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75-2018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T∕CACM 1075-2018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CM 1075-2018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lcs 11. 120c05团标 准T/CACM1075 2018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艾 灸Technique specifications for treating weibing in chinese medicine Moxibustion2018一09一 17发布2018一 11一 15实施中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发 布T/CACM10752018前 言本规范按照 GB/T1. 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规范代替了 ZYYXH/T174 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 与 ZYYXH/T 174 2010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先前版本的技术内容:作用和适应范
2、围 (见 ZYYXH/T174 2010) ;增加了新的技术内容:规范性引用文件 (见2) ;施术前准备 (见4. 1) ;艾柱灸法 (见4. 2. 3) ;温灸器灸法 (见4. 2. 4) ;治未病常用间接灸 (见附录 A) ;艾灸治未病临床推荐方案 (见附录 B) ;不同体质艾灸养生保健推荐方案 (见附录 C) ;修改了先前版本中的技术内容:范围 (见1) ;术语和定义 (见3) ;施术方法 (见4. 2) ;施术后处理 (见4. 3) ;注意事项 (见5) 。本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规范参与起草
3、单位: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河北省中医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 附属医 院 、重庆市中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辽宁中医药 大学附属医院 、济南市中医医院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王鱗鹏 、杨骏 、张涛 、李彬 、刘存志 、赵因 、递逸辰。本规范参与起草人: 周伟 、海英 、冯树军 、金亚梧 、 白奸 、付勇 、章薇 、袁军 、王竹行 、王军。本规范专家组成员: 郭义 、陈泽林 、赵雪 、李桂兰 、霍伟 、王金贵 、郭永明 、王红 、孟向文 、潘 兴芳 、史丽萍 、汤毅 、房纬 、高希言 、谭亚芹 、
4、吴焕途 、杨华元 、杨永清 、东贵荣 、贾春生 、陈跃 来 、刘堂义 、方剑乔 、杨骏 、高树中 、齐瑞 、吴强 、石现 、孙建华 、傀光夏 、何丽云 、王频 、车戳、 陈以国 、辈景春。3T/CACM10752018引 言本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中医艾灸疗法在治未病应用中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 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各级各类医院及医疗保健机构提供艾灸疗法治未病技术临床操作的规范 ,指导相 关医师及技师正确使用中医艾灸疗法防治疾病 ,使中医艾灸疗法应用更加规范化 、更具安全性 ,从而 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本规范是根据中医艾灸疗法的临床优势 ,在已发布的 ZYYXH/T17
5、4 2010中医养生保健技术 操作规范 艾灸 的基础上 ,针对特定临床情况 ,参照古代文献 、名医经验以及现代最佳临床研究证 据 ,结合受术者价值观和意愿 ,系统研制帮助临床医生和受术者做出恰当选择的指导性意见。本规范制定的总体思路是: 在中医艾灸疗法治未病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基础上 ,遵循循证医学的理 念与方法 ,将国际公认的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方案分级的规范 ,与古代文献证据 、名老中医专家临床 证据相结合 ,形成标准初稿 ,并将临床研究证据与大范围专家共识性意见相结合 ,制定出能确保艾灸 疗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指导性意见。