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案例(含答案).docx
《管理学案例(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案例(含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管理学案例精读(附答案)第一部分管理案例选案例1: M公司在本国市场东山再起之谜M公司是一个跨国经营的大公司,多年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取得 了辉煌的战绩。然而,其在本国巨大市场的竞争中却逐渐处于劣势,近 几年公司一直靠着国际市场的巨大盈余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形成了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正如公司的一位副总裁所说:“M公司国 际形势看好,但在国内却有点抬不起头来。”1994年,公司的新总裁史密斯上任后,确立了 “继续开拓国际 市场,国内市场打翻身仗”的战略,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M公司 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凭借其雄厚的竞争实力,战胜了其主要的竞争 对手,重新夺回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市
2、场占有率超过主要 竞争对手两个百分点,达到了 36%。M公司能够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东山再起,秘密何在?首先,大胆启用能人。史密斯上任伊始,决定对国内的运作机制 进行彻底改组,大胆启用人才,对以汤姆为代表的一批管理精英委以重 任。汤姆现年44岁,是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的MBA毕业生、公司内公认 的管理奇才,此前曾担任南美分部的经理,任职期间该地区的销售额翻 了一番,利润增加了3倍。回公司本部任职时,得到了总裁史密斯的承 诺:准许他从各国际分部选用任何他认为合适的人作为副手,因而他启 用了曾有多国工作经验,现任欧洲分部市场部经理的韦伯,5. K公司目前出现的问题,其可能性最大原因是:()A.公司前期
3、经营的成功,引来了众多的竞争对手B.公司多样化经营失策,导致元气大伤,从此一项不振C.黄先生掌握了公司的大多数股份,影响了合伙者的积极性D.没有处理好内部管理及合伙者之!司的合作关系,致使人心 涣散6. K公司的创业经历说明了:()A.准确识别创业机会,挑选好的商品是创业成功的最根本的保 证B.创业容易守业难,抓住机会与练好内功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 本C.在中国,市场充满着机会,要赚钱并不困难D.是否碰上好运气,是企业创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案例3日、美钢铁业的竞争日本钢铁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80年代,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钢产量由1950年的500万吨,增至1980年的15000万吨。长期以来,
4、 美国的钢铁厂家一直以其高劳动生产率闻名于世,随着日本钢铁产业的崛起, 美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不过直到60年代中期,美国仍领先于日本。当 时,美国钢铁企业每万人小时平均产钢7吨,而日本只有5吨,但是 此后10年日本钢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每万人小时产钢9吨,而美国 只有8吨。钢铁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率,日本比美国高出2. 5倍,但是每吨钢 成本的工资含量日本为45美元,低于美国的47美元。美国的钢铁厂 家从60年代初期就受到日本方面越来越大的威胁。日本人通过自己 的努力使本国钢铁厂家的竞争能力胜过美国,日产钢铁源源不断地出 口到美国,对美国钢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美国钢铁企业的压力 下美国政府不
5、得不出面控制对日本钢铁的进口。日本钢铁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何处?有人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 析:一、是低工资优势。日本钢铁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 初一直拥有相对于美国的低工资优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 段时间,日元暴跌,日本职工工资平均为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 钢铁企业充分认识到并利用这一优势,注意扩大生产规模降低 成本,提高了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二、二是在全球范围选择进口廉价原材料。日本虽是资源贫乏 的国家,但在70年代初,能源危机之前,原材料价格便宜, 日本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选择进口优质而价廉的矿石、煤炭、 石油等原材料,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海底仓库。以上两个原因是否充分解释了
