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ACM 1266-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病毒性肝炎.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T_CACM 1266-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病毒性肝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_CACM 1266-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病毒性肝炎.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11.120C 05团T本标 准T/CACM 12662019代替ZYYXH/T852008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急性病毒性肝炎G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ernal diseases in TCMAcute viral hepatitis2019- 01- 30发布2020-01-01 实施中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发 布T/CACM 12662019前 言本指南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指南替代了 ZYYXH/T852008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急性病毒性肝炎,与 ZYYXH/T
2、85 2008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肝着”中医诊断(见2008年版的引言部分)。根据中医病证分类编码的内容,结合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增加了“肝热病” 诊断(见2)。修改了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增加急性黄疸型肝炎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两类诊断 (见3)。增加了中医证候诊断(见3.2)。修改了辨证论治内容,按照最新的辨证标准进行辨证论治(见4.1)。删除了单方验方中的鲜甜瓜蒂及绿矾两条(见2008年版的3.1.2及3.1.3),余下2条单方 验方(见2008年版的3.1.1 及3.1.4)与药茶疗法合并。删除了针刺、推拿两项目前临床基本不用的治疗(见2008年版的3.2及3.3)。
3、删除了目前临床基本不用的穴位贴敷(见2008 年版的3.5)。增加了常用的外治法如肝病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等(见4.3.2及4.3.3)。增加了预防调护(见5)。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广东省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 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陕西省中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 属北京地坛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中医院、重庆 市中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沈阳市传染病医院。本指南主要起草人:池晓玲、赵钢、李勇、李芹、薛敬东、李秀惠、王宪波、李晓东、梁瑞敏、
4、赵文霞、周大桥、刘华宝、汪静、张明香、萧焕明、谢玉宝。本指南于2008年7月首次发布,2019年1月第一次修订。195T/CACM 12662019引 言本指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 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内科 专家指导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制订过程与任何单位、个人无任何利益关系。本指南主要针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提供中医药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调护建 议,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其主要目的是推荐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与治疗,规 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帮助
5、临床医生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药诊疗过程中做出合理决策。目前国内ZYYXH/T852008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急性病毒性肝炎,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于 2008年颁布,本次指南制订旨在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诊断及治疗做一次梳理,明确急性病毒性 肝炎的病名诊断、证候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规范。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在中医临床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内科专家指导组的指导、 监督下实施,文献评价小组确定筛选证据的标准,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 (SinoMed)、 中国知网数据库 (CNKI) 、 维普知识资源服务系统、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秀优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 数据库、Ebase 数据库、M
6、EDLINE 、COCHRANE 图书馆、Clinical Trial、美国国立指南库 (The Na- tional Guideline Clearinghouse,NGC) 等中英文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574篇,并进行文献 质量评价及证据分级,根据证据级别达成专家共识,并提出推荐意见,初步制定出针对急性病毒性肝 炎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是根据中医对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针对的患者群 体是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诊断的患者,包括常见的甲型肝炎 (hepatitis A)、乙型肝炎 (hepatitis B)、 丙型肝炎 (hepatitis C)、丁型肝
