计了小麦远缘杂交诱导单倍体培育小麦优质新品种技术(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15、)A. 该技术能有效地提高育种效率,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 据图可知,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单倍体细胞中含3个染色体组D. 品种丙的细胞中含有部分鸭茅状摩擦禾的遗传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详解】A、据图可知,该育种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具有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和提高选择效率特点,A正确;B、生殖隔离是指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小麦与鸭茅状摩擦杂交产生的后代会形成
16、蛋白体,不可育,因此小麦与鸭茅状摩擦禾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C、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F1有2个染色体组,鸭毛状摩擦禾是是倍体,所以二者杂交子代单倍体细胞中含3个染色体组,C正确;D、品种丙的细胞中含有鸭茅状摩擦禾全部的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D。8. 18岁以下儿童经历的暴力、虐待、忽视等情况被定义为不良童年经历(简称ACE)。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ACE会导致NR3C1、FKBP5、SCL6A3、SKA2等基因甲基化,从而引起人体衰老加快并提高一些疾病的发病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CE导致的基因甲基化可以遗传给下一代B. 该现象说明环境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C. 该研
17、究表明ACE改变了基因中碱基排列顺序D. 甲基化都会导致衰老和疾病,对人类的生存不利【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但表达水平发生可遗传变化,这种现象称为表观遗传。【详解】A、DNA的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表观遗传可遗传给下一代,ACE导致的基因甲基化可以遗传给下一代,A正确;BC、甲基化不会改变DNA上的碱基序列,也没有基因突变,该现象不能说明环境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BC错误;D、甲基化不一定都会导致衰老和疾病,D错误。故选A。9. 建立者效应是指由为数不多的几个个体所建立起来的新种群。遗传变异和特定基因在新种群中的呈现将完全依赖这少数几个建立者的基因,从而产生建立者种群,建
18、立者效应形成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新隔离种群的基因库与旧种群基因库有差异,说明已形成新物种B. 图中小部分个体迁移到另一区域自行繁殖会使A基因频率上升C. 建立者效应中产生的新群体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因此种群未进化D. 新群体因未与其他生物群体交配繁殖,新旧群体之间基因的差异性很小【答案】D【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
19、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新隔离种群的基因库与旧种群基因库存在差异,但不一定产生新物种,A错误;B、建立者效应中小部分个体迁移到另一区域自行繁殖不一定使A的基因频率上升,也可能是a的基因频率上升,也可能均不变,B错误;C、建立者效应中产生的新群体仍然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C错误;D、新隔离的移植种群因未与其他生物群体交配繁殖,因此与旧群体彼此之间基因的差异性很小,D正确。故选D。10. 尿毒症通常是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不能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机体内部生化过程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疾病。人工肾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福
20、音,其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它能够替代部分肾脏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透析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应该与人体血浆相似B. 透析膜是一种半透膜,水和尿素等小分子可以自由通过C. 透析液从上面进,下面错位流出,有利于代谢废物迅速排出D. 长期透析可以充分清除血液中的毒素,达到治愈尿毒症的目的【答案】D【解析】【分析】1、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及某些废物、毒物,同时经重吸收功能保留水分及其他有用物质,以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维护酸碱平衡;2、活细胞细胞膜具有选择透性。【详解】A、透析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应该与人体血浆相似,这样才能保证经透析后的血
21、液能仍能维持人体细胞正常生活,A正确;B、透析膜是一种半透膜,水和尿素等小分子可以自由通过,B正确;C、透析液从上面进,下面错位流出,使透析液和血液中物质进行充分交换,有利于代谢废物迅速排出,C正确; D、透析无法充分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所以不能达到治愈尿毒症的目的,D错误。故选D。11.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健康人体内,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物质就形成了尿液。与尿液形成和排出相关的部分调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刺激可能是饮水不足导致的细胞外液渗透压
22、降低B. 物质可能是垂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C. 若某患者没有产生尿意,但出现尿失禁,则该患者的可能受损D. 当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受到抑制时,膀胱会缩小【答案】C【解析】【分析】(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浆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以外,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经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中,在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一个健康人每天大约形成150升原尿。(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吸收到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剩下的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每天排出的尿液大约1.5升。(3)尿的排出:尿首先通过输尿管到达膀胱,膀胱
23、具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当膀胱里的尿储存到一定量时,通过尿道排出尿液。(4)排尿的意义:排出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详解】A、饮水不足导致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错误;B、物质可能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B错误;C、图中表示信号传到大脑皮层,就会有尿意,大脑就会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若患者的受损,则患者没有产生尿意,出现尿失禁,C正确;D、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D错误。故选C。12. 研究表明,雌激素能增强胰岛素向骨骼肌的输送。当雌激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雌激素受体时,胰岛素很容易从这些细胞的一侧转移到另一侧,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安徽省 安庆市 桐城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712967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