6、日本钢铁企业的崛起了呢?7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原有的一些优势实际已经丢失或减弱。从 1957年到1975年,口本钢铁企业单位劳动时间的工资费用提高了 8 倍,而同时期美国仅提高了 2倍,战后以廉价劳动力为武器而取得竞 争优势的日本钢铁企业,原来的“武器”越来越不顶用了。为了维持 日本钢铁企业的成长,只要有可以降低成本的机会,日本企业从来不放 过。举例来说,50年代末,美国和日本均相继建成了一批容积为 2000立方米的高炉。10年以后,日本相继建成了一大批容积超过5000 立方米的超大型高炉,而美国新建的高炉没有一座超过4000立方米, 且数量也不多。1982年,日本的高炉600超过2000立方
7、米,而美国超过2000立 方米的高炉不足10%。从1951年到1970年20年间,日本钢铁界建成 了 12个从炼铁到炼钢流水作业的钢铁厂,所建成的钢厂在当时均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美国在1951年后仅建成了两个从炼铁到炼钢 流水作业的钢铁厂,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也小。美国新建的两家连续 作业钢铁厂所生产的粗钢,仅占美国全年粗钢总产量的5%。而日本新 建的12家连续作业钢铁厂所生产的粗钢,占日本全年粗钢总产量的 75%以上。日本钢铁企业降低成本的再一个途径是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技术。如在生产工艺技术方面采用了纯氧顶吹技术、连续浇铸技 术,在管理方面则广泛地应用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这两方面的技术 都带来
8、了大量的成本节约。合理的生产布局是日本钢铁企业获得低成本优势的又一源泉。日 本考虑到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的特点,厂址选择倾向于靠近海港,不 少工厂都建在海港内,以降低运输成本。例如,日本钢管公司建设的 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厂一一扇岛钢铁厂,即是建在人工造的小岛上。该 小岛系从1971年开始填海而成。石油危机之前,日本炼钢投人的主要能源是石油。石油价格成倍 上涨后,日本钢铁企业立即着手改变能源技术结构,用煤炭代替石油并 与采用新技术实现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从1974年到1980年,日 本国内所有钢铁企业,全部实现用煤炭代替石油。日本企业为此花费了 大量投资,但同时却建成了占全国生产能力80%的节能型
9、连续浇铸系 统。日本的炼钢能耗比欧美国家都低。日本的钢铁企业在顺应环境的变化和不断提高企业和竞争能力 方面,不愧作为日本和世界企业的典范。但是,由于全球性钢铁需求 的下降,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加上兴起的发展中国家也拥有先进的 技术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日本的钢铁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了严峻 的挑战。为对此作出反应,日本的川崎制铁公司、于1986年6月设 立了 “川崎技术研究”部门,从事新事业开发。该部门的方针为“制 敌抢先”,只要能抢在其他企业之前上市的商品,都可能成为开发对 象。川崎公司时常利用进习、研修方式改变干部的观点,强化其应变 能力,如1984年的研修论题就是:“世界钢铁业的兴衰与公司的
10、应对 之策”。根据上述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1950年到1980年30年间,日本的钢产量:A.提高了 30倍B.增长了 29倍C.翻了 30番D.以每年1倍的速度在增长2、日本在50年代至70年代建成的12个钢铁厂的生产能力普遍 比美国新建的钢铁厂大,说明口本钢铁业在追求:A.降低钢铁生产的机会成本B.降低钢铁生产的运输成本C.钢铁生产的规模经济D.钢铁生产的技术进步3、以下哪种资源条件对日本钢铁业的发展约束最大:A.自然资源B.劳动力资源C.资本资源D.企业家才能4、钢铁行业属于何种类型产业:A.劳动密集型B.资本密集型C.知识密集型D.高新技术型5、80年代初以前,日本钢铁业的竞争
11、战略属于:A.低价格战略B.差异化战略C.海外市场集中化战略D.新事业开发战略6、全球性钢铁需求开始下降,说明世界钢铁业处于寿命周期的哪一阶段:A.成长期 B.成熟期 C.衰退期 D.投入期案例4分而不乱的摩托罗拉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是一个由两个产品体系所构成企业集团,一个是通 讯器材,一个是半导体产品,集团底下又分成很多部门。这样一个庞 大的企业集团组织,从高层主管到生产线,权力全部分散,公司整体 只有一个不足30人组成的公司总部统帅。出乎意料的是公司运转井 然有序,效率非常之高,公司发展迅速惊人。而摩托罗拉公司达到如 此境界,是付出半个多世纪苦心经营的结果。实际上摩托罗拉公司自诞生之日便打下了
