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总练习(分篇编排附参考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汇总练习(分篇编排附参考答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师长自居,而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打消弟子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畅快地各言己志的两句是“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至于礼乐教化则“”。4.在论话先进中,公西华在谈自己的志向之前,先谦虚的说:“ ,”。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
2、 ,”,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6.论话先进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 ,”。7.论话先进中的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成人和童子十几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然后“”。8.在论话先进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的说“ ,”,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9.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 ,”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10.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 ,”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轻松、亲切的环境后,又启发弟子各言其志的
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等事,他谦虚地说:“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 ,”的效果。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 ,”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14.论语侍坐中写孔子的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孔子回答曾皙说,“:”,所以子路讲述志向后他笑了。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16.子路、曾皙、冉有、
4、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描绘暮春时节在沂水沐浴后,到求雨的祭坛上吹风的一句“”。18.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一句表现了冉有对自己治国才能的肯定,但对于礼乐教化,就只能“”,这表现了冉有的谦虚谨慎。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关于志向,冉有认为自己能够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三年之后,_,至于礼乐教化,”。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迎风的闲适情景的两句是:“ ,”。22.
5、在论语先进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需要多学习,对于诸侯祭祀、朝见天子等事务感兴趣,他只希望“ ,”。2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两句可以看出冉有谦逊踏实的品格。2.谏太宗十思疏1.谏太宗十思疏多用譬喻说理,形象晓畅,深入浅出。韩愈将一个国家视为一棵树、一条河,认为君王居安思危、“”是治国的根本和源头,又以“”告诫唐太宗人民的力量决定国家的兴亡,要深切谨慎地对待。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慨叹历代帝王“虎头蛇尾”,往往有好开始,而“”。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徵建议君主:念及高高在上充满危机,“”;他担心君主意志松懈心思懒散,“”。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取天
6、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6.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是: ,。7.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8.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子: ,。9.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10.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是: ,。1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是: ,。12.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
7、远的句子: ,。1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14.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到人尽其才,是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是发扬民主的重要体现。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曾说过“ ,”,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5.谏太宗十思疏中“ ,”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做事往往有美好的开端,却很少能够坚持到底。16.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 ,”两句,强调了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17.魏徽谏太宗十思疏中,写诚信待人与轻视他人会产生迥异结果的句子是:“_ _ _,_ _。”18.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明做事有慎始而难在慎终的句子是“ ,”。1
8、9.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木”与“流”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继而引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 ,”20.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_ _,_”的理想政治境界。2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奢侈”的句子是:“ ,”。2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23.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24.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 ,”的用人纳谏的策略,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2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木长”需“固本”,“流远”需“浚源”作类比,得出
9、的结论是“_,_”。26.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并不是起笔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用“ ,”两句阐明了天下安定的基础。2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竭诚相待而不傲物远人的句子是 “_,_”。28.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两句表述了相似的观点。 29.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规劝唐太宗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滥赏乱罚的句子是“,_”。30.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_”。3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表现“谦受益,满招损”意思的两句是“,_”。3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两句用反激法从“根”“源”
