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艺学-习题及答案ch0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刷工艺学-习题及答案ch09.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章油墨转移原理一、给墨行程易发生“堵墨”现象,为什么?1、打印间隔时间太长,造成打印头干枯结皮每15天开动打印机打印一张全色文档。2、封条未撕开,空气不进入将黄色封条撕开重装墨盒。3、经长时间多次清洗打印头测试线的断线位置一致的/用清洗液浸泡喷头。4、打印头磨损或老化需要更换打印头。5、连续供墨系统的空气仓不小心关上了,一打开清洗打印头。二、试述油墨分裂率及取不同值的条件。答案:略三、通过对下图中着墨辐着墨量的计算,回答:输墨装置的墨辐排列方式对印版 着墨均匀性的影响。输墨装置的墨根一般分为上墨和收墨两组,不同的机型,两组墨辐的排列情况又有不同。 均匀分配型墨辑排列的墨路是两路平分,4根着
2、墨辐均匀着墨,针对这种墨辐排列方式,如 果调节不当,后两根着墨辐起不到补充上墨、匀墨和收回多余墨层的作用,印刷品就极易出 现前深后浅的现象。四、油墨转移方程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如何利用油墨转移方程来求R、V?迪墨转移方程是对转移过程进行定量分析的解析表达式,它建立了转移墨量与印版重量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且通过方程中的参数。赭一转移与纸张、油墨的印刷适性及印刷条件联 系起来。依据不同的油墨转移的数学模型,建立的油墨转移方程,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本章 介绍WF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求解、修正和应用。原因:略五、油墨转移方程中k、b、f的确定有几种方法?那一种最简单?哪一种最能确? 试各举一列。答
3、案:略六、为什么要对油墨转移方程进行修正。修正的方法有几种?常用的结构方程模型修正方法包括模型修改指数(ModelModificationlndices, MMI) 模型比较指数(ModelComparisonlndices, MCI)、残差相关、提高测量精度等。下面将分 别进行介绍。(1)模型修改指数。LCFI:比较当前模型和完美模型,其值越接近1说明提供的数据符合研究假设。2.TLI:评估加入自由度后的每个参数的理论不确定性变化情况,对比DTF值,其越接近 1说明添加自由度后模型匹配度呈线性提高。(2)模型比较指数。LAIC:使用两种以上的模型时,若AIC最小,则该模型最优。2.BIC:与
4、AIC相似,但具有更强的正则化能力。(3)残差相关。当残差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时,可能说明模型存在未考虑因素导致的通垫效应或者是编码 错误问题。开发者们评估残差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时,可以使用以下两个相关指数:LCR(CommanalityReliability):衡量所有变量的方差中有多少属于所有因子,其值越高表 示模型匹配度越好。2.VIF(VarianceInflationFactor):衡量每个指标如何随其他指标而变化。当VIF存在警级级 别时,说明该变量与其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相关系数。(4)提高测量精度。1 .CFA(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确认因果关系
5、和因子结构。2 .ESEM(Exploratory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文献中出现综合 ESFA 和 EFA 模型, 帮助了研究人员将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引入到新的研究领域中。3 .LVM(LatentVariableModeling):包括结构方程模型、混合效应模型、多级模型等不同 类型。七 概率分布修正法修正油墨转移方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略八、油墨覆盖阻力是什么?试求。油墨遮盖力(InkOpacity)是评估油墨在印刷过程中对底材的遮盖程度的指标。它表示 油墨在施加在底材上时对底材颜色或图案的遮盖效果。油墨遮盖力对于印刷品质的控制非常重要。一个具有良好遮盖
