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假诉讼罪的司法适用——以北京首例虚假诉讼罪案为例.doc
《论虚假诉讼罪的司法适用——以北京首例虚假诉讼罪案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虚假诉讼罪的司法适用——以北京首例虚假诉讼罪案为例.doc(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科论文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 言31 虚假诉讼罪的概况51.1 虚假诉讼罪的概念51.2 虚假诉讼罪的特征及表现形式51.3 虚假诉讼罪的构成要件62 北京首例虚假诉讼罪案83 虚假诉讼罪的适用问题103.1 法条表述过于模糊103.2 虚假诉讼行为难界定113.3 刑罚设置难以适用114 虚假诉讼罪在司法适用中的完善134.1 完善法条解释134.2 扩大主体限制,放宽手段限制134.3 合理完善刑罚145 域外国家的经验介绍16结 论18参考文献19致 谢21本科论文摘 要在依法治国方针的正确带领之下,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认可并敬畏法律。但随着社会
2、的发展、思想的进步,虚假诉讼开始出现在人们眼前,随之所带来的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也逐渐增多。同时由于一系列案件的审判,导致在某一时间出现了大批错案,大量案件进入再审程序,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司法秩序的公正性和司法体制的权威性造成严重损害。为解决该问题,也彰显最高人民法院打击这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决心,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设立了新罪虚假诉讼罪。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虚假诉讼罪的概况,并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大量案件的查阅和整理,总结出虚假诉讼行为频发的领域以及地区;第二部分以北京首例虚假诉讼罪案为例,运用虚假诉讼罪的构成要件对案件加以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分析,提出我国现阶段在司
3、法实践领域出现的虚假诉讼罪的司法适用问题;第四部分结合上述提出的问题,发表针对上述问题所提出的完善建议;第五部分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出其他国家对于虚假诉讼罪的规制方法。并根据我国国情,用批判和客观的眼光进行借鉴的同时,进行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造,使其融入本土文化,为我所用。关键词:虚假诉讼罪;司法适用;司法实践;恶意串通AbstractUnder the correct guidance of law-based governanc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law-based society constantly deepens, and more and
4、more citizens begin to recognize and respect law in China.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human mind, false lawsuits start to appear, resulting in a gradual increase of a series of illegal and criminal behaviors. Meanwhile, due to the judgement of a series of ca
5、ses, a large number of misjudged cases may be caused in a certain period, and a lot of cases enter into retrial procedures, which will seriously damage the impartiality of judicial order and the authority of judicial system in China to a certain extent. To solve this problem and also highlight the d
6、etermination of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to crack down on this illegal and criminal behavior, a kind of new crime - false lawsuit crime - was set up in Criminal Law Amendment (9) in 2015.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false lawsuit crime, a
7、nd summarizes the domain and region where it takes place frequently via searching and sorting out lots of cases in China Judgements Online. The second part takes the first case of false lawsuit crime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 and uses the constitutive requirement of false lawsuit crime to analyze th
8、e case. The third part puts forward the judicial application problem of false lawsuit crime in Chinese current juridical practice via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case. The fourth part proposes some perfection suggestions on the above problem. The fifth part sorts out the regulation methods of other co
