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ACM 1149-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腹痛.docx
《T_CACM 1149-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腹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_CACM 1149-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腹痛.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11.020C 05团体 标 准T/CACM 11492019 代替 ZYYXH/T 28-2008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腹痛Guideline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n Chinese medicineAbdominal pain2019-01-30 发布2020-01-01 实施中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发 布T/CACM 11492019序 言为落实好 2014 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任务,受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开
2、展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项目进行技术指导 和质量考核评价、审查和发布等工作。此次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项目共计 240 项, 根据学科分为 内科(含糖尿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骨伤科、肛肠科、皮肤科、肿瘤科、整脊科、耳鼻 喉科 11 个专业领域,分别承担部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任务。根据2015 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 修订项目工作方案 (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53 号) 文件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成立中医临床 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 11 个学科领域专家指导组,指导项目组按照双组长制开展中医临床诊 疗指南制修订工作(其中有 8 个项目未按期开展) 。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
3、专家总指导组的指导 下,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专家起草印发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技术要求(试行)中医临床 诊疗指南制修订评价方案(试行)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草案)格式说明及规范(试行)等文件, 召开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培训会及论证会 20 余次, 组织专家近 280 余人次召开 25 次中医临床诊 疗指南制修订项目审查会,经 2 次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审议,完成中医临床诊疗指 南制修订工作。 其中,有 171 项作为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发布, 56 项以中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结题,5 项中医临床诊疗专家建议结题。 按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审议结果,结合各项目组实际情况,对 中医临床诊
4、疗指南进行编辑出版,供行业内参考使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顾 问:王永炎、李振吉、晁恩祥。组 长:张伯礼。副组长:桑滨生、蒋 健、曹正逵、洪 净、孙塑伦、汪受传、唐旭东、高 颖。成 员:谢雁鸣、李曰庆、裴晓华、罗颂平、杜惠兰、金 明、刘大新、杨志波、田振国、朱立 国、花宝金、韦以宗、毛树松、卢传坚、赵永厚、刘建平、王映辉、徐春波、郭 义、何丽云、高云、李钟军、郭宇博、李 慧。秘 书:苏祥飞、李 慧。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专家指导组学术委员会:王永炎、张伯礼、吴以岭、孙伟正、李乾构、沈绍功、张学文、胡荫奇、凃晋文、 姜良铎、沈庆法、姚乃礼、晁恩祥、钱 英、陈绍宏。组 长: 孙塑
5、伦。副组长:唐旭东、高 颖。成 员:李建生、冼绍祥、周亚滨、刘建平、张洪春、何立群。秘书组:赵宜军、赵进喜、常静玲、林芳冰。IT/CACM 11492019目 次前言 引言 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临床诊断 13.1 中医诊断 13.2 西医诊断 23.3 中医鉴别诊断 2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 24.1 辩证论治 24.2 其他疗法 45 预防与调护 6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指南质量方法学策略 7附录 B(资料性附录) 文献评价表格工具 9参考文献 14IIT/CACM 11492019前 言本指南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
6、规则起草。本指南代替 ZYYXH/T 282008腹痛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与 ZYYXH/T 282008 相比,主要变化 如下:删除了腹痛与干霍乱的鉴别(见 2008 年版的 1.2.2);修改了关于腹痛的西医疾病范畴(见 2);删除了辨证论治中中药剂量的标注(见 2008 年版的 2.1-2.6);增加了腹痛与胁痛的鉴别(见 3.3);修改了中医辨证分型的顺序以及推荐方药的内容(见 4.1)。增加了辨证论治中方剂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见 4.1);增加了其他疗法中中药灌肠、中药贴敷等内容(见 4.2);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本指南参与
7、起草单位: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 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 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广 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本指南主要起草人:张声生, 谢胜,唐志鹏,林江,陈苏宁,周正华,李慧臻, 刘绍能, 迟莉丽, 任顺平,黄绍刚,吴兵, 黄穗平,沈洪, 王垂杰, 胡镜清,张正利,赵鲁卿,汪正芳。本指南所代替指南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ZYYXH/T 282008。IIIT/CACM 11492019引 言本指南为国家
