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ACM 1171-2019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面部激素药毒.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T_CACM 1171-2019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面部激素药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_CACM 1171-2019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面部激素药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11 120C 05团标 准T/CACM 1171 2019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面部激素药毒c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rmatology in TCMFacial corticosteroid addictive dermatitis2019 - 01 - 30 发布 2020 - 01 - 01 实施中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发 布T/CACM 1171 2019前 言本指南按照 GB/T 1 . 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 口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 :沈阳市中西医结
2、合医院。本指南参加起草单位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重庆市中医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 、石家庄市中医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河南省中医院 、中 日友好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本指南主要起草人 :李铁男 、杨志波 、陈晴燕 、周冬梅 、周小勇 、刁庆春 、刘红霞 、李领娥 、杨素清 、王红梅 、刘爱民 、 白彦萍 、卢益萍 、李上云 、金春琳。15T/CACM 1 171 2019引 言面部激素药毒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是由于面部长期反复不恰当地外用皮质类
3、固醇激素引起的皮炎 。近年来 , 随着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制剂及含皮质类固醇激素化妆品的广泛使用 ,导致该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成为继目前面部常见皮肤病 湿疹 、银屑病 、痤疮 、荨麻疹之后的第五大门诊皮肤病 。该病呈多形态的皮肤损害 ,具有对激素的依赖性或成瘾性 ,且反复发作 、顽固难愈 ,严重影响颜面美观 ,成为医学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到 目前为止 ,作为一个新的病种 ,面部激素药毒虽然病因明确 ,但因为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 国内外皮肤科专著极少将本病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加以阐述 ,在临床工作中对本病的概念 、命名 、定义 、临床表现 、诊断及治疗缺乏明确的统一标准 。2009
4、年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美容专业组颁布 激素依赖性皮炎诊治指南 ,从西医角度对本病进行了阐述 ,但本病的治疗仍困难重重 。在本病的治疗中 ,西医一般采用抗过敏 、止痒的方法对症治疗 ,效果不甚理想 。而以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为指导 ,审证求因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中医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较多,显示出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优势 。 中医的理论优势在于辨证审因 、辨证论治 、审证求因 ,这恰恰弥补了西医方面因发病机制不明而致的治疗受限 ,使本病的治疗多样化 、立体化 、综合化 。本病在中医学中并无独立记载 ,相关内容散见于中药毒 、面游风 、粉花疮 、风毒等论述中 ,现大多医家倾向定
