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010-2017 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 盆腔炎性疾病.docx
《T∕CACM 010-2017 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 盆腔炎性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CM 010-2017 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 盆腔炎性疾病.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摇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摇盆腔炎性疾病/中华中医药学会编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郾6摇(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摇ISBN978-7-5132-4309-4摇玉郾淤盆摇域郾淤中摇芋郾淤骨盆炎-治疗摇郁郾淤R711郾330郾5摇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21645号目摇摇次前言玉引言芋1摇范围12摇规范性引用文件13摇术语及定义14摇流行病学特点15摇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16摇诊断2摇6郾1摇诊断要点2摇6郾2摇辅助检查2摇6郾3摇鉴别诊断27摇中医辨证3摇7郾1摇辨证要点38摇治疗3摇8郾1摇基本治疗原则3摇8郾2摇西医治疗4摇8郾
2、3摇中医内治法4摇8郾4摇中医外治法69摇并发症预防710摇康复调摄711摇指南制订方法7摇11郾1摇制订计划书、资金来源和利益冲突、国际注册7摇11郾2摇证据检索、筛选、评价和汇编8摇11郾3摇专家共识实施情况9摇11郾4摇采用的指南制订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标准10摇11郾5摇指南的评议和咨询过程10摇11郾6摇指南初稿AGREEII工具的评价10摇11郾7摇指南推广应用过程中的推动措施和困难分析10摇11郾8摇更新10参考文献11前摇摇言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盆腔炎性疾病(以下简称指南)按照GB/T1郾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摇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的规
3、则起草。本指南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出。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管理。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市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本指南的制订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七项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冶课题资助(项目编号:ZZ10-018-02;Z0465),课
4、题负责人:谢雁鸣、张俊华、廖星。课题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抗生素的中医药替代研究冶项目,项目负责人:张伯礼。本指南总指导委员会专家:张伯礼、王永炎、晁恩祥、翁维良、肖承悰、谢雁鸣。本指南方法学专家委员会专家:刘建平、杨克虎、詹思延、李幼平、张俊华、陈耀龙。本指南首席专家:罗颂平、温泽淮。本指南工作组(按姓氏笔画排序):马堃、王东梅、刘敏如、许丽绵、李慧、李建琼、肖承悰、宋英、张艳宏、张婷婷、欧阳惠卿、罗梅、罗颂平、赵红、赵瑞华、贺丰杰、夏桂成、谈勇、章勤、温泽淮、魏绍斌。本指南执笔人:魏绍斌、马堃、赵瑞华、许丽绵、罗梅、张艳宏。本指南秘书:张艳宏、罗梅。玉引摇摇言随着社会环境因素的明显变化,盆
5、腔炎性疾病(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PID)的患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目前,西医针对盆腔炎性疾病主要以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为主。然而,最佳治疗方案和疾病早期治疗的远期结局尚未确定,尤其抗生素需不断更新换代,才能保证对不断耐药的病原体产生杀伤作用。中药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细菌较少对其产生耐药。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单用或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但目前中医药单用或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尚无规范性指导文件,因此非常有必要制订相关指南,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盆腔炎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现参考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方法和流程
6、,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文件指导下,基于现有的最佳证据,充分结合临床专家经验及患者意愿,并结合目前实际情况,制订中医药单用或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以期指导临床合理规范应用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和耐药,降低临床用药风险,提高临床疗效。本指南由于受到使用者地域、民族、种族等因素的影响,应依据当地、当时实际情况实施。芋T/CACM0102017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盆腔炎性疾病1摇范围本指南规定确诊为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诊治。盆腔炎性疾病合并盆腔脓肿、盆腔腹膜炎,或出现感染性休克者,不在本指南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各等级医院妇科中医
7、、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西医执业医师、相关护理人员和药师也可参考使用。2摇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卫生部令第93号)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GB/T1675郾11997摇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郾21997摇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郾31997摇中医
8、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3摇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郾1盆腔炎性疾病pelvicinflammatorydisease,PID盆腔炎性疾病(ICD-10编码:N73郾901),曾称急性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古代医籍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多归属于“热入血室冶“带下病冶“妇人腹痛冶等病证范畴。4摇流行病学特点盆腔炎性疾病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年龄多为2035岁,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权威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说明PID确切的患病率。2004年全国14家医院妇科和计划生育门诊就诊的3590例患者