本规范推荐方案的证据等级主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6、(WHO) 等推荐的 GRADE(Grading of rec- 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系统 , 即推荐分级的评价 、制定与评估的系 统 ,其中推荐等级分为强推荐与弱推荐两级 。强推荐的方案是估计变化可能性较小 、个性化程度低的 方案 ,而弱推荐方案则是估计变化可能性较大 、个性化程度高 、受术者价值观差异大的方案 。对于缺 乏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据或缺乏文献支持的疾病预防推荐方案 ,采用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 (ISF) 提 出的 Delphi分级标准 。本规范推荐方案仅将目前获取到的最新证据以附录形式列在操作
7、规范后面, 供使用者参考。4T/CACM10752018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艾灸相关的术语和定义 、操作步骤与要求 、注意事项与禁忌。本规范适用于对各级各类医院及医疗保健机构进行艾灸疗法治未病操作的规范管理 ,指导相关医 师及技师正确使用中医艾灸疗法防治疾病 。个人自行进行艾灸疗法防治疾病 ,也可以此作为参考。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 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T12346 2006 臉穴名称与定位GB/T16751. 3 1997
8、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治法部分GB/T21709. 1 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部分:艾灸GB/T30232 2013 针灸学通用术语GB/T33415 2016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WS310. 2 2009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分: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ZYYXH/T157 2009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 术语和定义GB/T21709. 1 2008、GB/T30232 2013中确立的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为了便于使 用 , 以下重复列出 GB/T21709. 1 2008,GB/T30232 2013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3. 1艾灸调养 Regulating by
9、moxibustion选用某些燃烧材料 ,熏灼或温荧体表一定部位 ,借助材料的药力与火的热力给机体以温热刺激, 通过经络臉穴作用 ,调整脏肪功能 ,达到防病治病 、强身健体目的的一种常用养生疗法。3. 2艾绒 Moxa floss艾叶经加工制成的淡黄色细软绒状物。GB/T21709. 1 2008,定义3. 23. 3艾灶 Moxa cone用手工或器具将艾绒制成的小圆柱或圆锥体 。每燃一个艾柱 ,称灸一壮。3. 4艾条 Moxa stick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 ,根据艾绒内是否添加其他药物 ,一般分为清艾条和药艾条。GB/T21709. 1 2008,定义3. 33. 5直接灸 Direc
10、t moxibustion用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 ,根据刺激量的不同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从而起到预防疾 病或养生保健的作用。3. 6间接灸lndirect moxibustion艾柱与施灸部位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 ,又称为隔物灸。5T/CACM107520183. 7温针灸 warming needling毫针留针时在针柄上置以艾绒 (艾团或艾条段) 施灸 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方法。GB/T21709. 1 2008定义3. 53. 8温灸器 Moxa burner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 。 目前临床常用的温灸器有灸架 、灸筒和灸盒等。GB/T21709. 1 2008定义3. 8