6、力的油墨能够有效地遮盖 底材的颜色或图案,使印刷品的色彩鲜艳、均匀,并且能够准确再现所需的图案和文字。油墨遮盖力的评估通常使用目视评估或仪器测量的方法。目视评估是通过直接观察印刷 品,判断油墨的遮盖程度。评估者会检查印刷品上的底材颜色是否完全被油墨覆盖,以及印 刷品的颜色均匀性和透明度。仪器测量则使用特定的测量仪器,如密度计或遮光仪,来测量 油墨的光密度或透光度,从而确定油墨的遮盖力。油墨遮盖力的要求因印刷应用和所用底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在透明或有色底材 上印刷时,对油墨遮盖力的要求可能更高。此外,不同的印刷工艺和油墨类型也会对遮盖力 有所影响。综上所述,油墨遮盖力是用于评估油墨在印刷过
7、程中对底材的遮盖效果的指标,对于确 保印刷品质量和一致性非常重要。九 理想印刷条件下,墨相间的墨膜依照什么规律分配?E3刷中途,为什么要尽 量减少停印的次数?两个表面光滑、并都由非吸收性材料制成的墨辐,当表面线速度相同时(即在理想条件 下),一个墨辑沾满油墨,而另一根墨辑没有油墨,两根墨辑接触之后,油墨层将发生均匀 分离,最终结果使两根墨辐上的墨层厚度相同。也就是说,当墨辐间的油墨分离处于稳定状 态时,油墨通过墨辐间隙后,分配在每一个墨辐上的墨层厚度相同,为通过辐隙前全部墨膜 厚度的一半。通过实验还可以证明输墨装置各墨辑表面墨膜厚度的分配规律是:着墨辑的墨 膜最薄,越是靠近传墨辑的墨辐墨膜越厚
8、。停印后再开始印刷,要调节墨量和水墨平衡,需要时间和材.料。停印后,靠近印版的墨 辐墨量增厚,需要过版纸将多余的墨粘走。十试举例说明,输墨装置的墨辑排列方式对印版着墨的均匀性有什么影响?输墨装置作为印刷机的一个重要机构与其它三个印刷要素(印版、原稿、承印材料)共同 决定着印刷品质量的优劣。有一个合理的输墨设备作为源头,是印刷出漂亮的印品的保证。 而墨辐排列又是影响输墨装置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对胶印机的墨辐排列进行分 析研究,并通过了解和掌握印刷机的输墨性能,为印刷出理想的印刷品提供良好的基础。一般胶印机的输墨装置分为三个部分:供墨部分、匀墨部分、着墨部分。印刷时墨辐要 和酸性的润湿液
9、、油墨接触,因此UV光油墨辐材料应有耐腐蚀性、耐油性以及良好的亲油 性,以保证其表面能均匀地吸附油墨。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一般在软质辐表面包橡胶,硬 质辐表面镀铭或喷涂硬塑料,尼龙。着墨辐的着墨率代表该着墨辐供给印版的墨量占印版上总墨量的百分比。输墨性能的好 坏,最终要以印版上涂敷油墨的均匀程度来判别,而每根着墨辐的着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 印版上墨层的均匀程度。按印版滚筒旋转的方向,前两根着墨辐的着墨率一般在80%左右, 而后两根着墨相的着墨率则为20%左右。动态指标包括系统响应时间、系统的稳定时间及墨层厚度一致性。系统响应时间是指从 输墨系统的输入段输墨量有变化到系统的输出端承印物上墨层厚度
10、开始发生变化所经历的 时间。一般来说,长墨路的输墨系统响应时间长,短墨路的输墨系统响应时间短。E刷过程中, 总希望稳定时间越短越好,因为过渡时间越短越节省时间、节约资源、减少过版纸的浪费。 墨层厚度一致性是指承印物上的墨层厚度与目标墨层厚度的接近程度,用两者的标准差表示。 标准差越小,表示墨层与目标墨层厚度的偏离值小,其一致性越好。十一、试举例说明油墨转移方程的应用?对不同的纸张、油墨,转移方程的模式 是否相同?答案:略十二油墨在凸版和平版印刷机上,要经过哪几个行程,才能完成一次印刷?各 个行程的作用是什么?油墨在各行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流变性能,才能使印刷 正常进行?平版印刷的印版的图文和空