12、家族影响力的痕迹,它 是由公司现任董事长劳勃盖尔文的父亲在1928年创立的。劳勃盖尔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他创立摩托罗拉公 司时,资本很少,一共只有565美元,一直到1930年,摩托罗拉公 司才成功地制造了汽车收音机,到1967年摩托罗拉的营业额也仅为 4. 5亿美元。劳勃盖尔文于1964年担任公司的董事长之后,事实上公司权 力集中在他一个人的手上。1968年,该公司的半导体产品集团主管 李斯特何根跳槽到加州一家对立公司而出任总裁。当时,李斯特何 根带走了 8名重要职员。大约一个月以后,前前后后一共走了 20个人。 两年之后,摩托罗拉公司竟然有80名员工跑去投效何根,主要原因是公 司权
13、力过于集中,自主权大小,因而缺少对员工的有效激励。尽管盖尔文矢口否认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但他也不得不承认, 何根的叛变已经严重地伤害到整个公司。他补充说:“一旦一一个机 构受到打击而元气大伤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也不得不理另 谋出路。”这次背叛事件发生后,他意识到经营管理方针上必须要做一 些改变,也就是把权力及责任分散。1970年盖尔文让位于威廉卫斯兹, 但他仍留在董事会。威廉卫斯兹接任了公司董事长兼营业部经理,并进行大幅度管 理改革。他说:“通常,我们都只保持一些公司的大目标及原则,至 于一般权力与责任我们都尽量把他们分散到各个阶层。”他还说:“当然, 我也承认,就象溜狗一样由于我
14、们用来管束各部门经理的皮带放得太长,所有我们的脚也经常给石头碰伤。” 从此,摩托罗拉公 司致力于把权力分散到各盈利单位。现在公司内的各单位对资源分派及 预算编列方面都已经有相当可观的财务控制权,同时,他们也有权力 决定加入或退出那些营业项目。根据史蒂芬李威这位专门负责公司企划、行销、设计及维持公 司与政府公共关系和广告事务的高级职员说,摩托罗拉公司似乎已有 一种趋势,要把公司内的各个部门当作个别事业来处理。他说:“一直 到最近,说老实话,我们都没有一个明显而确定的整体政策,你绝对看 不到任何有关这方面的记载,而且,他也绝对不可能从不同的人的描述 中去猜测它究竟是些什么东西。”。摩托罗拉公司之所
15、以有逐渐把权力分散的趋势,一个主要原因是 公司有不少服务多年的老经理,同时由于它仍然保留家族经营形态, 受家族的影响很深,因此,公司里面有不少家长主宰式的暗流存在。 公司愈大,员工愈渴望变成股东。在比较大一点的公司,每一个人显 然都希望能感觉到自己就是老板。基本上,公司现在所做的,正是要把整个公司分成很多智囊团,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部分的人都分享到当年盖尔文家族各分子所拥 有的权力与责任。统帅公司整体发展方向的上层组织采明三头马车制, 由威廉、劳勃和米歇尔组成一个非正式的董事会核心。米歇尔也是摩托 罗拉公司的元老,他们三大巨头加起来,在该公司整整做了 89年之久。公司内所有的部门主管如果有
16、事情,可以直接向他们三 大巨头组成的三头马车报告。不过,大概一年以前,他们之间第一次有了改变,每一个巨头开始专门负责四到五种贸务, 在这些事务方面,他将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不过,尽管每一巨头都有自 己的专责,但对于公司的所有决策他们每一个人仍然有全部的决定权力 及责任。卫斯兹说:“通常,我不会越权去管波比及约翰在他们的专责 方面的什么事,但如果碰到情况十分紧迫时,我也常毫不犹豫的越组代 店。我义不容辞地处理这件事情,是因为我知道他们一定会同意我的办 法。”事实上,只有在他们三大巨头对同一问题意见相左的时候,才会 产生“谁来决定”的问题,不过这种决定只限于几种情形。这几种情形 通常都是关系到全体利
17、益的敏感问题,像管理发展、人事管理、组织 规划、年度预算的拟定以及对员工及工作成效的考核等等。董事会每个星期一主持一次例会,先花两个小时与公司的高级职 员接触,然后再花两个小时来单独讨论问题。除此之外,每隔4周一次 的工作会议上,他们也花几个小时来讨论一些有关公司长期发展的战略。 公司总部人员十分精简,主要负责与海外分公司高级主管联络,代表公 司与外国政府或海外机构建立业务关系,包括人事部门及法律会计部 门只有30人。一般而言,公司内各部门间的目标及方针大致上都很协调,正因 为如此,总公司在营运方面长期不加干涉也不致造成问题。公司职员大部分的工作只是要确保每一个关系集团及部门都能够彻底了 解公
18、司五年计划的基本规定,同时及时地把它们付诸行动。任何计划 在提到董事长办公室之前都必须经过三人核心审查,五年计划的第一 年实绩将作为第二年预算实施的主要参考。如果某一个关系集团在自己的预算内想推动一项工程计划,那么 他大可以放手去做而不必把详细情形报告总公司或向上级请示。通常, 只有在计划进行到最后阶段而突然发生重大修正时,总公司才会发生 警觉而加以过问。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 .在本案例中,摩托罗拉公司在组织上:()A.经历了一个由分权到集权的过程B.经历了一个由集权到分权的过程C.保持了分权的传统D.保持了集权的传统2 . 1968年何根的出走主要反映了过分集权的哪一个弊端:()A