11、3. 9铺灸 snake-like moxibustion将大蒜或生姜适量 去皮捣成泥糊状 平铺于脊柱 (从大椎至腰侖) 上 宽厚各约6mm 上置 艾柱或艾绒点燃施灸的方法 又称为长蛇灸。GB/T30232 2013定义6. 3. 11. 63. 10热敏灸 Thermal moxibustion采用点燃的艾条悬灸于臉穴上方 激发透热 、扩热 、传热 、局部不 (微) 热远部热 、表面不 (微) 热深部热 、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 并施以个体化的灸量。3. 11晕灸 Fainting during moxibustion treatment受术者在接受艾灸治疗过程中发生晕跃的现象 。表现为
12、突然出现头晕目眨 、面色苍白 、恶心呕 吐 、汗出 、心慌 、四肢发凉 、血压下降等症状 。重者出现神志昏迷 、跌扑 、唇甲青紫 、二便失禁 、大 汗 、四肢跃逆 、脉微欲绝。GB/T30232 2013定义6. 3. 264 操作步骤与要求4. 1 施术前准备4. 1. 1 灸材选择a) 艾条灸应选择合适的清艾条或药艾条 检查艾条有无霉变 、潮湿 包装有无破损。 b) 艾柱灸应选择合适的纯艾绒 检查艾绒有无霉变 、潮湿。c) 间接灸应准备好所选用的药材 检查药材有无变质 、发霉 、潮湿 并适当处理成合适的大小、 形状 、平整度 、气孔等。d) 温灸器灸应选择合适的温灸器 如灸架 、灸筒 、灸
13、盒等。e) 准备好火柴或打火机 、线香 、纸捻等点火工具 以及治疗盘 、弯盘 、镊子 、灭火管等辅助 用具。4. 1. 2 穴位选择及定位a) 根据病症选取适当的穴位或治疗部位。b) 穴位的定位应符合 GB/T12346 2006的规定。4. 1. 3 体位选择可采取卧位或坐位 应以体位自然 肌肉放松 施灸部位明显暴露 艾柱放置平稳 燃烧时火力 集中 热力易于深透肌肉为准 。 同时应便于术者正确取穴 方便操作 受术者能坚持施灸治疗全 过程。4. 1. 4 环境要求环境应保持通风 避免艾烟过浓 可配合使用艾灸排烟装置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 避免污染。6T/CACM10752018环境温度适宜 (
14、约26节) , 勿过热过寒。4. 1. 5 受术者准备艾灸前受术者不可过饱或过饥 , 并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 , 可适当准备温开水 , 灸后适量饮水以利 于代谢物排出。4. 1. 6 消毒4. 1. 6. 1 针具消毒应用温针灸时所选用的针具可选择压力蒸汽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应符合 WS310. 2 2009的规 定 。建议选择一次性无菌针具。4. 1. 6. 2 部位消毒应用温针灸时所采用的针刺部位可用含75%乙醇或0. 5%1%碘伏的棉球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 外做环形擦拭 。强刺激部位宜用含0. 5%1%碘伏棉球消毒。4. 1. 6. 3 术者消毒术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 再用含75%乙
15、醇棉球擦拭。4. 2 施术方法4. 2. 1 艾条灸法4. 2. 1. 1 悬起灸法术者手持艾条 ,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 , 直接悬于施灸部位之上 , 与之保持一定距离 , 使热力较为温 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 。分为温和灸 、 回旋灸 、雀啄灸。4. 2. 1. 1. 1 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 , 灸至受术者有温热舒适无灼痛的感觉 、皮肤稍 有红晕者为温和灸 。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 , 12次/天。4. 2. 1. 1. 2 回旋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 , 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 , 移动范围 约3cm , 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者为
16、回旋灸 。一般每穴灸2030分钟 , 12次/天。4. 2. 1. 1. 3 雀啄灸将艾条燃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cm处 , 对准穴位 , 上下移动 , 使之像鸟雀啄食样 , 一 起一落 , 忽近忽远的施灸为雀啄灸 。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 , 12次/天。4. 2. 1. 2 实按灸法艾条的选用参见 GB/T21709. 1 2008附录 A。在施灸部位上铺设510层棉纸 、纱布或棉布 。取艾条两支 , 均点燃一端 , 将其中一支作为备 用 。术者以握笔状手持艾条 ,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 , 艾条燃着端对准施灸部位 , 按压在棉纸 、纱布或棉 布上 , 停留12秒 , 使药气 、热力透达