11、白部分是在同一平面的,图文部分亲油墨,空白部分亲水不 亲油墨。油墨在墨斗中,根据不同区域上墨量不同,往下漏墨,经过数个匀墨相、串墨辐、传墨相等 等的作用,给印版上墨。印版上机后,先对印版上水,再上墨,这个时候印版上图文部分就 粘上墨了,空白部分没墨。之后印版与橡皮布滚筒接触,将油墨转移到了橡皮布上,在橡皮 布上形成相反的图文。之后橡皮布与纸张接触,在压印滚筒的压力下,将橡皮布上的油墨转 印到纸张上,再次相反,形成与印版相同的像。之后经过数个传纸滚筒的传送,到下一个颜 色机组,再次经历这一过程。最终四色叠加形成彩色的图文。L粘度:油墨的粘度应该要足够高,这样才能够在墨相与版面之间形成一定的粘附力
12、, 从而实现油墨的正常传递。2 .流动性:油墨的流动性也很重要,因为只有流动性良好的油墨才能够顺畅地通过各个 印刷机构的输墨管道,到达喷嘴或者刮刀,然后正常地印刷。3 .附着力:油墨的附着力要足够强,这样才能够稳定地附着在版面上,防止在印刷过程 中出现不稳定或者脱色的情况。4 .干燥速度:油墨的干燥速度也很重要,因为在印刷过程中,需要让印刷品迅速干燥, 否则会产生模糊、晕墨等问题。5 .颜色稳定性:油墨的颜色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色彩稳定的印 刷品,如艺术画册等。油墨的颜色稳定性可以通过调整油墨成分和制备工艺来实现。十三、平版、凸版印刷机的墨层厚度是如何控制的?为什么在印刷过
13、程中,墨斗 中的油墨要保持一定的液面高度?印刷品墨层的厚薄对印刷品产品质量有非常大影响。实践经验证明,印刷品墨层的薄厚 与印刷油墨的粘度和流动性密切相关。印刷油墨粘度过大,墨层较厚,印刷的时候会产生拉 脱纸毛现象;印刷油墨粘度过小,墨层较薄,墨辐转动的时候容易打滑造成墨杠,使网点增 大、图像失真,印刷品表面光泽度差。所以说,准确控制墨层薄厚是印刷品质量管理的重要 一环。要准确无误控制墨层的薄厚,就需要依据具体生产制造的情况(比如印刷油墨性质、版 面结构、温度高低、印刷机速度、纸张的吸墨性及表面光滑度等)做好深入分析。通常情况 下,环境温度低、气候条件相对比较干燥的前提下,版面墨层还可以适度薄些
14、;反过来说, 温度高时印刷墨层要厚些。当印刷纸张表面不光滑、吸墨性较强时墨层适度增厚,版面就不 容易发花。若印刷品以网线图像为主,墨层应薄一点,以防产生糊版。若印刷实地版,墨层 应厚些。除此之外,印刷机速度快时,适度增厚墨层能达到理想的墨色。换句话说,在生产 制造中熟练掌握以上所述方式就能得到比较好的效果。当印刷油墨粘度不当造成版面发花或发生浮墨时,可在印刷油墨中添加适量的0号调墨 油。调配时要将调墨油在印刷油墨中搅拌均匀。在印刷过程中,墨斗中的油墨要保持一定的液面高度是液面低,与墨斗辐接触弧长短, 对油墨剪切力小,出墨量减少。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印刷过程中,墨斗中的油墨要 保持一定的液
15、面高度可以让液面低,与墨斗辑接触弧长短,对油墨剪切力小,出墨量减少,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 交流创造了条件。十四、试说明印刷机的输墨系统,利用增加墨程数量,而不采用增加墨辑半径的 方法,提高输墨的均一性的原因?答案:略十五、胶辐的粘弹性效应对油墨的传输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冷却串墨辐的温度, 可以提高输墨效果?1、由印版到橡皮布的转换。由于胶印印刷是间接印刷,印版图文部分的胶印油墨必须 经过橡皮布才能转移到承印物表面,所以要求橡皮布表面要具有良好的亲油、疏水性能,橡 皮布和印版之间要有合理、均匀的压力,印版图文部分向橡皮布转移时,印版图文
16、部分还要 保存一部分胶印油墨,才能起来保护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也是不可缺少的。2、由橡皮布承印物的转移。印迹墨层由橡皮布向印刷品转移时,橡皮布和承印物之间 的压力要均匀。承印物本身的收墨性能也要良好,并要有足够的强度,表面应光滑、厚度要 均匀才能印出好的产品。印迹胶印油墨转移到承印物表面一般可分三个步骤:印迹墨层和承 印物接触转印初期。印迹墨层受到挤压力的作用,在印版压力的作用下,胶印油墨被压入承 印物表面起伏不平的毛细孔中。空泡现象和印迹墨层的断裂。此时墨层由于离心力和空泡现象的发生,墨层发生拉伸断 裂,但由于胶印油墨对承印物表面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质,使一部分印迹墨层转移到承印物表 面。印迹墨层