19、.降低决策质量B.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C.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D.保证指挥的统一3 .有利于分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除了:()A.组织规模的扩大B.组织活动的分散化C.维护命令的统一D.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4 .摩托罗拉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形式是:()A.直线制B.职能制C.事业部制D.矩阵制并以两人为主组成了 “国内市场抢救工作队”,在以后的两年时间里, 在这一批精英的参与下,M公司终于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内市场严重受 挫的经营状况。第二,提高工作效率。汤姆和韦伯针对企业效率低的问题,首先 关闭了五家低效的工厂,同时重新规划了业务流程,从原材料采购到库存管理,从生产到 运输的每一个环节重新做了
20、认真的部署,并砍去了一些多余的环节, 仅此一项,就为顾客从订货到收货节约了 1/4的时间。另外,他们还 加大投资,增加一些被忽视的名牌产品,并对老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不 断推出新款新样。汤姆和同事们的辛勤努力产生了显著的效益,据专家 预测,公司的改革措施每年为公司节约了近6亿美元的成本费用。第三,推出拳头产品。拳头产品是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根本。M 公司一直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清洁剂是公司的支柱产业,现在公司1/3以 上的年收入来自这类产品。从1995年起,公司看准了国际国内巨大的 清洁剂市场潜力,研制出了含有特殊成分的乙型清洁剂,该产品除保留 了原有产品的优点外,增加了使用范围广、清洁
21、强度大等优点,不但 可以用于家庭日常用品的清洁,而且还可以用于汽车、机械设备的清 洗。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公司抓住时机,不惜重金, 大力宣传,使这种新型清洁剂的销售在国内外市场都卓有成效。第四,加强科技开发,实行网络管理。新型清洁剂的成功开发凝 聚了M公司所有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负责技术事务的化学博士道奇,5 .在摩托罗拉公司中,史蒂芬李威负责的部门属于:()A.直线部门B.职能部门C.非正式组织D.无法确定6 .对于各事业部预算内的计划,总公司的控制主要发生在控制工作 基本过程的:()A.第一个环节B.第二个环节C.第三个环节D.全部环节案例5 通用的组织结构创新1916年,随着
22、联合汽车公司并入“通用”,阿尔弗雷德斯隆出 任通用副总裁。作为通用副总裁的斯隆,发觉到通用管理上存在的间题。 他先后写了3份分析通用内部管理弱点的报告。但是,总裁杜兰特只 是赞赏,不予采纳。到了 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期间,“通用”给营 管理Jt的问题彻豳露出来了。公司危机四优 摇阖坠 这时杜兰特引咎辞职, 皮埃尔S杜邦兼任总经理。斯隆在他的支持下,开始了改革的进 程。这场改革从1921年一直持续了 10年。斯隆分析了 “通用”公司的弊病,指出公司过去将领导权完全集 中在少数高级领导人身上,他们事无巨细,大包大揽,反而事与愿 违,造成了公司各部门失去控制的局面。他认为,大公司较为完善的
23、组织管理体制,应以集中管理与分散经营二者之间的协调为基础。只有 在这两种显然相互冲突的原则之间取得平衡,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由此他认为,通用公司应采取“分散经营、协 调控制”的组织体制。根据这一思想,斯隆提出了改组通用公司的组织 机构的计划,并第一次提出了事业部制的概念。1920年12月30日,斯隆的计划得到公司董事会的一致同意。 次年1月3比这个计划开始在通用公司推行。斯隆以后的10年中,改组了通用汽车公司。斯隆将管理部门 分成参谋部和前线工作部(前者是在总部进行工作,后者负责各个方 面的经营活动)的做法很为大家熟悉,这种分组在19世纪较大的铁 路公司里已经成形。现代军
24、队,特别是普鲁士军队也率先使用了这种 组织形式,许多概念同时在工业公司里获得发展。斯隆也确实用过军 事方面的例子来说明他正要在通用汽车公司里干什么。斯隆在通用汽车公司创造了一个多部门的结构。他废除了杜兰 特的许多附属机构,将力量最强的汽车制造单位集中成几个部门。这种 战略现在人们已经熟悉,但在当时是第一流的主意并且出色地执行了。 多年后斯隆这样说明:我们的产品品种是有缺陷的。通用汽车公司生产 一系列不同的汽车,聪明的办法是造出价格尽可能各有不同的汽车, 就好象一个指挥一次战役的将军希望在可能遭到进攻的每个地方都要 有一支军队一样。“我们的车在一些地方太多,而在另一些地方却没 有。”首先要做的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学 案例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