5、为 面部激素药毒 。中药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 ,包括口服、外用 ,剂型各异 , 给药方法众多 ,也各自显示了不同的治疗效果 。 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报道颇多 ,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文献 ,有专家经验介绍 、临证验案 、随机对照临床观察等多种研究形式 ,但由于治疗方式多种多样 ,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不尽统一等原因 ,导致治法方药各异 ,虽有一定疗效 ,但临床应用时很难掌握 。文献研究表明 ,对该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多种多样 ,证候分型达十几种 ,治则治法千差万别 ,无所依从 , 目前尚无统一 的病因病机及明确有效的治则和用药 。本研究拟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 、整理 、分析和严格临床评价 ,结合临床实际工
6、作 ,形成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 ,制定出易于掌握 、科学 、可行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制定指南的 目的 : a) 确立疾病诊断依据; b) 规范本病的病因病机; C ) 规范辨证分型标准; d) 制订中医药治疗方案 。本指南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开展文献研究和专家问卷调查等工作 ,查阅收集相关古代文献 、现代文献和国外文献 ,运用循证医学等方法 ,开展有关证据的收集 、筛选评价和分级证据 (分类原则主要参照刘建平编写的 传统医学证据体的构成及证据分级的建议) 。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 、整理 、分析和严格临床评价; 对已发表的中药治疗面部激素药毒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文献进行证据分析
7、,并组织专家论证 、审核 , 按照国际通行的推荐原则 、质量方法学评价及不同地域11 个医疗机构 (均为三级医院) 开展的指南一致性评价 ,最终提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恰当建议 ,形成系统的中医辨证分型体系和治则治法 ,建立易于掌握 、可行性好 、疗效确切的临床诊疗指南 。本指南是国内第一份关于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的中医临床指南; 确定了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的中医名称为 面部激素药毒 ;规范了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辨证分型为四型 : 风热蕴肤证,毒热蕴结证 ,湿热壅滞证 ,血虚风燥证; 规范了各证型的治法及用药; 规范了该疾病的外部治疗方法; 提出了疾病的护理意见 。T/CACM 117
8、1 2019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面部激素药毒1 范围本指南提出面部激素药毒的诊断 、辨证 、治疗和调护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 、皮肤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 . 1面部激素药毒相当于西医的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Facial corticosteroid addictive dermatitis , Facial steroiddermatitis)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面部长期外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制剂 ,导致反复出现皮肤潮红 、丘疹 、萎缩变薄 、毛细血管扩张 、脱屑 、痤疮样及酒糟鼻样皮疹等 ,伴灼热 、疼痛 、瘙痒 、干燥 、
