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318.27-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27部分:急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docx
《T∕CACM 1318.27-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27部分:急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CM 1318.27-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27部分:急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82TCACM 1318 . 27 2019前 言T/CACM1318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已经或计划发布以下部分: 第 1部分:复发性口腔溃荡(基层医生版); 第 2部分:复发性口腔溃荡(患者科普版); 第 3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基层医生版); 第 4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科普版); 第 5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基层医生版); 第 6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科普版); 第 7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基层医生版); 第 8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科普版); 第 9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基层医生版); 第 10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科普版); 第 11部分:消化性溃荡(基层医
2、生版); 第 12部分:消化性溃荡(患者科普版); 第 13部分:胃下垂(基层医生版); 第 14部分:胃下垂(患者科普版); 第 15部分:溃荡性结肠炎(基层医生版); 第 16部分:溃荡性结肠炎(患者科普版); 第 17部分:功能性腹胀(基层医生版); 第 18部分:功能性腹胀(患者科普版); 第 19部分:肠易激综合征(基层医生版); 第 20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科普版); 第 21部分:功能性腹泻(基层医生版); 第 22部分:功能性腹泻(患者科普版); 第 23部分:(急性、慢性)胆囊炎、胆结石(基层医生版); 第 24部分:(急性、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患者科普版); 第 25
3、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基层医生版); 第 26部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科普版); 第 27部分:急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 第 28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科普版); 第 29部分:慢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 第 30部分:慢性胰腺炎(患者科普版)。本部分为 T/CACM1318的第 27部分。本部分按照 GB/T1 . 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 盛京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宛医院。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刘凤減、胡玲、陈苏宁、唐旭东、劳绍贤、陈減、李培武、侯政昆、庄昆
4、海、文艺、 姚思梦、黄远程、张长荣、温艳东、王凤云、吕林。183TCACM 1318 . 27 2019引 言胰腺炎是消化科常见疾病,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 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器官功能衰竭等 多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 30%40%。 随着国内外对胰腺炎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不断发展,个体化及 综合化治疗逐渐得到重视,中医学对胰腺炎发病及治疗具有独到的见解,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 应用中医药治疗胰腺炎,通过整体调理、辨证论治,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和防止 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并能
5、有效地改善预后。 同时,随着鼻饲、灌肠、肠内滴注等多途径给药方法引入中 医领域,中医药参与治疗胰腺炎也越来越广泛。 中医药治疗能有效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促进全身症状 的改善,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且能使本病的进展得到有效的控制,节约大量医疗资源。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了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但目前尚缺乏针对基层医生 的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标准。 T/CACM1318的本部分在此基础上,参考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方法 和流程,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文件指导下,依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针对基层医生的急性胰 腺炎中医诊疗标准,详细规范了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供参考实施的内、外