9、调查资料显示,PID患病率约为10郾1%。2012年区域性普查的文献报道通过文献检索和收集,对我国20012010年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有关盆腔炎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归纳和统计分析提示,我国女性PID患病率为3郾92%。2012年多阶段、整群抽取陕西省20878例农村已婚妇女调查报道显示,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为53郾4%,而盆腔炎患病率为3郾9%。一项区域性回顾性研究显示,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以湿热瘀结、湿毒壅盛、湿毒壅盛兼血瘀、瘀毒内结及湿热蕴结五个证型较常见;证型分布规律的研究提示湿热瘀结证占33郾6%,湿毒壅盛证占22郾8%,湿毒壅盛兼血瘀证占15郾2%,瘀
10、毒内结证占13郾8%,湿热蕴结证占11%。盆腔炎性疾病未接受规范治疗,病情迁延则易反复发作。据文献报道,25%的患者可能再次急性发作,但临床实际复发率远高于这一数据。慢性盆腔痛、PID反复发作、不孕症及异位妊娠为其后遗症,且发生率与其反复发作次数呈正相关,因此PID严重影响了生育年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5摇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中医理论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发病以湿热入侵、热毒感染为主,其主要病因为“热冶“毒冶1T/CACM0102017“湿冶,关键病机是湿热、湿毒或热毒与血搏结。常由经期、产后正气不足、胞脉空虚,加摄生不慎,湿热毒邪乘虚入侵,直犯胞宫、胞脉,与气血搏结,邪正交争,致下腹疼痛、
11、发热恶寒,或高热不退。本病亦属外感热病的范畴,可从卫气营血辨证。现代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表明,中药及中成药制剂有抑菌和抗炎的作用,中医药联用抗生素治疗PID在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单用抗生素,且有较好的预防PID主要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发生的作用。针对PID临床症状体征典型,体温、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的患者,抗生素治疗是基本的原则,联合使用中医药可及时缓解症状和体征,减少后遗症发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复发率,同时可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针对符合最低诊断标准的早期无症状PID,或症状体征轻微,体温、外周血白细胞基本正常,即亚临
12、床PID患者,单用中医药治疗即可达抑菌、解热、消炎、镇痛的作用。对多种中药饮片抑菌作用的研究亦提示抗生素抗性菌株对中药的敏感性不变或增加,这表明中药在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在抗生素治疗耐药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另外,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症状改善明显,虽疗程可能较长,但总体费用较抗生素低廉。6摇诊断6郾1摇诊断要点6郾1郾1摇最低诊断标准子宫体压痛,或附件区压痛,或子宫颈举痛。6郾1郾2摇附加标准发热(口腔温度超过38郾3益);阴道或宫颈黏液脓性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生理盐水涂片镜检下发现大量白细胞;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特异性病原体检测,如淋病奈
13、瑟菌或沙眼衣原体阳性。6郾1郾3摇最特异性标准子宫内膜活检,发现子宫内膜炎的组织学证据;经阴道超声检查或磁共振检查显示输卵管壁增厚、管腔积液、合并或不合并盆腔积液或输卵管卵巢脓肿;经腹腔镜检查有符合PID的异常发现。6郾2摇辅助检查6郾2郾1摇血液检查可做血常规、血沉、血清C反应蛋白,以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6郾2郾2摇病原体培养血液、宫颈管分泌物、阴道后穹隆穿刺液、盆腔感染病灶(脓液)病原体培养,亦可涂片做病原体检测。6郾2郾3摇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检查,必要时行磁共振检查。6郾3摇鉴别诊断6郾3郾1摇急性阑尾炎两者均有发热、腹痛、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急性阑尾炎多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部
14、疼痛,有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可资鉴别。6郾3郾2摇异位妊娠两者均有下腹疼痛、肛门坠胀等症状。异位妊娠多有停经史,为突发一侧下腹部撕裂样剧痛,常伴阴道不规则出血,血、尿HCG阳性,经阴道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液,B型超声检查一侧附件区混合回声,可资鉴别。6郾3郾3摇卵巢黄体破裂黄体期或月经期突发下腹疼痛,妇科检查一侧附件区压痛,或可扪及不规则包块,血、尿HCG2T/CACM0102017阴性,经阴道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液,B型超声检查一侧附件低回声团块,可探及盆腔积液,可资鉴别。6郾3郾4摇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多有附件囊肿的病史。常突然出现下腹痛,逐渐加重,与体位改变有关,可伴有恶心呕吐。妇科
15、检查宫颈举痛,扪及一侧附件区包块,蒂部触痛明显,B型超声检查一侧附件低回声区或盆腔积液,可资鉴别。6郾3郾5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史。出现突然下腹痛,逐渐加重。妇科检查原附件肿块触及或消失,压痛明显,可有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B型超声探及一侧附件区不规则低回声团块或盆腔积液,可资鉴别。7摇中医辨证7郾1摇辨证要点根据发热、下腹痛的性质和部位、带下及月经异常情况,结合其他伴随症状和舌脉象进行辨证。亚临床期,即发病初期病情轻微者,以湿热蕴结证为主;急性期病情急重者,以热毒炽盛证、湿毒壅盛证为主;若病情危重,出现变证,以热入营血或热毒内陷、热入心包证为主;亚急性期,
16、即疾病后期,病情缠绵者,以瘀热内结证为主。7郾1郾1摇热毒炽盛证下腹灼热、疼痛难忍、拒按,寒战高热,或壮热不退;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如脓血,味臭秽;月经量多或淋沥不净;烦渴欲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绛红或深红,苔黄燥,脉数或弦数。7郾1郾2摇湿毒壅盛证下腹或腰骶部胀痛拒按,发热恶寒,或高热;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味臭秽,月经量多或淋沥不净;口苦口腻,大便稀溏,小便短赤。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滑数。7郾1郾3摇湿热蕴结证下腹部胀痛拒按,腰骶胀痛,或有低热起伏;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味臭;经期延长或淋沥漏下不止;脘闷纳呆,大便黏腻,小便黄少。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7郾1郾4摇瘀热
17、内结证下腹刺痛,或痛处固定;或有低热起伏,日晡或入夜尤甚;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味臭,月经量多夹块或淋沥不净;口渴不欲饮,大便燥结,小便黄少。舌质绛红或深红,边有瘀斑或瘀点,苔黄,脉弦数或弦涩。若邪热入营,累及血分,症见高热烦躁,腹痛不减,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若热毒内陷,热入心包,则见高热不退,神昏谵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红绛,脉微而数。邪热炽盛,可导致厥证;若正虚邪实,则可发生脱证。上述情况属于盆腔炎性疾病的危急重症,不属于本指南诊治的范畴。8摇治疗8郾1摇基本治疗原则8郾1郾1摇本指南结合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的性传播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盆腔炎性疾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CACM 010-2017 中医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临床实践指南 盆腔炎性疾病 CACM 010 2017 中医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719262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