8、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2014 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资金中医药标准制修 订项目之一,项目负责部门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临床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消化科专家指导 组的指导、监督下实施。修订过程与任何单位、个人无经济利益关系。本指南主要针对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主要包括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胰腺炎、胆囊炎 等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主要目的是推荐有循证医学证 据的腹痛病中医诊断与治疗,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目前国内“腹痛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于 2008 年颁布,本次指南制修订旨在对中 医腹痛病的诊断及治疗做一次梳理,明确腹痛病的病
9、名诊断、证候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规范。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在中医临床指南制修订专家总指导组和中医消化病专家指导组的 指导、监督下实施, 文献评价小组确定筛选证据的标准, 并通过检索 CNKI 数据库, 筛选出符合纳入标 准的文献共 175 篇, 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分级,根据证据级别达成专家组共识, 并提出推荐意 见,初步制定出针对腹痛病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是根据中医对腹痛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经验制定。针对的患者群体是消化系 统相关腹痛患者(西医诊断主要包括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胰腺炎、胆囊炎等),提供以中医药 为主要内容的诊断和治疗建议。VT/CACM 114
10、92019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腹痛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腹痛病的诊断、辨证论治、其他疗法、预防与调护的建议。本指南适用于 18 周岁以上人群腹痛病的诊断和防治。本指南适合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等相关科室临床医师使用。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腹痛 abdominal pain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 。主要病因病机包括寒邪内阻、湿 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阻滞、饮食积滞、中虚脏寒等。常见于西医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胰 腺炎、胆囊炎等消化内科疾病。3 临床诊断3.1 中医诊断3.1.1 病名诊断腹痛是指胃脘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
11、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3.1.2 证候诊断基于中医内科学 2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及腹痛的临床特征3 ,分辨 寒热、虚实、脏腑、气血,临床常见证候如下:a)寒邪内阻腹痛急剧, 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寒病史, 口淡不渴, 舌质淡白,苔薄白, 脉沉紧。 b)湿热壅滞腹中疼痛, 按之痛甚,胀满不舒,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口黏口渴,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 腻,脉滑数或沉实有力。c)肝郁气滞腹部胀痛, 攻窜两胁,痛引少腹,得嗳气、矢气后减轻, 情志不舒时加重, 胸闷善太息,舌质 淡红, 苔薄白, 脉弦。d)瘀血阻滞1T/CACM 11492019腹中刺痛, 痛势较剧,痛处不移,
12、拒按, 腹痛迁延不愈, 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 细或涩。f)饮食积滞腹痛胀满, 多有伤食病史,疼痛拒按,厌食泛呕, 嗳腐吞酸, 大便泄泻或便秘, 舌苔腻,脉滑 实。g)中虚脏寒腹痛绵绵, 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饥饿及劳累后加重, 神疲气短, 怯冷肢寒,小便清长,大便 稀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3.2 西医诊断西医诊断如下:a)功能性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病罗马 III 诊断标准 4;b)胰腺炎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3,上海)5、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2014)6;c)胆囊炎的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
13、年,上海)7。3.3 鉴别诊断3.3.1 胃痛胃痛部位在上腹近心窝处,常伴脘腹胀满、呕恶泛酸、嗳气嘈杂等症,病变以胃为主。腹痛的部 位是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常伴有便秘、泄泻等肠道症状, 病变范围较广,凡腹内脏腑及有关 经脉受病, 均可引起腹痛。3.3.2 胁痛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伴有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腹痛则是以胃脘以下、 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3.3.3 妇科腹痛妇科腹痛部位多在小腹, 与经、带、胎、产有关。3.3.4 外科腹痛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 伴有肌紧张和反跳痛;内科腹痛常 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
14、显,腹部柔软,痛无定处。4 临床治疗与推荐意见4.1 辨证论治4.1.1 寒邪内阻证病机: 寒邪凝滞,脉络痹阻。T/CACM 11492019治法: 温里散寒,行气止痛。推荐方药: 正气天香散(出自玉机微义)(b 级证据,有选择性的推荐)合良附丸8-9 (出自 良方集腋)(b 级证据,有选择性的推荐)加减。常用药:乌药、香附、陈皮、紫苏叶、干姜、高良姜。加减:腹中冷痛、面色苍白、手足厥冷者, 加制附子以温肾散寒;小腹拘急冷痛,偏于下焦, 加 小茴香、肉桂、细辛、吴茱萸以暖肝散寒。中成药: 良附丸,一次 3g6g,一日二次。(V 级证据,有选择性的推荐)4.1.2 湿热壅滞证病机: 湿热内结,腑