6、治法,以及并发 症预防、康复调摄指导。 以期提高基层医生对此病的诊疗水平,规范基层医生的诊疗过程,充分发挥中 医药在急性胰腺炎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临床与社会。184TCACM 1318 . 27 2019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第27部分:急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1 范围T/CACM1318的本部分规定了急性胰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特征、治疗、并发症预防、预防 调摄。本部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基层执业医师。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
7、于本文件。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急性胰腺炎 acutepancreatitis;AP胰腺的急性炎症过程,在不同程度上波及邻近组织和其他脏器系统。 根据 2012年亚特兰大急性胰 腺炎分类,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中度急性胰腺炎、重度急性胰腺炎;按照病理类型分为: 间质水肿型胰腺炎、坏死型胰腺炎。 古代医籍无此病名,根据其病因、发病部位及临床特点,应属中医 “腹痛”“脾心痛”“胃心痛”“胰渾”“脾实”“结胸”等范畴。4 流行病学特点过去 30年来,胰腺炎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发病率的上升可能与影像
8、诊断技术的提高有 一 定关系。 AP的病因常见胆道因素、酒精性因素、高脂血症因素,其中胆源性胰腺炎发病风险随年龄增 长而增大,且女性大于男性;在西方国家酗酒是急、慢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在我国此病因占次要 地位。 其他病因可见壶腹乳头括约肌功能不良、药物和毒物、外伤性、高钙血症、血管炎、肿瘤性、感染 性、先天性、自身免疫性以及其他十二指肠降段疾病和血管病变等。 近年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 CP)术后、腹部手术后等医源性因素诱发的 AP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AP发病的性别和年龄变化总体 来讲具有很强的地区差异性,这与胰腺炎的病因有着密切的联系,男性尤其在西方国家多为酒精性胰腺 炎,女
9、性主要以胆源性、ERCP术后和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为主。 AP在不同性别、年龄中的发病特点:男 性在 35岁 44岁为发病高峰期,而女性随年龄增加,其发病率逐步上升。185TCACM 1318 . 27 20195 诊断及特征5 . 1 辨证要点根据腹痛的性质和部位、程度、诱发及缓解因素,结合其他伴随症状和舌脉象进行辨证。 AP可分 为初期、进展期、恢复期,其中初期及进展期可作为 AP的急性期。 初期:多为食积、气滞,正盛邪轻;进 展期:为湿、热、淤、毒兼夹,正盛邪实,或痰热,或淤热;或热毒之邪内陷、上迫于肺、热伤血络,成气血逆 乱之危症;恢复期:正虚邪恋,耗阴伤阳,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虚实夹杂。
10、 急性期分为 5个证型,恢复期 分为 2个证型。5 . 2 辨证分型5 . 2 . 1 急性期5 . 2 . 1 . 1 肝郁气滞证院腹胀痛,或向左季肋部、左背部窜痛,腹胀、矢气则舒,可无发热,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善太息,恶 心或呕吐,暖气呢逆,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弦数。5 . 2 . 1 . 2 肝胆湿热证院腹胀痛,胸闷不舒,发热,烦渴引饮,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大便貓滞不畅,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 腻或薄黄,脉弦数。5 . 2 . 1 . 3 肪实热结证腹痛剧烈,腹满硬痛拒按,胸院瘩塞,恶心呕吐,日哺潮热,口臭,大便干结不通,小便短赤,舌质红, 苔黄厚腻或燥,脉洪大或滑数
11、。5 . 2 . 1 . 4 療热(毒)互结证腹部刺痛拒按,痛处不移,或可扣及包块,皮肤青紫有淤斑,发热夜甚,躁扰不宁,口干不渴,大便燥 结不通,小便短涩,舌质红或有淤斑,脉弦数或涩。5 . 2 . 1 . 5 内闭外脱证意识模糊不清,呼吸喘促,肢冷抽捣,大汗出,大便不通,小便量少甚或无尿,舌质干缘,苔灰黑而燥, 脉微欲绝。5 . 2 . 2 恢复期5 . 2 . 2 . 1 肝郁脾虚证上腹部或胁部胀满,进食后明显,善太息,便塘,纳呆,恶心,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缓。5 . 2 . 2 . 2 气阴两虚证少气懒言,神疲,胃院哺杂,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淡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186
12、TCACM 1318 . 27 20196 治疗6 . 1 治疗原则胰腺炎急性期建议中医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旨在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协同 渡过危重期;恢复期,建议中医药与西药联合使用,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并逐步过渡到中医药替代西药治 疗,旨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西药的使用,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特色,通过整体调理、 辨证论治,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和防止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 治疗首分疾病 的分期及病性的虚实,实证应辨别湿、热、淤、毒、食积、气滞、痰浊的不同;虚证应辨别气血阴阳之不足。 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进行治疗。 对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13、者,应根据具体临床情况,分清标本 缓急、寒热轻重,确定相应的治法。 肪气不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通里攻下应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考虑 “不通则痛”的病机,需以“通”为治疗大法,根据情况选用理气、化湿、清热、解毒、通肪、活血等治疗法则, 脱证当回阳救逆,急性胰腺炎恢复期当扶助正气,兼清余邪。 可分为内治法及外治法,内服汤剂7 d14d 为一疗程,需随病情变化辨证施治,调整用药;禁饮食者,可从胃管或空肠营养管,推注相关药物。6 . 2 内治法6 . 2 . 1 中药汤剂6 . 2 . 1 . 1 急性期6 . 2 . 1 . 1 . 1 肝郁气滞证6 . 2 . 1 . 1 . 1 . 1 治法:疏肝