17、皮肤深部 。待受术者感到按灸局部灼烫 、疼痛不可忍时 , 提 起艾条 , 待灼烫感或疼痛减轻后再行按压 。若操作中艾火熄灭 , 可取预先点燃的备用艾条迅速接替施 灸 , 如此反复 。施术结束后移去艾条和铺设的纸和布 , 以施灸部位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每次每穴可按 37次 , 每日或隔日1次。4. 2. 2 温针灸法选取长度在1. 5寸 (0. 30mmx40mm) 以上的毫针 , 在选定的臉穴上针刺。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并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后 , 在留针过程中将23g纯艾绒包裹于毫针针柄顶端 捏紧成团状 , 或将13cm长短的艾条段套插在针柄上 , 从下方点燃施灸 。待艾绒或艾条燃尽无热度 后除去
18、灰恨 。艾灸结束 , 将针取出 。每次灸2030分钟 , 每日或隔日1次。注 : 操作过程中 , 艾绒或艾条应距受术者皮肤23cm 。建议在艾绒或艾条与受术者皮肤间垫硬纸板等间隔物以 防艾灰脱落烫伤皮肤。7T/CACM107520184L2L3 艾灶灸法4L2L3L1 艾灶规格4L2L3L1L1 小灶重约0. 5g , 相当于中灶的1/2, 灶底直径与灶高大致相等 , 常置于穴位或病变部灼烧 , 以作直接 灸用。4L2L3L1L2 中灶重约1g , 灶高1cm , 灶底直径约1cm , 常作间接灸用。4L2L3L1L3 大灶重2g , 相当于中灶的1倍 , 灶底直径与灶高大致相等 , 常作间接
19、灸用。4L2L3L2 艾灶制作过程4L2L3L2L1 手工制作法小灶可先将纯艾绒搓成大小合适的艾团 , 夹在左手拇 、食指指腹之间 , 食指在上 , 拇指在下 , 再 用右手拇 、食指将艾团向中央挤压 , 将球形艾团压缩成上尖下平之三棱形艾灶 , 随做随用 。 中灶 、大 灶则须将纯艾绒置于平板上 , 用拇 、食 、中三指边捏边旋转 , 将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体 。要求搓 捏紧实 , 能放置平稳 , 耐燃而不易松散 。艾灶大小可随治疗需要而定。4L2L3L2L2 艾灶器(艾灶模具) 制作法艾灶器 (艾灶模具) 中铸有锥形孔洞 , 将纯艾绒放入艾灶器孔洞中 , 用尺寸适于压入孔洞的圆 棒 ,
20、插入填有艾绒的艾柱器孔洞内 , 将艾灶器内的艾绒紧压成圆锥体 , 倒出即成艾灶。4L2L3L3 直接灸法首先在穴位皮肤局部可以先涂增加貓附或刺激作用的液汁 , 如大蒜汁 、凡士林 、甘油等 , 然后将 艾灶粘贴其上 , 自艾灶尖端点燃艾灶 。可分为非化脓灸法 (无疲痕灸) 和化脓灸法 (疲痕灸) 两类: 4L2L3L3L1 无疲痕灸在艾灶燃烧过半 , 局部皮肤潮红 、灼痛时术者即用镊子移去艾灶 , 更换另一艾灶 , 连续灸足应灸 的壮数 。根据情况一般每穴可灸37壮 , 每日或隔日一次 。此法刺激量轻且灸后不引起化脓 , 不留 疲痕 , 又称为非化脓灸法。4L2L3L3L2 疲痕灸在艾灶燃烧过
21、半 , 局部皮肤潮红 、灼痛时术者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 , 以分散受 术者注意力 , 减轻施灸时的痛苦 。待艾灶燃毕 , 即可以另一艾灶粘上 , 继续燃烧 , 直至灸足应灸的壮 数 。根据情况一般每穴可灸37壮 , 疲痕灸一次间隔610天 。此法刺激量重 , 局部组织经灸灼后 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 (灸疮) 并留有疲痕 , 又称为化脓灸法。4L2L3L4 间接灸法将选定备好的中药材置放于施灸处 , 再把艾灶放在药材上 , 自艾灶尖端点燃艾灶 ;艾灶燃烧至局 部皮肤潮红 , 受术者有痛觉时 , 可将间隔药材稍许上提 , 使之离开皮肤片刻 , 旋即放下 , 再行灸治 , 反复进行 。需
22、刺激量轻者 , 在艾灶燃至2/3时即移去艾灶 , 或更换另一艾灶续灸 , 直至灸足应灸的壮 数 ;需刺激量重者 , 在艾灶燃至2/3时术者可用手在施灸穴位的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 , 以分散受术者 注意力 , 减轻施灸时的痛苦 , 待艾灶燃毕 , 再更换另一艾灶续灸 , 直至灸足应灸的壮数 。根据情况一 般每穴可灸37壮 。治未病常用间接灸 (参见附录 A) 。4L2L4 温灸器灸法4L2L4L1 灸架灸法将艾条点燃后插入灸架顶孔 , 对准穴位固定好灸架 ;术者或受术者可通过上下调节插入艾条的高 度以调节艾灸温度 , 以受术者感到温热略烫可耐受为宜 ;灸毕移去灸架 , 取出艾条并熄灭 。根据情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CACM 1075-2018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 CACM 1075 2018 医治 技术 操作 规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