7、炎 (hepatitis D)、戊型肝炎 (hepatitis E) 等嗜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 肝炎,提供以中医药为主要内容的诊断与治疗建议。本指南所指的肝炎是指以嗜肝病毒引起的肝炎, 不包括 EB病毒感染、腺病毒等其他非嗜肝病毒引起肝炎,关于急性肝炎的重症类型:急性及亚急性 肝功能衰竭,详见有关肝功能衰竭的有关指南。196T/CACM 12662019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病毒性肝炎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辨证论治、中医外治法、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本指南适合肝病科、感染科、中医基层医师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2 术语和
8、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2.1急性病毒性肝炎 Acute viral hepattis1-2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急性损害为主要病变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常见症状有黄疸、胁 痛、腹胀、乏力等。目前已确定的肝炎病毒主要有五型,即甲型肝炎病毒 (HAV) 、 乙型肝炎病毒 (HBV) 、 丙型肝炎病毒 (HCV) 、 丁型肝炎病毒 (HDV) 、 戊型肝炎病毒 (HEV)。急性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3“胁痛”“肝热病”4等范畴,多数预后良好。黄疸 Jaundice以白睛、皮肤黏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组症状。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或脾虚湿 困,血瘀气滞等所致。 一般按病之新久缓
9、急与黄色的明暗等分为阳黄与阴黄。肝热病 Hepatopyretic Disease湿热疫毒之邪侵及中焦,郁蒸肝胆,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成。以腹胀纳差,恶心厌油,右胁疼 痛,肝肿大,或有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3 临床诊断3.1 西医诊断1-2西医诊断标准基于传染病学I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l| 中关于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3.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病。3.1.1.1 流行病学史如密切接触史和注射史等。密切接触史是指与确诊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 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
10、,或有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注射史 是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注射药物、免疫接种和针刺治疗等。3.1.1.2 症状近期内出现的、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3.1.1.3 体征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3.1.1.4 肝功能检查血清ALT升高。3.1.1.5 病原学检测阳性a) 甲型肝炎: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均可确诊为甲型肝炎:抗HAV-IgM 阳性;抗 HAV-IgG 急性期 阴性,恢复期阳性;粪便中检出 HAV 颗粒或抗原或 HAV RNA。b) 乙型肝炎: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乙型肝炎:血清
11、HBsAg; 血清 HBV-DNA; 血清 抗 HBc-IgM; 肝组织 HBcAg 和/或 HBsAg, 或 HBV-DNA。197T/CACM 12662019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可参考下列动态指标: HBsAg 滴度由高到低, HBsAg 消失后,抗-HBs 阳转; 急性期抗-HBclgM 滴度高,抗-HBclgG 阴性或低水平。c) 丙型肝炎:抗HCV 和/或HCV-RNA 阳性时。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临床符合急性肝炎,血清 或肝内 HCV RNA 阳性;或抗-HCV 阳性,但无其他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标志。d) 丁型肝炎:急性 HDV 、HBV 同时感染急性肝炎患者,除急性 HBV 感染标
12、志物阳性外,血清 抗-HDVIgM 阳性,抗-HDVIgG 低滴度阳性;或血清和/或肝内HDV Ag 及 HDV RNA 阳 性 。HDV、 HBV 重叠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或慢性 HBsAg 携带者,血清 HDV RNA 和/或 HDV Ag 阳性,或抗- HDV IgM 和抗-HDVIgG 阳性,肝内 HDV RNA 和/或肝内 HDV Ag 阳性。e) 戊型肝炎:血 HEV RNA 阳性,或粪便HEV RNA阳 性 或 检 出HEV 颗粒,可确诊为戊型肝炎。 抗 HEVIgG 高滴度,或由阴性转为阳性,或由低滴度到高滴度,或由高滴度到低滴度甚至阴转,均 可诊断为 HEV 感染。抗 HEV
13、 IgM 阳性,可作为诊断参考,但须排除假阳性。凡病原学检测阳性,且流行病学史、症状和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疽型肝炎。3.1.1.6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可见肝脏增大或正常, CT 、MR 检查有助于进行鉴别诊断。3.1.1.7 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肿胀、水样病性及气球样变,夹杂以嗜酸性变、凋亡小体形成及散在的点、灶 状坏死,同时健存的肝细胞呈现再生,胞核增大,库普弗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浸润,汇管区呈轻至中 度炎症但无明显纤维化。凡单项血清 ALT 升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有流行病学史及症状、体征、肝功能三项中有一 项阳