10、上去激发对方且言辞尖锐,这不仅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也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3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如果君主能有选贤任能并善于纳谏,不但智者献谋勇者尽力,而且“,_”各尽其职。3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3.答司马谏议书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_,_。”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_,_。”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_,_。”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
11、安石反驳对方来信“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_”,然后阐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_”。 5.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征利”的指责。6.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_,_”,根本算不上拒谏。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_,_”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8.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_,
12、_。”10.答司马谏议书中,从“_,_”两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11.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1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_,_”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13.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1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
13、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括。16.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前以“ ,”两句为论证的立足点,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天下儒者所争论的,尤其表现在“名实”的问题上。他接着说,“_,_。”1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后,以“_,_”两句表现自己的行事准则,彰显了一代改革家的刚决精神。2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来信中的指责,逐一进行驳斥,其中“_,_”两句表明自己并非拒纳谏言。21.王安石在答司马
14、谏议书中指出两人意见常常相左的原因是“”。2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_,_”。2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_,_”两句,是对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实行变法是“生事”的反驳。4.阿房宫赋【高考真题】1.(2020全国卷)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嘈杂的音乐声“”。2.(2019全国卷)杜牧阿房宫赋中“,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3.(2017全国卷)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 ,?”4.(2016全国卷)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描写阿房
15、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情境默写】 1.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的话说就是“”。2.在阿房宫中,即使同一天里的同一座宫殿气候也会不同,这是因为宫女们在其中唱歌时,会让人感觉“”,而她们在里边舞袖飘飘地跳舞,又会让人感觉“”。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示,六国灭亡后,其王侯的宫妃、女儿和孙女只能离开故国,“”,且每天要“”,成为阿房宫中的宫人。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阿房宫中的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打开妆镜的情景,用“”比喻她们梳理鬟发时的情景。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的情景,她们倒掉洗脸水后,就会出现“”的
16、景象;她们焚香熏衣时,就会出现“”的景象。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王宫中收藏的珍宝是其统治者经过不知多少代多少年“”,才能够“”的。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统治者经过“”从百姓那里抢来的珍宝因国亡而“”,就只能又被掳掠到阿房宫中。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其中,他用”与耕田的农夫对比,用“”与机上的织女对比。9.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他夸张地说,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阿房宫中的栏杆“”。1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灭掉六国的是六国的统治者,“”;使秦灭族的是秦的统治者,“”。11.在
17、阿房宫赋一文的结尾,杜牧感叹道,如果六国统治者能够各自爱惜本国百姓,“”;如果秦的统治者能爱惜六国百姓,“”。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 _,_ _”两句。13.杜牧阿房宫赋中多用夸张和比较的手法突出阿房宫的奢华,“”一句写出了钉头的突出众多,“”一句强调了瓦缝的参差纷繁。14.阿房宫赋中以夸张手法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众多突出的钉头“_”,参差交错的瓦缝“_” 。15.阿房宫赋中,杜牧说“”,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16.杜牧的阿房宫赋在批评“秦爱纷奢”时, “_,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阿房宫
18、中音乐之繁盛。1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_”,则六国能抵御强秦;“_”,则秦可江山永固。18.阿房宫赋中, “”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说明了六国获得珠宝玉石的方法, “”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秦人对待珠宝玉石的态度。19.阿房宫赋中先写秦始皇从人民那掠尽财物,再以“”一句形象地写出了秦统治者对财物的糟蹋挥霍,这种行为让天下的百姓“”。20.杜牧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当年六国能善待百姓,“”;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又怎么会灭亡呢?21.(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铺陈排比来论说“秦爱纷奢”,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纷奢”行为使百姓“”,而秦朝统治者
19、却“”。22.杜牧阿房宫赋开篇的“ ,”,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气势。2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其楼阁之高。 24.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交代阿房宫的建成,突出其用材之多和建设之快。25.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描写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势,表现了其规模之宏大。26.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描写了阿房宫中楼阁之密集。2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宫的描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28.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廊道曲折、屋檐高耸的景象。29.在杜牧的笔下,阿房宫中的建筑“ ,”,就像蜂房水涡一样。30.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20、“ ,”,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的建筑既各依地势而有不同,又相互呼应,成为一个整体。3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来描写空中的复道。3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在描写水上的桥梁时反问道“ ,”,表现了它的壮丽神奇。33.阿房宫赋中的“ ,”,杜牧通过描写宫中舞蹈时给人的凄冷感觉,从侧面表现宫殿之宏大。34.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人在阿房宫中会迷失方向的句子是: ,。35.阿房宫赋中的“,”,用比喻的方式描写阿房宫中的女子打开妆镜时的景象,极言其人数之众。3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阿房宫中的宫人是被掳掠来的六国的“ ,”。 3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经过一番梳妆打扮后娇柔美