17、一分为二后,转移在承印物表面的印迹胶印油墨,通过毛细孔吸附作用,继续 渗入纸内。对于表面光滑、吸收性很小的承印物来说、印迹胶印油墨层能否吸附在承印物表 面,主要取快于承印物表面对胶印油墨的亲和性,取快于胶印油墨与承印物分子间的作用力。十六、举例说明,墨辑的排列方式对输墨的均匀性有何影响?从着墨辑的着墨率 来看,你认为哪一种墨辐排列方式对油墨的传输有利?输墨装置作为印刷机的一个重要机构与其它二个印刷要素(印版、原稿、承印材料)共同 决定着印刷品质量的优劣。有一个合理的输墨设备作为源头,是印刷出漂亮的印品的保证。 而墨辐排列又是影响输墨装置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对胶印机的墨辑排列进行分 析
18、研究,并通过了解和掌握印刷机的输墨性能,为印刷出理想的印刷品提供良好的基础。一般胶印机的输墨装置分为三个部分:供墨部分、匀墨部分、着墨部分。印刷时墨辐要 和酸性的润湿液、油墨接触,因此UV光油墨辐材料应有耐腐蚀性、耐油性以及良好的亲油 性,以保证其表面能均匀地吸附油墨。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一般在软质辐表面包橡胶,硬 质辐表面镀格或喷涂硬塑料,尼龙。着墨辐的着墨率代表该着墨辑供给印版的墨量占印版上总墨量的百分比。输墨性能的好 坏,最终要以印版上涂敷油墨的均匀程度来判别,而每根着墨辐的着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 印版上墨层的均匀程度。按印版滚筒旋转的方向,前两根着墨辑的着墨率一般在80%左右, 而后两
19、根着墨辑的着墨率则为20%左右。动态指标包括系统响应时间、系统的稳定时间及墨层厚度一致性。系统响应时间是指从 输墨系统的输入段输墨量有变化到系统的输出端承印物上墨层厚度开始发生变化所经历的 时间。一般来说,长墨路的输墨系统响应时间长,短墨路的输墨系统响应时间短。E刷过程中, 总希望稳定时间越短越好,因为过渡时间越短越节省时间、节约资源、减少过版纸的浪费。 墨层厚度一致性是指承印物上的墨层厚度与目标墨层厚度的接近程度,用两者的标准差表示。 标准差越小,表示墨层与目标墨层厚度的偏离值小,其一致性越好。十七、使用过版纸有什么意义?在校版(调整图文位置)的时候,放些过版纸,让它带去橡皮布上原来的墨迹;
20、第二,在调色 的时候,放些过版纸,是为了快速达到水墨平衡,使印样与原稿相近.其实,使用过版纸的主要目 的也就是减少正常印刷纸张的浪费数量,节约成本。但是,如果过版纸使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 无形中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增加印刷成本。十八、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简要说明为使印版获得厚薄均一的油墨膜层,输墨 装置、墨辐、油墨应达到哪些基本要求?1、从油墨的性质来看,品红墨、黑墨应调厚一些,其次是青墨、黄墨、淡红、淡蓝等 应调薄一些。2、从版面图文分布情况来看,在印刷大面积实地版时,油墨要调薄一些,实地版才印 得平服,不易拉毛;但印刷网线版时,则要求油墨厚一些,以防止网点变形扩大、发糊。3、从气候情
21、况看,气温高时,油墨的流动性随着增大,因此,为了适当控制油墨的流 动性,应调厚一些;气温低时,油墨的流动性又随着缩小,所以应调薄一些;气候干燥时,油 墨也应适当调薄一些。4、从机器运转速度看,机器速度快,墨辑在快速运转时,会产生热量,油墨的流动性 就会增大,所以油墨应调厚一些;反之,机器速度慢,墨辐运转时产生的热量相对要低一些, 所以油墨要适当调薄一些。5、从纸张表现光滑度看,纸张表面粗糙,质地松软,吸收性大时,油墨应调薄一些; 反之,纸张表面光滑度高、质地紧密、吸收性小,油墨应调厚一些,因为油墨过薄容易引起 蹭脏弊病。十九、油墨依靠哪些作用附着在承印物表面?在表77 2中,哪几种高聚物材料, 不经过处理,使用普通油墨就能印刷?表7-12J2108机的墨辐直径数据编号123456789101112辐名出墨传墨上串中串下串匀墨匀墨匀墨重辐着墨着墨着墨数量111122224211直径 (mm)806086.15115.8586.1550607050607080答案:略二十、表7-12列出了 J2108机的墨辑直径数据,若实际印刷面积为880mmX 615mm,墨辑长为880mm,试计算着墨系数、匀墨系数和贮墨系数。答案:略二十一、图7-42是东芝B-B胶印机的墨路图,试计算每根着墨辑的着墨率。答案: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