9、紧绷感的皮肤病。3 诊断 1 - 43 . 1 病史有明确糖皮质激素外用史 (高效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 20 天 , 中 、低效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 2个月 ) 。3 . 2 临床表现3 . 2 . 皮损表现a) 皮肤变薄 、潮红肿胀伴毛细血管扩张; b) 痤疮样皮炎: 粉刺 、丘疹 、脓疱 ; C ) 色素沉着;d) 皮肤老化 :皮肤干燥 、脱屑 、粗糙 ,甚至萎缩; e) 毛增粗变长。3 . 2 . 2 自觉症状灼热 、瘙痒 、疼痛 、紧绷感 。3 . 3 诊断依据病史加上 1 2 种上述临床表现 ,并且发生于面部 ,可诊断为面部激素药毒 (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 。3 . 4 鉴别诊断1
10、 本病需与面部发生的红斑 、丘疹 、脱屑 、瘙痒性疾病相鉴别。3. 4. 1 玫瑰痤疮皮损多分布于鼻尖 、鼻周 、面颊 ,局部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 ,晚期形成鼻赘 。无糖皮质激素长期外用史。3 . 4 . 2 脂溢性皮炎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慢性丘疹鳞屑性 、浅表炎症性皮肤病 。典型皮损为油腻性鳞屑性黄红色斑片 。无糖皮质激素长期外用史。3 . 4 . 3 面部湿疹多为红斑片 ,上可见丘疹 、丘疱疹 、结痂 ,可有糜烂 、渗出 、肿胀 、瘙痒 。皮损形态多样 , 日久者可皮损肥厚 、苔藓化 ,脱屑 。无糖皮质激素长期外用史。3 . 4. 4 口周皮炎发生于上唇 、鼻唇沟 、鼻等处的散在丘疹 、
11、丘疱疹 ,基底红或融合成片 ,皮损与唇红缘之间围绕17T/CACM 1 171 20195mm 宽的皮肤区域不受累 。病程周期发作 , 可伴有轻度或中度瘙痒和烧灼感 。无糖皮质激素长期外用史 。3 . 4 . 5 寻常痤疮好发于青少年 ,皮疹主要发生于颜面和胸背部 ,皮疹以黑头粉刺 、 白头粉刺 、炎性丘疹 、脓疱为主 。3 . 4 . 6 面部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皮损多分布于下眼睑及鼻周 ,表现为扁平或半球形丘疹或小结节 ,呈暗红色或褐色 ,质地柔软。典型皮损用玻片按压时 ,可见苹果酱色。4 辨证4. 1 风热蕴肤证面部红斑 、丘疹或弥漫性潮红 ,轻度肿胀 ,瘙痒; 心烦 ,咽干或口干舌燥 ,大
12、便干或正常 ,小便微黄; 舌红 ,苔薄黄或薄白 ,脉浮或浮数。4. 2 毒热蕴结证面部红斑或紫红斑 ,肿胀 , 可见丘疹 、脓疱 , 瘙痒 、灼热或疼痛 ; 烦躁易怒 , 口干 口苦 , 大便干 ,小便黄; 舌红苔黄或黄腻 ,或舌绛少苔 ,脉数 、洪数或滑数。4. 3 湿热壅滞证面部潮红肿胀明显 、毛细血管扩张 、丘疹 、丘疱疹等 ,可有渗出 、糜烂 ,灼热 、瘙痒; 口干黏腻 ,纳谷不香 ,头身困重 ,便或黏腻不爽或便干结 赤或浑浊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或滑数或濡数。4. 4 血虚风燥证面部红斑不鲜 ,皮肤干燥 ,反复脱屑 ,毛细血管扩张 ,或色素沉着或色素减淡 ,瘙痒 ,有紧绷感 ;
13、心烦 ,头晕 ,失眠多梦 , 口干 ,手足心热; 舌淡红 ,苔薄少 ,脉细 。5 治疗5 . 1 治疗法则本病的治疗以疏风清热 、凉血解毒为基本原则 。轻者 ,治以疏风清热; 重者 ,治以清热解毒或清热利湿 。本病的治疗还常结合其他疗法 ,如中药塌渍 、面膜 、中药油剂 、中药膏剂等; 还可联合抗组胺药5 - 6 , 以及复方甘草酸苷或复方甘草酸单胺等制剂7 - 以增强疗效 。5 . 2 辨证论治5 . 2 . 风热蕴肤证病机 :长期外用激素类药物或化妆品 ,药毒之邪久滞于面部 ,风邪与毒邪相合 ,郁而化热 ,风热蕴结肌肤而发病。治法 :疏风清热 ,凉血止痒。方药 : 消风散加减2 - 20
14、( 外科正宗) ( a , 弱推荐) 或桑菊饮加减2 2 - 22 ( 温病条辨)( a ,弱推荐) 。组成 :消风散加减 荆芥 、防风 、当归 、生地黄 、苦参 、苍术 、牛蒡子 、知母 、蝉蜕 、甘草 。桑菊饮加减 桑叶 、菊花 、薄荷 、蝉蜕 、生地黄 、 当归 、 白鲜皮 、黄芩 、牡丹皮 、生薏苡仁、甘草 。加减 :若有脓疱 、红丘疹者 ,加用槐花 、鸡冠花; 病程较长 ,红斑明显 ,舌下络脉瘀紫者 ,加丹参 、红花; 瘙痒者 ,加祛风止痒药物 ,如薄荷 、藜 、 白鲜皮 、地肤子; 血管扩张面部潮红者 ,加紫草 、玫瑰花 ;伴胸胁苦满 ,烦躁易怒者 ,加柴胡 、白芍等。5. 2 .