14、性者,均为疑似病例。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做出诊断。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阳性,且除外其他疾病者可确诊。3.1.2 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肝炎诊断条件,血清胆红素17. 1mol/L, 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 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3.2 证候诊断中医证候诊断基于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2017年版 进行辨证分型。急性肝炎最常见证型是湿热内蕴证、寒湿中阻证,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 疸型肝炎。3.2.1 湿热内蕴证临床表现:纳呆,呕恶,厌油腻,右胁疼痛,口干口苦,肢体困重,脘腹痞满,乏力,大便溏或
15、 黏滞不爽,尿黄或赤,或身目发黄,或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主症:纳呆或呕恶;右胁疼痛;舌红,苔黄腻。次症: a) 脘腹痞满或肢体困重; b) 口 干 口 苦 ;c) 脉弦滑数。辨证标准: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具备主症2项及次症2项者,即属本证。具备主症及次症“口干口苦”者属于热重于湿证;具备主症及次症“脘腹痞满或肢体困重”者属于湿重于热证;具备全部主症及次症者,属于湿热并重。3.2.2 寒湿中阻证临床表现:纳呆,呕恶,腹胀喜温,口淡不渴,神疲乏力,头身困重,大便溏薄,或身目发黄, 舌淡或胖,苔白滑,脉濡缓。主症:纳呆或呕恶;腹胀喜温;舌淡或胖,苔白滑。次症:头身困重;大便溏薄;脉濡
16、缓。198T/CACM 12662019辨证标准:具备所有主症者,即属本证;具备主症2项及次症2项者,即属本证。4 临床治疗与推荐建议4.1 辨证论治4.1.1 湿热内蕴证根据湿热内蕴证的湿与热轻重不同,分为热重于湿证,湿重于热证及湿热并重证,分别进行辨证 论治。4.1.1.1 热重于湿证病机:湿热熏蒸,困遏脾胃。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退黄。推荐方药:茵陈蒿汤4-10(伤寒论)加减(证据级别: I 级;推荐强度: A)。 常用药:茵陈、栀子、大黄等。加减: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黄连以清热止呕;腹胀甚者,加厚朴、枳实以行气化湿消 积;皮肤瘙痒者,加苦参、白鲜皮以燥湿清热止痒。4.1.1.2 湿
17、重于热证病机:湿遏热伏,湿阻中焦。治法:利湿清热,健脾和中。推荐方药:茵陈五苓散-14(金匮要略)加减(证据级别: I 级;推荐强度: A)。 常用药:茵陈、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等。加减:若恶心厌油重者,加竹茹、法半夏以清热燥湿和胃止呕;纳呆食少者,加砂仁(后下)、 白蔻仁(后下)、炒谷芽、炒麦芽等以芳香宣中、化湿醒脾开胃;便溏甚者,加木香、黄连以清热燥 湿行气,调节肠胃。4.1.1.3 湿热并重病机:湿热困阻中焦。治法:清热利湿。推荐方药:甘露消毒丹 I-20( 温热经纬)加减(证据级别: I 级;推荐强度: A)。常用药:茵陈、滑石、木通、黄芩、连翘、石菖蒲、白蔻仁(后下)、藿香、
18、薄荷等。加减:若湿困脾胃,便溏尿少,口中甜者,可加厚朴、苍术;纳呆或无食欲者,加炒麦芽、鸡内 金以醒脾消食。4.1.2 寒湿中阻证病机: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治法:温阳散寒,健脾利湿。推荐方药:黄疸者应用茵陈术附汤|21-2(医学心悟)加减(证据级别: I 级;推荐强度: B); 无黄疸者可应用藿朴夏苓汤23(医原)加减(证据级别:级;推荐强度: D)。常用药:茵陈、白术、制附子(先煎)、干姜、甘草、藿香、厚朴、姜半夏、茯苓、杏仁、薏苡 仁、白蔻仁(后下)、猪苓、泽泻、淡豆豉、通草等。加减:若湿阻气滞,腹胀较甚者,加大腹皮、木香以行气宽中利湿;若黄疸者,加丹参、泽兰、 赤芍以增强活
19、血解毒、利湿退黄之目的;纳差者,加鸡内金以健脾开胃、消积导滞;便溏甚者,加白 扁豆、莲子健脾渗湿。4.2 中成药a) 茵栀黄颗粒(口服液)24-28(证据级别: I 级;推荐强度: A)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法:每次1包,每天3次。199T/CACM 12662019b) 益肝灵29-30(证据级别: I 级;推荐强度: A)功效:清热解毒,利胆。用法:1次2片,1日3次,口服。c) 肝苏颗粒31-2(证据级别: I 级;推荐强度: B)功效:健脾退黄用法:1次9g,1 日3次,口服。d) 五酯胶囊(五酯片)33-33(证据级别: I 级;推荐强度: B)功效:保肝,降低血清转氨酶用法:
20、1次2片,1 日3次,口服。e) 其他中成药36-37除上述中成药外,其他如垂盆草颗粒、乙肝清热解毒胶囊、护肝宁等中成药,临床需要根据患者 的证型,辨证合理应用。4.3 外治疗法4.3.1 中药灌肠88-48(证据级别: I 级;推荐强度: A)功效:祛湿活血退黄。适应证:适用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辅助治疗。操作方法:选用茵陈、大黄、桂枝、泽泻等祛湿退黄功效的中药复方,煎煮药汁150mL, 保留灌 肠,每天1次。4.3.2 肝病治疗仪47-49(证据级别:级;推荐强度:D)功效: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肝脏微循环。适应证: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辅助治疗。操作方法:以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照肝区,每天2
21、次,每次20分钟。4.3.3 中药离子导入16 (证据级别:级;推荐强度: D)功效:疏肝解郁,活血退黄。适应证:适用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伴黄疸、胁痛等的辅助治疗。选穴或部位:主穴取期门、肝俞、脾俞;配穴取足三里、太冲、阳陵泉。操作方法:选用茵陈、赤芍、枳壳、泽泻等疏肝理气,祛湿退黄功效的中药复方,煎煮后,滤出 药汁。取适量药汁浸泡纱块或药棉块(直径2cm), 敷于穴位处,外接电极片。开启中药离子导入 机,调整电流大小,以患者舒适为度。每次操作20分钟,每天1次。4.3.4 其他外治法50-53除上述外治法外,临床上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辨证分型合理选用其他外治法,如胁痛可选用 膏药外敷、腹胀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_CACM 1266-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急性病毒性肝炎 1266 2019 中医 内科 临床 诊疗 指南 急性 病毒性肝炎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