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
《浙江省嘉兴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嘉兴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嘉兴市嘉兴高级中学2023学年第一学期调研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材料一:“批判” 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特指人类勇敢地运用理性来解决自身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崇 高的“权衡较量”的思维活动,比如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鲁迅的“批判”也具有独特的哲思魅力,但并不囿于哲学和理论。竹内好认为,鲁迅一开始 就不喜欢摆弄单纯的抽象理论,后来也无意于此。但这并不是说,鲁迅更偏重于“行动” O尽管 鲁迅渴望行动”,赞美“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但他终于并不是行动家, 他的小说、杂文和散文随笔无不显明
2、他主要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个批评家(批判者)。而且他 的批判并不仰仗也并不追求高深玄妙的概念理论的架构,乃是整个生命(活泼的智慧、情感与意 志)的全然投入。表现出来,更偏重于苏珊朗格所谓“情感的形式”,也就是文学。鲁迅遗产也可以说就是批判的文学或文学的批判。这具体就是他所提倡的“社会批判和文 明批判”:直接批判社会现实并进而批判一定的社会现实所依托的一定的精神传统。其核心,就 是“批判国民劣根性”。为什么“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最后落实为对“国民性”或“国民劣根性” “坏根性”的批 判?这是因为在鲁迅看来,社会现实的改造直至文明传统的更新,关键在“人”,“人”的关键 在“精神”,即通常所谓“人心
3、”。人心坏了,外在的社会设施乃至文明的一切其他内容不管涂 抹得怎样漂亮,都不可能真正好转,反而越来越坏。他虽然经常从直接的乃至高度敏感的社会政 治人手,虽然也像学问家们那样进行深入广泛的历史文化的阐释,但他的真正目标仍然是坚定不 移地“直指本心”:“批判国民劣根性”。(摘编自领元宝鲁迅六讲(增订本) 材料二:鲁迅在写于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 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 化”的问题。为此,他对于“西方文明史”,特别是19世纪西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专门的考 察。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
4、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明” “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 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 “现象之末”,而放弃了 “本原”;他因此提出“根柢在人”, 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 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7. D ”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隐逸的表现。8.刚上舟,船入江心,江上清新的空气,柔柔的江水,和谐的橹声,霞光辉映,月影江心, 让伍子胥的思绪沉浸在美好的江景世界中,内心得以放松,寻得片刻宁静。上舟后,伍子胥对着这滔滔不绝的流水,回想故都
5、死难的亲人和王公贵族的无耻享乐,复 仇的心理又“膨胀”起来。舟行中,看着渔夫平坦的举动,想到渔夫对自己有引渡恩惠,如同亲密的朋友,心怀感恩。 舟行中,伍子胥又浸在血的仇恨里,但被眼前渔夫摇橹的姿态所感染,体验到了不曾体验 的柔情,也就暂时淡了复仇的急迫,与渔夫共享美好时刻。9.情节方面:改写的故事情节更为简练,渔夫没有刻意求助,没有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 自尽,自然而来,自然而去,这样全文情节显得更紧凑、内容衔接更自然。人物方面:相对原故事的义士形象,本文将渔夫写为一个普通人,表现出其平坦疏散的心 境,乐于助人的品质、淡泊名利的精神,没有刻意拔高,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可信;同时这一 人物形象对伍子
6、胥的思想成长起到了影响作用,有助于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主题方面:渔夫作为普通人,其热情、平坦、真挚、无私让伍子胥体验到柔情,不仅摆渡 伍子胥渡江,也摆渡了他的仇恨,让他对自己的复仇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渔夫作为一名普 通的“摆渡人”,却有着更深的意蕴,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语言方面:小说围绕渔夫,写到歌声、水声、橹声、霞光、月色、清淡的云水,摇橹的姿 态,抬头远望和低头看江水的平坦,构思和谐,宁静而美好的江上泛舟图景,语言表达富有 诗意的柔情之美,这一点是原故事中刚烈的义士形象所不能具备的。10. C“企者不立”是说“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企:踮起脚。11. B“鳏生”并非指百姓,而是指浅薄鄙陋的小
7、人12. D “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错,应为“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原文是 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3. (1)这些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 这样做。(2)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身虽死而“道”仍长存的人,就是真正的长寿。第一句:“在道”,用道的观点来看;“余食”,乘V ; “赘行”,赘瘤;“物”,人们; “处”,做。第二句:“强行者”,强劲奋进的人、勤勉而行的人;“志”,意志、志气、志向;“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死而不亡者”,死而不朽的人。14. C F G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8、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 弗居/是以不去。参考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所以 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 前和后互相跟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而 不自居其功。正是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功绩才不会泯没。(老子第二章)15. C ”词人终于在现实的打击面前选择释然离去”分析错误,根据后文“叹息无人付” “当年悔草长杨赋”实际表达的是自己
9、遭受排挤,不被知遇,无法施展才能抱负收复大好河山的悲愤,所以词人并没有释然。16. “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一句回忆了词人早年的战斗经历,下阕中的“悔” 字道出了自己被罢官后无法到前线抗金的懊悔之情。“悔”字与“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相呼应,委婉表达了兵书写成却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早信”句与长杨赋的典故, 映射了当时统治者的昏睫无道,透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气。治之于未乱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但愿长醉不愿醒17.(1)为之于未有(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3)钟鼓馔玉不足贵18. B 第一空,意在言外:言辞的真正用意是暗含着的,没有明白说出。弦外之音:比喻 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
10、明说出来的意思。结合语境中“情景交融”“虚实结 合”等词语可知,应指间接透露而不是明白说出,应选“弦外之音”。第二空,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语境形容悲怨哀叹的曲调将超然的意境美体现得充分、透彻,应用“淋 漓尽致”。第三空,意犹未尽:一般被用来形容一些小型活动的感想,活动给人的感觉很好,结束之后 还没有尽兴。对某种事物或吃的东西觉得还没过足瘾,还想再来一次。浅吟低唱:形容小声 哼着抒情歌曲。也形容小虫在夜里鸣叫。语境形容美好的意境给人的感觉很好,不能尽兴, 应用“意犹未尽”。第四空,高古幽远:高雅古朴,意境幽深。清新明丽:清爽新鲜