9、untries for false lawsuit crime via search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uses them for reference from a critical and objective view, and transforms them with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ased on our own national situation, making them integrate into our local culture and using them for our
10、 own purposes.Keywords:crime of false action;judicial application;the judicial practice;malicious collusion引 言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不断深入,我国法治进程也以飞快的速度完成了建设和完善。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认识并且了解到诉讼给予人们生活的保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并且以法律作为保护自己的武器。与此同时,一些人也开始借助法律外衣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关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从微观层面来说,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从宏观上说,更是对我国司法秩序做出了挑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司法
11、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为此,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中增设了新罪虚假诉讼罪。同时,也昭示着最高人民法院为打击虚假诉讼行为的坚定决心。但是由于每一条法条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一个罪名在新融入到法律体系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与其他法律条文产生关联和磨合。想要其走的长远并且快速适应体制,只依靠规范是不可能的,要与其他相关制度进行配合,更好的服务于公民 赵秉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理解与适用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88。鉴于目前状况,本文将会对虚假诉讼行为的概况和司法适用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对域外国家在相关立法中的成熟经验进行批判性借鉴,指出虚假诉讼罪在现行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不
12、足,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提出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首先,本文以北京首例虚假诉讼罪案为例,并对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上有关虚假诉讼罪案件的搜索和查阅,并且将与之有关的参考文献、学术观点等进行整合和总结,分析出在司法实践中虚假诉讼罪较多出现的领域以及较多出现的问题,最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其次,笔者发现,在未设立虚假诉讼罪之前,虚假诉讼的违法行为大多被包含在其他相似罪名的犯罪行为中,如:诈骗罪、伪证罪等等,这样就对新罪的适用产生的很大的困难。由于新法在最初立法的规程中不能太过于繁琐,这就导致法条的简洁,不同的法官根据案件自身的特殊性对此法条会有不同的见解,导致审判的结果不同
13、,引发争议。对于一个极易和其他罪名混淆的新罪,在司法实践中,若想只靠法条法规必然是走不长远的,一定给要与其他相关罪名进行配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公众。最后,以北京首例虚假诉讼罪案为例,并以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大量案件为基础,总结出三点可行性建议,并带入到北京首例虚假诉讼罪的案件中,加以分析,得出三点建议的可行性。由于虚假诉讼罪在中国的司法体系中属于新罪,国内的成熟经验并不多,笔者选择了三个有特色的国家德国、日本、美国,并将三国刑法典中有关虚假诉讼罪的法规整合出来,对比我国关于虚假诉讼罪的规制,分析其中不同与相同。并用批判、客观的眼光对其法规做出评价,结合我国国情,将优秀、成熟的经验融入本土文化,为
14、我所用。虚假诉讼罪的根本意义在笔者看来,除了维护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秩序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更多的是对那一杆秤的保护。正因为那杆秤一直水平的伫立在那,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才更有意义!1 虚假诉讼罪的概况1.1 虚假诉讼罪的概念虚假诉讼罪是刑法修正案(九)中新增设的罪名,指当事人出于非法的目的和动机,利用法律所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方法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裁定、调解的行为。1.2 虚假诉讼罪的特征及表现形式虚假诉讼行为是一个具有复杂多样、变幻莫测等特点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对比在司法实践中发生的虚假诉讼罪的案件,笔者发现,虚假诉讼行为是存在一定相同的
15、特征和表现形式的。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对虚假诉讼罪主要案由分布情况的分析,可总结出以下三点特征:第一,虽然虚假诉讼行为侵害的是公民的合法权益,但是对于公民的合法权益既包括财务型权益和非财务型的权益,根据整理的资料发现,普遍形况下,侵害财务型权益的案件较多;第二,从犯罪主体上看,既有一方当事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况又有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实施犯罪行为的类型 龚稼立.刑法修正案(九)司法实务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6:20。对于双方恶意串通的当事人之间普遍具有某种特殊的关系,如: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亲子关系等等,往往这种情况中,诉讼过程会进行的异常顺利,双方当事人一般不会发生激烈的争吵和辩诉环节,常
