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318.3-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3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基层医生版).docx





《T∕CACM 1318.3-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3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基层医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CM 1318.3-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3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基层医生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8TCACM 1318 . 3 2019前 言T/CACM1318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已经或计划发布以下部分: 第 1部分:复发性口腔溃荡(基层医生版); 第 2部分:复发性口腔溃荡(患者科普版); 第 3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基层医生版); 第 4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科普版); 第 5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基层医生版); 第 6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科普版); 第 7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基层医生版); 第 8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科普版); 第 9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基层医生版); 第 10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科普版); 第 11部分:消化性溃荡(基层医生版
2、); 第 12部分:消化性溃荡(患者科普版); 第 13部分:胃下垂(基层医生版); 第 14部分:胃下垂(患者科普版); 第 15部分:溃荡性结肠炎(基层医生版); 第 16部分:溃荡性结肠炎(患者科普版); 第 17部分:功能性腹胀(基层医生版); 第 18部分:功能性腹胀(患者科普版); 第 19部分:肠易激综合征(基层医生版); 第 20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科普版); 第 21部分:功能性腹泻(基层医生版); 第 22部分:功能性腹泻(患者科普版); 第 23部分:(急性、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基层医生版); 第 24部分:(急性、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患者科普版); 第 25部分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基层医生版); 第 26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科普版); 第 27部分:急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 第 28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科普版); 第 29部分:慢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 第 30部分:慢性胰腺炎(患者科普版)。本部分为 T/CACM1318的第 3部分。本部分按照 GB/T1 . 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 一 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宛 医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军祥、谢胜、唐旭东、王允亮、陈晨、郭一 、丁庞华、温艳东、王凤云、吕林。19TCACM 131
4、8 . 3 2019引 言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疾病,轻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者成为其他疾病的诱发因 素,因而在临床上越来越得到重视。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中医药传承的特殊 性及中医药治疗的个体化等特点,使得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方面难以出现类似于 现代医学的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其临床疗效应当是肯定的。 T/CACM的本部分基于现有循证医 学证据,在充分讨论并结合现有诊疗指南和中医的诊疗特点,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 对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面形成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以期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药的诊断和治疗 提供有循证医学的建议,规
5、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更好地服务临床与社会。20TCACM 1318 . 3 2019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第3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基层医生版)1 范围T/CACM1318的本部分规定了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特征、治疗、并发症预防、预 防调摄。本部分适用于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胃食管
6、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反流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 一 种疾病。 临床上该病分为反流性食 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refluxdisease,NERD)、Barrett食 管(Barrettsesophagus,BE)以及反流高敏(hypersensitiveesophagus,HE) 四种类型(参考罗马IV标 准)。 非糜烂性反流病是指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镜下未见 Barrett食管及食管貓膜破损。3.2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eso
7、phagitis内镜下可见食管远段貓膜破损。3.3巴雷特食管 Barrettsesophagus;RE食管远端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反流高敏是因生理性酸反流敏感及食管酸暴露正常而无貓 膜损伤。4 流行病学特点胃食管反流病是世界常见疾病,全球不同地区患病率亦不同。 GERD发病率在北美为 18 . 1% 27 . 8%,欧洲为8 . 8%25 . 9%,南美为23 . 0%,中东部为8 . 7%33 . 1%,澳大利亚为11 . 6%,均高于东亚 的2 . 5%7 . 8%。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和饮食结构的改变,GERD发病率呈上升 趋势。 北京和上海两地问卷调查发现,以