15、气不通。治法: 清热利湿,导滞通腑。推荐方药:a)大柴胡汤10-12 (出自伤寒论)。加减(IIa 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常用药:柴胡、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b)大承气汤13-21 (出自伤寒论)加减。(IIa 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常用药:大黄后下、芒硝、枳实、厚朴。加减;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宜大柴胡汤;热结肠腑, 大便秘结,宜大承 气汤;燥结不甚,湿热较重,大便不爽, 加栀子、黄柏以清热利湿;腹痛引及两胁,加郁金以疏肝理 气。中成药:枫蓼肠胃康颗粒22-23,一次 1 袋, 一日三次。(VI 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4.1.3 肝郁气滞证病
16、机: 肝气不疏,气滞络阻。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推荐方药: 柴胡疏肝散24-28(出自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加减。(Ib 级证据,推荐使用) 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白芍、甘草、川芎。加减:气滞日久, 血行不畅, 加桃仁以活血化瘀;痛引少腹,加橘核,川楝子理气通络止痛;腹 痛即泻,用痛泻要方加减以抑肝扶脾。肝郁化热加丹皮、栀子。中成药:a)柴胡舒肝丸 一次 1 丸,一日二次。(VI 级证据,有选择性的推荐)b)元胡止痛片29 一次 4 片6 片, 一日三次。(VI 级证据,有选择性的推荐)4.1.4 瘀血阻滞病机: 血脉瘀滞,脾络不通。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推荐方药:a)膈下逐
17、瘀汤10(出自医林改错)加减。(IV 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常用药: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牡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香附、红花、枳壳、3T/CACM 11492019甘草。b)少腹逐瘀汤30-31(出自医林改错)加减。 (b 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常用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c)复元活血汤32(出自医学发明)加减。(IV 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常用药: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加减:血瘀严重,加王不留行,三七粉以活血化瘀;大便燥结,加大黄,枳实、芒硝以攻下燥结。 中成药:血腑逐瘀胶囊33 一次 6 粒,
18、 一日二次。(V 级证据,有选择性的推荐)4.1.5 饮食积滞病机:宿食停滞,腑气不通。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推荐方药: 枳实导滞丸30 (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合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加减。(IV 级证 据,有选择性的推荐)常用药:枳实、大黄、黄连、黄芩、神曲、白术、茯苓、泽泻、山楂、半夏、连翘、莱菔子、麦 芽。加减:腹胀甚,大便秘结,加厚朴、木香行气止痛;恶心、呕吐者,加陈皮、苍术理气燥湿, 降 逆止呕。中成药:a)枳实导滞丸35 一次 6g9g,一日二次。(IV 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b)保和丸 一次 6g9g,一日二次。(V 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4.1.6 中虚脏寒证病机:
19、脾阳受损,失于温养。治法: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推荐方药:a)小建中汤36-37 (出自伤寒论)加减。(级证据,推选择性荐使用)常用药:桂枝, 生姜、饴糖、大枣、白芍、炙甘草。b)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加减。(V 级证据,有选择性的推荐)常用药:蜀椒、干姜、党参。c)当归四逆汤合吴萸生姜汤(出自伤寒论)加减。(V 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 常用药:当归、白芍、甘草、通草、桂枝、细辛、生姜、吴茱萸、大枣。加减:若腹中大寒,呕吐肢冷,可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久寒者,用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生姜汤; 寒重,加乌药以温里散寒;气虚明显,加炙黄芪以补气;腹痛下利、脾肾两虚,加附子、四神丸以温 脾肾。中成药
20、:a)小建中胶囊(颗粒) 38 一次 1 袋,一日二次。(IV 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 b)附子理中丸 一次 1 丸,一日二次三次。(V 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4.2 其他疗法4T/CACM 114920194.2.1 中药灌肠生大黄煎剂39-41灌肠或直肠滴注,适用于急性胰腺炎湿热内蕴,阳明腑实证。 (b级证据,有选 择性的推荐),其他常用药物有清胰汤42-43 、大柴胡汤44-47、大黄面、芒硝48等。(IV级证据,有选择 性的推荐)4.2.2 针灸针灸方法如下:a) 针刺治疗常用穴:足三里、下巨虚、内关、胆俞、脾俞、胃俞、中脘等,采用平补平泻法,如中虚脏寒, 可采用补法,如湿热壅
21、滞,可采用泻法。临床尚可酌情选取公孙、神阙、天枢、合谷、章门、 气海、内庭、阳陵泉、期门、血海、膈腧、太冲、膻中等穴,以增强疗效49-52 。 (b级证据, 有选择性的推荐)b) 灸法治疗采用艾条、艾柱隔姜灸,或电灸, 选取神阙穴、中脘穴、中枢穴、脾俞穴、胃俞穴、三阴交 等,适用于寒凝气滞、中虚脏寒证, 若兼有肾虚, 可加关元穴53-54 。(IV级证据,有选择性 的推荐)c) 耳穴贴压采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主穴选: 胰胆、肝、胃、十二指肠、交感、神门、皮质下、内分 泌;两耳交替, 按压至酸胀感55-58 。(IV级证据,有选择性的推荐)4.2.3 中药贴敷中药贴敷方法如下:a) 外敷治疗
22、葱白头15个, 生姜30g,莱菔子、香附各50g,打碎炒热,加白米酒, 装透气好布包 装订, 热敷疼痛部位59-60 。适用于中虚脏寒证、饮食内停证。(Ib级证据, 推荐使用)b) 吴茱萸热敷61 吴茱萸200g250g装入布袋,然后在上面喷洒少许清水, 再放进微波炉中调高 火加热3min4min,取出后即可用。调节热敷包的局部温度,以不烫手为宜,注意避免烫伤 皮肤。适用于中虚脏寒证。(IIb级证据,有选择性的推荐)c) 亦可采用其他中药进行热敷62 ,如炒莱菔子、吴茱萸、小茴香各50g研磨成粉,用微波炉中高 火加热2min3min,使温度达到5060, 将加热好的中药混合均匀,装入专用纯棉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_CACM 1149-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腹痛 1149 2019 中医 内科 临床 诊疗 指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