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邀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哉/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哉/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3)且放白鹿青崖间 (梦游天
4、姥吟留别)(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参考答案:1. D 2. B 3. C 4. (1)(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 急。(2)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 患。5. A 6. B 7. C 8.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 啊。9. D 10. A 11. D 12. (1)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 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
5、,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2)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13.从体裁来说,两文同属历史评论。一评秦国灭亡缘由,一评六国破灭原因。从题材来说,两篇文章都是借战国时期秦与六国间的战争来议论的。从创作目的来说,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I,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 从写作手法来说,两文均采用了评述结合的方式。14. C 15. B 16. A 17. (1)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只 是怪罪秦国。(2)如果凭借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
6、在六国之 下了。18. B 19. C 20. B 21.(1)那么,秦国最想要的,诸侯最怕(担心)的,本来 就不在战争上。(2)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先例,旧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22.(1)齐国,与秦国结盟,不帮助其它五国;(2)赵国,使用武力但未能坚持到最后;(3)燕国,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2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24. D25. 因为 凭借或者用 连词,相当于“而” 把 用 因为 用 凭借 连况且,表递进关系 副将要;将近 副,暂且;姑且 副尚; 尚且
7、 连,而且;况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连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连表并列哉/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害!/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实百信冲“其实”是指它的实际数目。B. “思厥先祖父中“祖父”是指父亲的父亲。C. “可谓智力孤危”中“智力”指智慧和力量。D.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故事”指旧事。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B.第二段以割城为例,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分论点作论证。C.第三
8、段分析齐、魏、楚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剖析其破灭的原因。D.文章属于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恢宏的气势。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 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
9、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10、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5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率领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全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D.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木柴*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
11、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C.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7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力,接着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引出分论点,简明扼要。B.第段采用对比论证法,分别从数量、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有力地论证了 “赂秦而力亏”的观点。C.第段从不赂者的角度,层层推进,指出齐、燕、赵三国不贿赂秦国也最终灭亡 的原因是刺杀秦王不成功。D.第段提出忠告,借古讽今,告诫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以地事秦、换取 一时苟安而最终灭亡的覆辙。8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
12、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甲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 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 丛。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 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梭棘矜,非钻于钩戟长钱也;谪戍之众,非抗于 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何也?试
13、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祭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璃函为宫:一夫作难而 七庙骐,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有删改)【乙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六国论 同步 练习 统编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