8、烧心、反流、反食的程度与频率作为标准,北京 GERD的患病21TCACM 1318 . 3 2019率为 10 . 19%,上海为 7 . 76%,两地总的患病率为 5 . 77%;广东省社区人群 GERD患病率为 2 . 3%;西安 为16 . 98%。 新近完成的一项基于症状的 GERD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人群每周烧心、反流的 发生率分别为 1 . 83%和 4 . 23%,烧心和(或)反流总发生率为 5 . 16%。 根据西方国家的资料,GERD患 者中 NERD占 50%70%。 我国北京、上海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NERD约占 GERD的 67%。 有资料 显示40岁和 60岁人
9、群是 NERD的高危人群,其生活质量均较健康人群明显下降,甚至在某些方面 比一些慢性器质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更差。 同时,有研究认为精神心理状态异常通常使患者 症状加重,进一 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GERD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民的身 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给社会及家庭亦造成了较大的负担。5 诊断5 . 1 辨证要点本病的病位在食管和胃,与肝胆脾肺关系密切,以正虚为本,以脾胃虚损为主,邪实为标,以气郁、食 滞、痰凝为主。 本病总的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水湿不化,聚为痰浊,上溃于肺,导致肺失肃降,同 时肝胆气机不畅,郁而发热,横逆犯胃为其重要病
10、机。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胃食管反流 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17 北京)确定了该病的辨证分型依据,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六个证型进行 论治。5 . 2 分型5 . 2 . 1 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院灼痛,院腹胀满,暖气反食,心烦易怒,哺杂易饥,舌红苔黄,脉弦。5 . 2 . 2 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院肋胀痛,胸痛背痛,泛酸,暖气或反食,心烦失眠,哺杂易饥,舌红苔黄腻,脉弦滑。5 . 2 . 3 中虚气逆证泛酸或泛吐清水,神疲乏力;胃院隐痛,胃瘩胀满,食欲不振,暖气或反食,大便塘薄,舌淡苔薄,脉 细弱。5 . 2 . 4 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鹰不适;暖气或
11、反食,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滑。5 . 2 . 5 療血阻络证胸骨后灼痛或刺痛;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泛酸,暖气或反食,胃院隐痛,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5 . 2 . 6 寒热错杂证餐后反酸,饱胀;胃院灼痛,胸闷不舒,不欲饮食,身倦乏力,大便塘滞,舌淡或红,脉细滑数。6 治疗6 . 1 一 般原则胃为六肪之一,“六肪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通降”是治疗该病重要原则,结合该病邪实为标、正22TCACM 1318 . 3 2019虚为本的特点,通过邪实期疏肝和胃、清化痰湿,活血化淤,正虚期补脾益胃、益气滋阴,本虚标实,寒热 错杂时期辛开苦降,寒热并调等治法,使得胃气得降,
12、肝气调达。6 . 2 中医内治法6 . 2 . 1 肝胃郁热证6 . 2 . 1 . 1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6 . 2 . 1 . 2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a) 处方来源:证治准绳丹溪心法。b) 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减药物组成:柴胡 15g、权壳 10g、白芍(炒)10g、牡丹皮 10g、柜子 (焦)10g、香附 6g、旋覆花 9g、緒石 10g、黄连 6g、吴荣萌 1g、甘草 6g等。c)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d) 加减:泛酸多者,加嫂瓦楞、乌贼骨、浙贝母;烧心重者,加珍珠母、玉竹。6 . 2 . 2 胆热犯胃证6 . 2 .
13、2 . 1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6 . 2 . 2 . 2 推荐方药: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a) 处方来源: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b) 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 15g、黄芳9g、人参9g、甘草6g、半夏6g、生姜9g、大 枣 9g、竹茄 15g、权实 9g、陈皮 9g、筷苍 15g。c)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d) 加减:口苦呕恶重者,加焦山柜、香附、龙胆草;津伤口干甚者,加沙参、麦冬、石斜。6 . 2 . 3 中虚气逆证6 . 2 . 3 . 1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6 . 2 . 3 . 2 推荐方药:旋覆代緒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14、a) 处方来源:伤寒论医学正传。b) 旋覆代緒汤合六君子汤加减药物组成:旋覆花12g、代緒石6g、人参6g、白术(炒)9g、筷苍9g、 半夏6g、陈皮3g、生姜6g、大枣10g、甘草6g。c)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d) 加减:暖气频者,加砂仁、豆寇;大便塘薄甚者,加赤石脂、山药。6 . 2 . 4 气郁痰阻证6 . 2 . 4 . 1 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6 . 2 . 4 . 2 推荐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a) 处方来源:金匿要略。b) 半夏厚朴汤加减药物组成:半夏 12g、厚朴 9g、筷苍 12g、紫苏叶 6g、生姜 15g。 c) 煎服法:
15、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d) 加减:咽喉不适明显者,加苏梗、玉蝴蝶、连翘、浙贝母;痰气交阻明显,酌加苏子、白芥子、莱 腋子。6 . 2 . 5 療血阻络证6 . 2 . 5 . 1 治法:活血化淤,行气止痛。23TCACM 1318 . 3 20196 . 2 . 5 . 2 推荐方药:血府逐淤汤加减。a) 处方来源:医林改错。b) 血府逐淤汤加减药物组成:桃仁 12g、红花5g、当归10g、赤芍10g、川芍10g、生地黄10g、枯 梗 6g、延胡索 10g、柴胡 9g、权壳 6g、半夏 10g、陈皮 10g。c)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CACM 1318.3-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3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基层医生版 CACM 1318.3 2019 消化系统 常见病 中医 诊疗 指南 部分 食管 反流病 基层 医生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7192845.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