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318.13-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13部分:胃下垂(基层医生版).docx
《T∕CACM 1318.13-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13部分:胃下垂(基层医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CM 1318.13-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13部分:胃下垂(基层医生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85TCACM 1318 . 13 2019前 言T/CACM1318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已经或计划发布以下部分: 第 1部分:复发性口腔溃荡(基层医生版); 第 2部分:复发性口腔溃荡(患者科普版); 第 3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基层医生版); 第 4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科普版); 第 5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基层医生版); 第 6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科普版); 第 7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基层医生版); 第 8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科普版); 第 9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基层医生版); 第 10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科普版); 第 11部分:消化性溃荡(基层医生
2、版); 第 12部分:消化性溃荡(患者科普版); 第 13部分:胃下垂(基层医生版); 第 14部分:胃下垂(患者科普版); 第 15部分:溃荡性结肠炎(基层医生版); 第 16部分:溃荡性结肠炎(患者科普版); 第 17部分:功能性腹胀(基层医生版); 第 18部分:功能性腹胀(患者科普版); 第 19部分:肠易激综合征(基层医生版); 第 20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科普版); 第 21部分:功能性腹泻(基层医生版); 第 22部分:功能性腹泻(患者科普版); 第 23部分:(急性、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基层医生版); 第 24部分:(急性、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患者科普版); 第 25部
3、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基层医生版); 第 26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科普版); 第 27部分:急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 第 28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科普版); 第 29部分:慢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 第 30部分:慢性胰腺炎(患者科普版)。本部分为 T/CACM1318的第 13部分。本部分按照 GB/T1 . 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 一 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 院西宛医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何晓、王敏、唐旭东、赵培琳、陈敏琴、温艳东、王凤云、吕林。87TCACM 1318 .
4、 13 2019引 言胃下垂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研究报道 3124例 X线铆餐透视检查,结果显示胃下垂的总体 发生率为 9 . 80%,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有关胃下垂的记载最早来源于灵枢 本藏有“脾应肉,肉胞坚 大者胃厚,肉胞麽者胃薄。 肉胞小而麽者胃不坚;肉胞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肉胞不坚 者,胃缓。”因此,现代中医用“胃缓”指代“胃下垂”。近年来,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穴位埋线等中医内 治、外治方法治疗胃下垂,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中医 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然而,虽然中国传统医学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对胃下垂的治疗积累了丰
5、富 的经验,但这些经验缺乏统一 的最佳诊疗方案,辨证分型仍无统 一 标准,不利于临床借鉴、应用及研究。 为此 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胃下垂诊疗指南,对其中医诊疗进行规范。 T/CACM1318的本部 分旨在基于现有诊疗指南的基础上,在充分讨论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中医的诊疗特点,依据循证医学 原理,对胃下垂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辨证依据、证型、治法、方药等中医诊疗进行总结、分析,较现有诊疗 指南,调整中医证型,扩展中医外治法,增加预防调摄等内容,以期为胃下垂的中医药诊疗提供循证医学 依据和建议,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服务临床、科研与社会。88TCACM 1318 . 13
6、 2019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第13部分:胃下垂(基层医生版)1 范围T/CACM1318的本部分规定了胃下垂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特征、治疗、并发症预防、预防调摄。 本部分适用于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胃下垂 gastroptosis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角切迹低于幣崎连线的病症。 多
7、发生在瘦长体形、久病体弱、长期 卧床少动者,常伴有其他脏器下垂。4 流行病学特征胃下垂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国内外缺乏对胃下垂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有研究对 3124 例 X线消化道造影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胃下垂的总体发生率为 9 . 80%,女性明显高于 男性,且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5 诊断及特征5 . 1 辨证要点本病多与禀赋薄弱、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倦过度等因素有关。 其病位在胃,与脾、肝、肾相关。 本 病的病机主要是由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降失常。 以虚证为多,或虚实夹杂。 在本为脾胃虚弱,中气 下陷,胃体失于固脱;标实则表现为院腹胀满,脾运失职,水谷津液输
8、布失司,聚而为饮成痰,阻遏气机。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 病理因素表现为食滞、饮停、气滞和血淤。5 . 2 分型5 . 2 . 1 脾虚气陷证院腹重坠作胀,食后、站立或劳累后加重,不思饮食,面色萎黄,精神倦怠。 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89TCACM 1318 . 13 2019细或糯。5 . 2 . 2 胃阴不足证院腹瘩满,隐隐作坠疼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烦渴喜饮,纳呆消瘦,大便干结。 舌质红或有裂纹, 少津少苔,脉细或细数。5 . 2 . 3 脾肾阳虚证院腹坠胀冷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食后腹胀,遇冷或劳累后加重,畏寒肢冷,倦怠乏力,食欲不振, 大便塘薄,或完谷不化,腰膝冷痛。 舌淡,边有
9、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5 . 2 . 4 脾虚饮停证院腹坠胀不舒,胃内振水声或水在肠间鏈鏈有声,呕吐清水痰涎,头晕目眨,心犀气短。 舌淡胖有齿 痕,苔白滑,脉弦滑或弦细。6 治疗6 . 1 治疗原则胃下垂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降失常。 所以治疗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阳举陷为基本 原则。 治疗过程中,应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消补 并用。6 . 2 中医内治法6 . 2 . 1 汤剂6 . 2 . 1 . 1 脾虚气陷证6 . 2 . 1 . 1 . 1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举陷。6 . 2 . 1 . 1 . 2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
10、加减。a) 处方来源:元 李东坦内外伤辨惑论。b) 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茂 18g、灸甘草 6g、人参 15g、当归9g、橘皮6g、升麻6g、柴胡 6g、白术 9g等。c) 加减:院腹胀满,加木香、佛手、香橡以行气消胀;大便塘薄,加山药、白扁豆、莲子以益气健脾; 恶心呕吐,加旋覆代緒汤以降逆止呕;有寒象者,加附子(先煎)、肉桂以温中散寒。d)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6 . 2 . 1 . 2 胃阴不足证6 . 2 . 1 . 2 . 1 治法:滋阴润燥,养阴益胃。6 . 2 . 1 . 2 . 2 推荐方药:益胃汤加减。a) 处方来源:清 吴鞠通温
11、病条辨。b) 药物组成:北沙参 9g、麦冬 15g、生地黄 15g、玉竹 6g等。c) 加减:兼气滞,加权壳以行气;气虚,加党参、黄茂以补气;兼血淤,加桃仁、红花以活血;兼肠燥 便秘,加郁李仁、火麻仁以润肠。d)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90TCACM 1318 . 13 20196 . 2 . 1 . 3 脾肾阳虚证6 . 2 . 1 . 3 . 1 治法:温阳散寒,补益脾肾。6 . 2 . 1 . 3 . 2 推荐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或补中益气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a) 处方来源:宋 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 药物组成:附子理中汤加减:炮附子(先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CACM 1318.13-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13部分:胃下垂基层医生版 CACM 1318.13 2019 消化系统 常见病 中医 诊疗 指南 13 部分 胃下垂 基层 医生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719258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