16、常以情感作为噱头,同时,为了尽快结束诉讼,双方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一般都很简单,并且材料准备的十分充足,双方配合默契,法官一般很难发现破绽,会尽快结案;第三,调节率高。为尽快达成目的或损害第三人的权益,双方当事人往往将案件的事实展示的十分清晰,并且双方对案件也并不做过多的抗辩,在法官的调节下,很快当事人双方便达成调解协议。虚假诉讼的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点:第一,虚假离婚诉讼案件。虚假离婚诉讼案件属于离我们生活最接近并且最清晰、易懂的虚假诉讼案件。简单来说就是夫妻双方并没有真实离婚的意思表示,基于某种目的而像司法机关申请的“假离婚”手段 沈德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条文及配套司法解释
17、理解与适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22。不同情况的所基于的目的不同,比如:为了规避计划生育政策,想合法多生育并不缴纳罚款;为了规避国家对于购房方面的政策,想多处购房或者多分房;为了逃避债务,制造虚假的证据,尽可能的削弱夫妻共同财产或者夫妻某一方的财产,从而让一方进入履行不能的状态,从而逃避债务等等;第二,虚假民间借贷诉讼案件。虚假民间借贷简单来说就是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伪造虚假的债权关系,利用司法机关特有的执行力,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雷建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释解与适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46。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伪造虚假的债权关系;第二,当事人双方恶意串
18、通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民间借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并且数量较多,且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就是欠条,证据很容易伪造,并且不被发现;第三,制造虚假合同的虚假诉讼案件。所谓制造虚假合同就是为了达到某种非法的目的,伪造不真实存在的债权债务关系,捏造虚假不存在的债权债务纠纷 陈忠林.刑法的界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86。1.3 虚假诉讼罪的构成要件主体要件。一般是指年满 16 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诉讼行为能力,能够提起民事诉讼的自然人,当前,单位也可以构成本罪。主观要件。主观要件就是故意。故意损害第三方的合法权益,明知是违法的犯罪行为,仍积极的希望目的实现。客体
19、要件。客体要件是在法律中分辨罪与非罪的重要的标准之一。因此,在各类案件中客体要件被明确分化,虚假诉讼的客体要件十分复杂,既包括他人的合法权益又包括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秩序 邢赫.关于虚假诉讼罪若干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8(4):45。客观要件。虚假诉讼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双方当事人利用司法机关特有的执行力,故意损害第三方的合法权益。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在既有的程度上做出不实的请求,例如:在伤亡的程度上以及借贷的金额上做出更有利于自己改变;第二,当事人通过伪造证据,向法院进行起诉,要求受害人承担不存在的责任;第三,借履行完义务但并收回凭证为由,隐瞒事实,再次要求承担义务 杨堃.虚假诉讼罪的司
20、法适用J.法律适用,2018(14):52。2 北京首例虚假诉讼罪案案件情况如下:父子两人因房产的归属问题法庭相见,父亲曹某打算将已故妻子的房产据为己有,将儿子告上法庭。庭审中,两人达成调解协议,房屋归属于父亲曹某所有。但庭审过后,儿子小曹称自己从未参加庭审,请求法院重新审判。日后,父亲曹某因涉嫌虚假诉讼罪在北京丰台区法院受审。这是自刑法修正案(九)增设虚假诉讼罪以来,北京市首例虚假诉讼罪的案件。在此案中,曹某作为当事人一方为取得已故亡妻的遗产,伪造虚假的证据,如:派出所出具的已故妻子的“死亡证明”和“子女情况”。并在第一次庭审的过程中,明知另一当事人并非其子小曹,但并未在庭审中指出,而且默认
21、对方答辩,致使法院作出主体不符的错误审判。由此案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问题,首先,此案于2016年审判,根据当时法规的规定,行为人只有曹某自己,对假冒小曹的年轻男子并没有任何的约束力。2019年新增的司法解释中,也只是提到与当事人恶意串通的第三人也可用虚假诉讼罪定罪,但是由于没有任何的证据可证明假冒小曹的年轻男子与曹某是恶意串通。所以现行的法律仍不会对年轻男子做出任何刑罚。其次此案中,曹某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小曹的合法权益,更是损害了司法的威严性。运用现行法律,曹某的行为可用虚假诉讼罪来定罪,但如果在虚假诉讼罪未设立前可用诈骗罪来定罪。由此看出,虚假诉讼罪和诈骗罪的确有着相似的地方,但是虚假诉讼罪除了
22、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同时损害了司法秩序的公正性。可是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虚假诉讼罪的法定刑罚并不如诈骗罪的法定刑罚高。以此案总结出的问题为例,笔者将在下面的论文中阐述三点推荐的可行性建议。此案的完结成为自设立虚假诉讼罪以后,北京市首例以虚假诉讼罪定罪的案件。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日后的审判提供了可查资料和丰富的经验,为建立诚信体系提供了帮助。3 虚假诉讼罪的适用问题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即使再详细的法条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出现滞后性,且由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各类案件情节错综复杂,虚假诉讼行为开始呈现隐蔽性及多样性的发展趋势。这一现象使得最初设立虚假诉讼罪的目的被搁置,笔者通过对中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
限制150内