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五石之瓠》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五石之瓠》学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石之瓠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学习重难点】准确把握庄子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的艺术效果。【强记强背】一、文化常识1 .了解庄子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 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 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
2、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 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2 .人物轶事材与非材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 不伐它。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 “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 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 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 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
3、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 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 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 害。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 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 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 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 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 惜就会被废
4、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 依仗呢?”3. 了解庄子思想 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 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 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 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 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
5、是事之变、 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庄子的认识论。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 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 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庄子的人生观。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 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 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庄子的齐物论。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 的
6、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 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 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4. 了解庄子和逍遥游庄子又名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 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 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 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
7、作为庄子一书的代 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 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二、庄子名言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日益多。【链接高考】文言文中修辞句的翻译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中都有难翻译的修辞句,如“其在道也,日余食赘 行”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
8、法,翻译时要根 据上下文准确翻译出作者的本意。那么,修辞句应如何翻译呢?这里结合例句进行讲解。1 .比喻的翻译比较明显的比喻,可以依据原文使用的比喻词直接翻译。例如: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六国 论)原文中有表示比喻的比喻词“如”“犹”,直接翻译就可以了。译文:子孙看待这 些土地却很不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像丢弃小草一样。拿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柴 草去救火一样。由于表达习惯,文言文中多使用暗喻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 仔细体会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的地方,将其翻译成明喻的形式。例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9、(阿 房宫赋)这两句没有明确的比喻词,直译时不能让人理解,所以翻译时要将其变成明喻。 译文:人们在台上唱歌,歌声响起,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和暖;人们在殿中 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雷霆般的声音突然响起,是 宫车从这里驶过。2 .借代的翻译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译为它所代指的人或 物。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杜康”就是美酒,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 辞手法,翻译为:用什么东西解除忧愁?只有美酒(才能让我解脱)。提示:“缙绅”代“士大夫”,“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 “丝竹”代“音乐”,“杏坛”代“教育
10、界”,“朱门”代“富贵人家”,“社稷”代 “国家”,“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祝融”代“火灾”,“纨绮” 代“富家子弟”,“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代“文章”,“丹青”代“史册”, “钟鼎”“山林”分别代“在朝”“在野”,“肉食者”代“做官的人”,“彭祖”代 “长寿”等。3 .互文的翻译互文又称互文见义,指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 部分合而为一。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两句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 法,两句的陈述对象都是“将军”和“壮士”,因而,或“百战死”,或“十年归”,既 指将军,也指壮士。译文: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
11、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 的胜利归来。4 .典故的翻译古人常在文中或明或暗地运用典故,翻译时要把典故在文中的含意翻译出来。例如: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与妻书)“司马春衫”这里指白居易。“春衫”, 应为“青衫”。语出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译文:我像白居 易那样眼泪打湿了青衫,我学不了忘却喜怒哀乐的圣人。5 .委婉与讳饰的翻译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是把话 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因忌讳而用语委婉一般称为讳饰。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例如: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会猎”,绝非“会合打 猎”,而
12、是“和对方打仗”的意思。译文:(我)现在率领八十万水军,将与您在吴地会(决) 战。6 .排比的翻译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在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 应的词语一一对译,这时可以将句意浓缩。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这四个句子都是动宾结构,表达同一个意思,即“统一天 下”,翻译时只需翻译出“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就可以了。7 .夸张的翻译在状态和程度方面表示夸张时,翻译时就在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例如:相 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怒发上冲冠”,可译为“愤 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预习检查】明确字音。
13、五石() 瓠() 瓠落()呜然() 拮之()不龟手()济僻觥() 鬻() 越有难()【自学指导1】研读第一层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 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口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搭之。”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谓: 贻: 瓠: 树:实: 坚:自举:以为: 则:瓠落: 然: 面:释义:活动二:问题探究1 .分析这一部分的语言特点【自学指导2】研读第二层原文: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济潞统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济潞统,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
14、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 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济僻统,则所用之异也。善: 许然 鬻: 说: 眇: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固:龟手:潞:事:请:释义: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自学指导3】研读第三层原文: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虑:以为:而: 蓬:释义: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这一部分的艺术特点。【自学指导4】概括本文的寓意,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自学指导5】试概括文中庄子和惠子的形象特征。【自学指导6】艺术感悟一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当堂
15、检测】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聚族而谋之日B.夫子固拙于用大矣C.剖之以为瓢D.则所用之异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求闻达于诸侯作师说以贻之入则无法家拂士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坚不能自举也举:拿起B.吾为其无用而招之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同“皴”,皮肤冻裂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难:困难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吴王使之将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其坚不能自举也泰山之阳,汶水西流A./ B./ C./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我世世为济潞觥:从事今一朝
16、而鬻技百金:买吾为其无用而搭之:击破魏王贻我大瓠之种:遗留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皴”,皮肤冻裂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高兴A.B.C.D.【美文赏析】庄子的人生哲学起于游世的人生态度,行于自由的人生价值,最终化于审美与创造的 人生境界。换言之,庄子哲学的终极归宿乃是一种基于审美观照的创造境界。因此,有人 称庄子为古今第一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无人能及。 国学大师徐复观在其代表作中国艺术精神中鲜明地指出:“他们(指庄子的修养功夫) 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上。”的确,庄子将审美之境寓于自由游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
17、“游”本身是一种审美过程, 过程就是一切,目的是无须预设与达到的。“游”是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无拘无束,一 种无偏执于“心”的自由。此“心”乃功利之心、认知之心、敬畏之心。破斥功利、认知 与敬畏之“心”,便是审美。正如西方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美是一种无目的 的快乐。”审美的本质在于精神自由,它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做无穷无尽的想象审美心 理活动当然也有它的目的性与规律性,但它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无规律的合规律。庄子认为审美的极致乃是一种观照,但这种“无为”与“不作”背后却蕴含了创造的 基因。他在外篇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 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
18、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 也。”他认为天地的无言之美才是美的极致,这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圣 哲之人探究天地之美并通晓万物生长之理,对世间万物采取一种观照的态度,这是对老子 “自然无为”思想的深化。与早期人类对自然或恐惧或崇拜的心理判然有别,庄子以审美 关系观照自然,深刻洞察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新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内篇应帝王“浑 沌凿窍”的著名故事中更深刻地加以体味。庄子以“浑沌”隐喻自然原本的规则与秩序,在“倏”与“忽”凿通“七窍”的干涉 之下,失去本原而死。庄子认为,天地间的大美是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所“存在”的 那一种美,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
19、”、“无美之美”,亦即“混沌”之美。值得一 提的,庄子所开启的混沌之门直通两千多年后当今科学前沿一一混沌学。在这则寓言中, 南与北可以视为事物对立的两极,倏和忽都是形容事物运动非常快的形容词,“中间地域” 好比处在一张纸正反两面之间的中间面。“混沌”既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种状态,用于描 述那个“中间地域”的不确定性和客观存在,这相当于数学中的极限概念。庄子以这个精 妙的故事,无意间直指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把非线性现象摆在了线性 思维的面前,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正是与此有关。若论审美与创造,庄子哲学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艺术领域。他认为美的创造 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他在外篇田子方中写道:“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 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僧僧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视之,则解衣槃礴赢。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在庄子看来,画家“解衣 槃礴”,坦然自若,不为世俗陋习所拘囿,以奋振、自然和率真的态度进入艺术创作的自 由境界,这样才能艺与道相通,画出符合大美要求的作品,这一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的创作 和欣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摘编自吴靖庄子哲学的三重境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