11、,明净美丽。语境指“别 亦难满江红等乐曲感情真挚深厚”,应用“高古幽远”。19. B文中“人琴合一”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引用(引用名言警句);B.表示特 殊含义;C.表示反语;D.表示特定称谓。20. 二胡乐曲的二度创作中意境美的表达,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传统经典音乐的深度、广度的 理解和诠释。一是成分赘余,“由于”介词掩盖主语,即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去掉“由于”;二是搭配不当,“掌控”与“理解和诠释”搭配不当,因改为“影响理解和诠释”。21. 有的人则倾向于在下午或晚上活动 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作息时间表 与“早 晨型”的人相比22. 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夜晚型”生物钟的人比作“猫头鹰”,猫
12、头鹰昼伏夜出、惯于夜 行,“夜晚型”生物钟的人常常作息偏晚,一到下午或者晚上就十分活跃,两者习性相仿, 构成比喻,生动形象,直白易懂,又富于趣味。23. 材料由两段构成:第一段用“坚冰”来比喻拥有理想人格的人内心坚定。第二段是老子的 名言,意为拥有理想人格的人能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自己,与时俱进,以适应 环境,从而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实现最初的目标。题目给定了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使 话题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即围绕“坚守自我”“改变自我”两个基本概念的关系进行思考。 参考立意:(一)单独谈“坚冰”型人格(兼论另一种):坚守自我,拒绝融化,抵抗诱惑, 绝不妥协(二)单独谈若“水”型人格(
13、兼论另一种):善于改变,顺势而为,与时俱进, 成就自我。(三)最佳立意(找到二者关系):既要像水,适应时代的变化,又要像坚冰, 坚守内心的原则。他又进一步回答了 “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 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 独见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 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 体生命的精神 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 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
14、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 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O(摘编自钱理群绝对不能让步) 材料三: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 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自觉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 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 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鲁迅毕生所致力的,就在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从奴性状态 上升到悟性境界。这是鲁迅所承担的历史的职责,也是他恒久的一直延续到当代的最重要
15、的价值。 这不是从某个人或某个政治集团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是从普世的,即中国人以至全人类精神文 化发展的视角进行观照所总结出的鲁迅的当代价值。正因为鲁迅具有这样的价值,是从根柢上深 刻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必然触动了每个中国人的神经中枢,牵扯到所有文化论战 的核心问题,因为种种文化论战争论的根柢,说到底也是应该怎样认识人类自己与外部世界的问 题。因而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每一次的文化论战也都要把鲁迅 牵连进去。(摘编自张梦阳鲁迅的科学思维)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主要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批评来唤醒“人心”,他的批判
16、不涉及抽象的概念理论,借助 的是“整个生命的全然投入”的文学形式。B.在思考中国建立的“现代文明”的目标时,鲁迅更重视“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甚至 甚于“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他认为前者是“本”。C.从普世的层面进行观照,鲁迅的价值体现在他所承担的历史职责,即引导人们“悟己之为奴”, 摆脱精神的奴役状态,重新回归理性境界。D.至今总有人骂他,攻击他,也总有人推崇他,纪念他,这是因为鲁迅是从是从根柢上深刻反 思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所以常招致误解。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则材料都谈到了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不过三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鲁迅所提倡的“
17、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核心落实为“批判国民劣根性”。c.为了明确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鲁迅考察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D.鲁迅对民族人性的内审与反省,深刻改变了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3 .下列信息不属于鲁迅批判的“国民劣根性”的一项是()(3分)A.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中提到S城就有利用照片的合成而制作的“求己图”:“一个自己 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B.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道:“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C.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提及刘和珍之死,鲁迅写道:“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
18、们是受人利用的。”D.在论睁了眼看中,鲁迅说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来, 而自以为正路。”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论证思路。(4分)5 .鲁迅呼唤“精神界之战士”的到来,他的核心思想是“立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请 简述此处孔子的“立人”与鲁迅的“立人”在概念内涵上和提出目的上有何不同。(4分)(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江上【注】冯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 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 少的平原。他在这荒凉的原
19、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 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 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 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 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 了他高洁的苦。” 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 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
20、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 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 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 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 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 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嘉兴市 高级中学 2023 2024 学年 上学 月月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