15、 2 毒热蕴结证病机 :激素类药物辛燥 、甘温 , 久用助阳生热,风 、热 、毒邪阻滞于面部 ,热毒炽盛 ,灼伤血18T/CACM 1171 2019脉 ,熏蒸肌肤。治法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痒。方药: 黄连解毒汤 ( 外台秘要) 合凉血五花汤加减23 - 29 (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 Ib 强推荐) 。组成:生栀子 、黄芩 、黄连 、黄柏 、玫瑰花 、野菊花 、鸡冠花 、红花 、凌霄花 、牡丹皮 、赤芍、紫花地丁 、生地黄 、甘草 。加减 :皮肤灼热瘙痒 , 干燥脱屑 , 潮红水肿或伴毛细血管扩张较甚者 , 加青蒿 、地骨皮; 痒重者 ,加白鲜皮 、地肤子; 伴丘疹 、脓疱者 ,加金银花
16、 、蒲公英; 渗出明显者 ,加茵陈 ,土茯苓; 严重者 ,可加水牛角 、石膏等。5 . 2 . 3 湿热壅滞证病机 :药毒之邪久滞于面部 ,经脉不通 ,复因素体脾虚 ,湿热内蕴 ,湿热与药毒蕴结肌肤而发病。治法 :清热利湿 ,健脾消肿 。方药: 茵陈蒿汤 30 ( 伤寒论) 合五苓散31 ( 伤寒论) 加减 ( a , 弱推荐) 。组成 :苍术 、白术 、厚朴 、猪苓 、茯苓 、泽泻 、车前草 、六一散 (包煎) 、茵陈 、栀子 、竹叶。加减 :瘙痒重者 ,加刺藜 ;大便干结者 ,加麻仁; 红肿重者 ,加生石膏 、 白茅根; 伴口苦 ,心烦 ,易怒 ,带下色黄者 ,加龙胆草 、黄 、 生地黄
17、、柴胡等。5 . 2 . 4 血虚风燥证病机 :热毒灼伤营血日久 ,耗伤阴血 ,血虚风燥 ,肌肤失于濡养。治法 :养血润燥 ,祛风止痒 。方药 : 当归饮子2 , 32 ( 济生方) ( , 强推荐) 。组成: 当归 、生地黄 、何首乌 、川芎 、赤芍 、 白芍 、牡丹皮 、威灵仙 、刺藜 。加减 :失眠可加酸枣仁 、五味子 、龙齿 ; 毛细血管扩张 、色暗可加丹参 、红花; 色素沉着可加田七 、 白芷 。5 . 3 中成药5 . 3 . 1 润燥止痒胶囊 33 - 34 ( a 弱推荐)组成 :苦参 、生地黄 、红活麻 、生何首乌 、制何首乌 、桑叶 。适用于风热蕴肤证 、血虚风燥证。每次2
18、g , 每日 3 次 , 口服 。不良反应 :腹胀 、腹泻; 皮疹; 肝损伤等。5 . 3 . 2 栀子金花丸35 - 36 ( b , 弱推荐)组成 :栀子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 、金银花 、知母 、天花粉 。适用于风热蕴肤证 、毒热蕴结证 。每次9g , 日 1 次 , 口服 。不良反应 : 腹痛 、腹泻 、纳差 ;皮疹等。5 . 3 . 3 火把花根片37 - 40 ( a , 强推荐)适用于各证 。每次 3 5 片 ,每 日 3 次 。不良反应 : 胃肠道不适 (食欲减退 ,腹胀 , 胃痛 ,腹泻 ,便秘等) ;肝功能 、肾功能损伤; 白细胞 、血小板减少 ;月 经紊乱及精子
19、活力降低 ; 口腔溃疡;皮疹等。5 . 3 . 4 雷公藤多苷片41 - 44 ( a , 强推荐)适用于各证 。每次 10 20mg , 日 2 3 次 , 口服 。不良反应 : 胃肠道不适 (食欲减退 , 腹胀 , 胃痛 ,腹泻 ,便秘等) ;肝功能 、肾功能损伤; 白细胞 、血小板减少; 月经紊乱及精子活力降低; 口腔溃疡 ;皮疹等。5 . 4 外治疗法5 . 4 . 中药塌渍 ( 中药湿敷)5 . 4 . 1 . 1 复方马齿苋洗剂45 ( I b , 强推荐)马齿苋 、绿茶共煎后取汁 ,适量湿敷。19T/CACM 1 171 20195 . 4 . 1 . 2 甘草液46 湿敷 (
20、l b , 强推荐)甘草煎水冷湿敷。注: 将所选药物煎汤去渣 , 凉后用 4 6 层纱布浸透药液 , 轻拧至不滴水 , 湿敷患处 。每次 15 20 分钟 , 每 日1 2次 。 可清热凉血止痒 。适用于风热蕴肤证 、毒热蕴结证 、 湿热 滞证 (皮损潮红 ,肿胀 ,脓疱 , 丘疹密集) 。5. 4. 2 中药面膜5 . 4 . 2 . 1 中药面膜 1 47 ( I b , 强推荐)桑叶 、 白菊花 、地肤子 、牡丹皮 、龙胆草 、紫荆皮打成粉调制 ,冷开水调和 ,将面膜均匀地涂于脸上 ,20 30 分钟后洗净 , 每周 2 3 次。5 . 4 . 2 . 2 中药面膜248 ( I b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_CACM 1171-2019 中医皮肤科临床诊疗指南 面部激素药毒 1171 2019 中医 皮肤科 临床 诊疗 指南 面部 激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