21、丽的姿态。3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听到皇帝车辇远去的声音而怅然若失的情态。39.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打扮好后渴盼得到皇帝宠幸的情态。40.阿房宫赋中,杜牧沉痛地写道“ ,”,这既表现了一些宫人渴望见秦皇一面而不能的悲惨,更是夸张地写出阿房宫宫人之多。41.阿房宫赋中,杜牧在极力描写了秦皇荒淫奢靡的生活后,先用“ ,”阐述人心相通的道理,再进一步指出老百姓也有和秦皇相同的心理。4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这是告诫统治者要汲取秦的教训,不能自己享乐而不顾念百姓。4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
22、子是: ,?4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正是因为秦的统治让天下的百姓“”,才使阿房宫有了“ ,”的结果。45.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把秦皇享乐时的乐声与百姓的市井语言进行对比,突出秦皇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知顾惜百姓。4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阿房宫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句子是: ,。4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揭示秦始皇失去民心而不自知的心理状态。4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描写秦的统治者对从六国抢来的珍宝的使用情况,表现其生活的奢靡。49.在项羽本纪中有几句话: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这些史实在阿房宫赋中也有相关概括:
23、“,”。5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对秦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行为和奢靡的生活进行了质问。51.阿房宫赋中“ ,”两句,描写了阿房宫内宫人焚香、烟雾缭绕的景象,反映了统治者生活之奢靡。5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告诫大家要吸取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吸取教训将会重蹈覆辙。53.红楼梦中的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中“ ,”两句。54.杜牧阿房宫赋文采焕然,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 “ ,”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阿房官占地之广、建筑之高。55.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给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56.杜牧的阿
24、房宫赋,借阿房宫的兴毁引出对秦王朝兴亡的思考,并告诫后人的句子是 “_,_”。5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 ,”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5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于秦统治者搜刮民间财物而毫不珍惜的行为,发出质问、愤怒谴责的句子是“_,_”。59.杜牧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挥霍无度的两句是“_,_”。60.阿房宫赋用“_,_”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61.阿房宫赋中,杜牧在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又说,只有“ ,”秦国的迅速灭亡才可以避免。62.
2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将宫殿梁柱上的钉头与百姓的粮食进行比较的两句是“ ,”。63.杜牧阿房宫赋中“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阿房宫栋柱之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64.杜牧阿房宫赋“_,_”两句,简洁地勾勒了阿房宫的建筑走向。65.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建筑之多的句子是 “ ,”。66.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描绘出中国古代筑群内各建筑物间的联系方式和屋顶的特征性装饰形态。67.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原来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的两句是:“_,_”。68.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地写出阿房宫中美人宫妇之多,如她们打开的镜子像
26、 “_”,晨起梳头时头发如“_”。69.杜牧的阿房宫赋“,_”两句把镜子比作天上的星星,表面上是写镜子之多,实则侧面反映了宫中宫女之多。 70.阿房宫赋中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百姓的极度掠夺之上,并挥霍无度的两句是:“,_。”71.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两句,从整体范围和居住感觉上来描写建筑的宏大。72.杜牧阿房宫赋中所用比喻形象又贴切,用明星、绿云、雾横比喻妆镜、晓鬟、焚椒,其中“,_”既写了阿房宫之水,又写了美人之奢。73.阿房宫赋中 “,_”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钉头之多突出阿房宫建造的奢华。74.杜牧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和“,_”两句构成对比,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5
27、.六国论1.六国论中写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也最终灭亡,但苏洵对齐国“_”表达不满,对赵国“_”表示可惜,态度截然不同。2.苏洵六国论中,“,_”两句,是说秦国两次攻打赵国,都被李牧打退。3.苏洵在六国论中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其中韩、魏、楚属于“”,燕、赵、齐属于“”。4.六国论中,作者明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这也论证了“”观点。5.苏洵六国论认为,齐国采用“”的错误策略,五国灭亡后,“”。6.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国不以地赂秦,因此“”,后因太子丹采用了刺秦的错误策略,“”。7.在六国论中,苏洵感慨道,六国若能用赂秦之地“”,用事秦之心“”,合力抗秦,则秦国也会担心地吃饭也难以下咽。 8.苏洵在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能采用正确策略合力抗秦,那么“”;他为六国有这样好的形势,却“”,导致国力日渐削弱乃至灭亡而悲叹。9.在六国论中,苏洵就“弊在赂秦”的观点可能引发的疑问而设问:“,_?”10.六国论中,苏洵在指出六国赂秦导致灭亡的原因之前,先从反面指出六国的灭亡“,_”。11.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中没有赂秦的国家是因为赂秦者而灭亡的,他的理由,_”。12.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紧接着从赂秦者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的句子是:,_。13.苏洵在六国论中比较了秦获得土地和诸侯失去土地的方式后,得出了“,_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