14、解郁,理气通肪 。6 . 2 . 1 . 1 . 1 . 2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或合清胰汤加减。a) 处方来源: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b) 药物组成:柴胡 12g、香附 10g、炒权壳 12g、白芍 12g、陈皮 10g、川芍 10g、生大黄 6g(后 下)、法半夏 6g、黄芳 10g、延胡索 12g、郁金 10g、丹参 15g、檀香 6g、砂仁 6g(后下)、甘草 3g 。c) 加减:湿热重有黄痘者加茵陈、金钱草、龙胆草;疼痛甚者,加川棟子、权实、佛手;兼痰湿郁阻 者,加苍术、浙贝母清化痰湿;兼血淤者,加桃仁、红花活血化淤;气郁化热者,加柜子、金银花、 连翘清解郁热;因胆道蛔虫病引起者加乌梅
15、、苦棟根皮。d)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6 . 2 . 1 . 1 . 2 肝胆湿热证6 . 2 . 1 . 1 . 2 . 1 治法:清热法湿,利胆通肪 。6 . 2 . 1 . 1 . 2 . 2 推荐方药: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或清胰汤加减。a) 处方来源: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清 汪昂医方集解。b) 药物组成:茵陈 15g、龙胆草3g、大黄6g(后下)、柜子10g、柴胡12g、权实12g、木香10g(后 下)、黄连 6g、延胡索 15g、黄芳 10g、车前子 10g(包煎)、通草 3g、生地黄 10g、当归 12g。c) 加减:黄痘明显,加虎杖、金钱
16、草利胆退黄;热重者,加蒲公英、败酱草、金银花;食积者加焦三 仙、莱腋子;便秘者,加芒硝;血淤者,合失笑散;恶心呕吐明显,加竹茄、陈皮、批把叶清热止呕; 有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利胆排石。d)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187TCACM 1318 . 27 20196 . 2 . 1 . 1 . 3 肪实热结证6 . 2 . 1 . 1 . 3 . 1 治法:清热通肪,内泻热结 。6 . 2 . 1 . 1 . 3 . 2 推荐方药:大柴胡合大承气汤加减。a) 处方来源: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b) 药物组成:柴胡 12g、权实 12g、半夏 6g、黄芳
17、 10g、生大黄 10g(后下)、芒硝 12g(冲)、白芍 12g、柜子 10g、连翘 10g、桃仁 6g、红花 6g、厚朴 10g、黄连 6g。c) 加减:表现为结胸里实证者,加甘遂、芒硝;口渴明显者可加生地黄、玄参;腹痛剧烈,加蒲黄、五 灵脂、延胡索通络止痛;呕吐重者加紫苏梗、竹茄;若高热不退,可合用五味消毒饮。d)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6 . 2 . 1 . 1 . 4 療热(毒)互结证6 . 2 . 1 . 1 . 4 . 1 治法:清热泻火,法淤通肪 。6 . 2 . 1 . 1 . 4 . 2 推荐方药:泻心汤或大黄牡丹皮汤合幅下逐淤汤加减
18、。a) 处方来源: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东汉 张仲景金匿要略、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b) 药物组成:大黄 10g、黄连6g、黄芳10g、当归12g、川芍10g、桃仁6g、红花6g、赤芍15g、延 胡索 15g、生地黄10g、丹参15g、厚朴12g、炒五灵脂6g、牡丹皮10g、水牛角15g(先煎)、芒 硝 10g(冲)。c) 加减:淤重者加三棱、我术;便血或呕血者加三七粉、齿草根;毒热重者酌情合用黄连解毒汤、犀 角地黄汤、清胰解毒汤、安宫牛黄丸。d)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6 . 2 . 1 . 1 . 5 内闭外脱证6 . 2 . 1 . 1 . 5 . 1
19、 治法:通肪逐淤,回阳救逆 。6 . 2 . 1 . 1 . 5 . 2 推荐方药:小承气汤合四逆汤加减。a) 处方来源: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b) 药物组成:生大黄 6g(后下)、厚朴10g、权实10g、熟附子3g、干姜6g、甘草3g、葛根10g、赤 芍 10g、红花 6g、生晒参 10g(另純)、代緒石 12g(先煎)、生牡妨 15g(先煎)。c) 加减:便血或呕血者加三七粉,齿草根;大便不通者,加芒硝;汗多亡阳者加嫂龙骨、嫂牡妨。 d)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6 . 2 . 1 . 2 恢复期6 . 2 . 1 . 2 . 1 肝郁脾虚证6 . 2
20、. 1 . 2 . 1 . 1 治法:疏肝健脾,和胃化湿 。6 . 2 . 1 . 2 . 1 . 2 推荐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a) 处方来源:清 吴谦医宗金鉴。b) 药物组成:人参 6g、炒白术10g、筷苍12g、陈皮6g、半夏6g(姜制)、灸甘草6g、柴胡10g、白 芍 10g、钩藤 10g。c) 加减:食积者加焦三仙、莱腋子;腹胀明显者加莱腋子、木香;痛甚者,加乳香、没药活血定痛;兼 痰湿郁阻者,加苍术、浙贝清化痰湿;兼血淤者,加桃仁、红花活血化淤;气郁化热者,加柜子、金 银花、连翘清解郁热。d)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188TCACM 131
21、8 . 27 20196 . 2 . 1 . 2 . 2 气阴两虚证6 . 2 . 1 . 2 . 2 . 1 治法:益气生津,养阴和胃 。6 . 2 . 1 . 2 . 2 . 2 推荐方药:生脉散或益胃汤加减。a) 处方来源:元 张元素医学启源、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b) 药物组成:人参 10g、麦冬 12g、五味子 6g、沙参 10g、生地 10g、玉竹 10g。c) 加减:口渴明显者加玄参、天花粉;余热未清,加知母、黄柏;食后院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 食;痛甚夹淤者,加丹参、三七、桃仁六君子汤。d) 煎服法:水煎服,一 日 1剂,一 日 3次,每次 150mL。6 . 2 . 2 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CACM 1318.27-2019 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27部分:急性胰腺炎基层医生版 CACM 1318.27 2019 消化系统 常见病 中医 诊疗 指南 27 部分 急性 胰腺炎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719297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